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 水量平衡、含沙量与输沙量、湖泊
(2024·四川宜宾·统考一模)抚仙湖位于云南省滇中盆地中心,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该湖通过海口河泄水,注入南盘江。受湖泊水位和人为调控的影响,海口河下泄水量变化很大,图示意抚仙湖近30年湖泊补给量、湖面蒸发量和湖泊蓄水变量变化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时间段抚仙湖水位最高的年份是( )
A.1994年 B.2001年 C.2008年 D.2018年
2.影响抚仙湖蓄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湖面蒸发 B.湖水下渗 C.人为调控 D.降水补给
3.根据抚仙湖下泄水量的变化,推测2010年以来南盘江可能( )
A.水量减少 B.含沙量降低 C.水质改善 D.流速加快
【答案】1.C 2.D 3.A
【解析】1.从湖泊蓄水变量来看2008年以前,蓄水变量总体上正值大于负值,湖泊水位上升。2008年以后,蓄水变量总体上负值大于正值,湖泊水位下降。故2008年水位应该是最高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从湖泊所在地理位置 (季风区) 和湖泊的补给量变化 (变化大) 特点,可以推知影响湖泊蓄水量变化的因素应该是大气降水,D正确;湖面蒸发量虽有波动(上升趋势),但是整体变化幅度较小,A错误;从地下水补给特点来看,其补给通常比较稳定,B错误;湖水下泄受到人为调控的影响,整体上对湖泊水位影响小,C错误。故选D。
3.从图可知,近年来湖泊补给量与湖面蒸发量之差约等于湖泊蓄水变量,可推知抚仙湖下泄水量很少。对下游南盘江的补给也变少,会使得下游水量减少,对含沙量和流速没有明显影响。抚仙湖是深水型淡水湖,其水质不易受人类活动影响,整体上水质较好。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丰水期,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水。 枯水期,当河流水位低于湖泊水位时,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2023上·山东济南·高三统考期中)伊塞克湖是中亚最大的高山封闭湖泊,由地壳陷落形成,有众多条河流注入,无出湖河流(图1)。气候变化与灌溉活动影响了伊塞克湖水量平衡,导致湖水水量变化。图2为1960-2009年伊塞克湖水量平衡各分量年代均值。完成下面小题。
4.与水量平衡分量Y最相关的陆地水体是( )
A.冰川融水 B.积雪融水 C.地下水 D.灌溉引水
5.20世纪80年代以来,伊塞克湖水量收支逐步扭亏为盈。其可能原因有( )
①流域冰雪融水量增加 ②流域农业灌溉用水减少
③流域气候趋于暖干化 ④湖区受地下水补给增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4.C 5.A
【解析】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伊塞克湖水量平衡各分量为降水、入湖径流、蒸发量和Y,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陆地水体水量平衡的因素主要是降水、入湖径流、蒸发量和下渗,与下渗最相关的陆地水体为地下水,C正确;冰川融水、积雪融水、灌溉引水与下渗相关性较小,ABD错误。所以选C。
5.流域冰雪融水量增加,会导致陆地径流补给湖泊量增加,湖泊水量增加,①正确;随着灌溉技术的发展,流域农业灌溉用水减少,入湖水量增加,湖泊水量增加,②正确;流域气候趋于暖干化,会导致降水减少,蒸发增加,湖泊水量减少,③错误;湖泊面积增加,湖泊补给地下水会增加,④错误。所以选A。
【点睛】水量平衡是指在水文循环过程中,某一区域在任一时段内,输入的水量等于输出的水量与蓄水变量之和。水量平衡方程是质量守恒原理在水文学研究中的一种表达形式。水量平衡方程中的输入项和输出项通常是指降水量、径流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蒸发量等。
(2023上·福建厦门·高三校考期中)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对洞庭湖出湖流量和泥沙变化具有明显影响。图示意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洞庭湖区9~11月多年平均月湖容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6.与夏季相比,9~11月对洞庭湖入江口干流下游附近补给增长率最明显的是( )
A.雨水补给 B.湖水补给 C.融水补给 D.地下水补给
7.9月初~10月初,三峡水库蓄水后洞庭湖的湖容净变化量大于蓄水前,其主要原因是( )
A.水库蓄水增多 B.水库补枯增多 C.长江水位上升 D.长江流速增加
8.与三峡水库蓄水前相比,洞庭湖9月份入江口处( )
A.河床不变 B.侵蚀减弱 C.流速减慢 D.搬运增强
【答案】6.B 7.A 8.D
【解析】6.洞庭湖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夏季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水位高,河水补给湖水;冬季降水量小,河流径流量小,河水水位低于湖水水位,湖泊补给河水。从图中可知,9~11月洞庭湖蓄水量持续下降,说明9月份后降水量减少,河流水位下降,河流水位低于湖水水位,湖水补给河流,所以洞庭湖入江口干流下游附近补给增长率最明显的是湖水补给。B正确。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降水集中于夏季,非秋季,排除A;融水补给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亚热带季风区冬季很少出现降雪,融雪(水)补给极少,排除C;地下水补给稳定,但补给量小,对长江径流量影响较小,排除D。故选B。
7.此时段受季节变化及水库蓄水影响,上游来水量减少,长江水位降低。水库蓄水量越多,水库下游水位下降幅度越大,长江和洞庭湖水位差增加,湖水会补给长江,洞庭湖库容减少,因此库容净变化变大,A 正确。水库补枯增多,变化量减小,B错误。长江水位上升补给湖泊,湖容的净变化量减小,C错误。洞庭湖湖容的净变化量与长江流速无关,D错误。故选A。
8.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水库蓄水后,水库下游水位下降,洞庭湖入江口处水位差变大,流速变快,侵蚀、搬运作用增强,侵蚀河床, 排除ABC,D正确。
【点睛】补给形式:降水、冰川积雪融水、地下水、湖泊和沼泽都可以构成河流的水源。不同地区的河流从各种水源中得到的水量不同;即使同一条河流,不同季节的补给形式也不一样。这种差别主要是由流域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同时也与下垫面性质和结构有关。例如,热带没有积雪,降水成为主要水源;冬季长而积雪深厚的寒冷地区,积雪在补给中起主要作用;发源于巨大冰川的河流,冰川融水是首要补给形式;下切较深的大河能得到地下水的补给,下切较浅的小河很少或完全没有地下水补给;发源于湖泊、沼泽或泉水的河流,主要依靠湖水、沼泽水或泉水补给。此外,人类通过工程措施,也可以给河流创造新的人工补给条件。
(2023·贵州·校联考一模)含沙量大是黄河最突出的水文特征。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从2009年到2015年通过综合治理,基本保持黄河下游冲淤平衡。图甲示意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图乙示意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不同阶段实测年均输沙量比较。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因素中,与头道拐水文站输沙量关联度最大的是( )
A.流域面积小 B.蒸发量大 C.地势起伏小 D.径流量小
10.影响龙门站输沙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流域面积 B.大气环流 C.工程建设 D.河床岩性
11.与小浪底站相比,利津站的年均输沙量在2006—2016年大于小浪底站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加剧
B.小浪底水库建成,提高输沙能力
C.黄河下游流域面积扩大
D.小浪底水库建成,增大年径流量
【答案】9.D 10.B 11.B
【解析】9.根据所学知识,河流输沙量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枯和含沙量大小,选项中与头道拐水文站输沙量关联度最大的是径流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河流输沙量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枯和含沙量大小,影响径流量的因素有流域面积、河流补给,影响含沙量的因素有土质状况、地形坡度、植被状况、降水强度。龙门站输沙量年际变化主要受降水变化影响,流域面积没有明显变化,工程建设、河床岩性不会发生年际变化,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利用小浪底水利枢纽每年定期调水调沙,提高下游行洪输沙能力,冲刷了过去沉积在河床上的泥沙入海,使得该阶段利津站年均输沙量大于小浪底站,B符合题意;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成效显著,黄河下游流域面积没有扩大,A、C不符合题意;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利津站年径流量必须经过小浪底站,因此利津站年径流量不可能大于小浪底站,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河流输沙量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数量称为该时段的输沙量,单位为千克或吨。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枯和含沙量大小。
(2023上·江西景德镇·高三统考)青海湖滩坝是由湖水搬运砂粒,在沿岸附近的湖滩长期堆积而成。气候变化导致青海湖湖平面发生升降变化,从而在不同位置形成多条滩坝。下图为近18ka(千年)以来青海湖四个阶段湖平面升降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据图推测,青海湖地区从古至今四个阶段的气候特征依次为( )
A.温湿、冷干、暖湿、凉湿 B.温湿、暖湿、冷干、凉湿
C.冷干、温湿、暖湿、凉湿 D.冷干、暖湿、冷干、凉湿
13.图示时期,规模大的滩坝形成于阶段( )
A.①和③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②和④
14.距现今湖区最远的滩坝形成时,青海湖湖面海拔高度约为( )
A.3040米 B.3194米 C.3240米 D.3290米
【答案】12.A 13.B 14.D
【解析】12.文字材料中湖面高程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因此湖面高的时段对应的是暖湿期,此时周围的高山冰川融水量增大,水位抬升湖面扩大,反之冰川融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湖面萎缩。四个选项均设定阶段④的气候为凉湿,为比较气候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标准,距今1阶段湖面略高于4阶段,说明1阶段时气候温湿,2阶段远低于平均湖面,说明当时气候干冷,3阶段湖面远高于平均湖面,也高于4阶段,说明当时气候暖湿,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规模大的滩坝形成的时期一定是湖面高,当时湖面水位高且维持时间长的阶段,由图可知图上①和④阶段符合,②与③阶段不符合条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距最远的滩坝形成时期,一定是湖面高出现今水位且水位最高的时期,因为形成滩坝时间水位比现在水位越高,其形成的滩坝距如今的湖面才会越远,因此选阶段③。由图可知由于当时水位高于现今水位约100米,而现在湖面水位高为3194m,因此距现今湖区最远的滩坝形成时,青海湖湖面海拔高度约为3290m,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盆,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而滩坝是青海湖滨浅湖带最为发育的沉积类型之一,其滩坝分布规律对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2023上·河北·高三校考期中)巴尔喀什湖是中亚干旱区典型内陆湖,面积达1. 82万乎方千米,平均水深约6米。1960年以来,该流域上游山区降水增加、气温持续升高。1970年卡普恰盖水库建成蓄水,带动了灌溉农业的发展.1970—1987年巴尔喀什湖湖泊萎缩极为明显。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干旱区开阔的水面易造成水资源损失,卡普恰盖水库建成后流域内水资源利用率反而有所提高。下图示意巴尔喀什潮流域水系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巴尔喀什湖湖盆形态特征对湖泊萎缩产生了影响,其中作用较明显的是( )
A.湖盆大而浅 B.湖盆东西不对称
C.湖盆呈狭长状 D.湖盆呈东西走向
16.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土地利用类型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7.卡普恰盖水库建成后流域内水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的原因是( )
①水库蓄积径流 ②蓄水区海拔较高 ③水资源利用方式多样 ④距城市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5.A 16.B 17.A
【解析】15.湖盆大,蒸发表面积大,加快湖泊萎缩;湖盆浅,升温快,进一步加剧蒸发;湖盆浅,减少相同的水量,湖泊萎缩更明显,A正确;湖盆东西不对称、呈狭长状、东西走向,对于湖泊的萎缩影响不大,BCD错误,故选A。
16.甲地位于水库下游,灌溉条件改善,土地利用类型产生变化,A错误;乙地位于水库上游,受水库蓄水影响不大,土地利用类型不会发生明显改变,B正确;丙地和丁地位于河流上游,受气候变化影响,冰雪消融量变化,水量变化,影响土地利用方式,CD错误,故选B。
17.水库蓄积径流,减少水资源流失,①正确;水库位于河流中上游,海拔高、气温低,蒸发相对较弱,淡水资源损耗小,②正确;利用水库蓄水进行生活供水、水力发电、农业灌溉等,水资源利用方式多样,水资源利用率提高,③正确;距城市近并不能提供水资源利用率,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水库具有:供水、防洪、发电、养殖、旅游、航运、调节径流、调节气候等综合效益。
18.(2021上·山东青岛·高三统考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海拔4442米羊卓雍错是高原内流湖,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70公里。总面积638Km2,是杭州西湖的70倍,湖水均深20—40米,最深处有60米。大约亿年前因冰川泥名流堵塞河道而形成,它的形状很不规则,分叉多,湖岸曲折蜿蜒。调查发现,其他相同海拔地区油菜、豌豆等作物受生长期短、霜冻自然灾害的影响严重,而在入湖河口冲积扇区域种植作物基本不受霜冻影响。下图为羊卓雍错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后,说明羊卓雍错由外流湖变为内流湖至稳定的条件。
(2)简析造成羊卓雍错湖水盐度南北空间差异的理由。
(3)从湖气相互作用角度,分析湖滨冲积扇地区油菜生长不受霜冻影响的原因。
【答案】(1)河流继续补给羊卓雍湖,水量和蒸发量增大,河水补给量大于湖水蒸发量,湖面积增大;河水补给量等于湖水蒸发量时,羊卓雍湖面积维持稳定。
(2)南部比北部盐度低。羊卓雍湖为内陆湖,南部比北部河流支流多,注入淡水多;湖水面积与水量大,湖水蒸发量大,分叉多,南北部湖水交换慢。
(3)霜冻大多发生在晚上。白天湖水蒸发量大,湖滨处水汽含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作用强,散失热量少,气温高,不易发生霜冻。
【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泥石流、堰塞湖、湖泊的水文特征、流水堆积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阅读材料可知,当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之后,河流继续补给羊卓雍湖,导致湖泊水量逐渐增大,湖面的面积逐渐变大,蒸发量也随之增大;当湖面的蒸发量和河水补给量趋近平等时,羊卓雍湖的面积维持稳定。
(2)阅读材料,观察图中信息可知,羊卓雍湖是一个内陆湖,南部有较多的河流流入,稀释较多的湖水,因此南部湖水盐度较低;而北部河流较少,且流程短,盐度较高;且图中和材料显示,羊卓雍湖湖水蒸发量大,分叉多,南北湖区相连较窄,湖水的交换速度很慢。故南部的盐度比北部低。
(3)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霜冻大多是发生在晚上的,白天:湖水的蒸发量较大,受热力环流的影响,水汽吹拂到沿岸区域,导致湖滨区域云层增厚,大气逆辐射增强,夜晚保温作用下,热量散失较少,气温相对其他相同海拔的地区要高,故不易发生霜冻现象。
19.(2023上·黑龙江哈尔滨·高三校考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塞克湖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湖面平均海拔约1608米,面积6300多平方千米,是世界最深的高山大湖,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冻。该湖东西两岸年降水量差异大,东岸地区有常年积雪。下图示意伊塞克湖及其周边区域。
(1)说明伊塞克湖的水位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2)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伊塞克湖咸水湖的形成原因。
(3)分析伊塞克湖东岸有常年积雪的自然原因。
【答案】(1)特点:季节变化大,夏季水位(升)高,冬季水位(降)低。原因:伊塞克湖的湖水主要来源于河流水,而河流的主要补给是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冬季气温低,冰雪融化量小。
(2)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降水少,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3)位于西风带,西风经过湖面时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形成丰富的降雪;海拔高,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
【分析】本题以伊塞克湖为背景,考查西北内陆高山地区河湖水文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山地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由材料结合图形可知,伊塞克湖属于内陆咸水湖,该区域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图中显示伊塞克湖的湖水主要来源于河流水,而河流的主要补给是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化量大,冬季气温低,冰雪融化量小,所以该湖的水位季节变化的特点是:季节变化大,夏季水位升高,冬季水位降低。
(2)咸水湖说明盐分不断积累。该湖及周边区域位于中亚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伊塞克湖为内陆湖,盐分随地表径流汇入,没有排盐通道,导致盐分不断积累。
(3)常年积雪说明当地降雪量较大且不易消融,降雪可从水汽来源、大气上升运动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图中纬度可知,该湖位于西风带,而且湖泊东部有高大山脉;当来自于大西洋、北冰洋的气流经过湖面时可以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形成丰富的降雪;材料显示湖面平均海拔约1608米,海拔较高,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
(2021·河北卷)冰川物质平衡是单位时间内冰川以固态降水为主的物质收入和以消融为主的物质支出的代数和,天山和阿尔卑斯山都是世界上典型的山岳冰川分布区,前者冰温(℃)恒为负,后者接近0℃,下表为两山区代表性冰川物质平衡情况,下图表示两山区冰川累积物质平衡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地区 | 冰川代号 | 朝向 | 物质平衡毫米/年 |
天山 | T1 | N | -423 |
T2 | NE | -116 | |
T3 | W | 261 | |
阿尔卑斯山 | H1 | N | -455 |
H2 | NE | -381 | |
H3 | NW | 56 | |
H4 | SE | 27 |
1.导致两山区不同坡向冰川物质平衡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
A.到海距离 B.主导风向 C.冰川覆盖 D.山地坡度
2.1990年以后,两山区冰川的变化指示出( )
A.天山冰川消融量较大 B.天山冰川扩张更明显
C.二者的平均雪线高度都在上升 D.阿尔卑斯山冰川积累速度较快
3.影响两山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关键是( )
A.所处山体隆起 B.臭氧空洞扩大 C.全球气候变暖 D.山地林线上升
【答案】1.B 2.C 3.C
【分析】1.如表中信息所示,天山西坡冰川物质平衡值为正值,说明冰川增加,其主要与西风带来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较多降水有关,阿尔卑斯山西北坡和东南坡物质平衡值为正值,冰川增加,应该是受西风带影响所致,因此导致其冰川物质平衡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主导风向,故B项正确;与到海距离、冰川覆盖、山地坡度关系较小,故A,C,D项错误。故选B。
2.由图可知,1990年以后,两山冰川平衡物质均呈负值,两山区冰川都呈减少趋势,也就是二者的平均雪线高度都在上升,故C项正确;天山冰川消融量较阿尔卑斯山小,故A项错误;读图可知,天山冰川在退缩,故B项错误;阿尔卑斯山冰川消融速度较快,故D项错误。故选C。
3.由图可知,.两山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呈下降趋势,应该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减少,故C项正确;图示时段时间跨度较小,山体隆起不明显,故A项错误;臭氧空洞扩大对冰川变化影响较小,故B项错误;山地林线上升,是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结果,不是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一小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坡向冰川的物质平衡值的高低判断与降水的关系,进而进行分析;第二小题根据图示信息读图冰川的变化趋势;第三小题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022·全国甲卷)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城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下图,完成下题。
4.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百年来海岸线不断退缩,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说明其与外海并未直接连通,而是受海岸线与海岸沙漠隔离,使其几乎没有受到海浪的侵蚀,①正确。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而甲水域岸线弯曲,进一步说明甲水域长期受海岸和海岸沙漠的隔离,与外海分隔开来,形成陆地上的一个湖泊,②正确。据所学可知,海湾是三面环陆一面连接海域的海洋,湖泊是地表相对封闭的天然洼池(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故甲水域有无河流注入、水域形态与其是湖泊还是海湾关系不大,③④错误。综合起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1·辽宁卷)某内陆断陷湖位于松嫩平原南部,属于盐碱湖。图为该湖中部区域一东西向剖面示意图。图中水域西侧盐度偏低,湖底有深厚的软泥层(当地居民称之为“酱缸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东侧湖滩和台地比西侧宽,主要因为( )
A.西侧坡积洪积物较少 B.西侧地壳运动以水平方向为主
C.东侧风力堆积物较多 D.东侧地壳相对下降的幅度较小
6.“酱缸包”的主要成因是( )
A.湖底低洼沉积物比较多 B.湖底淤泥的含盐量较低
C.地下涌泉使沉积物变软 D.入湖沉积物颗粒比较粗
【答案】5.A 6.C
【解析】5.由材料可知,该湖为断层陷落湖,湖的东西两岸的湖滩和台地主要是由沉积物构成,可知东西两岸的宽度差异主要是沉积物的多少而造成,排除BD,该地位于东北,降水量相对较多,流水沉积明显大于风力沉积,A正确,C错误。故选A。
6.由图可知,“酱缸包”主要分布在湖的西侧,西侧沉积物相对东侧要少,A错误;含盐量高低与“酱缸包”形成关系不大,B错误;由于位于断层带,地下泉水丰富,喷涌而出,使沉积物被软化,形成软泥层,C正确;入湖沉积物颗粒比较细,D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主要依据是材料和图形的信息,由材料知,这是断层陷落湖,从图可知东岸的沉积物多于西岸,这是造成东西湖岸宽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7.(2021·福建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河口地貌的演变与海平面、河流输沙量等密切相关。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但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约120米;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当今恒河河口(下图)原为下切河谷,2万年以来经历了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的演变。
推测1.1万年以来恒河流域西南季风强弱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答案】变弱。理由:地壳相对稳定,说明恒河流域面积基本不变,河流落差基本不变,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基本不变;输沙能力锐减,说明径流量变小,降水量变小,西南季风携带的水汽量变小。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1万年至今,地壳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运动,恒河流域面积稳定,汇水区域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河流的落差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携沙能力没有变化; 根据材料信息“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可知,恒河的输沙能力降低,说明恒河的径流量减少,恒河的主要补给方式为雨水补给,主要为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由此可知,恒河流域的降水量减少,西南季风变弱。
8.(2020·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江梧州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居全国第二位;多年平均输沙量5570万吨/年,居全国第三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2017年梧州站输沙量减少至2500万吨/年。图一为广西境内西江流域主要水库和甘蔗主产区分布示意图。图二为梧州站径流量、输沙量及南宁市降水量年内占比统计图。
材料二 目前,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省区。下表为2000年至2017年广西森林覆盖率和农业生产相关统计数据表。
统计指标 | 年 份 | ||||
2000 | 2005 | 2010 | 2014 | 2017 | |
森林覆盖率(%) | 37.9 | 52.7 | 58.0 | 62.0 | 62.3 |
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 | 625.9 | 634.4 | 589.7 | 618.6 | 614.3 |
稻谷播种面积(万公顷) | 230.2 | 210.0 | 209.4 | 202.6 | 192.3 |
甘蔗种植面积(万公顷) | 50.9 | 74.8 | 106.9 | 108.2 | 93.5 |
甘蔗单产(吨/公顷) | 57.8 | 69.0 | 66.6 | 73.5 | 81.4 |
(1)说出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特征,并分析其输沙量大的自然条件。
(2)简述西江流域输沙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征:年内分布不均,集中在6-8月。条件:降水量丰富,径流量大;年内降水集中;流域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侵蚀强。
(2)水库大量拦蓄河流泥沙;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
【分析】本题考查西江输沙量的分布特征、影响输沙量的因素及影响甘蔗种植的区位因素,同时考查了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详解】(1)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据图2分析可知,输沙量最大的月份是6-8月份,其他月份较少,年内分布不均。影响输沙量分布的因素主要是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地形等因素。图中该地降水量较大,集中于5-8月份,年内降水集中,径流量大;西江流经地区多低山丘陵,河流流速快,侵蚀力强,因此导致输沙量大。
(2)据图1分析可知,西江干支流修建了大量水库,水库拦水拦沙,减少了输沙量;据表分析,2000年至2017年,该地区森林覆盖率由37.9%大幅度提高到62.3%,森林保持水土,减少了输沙量。
9.(2022·广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015km2,湖面海拔4718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648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
(1)分析10-11月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的原因。
(2)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b)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
(3)从全球变暖的角度考虑,说明未来纳木错能够与仁错贯通的理由。
【答案】(1)此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下风向,西风影响加强;西风经过湖区时,湖泊为西风提供热量和水汽;湖泊东侧区域地形较高,易产生地形雨。
(2)那曲凹岸处向东侵蚀,雄曲凹岸处向西侵蚀;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将被切开;发生河流袭夺,两河流连通。
(3)两湖分水岭海拔低于4740m;纳木错湖面海拔曾达到4748m,高于分水岭和仁错湖面海拔,说明两湖曾经贯通;随着全球变暖,注入两湖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加,湖面上涨;如果湖面上涨超过分水岭海拔,两湖将再次贯通。
【分析】本题以纳木错湖的相关介绍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河流、全球变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区域认识、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而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的下风向,湖面没有结冰时,西风带来纳木错湖面的水汽,吹向纳木错东岸,再加上纳木错东侧区域的地形较高,从而容易形成地形雨,在10-11月期间,降水充足。
(2)河流从南部山区流出,在遇到地形阻挡后分流,但两条河流凹岸处均受到侵蚀,随着时间推移,两条河流凹岸处距离不断侵蚀而接近,直到两河切穿分水岭,河流连通。
(3)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注入两湖内的冰雪融水和降水逐渐增加,从而导致湖面上涨,当湖面的上涨超过两湖之间分水岭的海拔时,两湖将连通。
10.(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水文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详解】(1)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要分别从山脉对地貌、气候及水文的变化进行分析。从地貌看,由于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主要从补给与蒸发角度分析。由于位于末次冰期的晚期,此时气温略有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加,但由于气温总体较低,蒸发量小,所以补给大于蒸发量,所以盐度低,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3)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主要结合补给类型变化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也就是说,里海的补给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转变为以河流补给为主,而河流为内流河,盐分只进不出,逐渐积累,加之地形隆起,气候更加干旱,蒸发加剧,使得含盐量升高,演变为咸水湖。
(4)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要参考里海的形成结合板块构造进行分析。里海成为湖泊就是由于地处板块消亡边界,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北移形成的,如果继续北移,黑海和地中海也会演化为湖泊。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