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到了,这一日在民间有拜月、赏月、吃月饼等习俗。皇家中秋节的礼俗活动自然比民间复杂隆重,但也有一些活动是从民间而来的。
清人画《弘历观月图轴》
象牙雕《月曼清游图》之“琼台玩月”
1.拜月习俗源于秋分祭月
中秋节始于唐初年。清代官书《渊鉴类函》记载:“唐太宗记,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宋人吴自牧所撰《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说明了“中秋”名称的来历。中秋节盛行于宋,至明清时,已成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拜月的传统源于“秋分祭月”。“秋分祭月”属于古老的皇家礼仪。《周礼》“春官·籥章”载:“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这段话反映了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有用击土鼓、吹豳诗(吹奏《诗经》中的《豳风》)的方式来祭月的习俗。
明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帝在阜成门外建造月坛。明末清初文人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其中“夕月坛”载:“夕月坛,在阜成门外,缭以垣墙。嘉靖九年建,东向,为制一成。秋分之日,祭夜明之神,神东向。”皇帝每三年去一次月坛祭月,其余年份则由武官代行。
皇帝祭月有专门的服饰,《清礼器图式》记载,皇帝夏朝服“夕月用月白”,皇帝朝珠“夕月用绿松石”,皇帝朝带“夕月用白玉,每具衔东珠五”。皇帝祭月时,身着月白色祭月朝服,佩绿松石朝珠,系白玉朝带。《清史稿》记载:皇帝秋分祭月时,于酉刻从宫中出发,祭祀时的主要仪式包括跪拜礼、进献礼等。
2.兔儿爷“进宫”
中秋是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秋分夕月逐渐衍生出中秋祭月(拜月、供月)的习俗。明清时期京城百姓中秋供月的场景,可见于清代文人让廉撰《京都风俗志》:“至望日(月圆日),于月下设鲜果、月饼、鸡冠花、黄豆枝等物。人家妇女拈香先拜,男子后拜,以妇女为属阴,故祭月以先之,此乃取义之正也。礼毕,家中长幼咸集,盛设瓜果、酒淆(肴),于庭中聚饮,谓之团圆酒。”
紫禁城里的祭月仪式较为隆重。溥仪的弟弟溥杰在《清宫习俗见闻录》中回忆了溥仪在宫中供月的场景:月亮东升的时候,在养心殿院内朝东摆放一架木屏风;屏风前摆放一两张八仙桌,屏风两侧挂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物;桌上供有一个七八斤重的大月饼,上有“广寒宫前玉兔捣药”图案;月饼前有糕点、水果等供品;供品前为香炉和红蜡烛。祭月仪式由赞礼官引导:首先南府的太监念祭月表文,使用了京剧念白的声调;随后溥仪派总管太监替他烧香行礼;接下来是焚表文,由行礼者从桌上取下表文,恭敬焚化,其间有南府乐工奏乐;之后,赞礼人员跪下高呼“礼毕”,太监们向皇帝跪喊“老爷子吉祥”;最后,将大月饼按人数分成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吃一口,寓意吃“团圆饼”。
民间传说,“兔儿爷”是天宫中捣药的玉兔,治病救人的兔神。唐代诗人杜甫写道:“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清代吴锡麒作《有正味斋词集》,其中“齐天乐”载:“八月十五夜,都下人家皆祀兔儿神。”明清时期的京城里,兔儿爷不仅是中秋节祭拜的神灵,还成了儿童手中的玩具。明代纪坤《花王阁剩稿》之“戏题”是较早提到兔儿爷的文字:“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搏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宫里亦有祭祀兔儿爷的习俗。民国时期徐珂撰《清稗类钞》,其中“中秋泥塑兔神”载:“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禁中亦然。”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兔儿爷泥塑,人形兔耳,身着红色官袍,正襟危坐莲花宝座之上,端庄中不乏萌趣。这个兔儿爷是从民间市场购入的,供皇家子弟祭月赏玩。宫中祭祀兔儿爷的习俗,很可能是受到民间影响。
3.精美月饼中秋礼
月饼是中秋的节令食品,也是我们现在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实在古代,月饼同样是人们互相赠送的礼物,甚至皇帝还用来赏赐大臣。
“月饼”一词较早见于南宋文人周密撰写的《武林旧事》。书中“蒸作从食”部分提到了月饼。明田汝成所撰《熙朝乐事》载有“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赠与),取团圆之义”,这是将月饼与中秋节联系起来的较早史料。
明清时期的中秋节,京城已有吃月饼习俗。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宛署杂记》中记载:“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清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月饼”部分载:“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会自制月饼,供用于宫廷。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月宫玉兔”月饼模子,雕刻的图案十分精美:模子正中是手持捣药杵的玉兔,玉兔后方是高大的广寒宫,广寒宫两侧各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桂花树,模子的外圈则是寓意平安吉祥的佛教八宝纹饰。
皇帝的中秋节膳食中,月饼必不可少。《哨鹿节次超常膳底档》记载了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中秋节的御膳:“卯初(凌晨五点)请驾……恭进皇太后炉月饼一盒四品”“辰初(早晨七点)勤政殿进早膳……小月饼一品”“额食九桌……小月饼五品(系愉妃进)……攒盘月饼十五品一桌(系公主等进),内管领月饼八盘一桌”“未正(下午两点)勤政殿进晚膳……小月饼一品”“赏人用小月饼十五盘一桌(系愉妃进),二寸月饼十二盘一桌,攒盘月饼十三盘一桌(系公主等进),内管领月饼十套一桌,自来红月饼八盘一桌,奶子敖尔布哈月饼八盘一桌,共六桌。”月饼在中秋节这一天深深参与到御膳中来,皇帝一大早就给皇太后送月饼,早膳、晚膳的餐桌上月饼也没有缺席。
月饼还是皇帝赏赐大臣的节令礼物。《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记载:万历十七年(1589年)八月,“(万历帝)以中秋节赐四辅臣上尊珍馔,又赐膳品秋酒月饼有差”。《大明熹宗悊皇帝实录》记载:天启元年(1621年)八月,“甲申中秋节,(天启帝)赐大学士刘一燝等上尊珍馔,兼赐膳酒月饼及讲官钱象坤等有差”。清代官员查慎行作《中秋节恩赐月饼时果恭纪》,其中载有“宫饼堆盘随月彩,御园分果得时珍”,因得到康熙帝赏赐月饼而表达感激之情。
4.赏月吟诗不简单
中秋赏月怎么能没有诗词相伴?爱作诗的乾隆皇帝写了大量的中秋赏月诗——“崖巅升玉魄,流彩座中移”“只道姮娥太懒生,却欣今夜倍晶明”“但是中秋月,那无即景诗”,等等。
不过和帝王一起赏月吟诗可不简单。查继佐撰有《罪惟录》,其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带皇太子朱标、皇太孙朱允炆于中秋赏月。其间,朱标作诗“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州”;朱允炆作诗“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朱元璋一听,认为要么中秋不团圆,要么月影落水里,因此甚感不悦。褚人获撰《坚瓠集》记载:明永乐帝朱棣某年中秋夜举行宴会赏月,然而月亮被乌云遮住,永乐帝不快。解缙于是给皇帝讲月宫传说,“帝阍悠悠叫无路,吾欲斩蜍蛙,磔冥兔”,朱棣听得饶有兴致,停杯以待。不久月亮破云而出,朱棣大喜,盛赞解缙。
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绘有《雍正十二月行乐图》十二幅。其中“八月赏月”描述的是雍正帝在圆明园与众亲友一起赏月的场景。画面中,天上的大雁排成人字形南飞,寓意中秋时节,天气已转凉。一座三层的阁楼旁边,圆月在水中呈现倒影。阁楼前的露台上,雍正帝一行坐在案前赏月,其乐融融。《弘历观月图轴》则描绘了乾隆帝中秋赏月的场景。月夜里,湖塘边,老树下,乾隆帝凭栏而坐,欣赏着中秋满月。而他身后,两名小童或持扇而立,或端茶侍候,场面惬意舒畅。
此外,清代宫廷画家陈枚绘有《月曼清游图》,描绘了紫禁城里后妃们四季的生活。其中八月“琼台玩月”中,嫔妃三三两两相约,或于廊下,或于高台,欣赏月色,看上去兴致盎然。
(周乾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
来源:北京日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