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春燕
春节即将到来,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迎接新年,家住市北区兴隆路街道的剪纸大师——李文玲也在为迎新春作准备,她为兔年创作了一些新作品,其中作品《前兔似锦》被收录进由青岛市图书馆、青岛大学图书馆、市南区文化馆主办,青岛锦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的《锦绣非遗》兔年贺春专刊上。近日,记者走近“剪纸奶奶”李文玲,听她讲述剪纸故事。
前兔似锦
今年70岁的李文玲是青岛市的剪纸非遗传承人,她从小开始跟随奶奶学习剪纸,自创“十剪子”的剪纸手法,她的作品受到很多人的喜爱,是中国民俗学会“剪纸艺术大师”,也是远近闻名的“剪纸奶奶”。记者来到李文玲的家中,满头华发的李文玲戴着一副老花镜正在窗边的一张小桌子旁专心地创作着,几剪子下来,一张巴掌大的红纸就有了生命,变成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一般来说,剪纸要在纸上事先设计好图案和纹样,这叫“打样儿”,但是李文玲不需要,她更注重即兴发挥,早已做到了心里有谱。
李文玲精神矍铄,十分开朗健谈。记者看到李文玲家里桌子上、柜子上、包括卧室里到处都是剪纸元素,狭小的空间里堆满了装裱好的剪纸作品,柜子里大大小小的奖章和证书多到装不下,一拉开橱门就要掉出来。桌面上一幅剪好的小兔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李文玲告诉记者这是特地为2023年农历癸卯兔年创作的主题作品,叫《前“兔”似锦》。
这幅作品是一只向前奔跑的小兔子,通过一些装饰添加细节,让画面变得很丰富,梅花在小兔子身上的呈现特别精致,牡丹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元素用一些“缠枝纹”绵延不断地连接起来。李文玲指着小兔子屁股上的铜钱纹样告诉记者,“这是铜钱,代表着‘前’字,锦鸡代表着“锦”字。创作这幅作品从晚上七点半到十点半,花费了大约一个晚上。
起初李文玲用“花朵”元素代表“锦”,感觉有些中规中矩,后来突发奇想,就将“花朵”换成了“锦鸡”元素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视觉上美观,寓意也好。锦鸡报晓,唱响一个美好的未来,小兔子则呈现出一个向前奔跑的状态,奔向锦绣前程。这些装饰与美好寓意连贯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作品,希望新年有个好彩头,日子有个好盼头。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侍锦多年来致力于非遗文化的研究,他说,“李老师的这幅作品整体上充满了美好的寓意,通过剪纸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精细中带粗犷、熟练中带质朴,把传统文化中一些精神保留下来,又凸显了一些今天的艺术审美习惯。尤其是民间艺术的质朴感,李老师保持得非常好。”
记者还在李文玲的家中看到一些结合牡丹剪出来的“福”字、活泼俏皮的“喜娃”、连环成画的“老鼠娶亲”等作品,基本上都是与美好的寓意相结合。谈及创作的灵感,李文玲告诉记者,她创作的主要灵感是“连年有余”“龙凤呈祥”“鹤寿双全”“金玉满堂”等一些来源于民间表达祝福的“吉祥话儿”。
剪刀在李文玲灵巧的手中翻转,小小的剪刀上挂着一个绿色的蝴蝶吊坠,花白的头发上别着几只黑蝴蝶小发卡……记者好奇李文玲为什么对蝴蝶情有独钟?她告诉记者,自己的剪纸梦就是从一只小蝴蝶开始种下的,然后就一直在心里生根发芽。
李文玲的奶奶是青岛平度市远近闻名的巧媳妇儿,在她的老家,过年有贴窗花、过门笺的风俗,奶奶就会剪一些送给街坊邻居们,平时奶奶也会做一些好看的衣服和小鞋子,绣上一些好看的装饰纹样儿。李文玲6岁开始跟着奶奶学剪纸,是从简单的蝴蝶图案开始入门的,尖儿比圆难剪,奶奶就简化了尖儿,教李文玲剪出了一只圆鼓鼓的小蝴蝶儿。自此,剪纸成为李文玲的一种乐趣,李文玲说有时候看着自己的作品觉得自己也挺神奇的,怎么能创作出这些漂亮的作品来。
剪纸是个细致活儿,看似简单,却一点也容不得马虎,对剪纸痴迷又做事认真的李文玲,成为奶奶眼中的“得意门生”,将自己的剪纸工具和手艺传给了她,希望她能将这份手艺继续传承下去。每当看到蝴蝶,李文玲都觉得自己似乎还是那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至今李文玲还保存着奶奶教她剪的第一只小蝴蝶的原样儿。“奶奶教会我剪的第一只小蝴蝶,也是我永远不能忘的小蝴蝶!”李文玲说。
小时候别的小朋友喜欢到处玩儿,李文玲就经常把剪纸作为自己的娱乐,有时候会不小心把手戳破也乐此不疲,包扎一下继续剪。一有时间李文玲就拿起剪刀沉浸在自由创造的剪纸世界中,慢慢地速度更快、风格更加多样,剪出各式作品。但是,一直以来李文玲都对蝴蝶情有独钟,她拿出一幅《百蝶图》向记者展示,有古钱币纹样的、有祥云纹样的、有几何图形的、有在花丛中流连的、有侧飞的……千变万化的形态、色彩各异,各有千秋。李文玲告诉记者,这些蝴蝶不是集中创作的,而是过段时间有灵感了就剪几个,大概用五六年的时间,利用闲暇时间创作了这幅《百蝶图》,老伴儿帮忙在扉页上提了字,“流连戏蝶时时舞”。这些不同情态的剪纸中凝聚了李文玲不同的心情,“三十多岁的时候是我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想象力也特别丰富。”李文玲说。那时候李文玲刚结婚不久,也刚有了孩子,初为人妻、初为人母,角色上的转变也为她创作提供了更多灵感。
记者观察到,李文玲的手指因为长年累月剪纸留下了深深的硬茧子,记者没想到小小的剪刀竟有那么大的力道。李文玲撸起袖子来给记者看,两只胳膊也因为几十年剪纸力度的不同变得粗细不一样。剪纸是李文玲一生的课题,从拿起剪刀剪出第一只蝴蝶开始就没有间断过。
在潜心创作之余,李文玲也为剪纸文化的传播而努力。李文玲年轻时是一名幼儿老师,从1986年进课堂开始就拿剪纸当教具给小朋友讲故事,“小狗跑来了”“小兔子蹦蹦跳跳过来了”……让小朋友们直观形象认识,加深记忆。退休后她也经常到学校给小朋友们上课,结合着深入浅出的小故事,播撒剪纸的种子,像“小兔子”拔萝卜就很受小朋友们的喜欢。李文玲的小孙子也对奶奶的剪纸很感兴趣,放假就会来跟着奶奶学习半个小时的剪纸。
李文玲的课堂时常充满着欢声笑语,有的居民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剪纸,性子又急,一不小心就剪坏了,李文玲就边鼓励边指导,直到她剪出一个饱满的寿桃!居民感慨原来剪纸不是剪几刀那么简单。市北区洛阳路街道七十多岁的剪纸爱好者李玉华专程找到李文玲学习,李玉华说,“很早就想跟着李老师学剪纸一直没找到,我找李老师找了好几年了!”现在李玉华已经出徒。
李文玲还多次代表青岛出席国内外各级文化交流活动,尽到了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在国内外很多大型活动上赢得赞叹,为国人争光添彩。小到为街道设计,大到奥运会、残奥会等国际活动,不计其数的讲座活动,李文玲将剪纸这项非遗民俗文化带到法国、韩国、荷兰等二十多个国家。除了在家门口的学校教授剪纸,她还到孔子学院为国际友人讲,也到国外宣传中国的春节文化和剪纸文化,做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为剪纸艺术的传承奔走出力。
2008年,李文玲耗时一年,为2008年奥运会创作了长21米,宽1.06米的巨型剪纸作品——《奥运之路》,将全球各城市的特色风土人情用剪纸还原出来,被青岛奥帆博物馆珍藏。2018年,李文玲为上合峰会创作了“喜迎上合”系列,五百多个剪纸作品,准备了三个多月,几乎每天剪纸到深夜,还在现场操起剪刀为各国记者演示,将岛城的风景建筑融合在剪纸中,让各国记者把中国文化符号带往世界各地,围观的记者特别多,第一天这些作品就被记者全部领走。
在文化交流中,让李文玲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在2015年举办的中日韩文化艺术教育论坛上,一位韩国小朋友照着她的模样剪了一副作品,说这是“双剪奶奶”,还在上面画上了奖章,送给了李文玲,告诉李文玲说,“奶奶,我给您画得都是金奖!”李文玲感到很欣慰,一直将小朋友送给自己的礼物保存着,她认为小朋友的丰富想象力十分可贵。李文玲性格活泼,从小是爱唱、爱跳、爱舞的台柱子,也很喜欢跟人尤其是小朋友打交道。如今,李文玲已70岁,依旧葆有一颗童心,她也愿意继续和大家交流下去。
近期,李文玲还在街道、学校、文化馆的邀请下,通过“云秀场”等方式录制“非遗小课堂”,在线上教习剪纸。李文玲告诉记者,家里人一直都很支持她。文化需要传承,奶奶留下来的很多纹样,李文玲都珍藏着,由于时间久远,都已经发黄变色了,接下来,李文玲想把奶奶留下来的纹样好好整理一下,将这笔宝贵的财富传承下去。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