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这些都是说人多比人少更有优势,三个平庸的人加起来没准能胜过智者,很多人一起努力,更能办成大事儿。
一个人是龙,一群人是虫,一个人自己独立面对问题的时候,各有各的优势,合在一起就是乌合之众。
这些讲的又是另一个故事,三国时期袁术、刘备、曹操、孙策等18路诸侯讨伐董卓,凑在一起各有各的想法,但是散开以后变成了一个个乱世枭雄。
勒庞的《乌合之众》更是告诉我们一群人加起来,不说能不能比得过一个聪明人了,他们甚至一不小心就不是人了。
那么问题来了,个体智慧和群体智慧,到底哪一个更加出众呢?
一般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如果是哲学家,肯定先反问,你怎么定义智慧呢?怎么才算出众呢?
所以社会学家研究这个问题时,都会聚焦到具体的问题里,只有聚焦到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挑战里,才能知道谁更出众,或者说谁更擅长解决这个挑战。
比如臭皮匠和诸葛亮,面对一个双方都不知道的未知挑战,前者胜利的可能性可能更高,因为三个人有三个视角,诸葛亮容易被自己的偏见所固话。
但是如果面对的是怎么处理复杂的政务,怎么一个国家的管理,那10个臭皮匠也胜不了诸葛亮,毕竟这是需要专业知识积累的。
MIT的彭特兰在《智慧社会》这本书里做了一系列的群体智慧研究,他找来很多小团队,这些团队彼此之间并不认识,但经过一个简单的短期磨合以后,让这些人去做智商测试。
通过这个实验,他尝试揭开到底哪些因素会跟群体智商有相关性,首先第一个排除的就是个体的智商。
也就是群体智商高不高,和个体的智商没有任何关系。
有关系的是群体里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模式。
这本书里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对比,两个群体分别有两种沟通模式,一种是少数人沟通很多,也就是几个人引导着一群人,另一种是每个人之间沟通都很多,也很平均,然后对比这两个群体的智慧。
你觉得哪一个会更高?当然是后者。
因为在比较平等的情况下,每个人的想法能够更畅快地流动起来,从而更好地解决复杂问题,而这些和团队里个人的智商没关系,也和团队里的平均智商也没关系。
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源,这些信息源之间如果能够建立起非常良好又通畅的沟通,就能在一个不确定的外界环境里获得更多的可能性,自然也能获得更多的生存优势。
这个结论也让我们想起了斯科特·佩奇的《多样性红利》这本书,当一个团队里有各种各样的人以后,这个团队的创造性就会获得新的突破,从而能够去解决更多复杂的问题。
所以,人多更智慧的关键第一是沟通机制,第二是这些人的多样性。
当然这个智慧,对应的是复杂世界的复杂挑战,如果是面对熟悉的环境,熟悉的问题,那么就和人多人少无关,和这个人的经验有关。
我们常说智商是天生的,改变不了,但是智慧是可以积累的,每经历一个场景,刻意练习后就能积累一个场景的智慧,所以年纪越大,经历越多,自然智慧也就越丰富。
而在特定的场景里,一个10年的专家远比一群1年的新手靠谱的多,也厉害的多,就像开头说的在处理国家政务的领域,100个臭皮匠也不一定胜的过诸葛亮一样,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