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考、高考结束之后,分数是最热的话题,哪所学校成绩超好,谁家的孩子冲进名校,“状元”孩子究竟是怎么培养的,都是高点击率的标题。
孩子考出优异的学习成绩,是万千父母的渴望,然而所有考试结束之后,都是有喜有忧。考得好的举家欢庆,考得不好的气氛压抑,甚至可能愁云惨雾,尤其是升学考试,表现更加强烈。
就考试结果而言,最具反差效果的无外乎是超长发挥和考场失利。那些成功“逆袭”的孩子,父母亲朋最欢欣鼓舞,而每况愈下、发挥失常的孩子,全家人都会遗憾又担忧。
“成长型思维”,可以回答这一系列问题。
遭遇失败之后,孩子们会怎样?所谓“状态越来越好”的孩子,一定是经历了波折,出现过糟糕的状态,由“不好”变“好”,这其实才是最好的成长过程。
孩子们的人格特质差异很大,有的勇敢坚强、心胸开阔,有的退缩脆弱、敏感多虑,既有与生俱来的遗传素质的原因,更有后天成长环境的长期作用。
所以同样是遇到挫折和失败,有的孩子敢于面对,越挫越勇。有的孩子遭受打击后一蹶不振,逐渐放弃努力,随波逐流。有的孩子干脆改变对勤奋努力的看法,认为没有意义,选择做一个糟糕的自己。
面对失败,孩子的外在表现有强有弱,有正有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难过或者愤怒、没有任何反应、积极乐观面对。反应方式可能存在“伪装”的部分,比如假装不在意,父母不能单凭外表判断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父母们更要关注的,是孩子们遭受挫折后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反应,在他们遇到打击和阻碍的时候,最容易发现问题,应对适当,也是促进其成长的绝佳教育契机。当孩子处在不顺利、很失败的情境当中,父母如何引导才对呢?需要了解一下心理学中的“成长型思维”理论。
“成长型思维”也叫“成长型心态”,这个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拥有成长型心态的孩子,会相信通过努力学习、坚持不懈、良好的策略和他人的指导,可以提高自身的禀赋和能力”,这是卡罗尔教授的重要观点。
很多年前,卡罗尔教授发现有的孩子热爱挑战,面对再多、再大的失败也会奋力重新站起来。有的孩子拥有很强的能力或技能,却会在经历失败后一蹶不振。她很想知道究竟是为什么,于是开始进行了漫长的研究和探索。
在数十年的科学研究中,发现在很多类型的领域和群体中,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都更愿意应对挑战,面对困难越多反而越坚韧,甚至越是身处困境,成绩越突出。
在面向学生群体的研究中,学者们挖掘出一系列改变思维方式的技巧,其中包括“成长型思维介入”,可以显著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状态。越是重要的考试当中,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越能发挥出自己更好的水平。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运用“成长思维介入”技术?父母可以把握以下几点。
1.引导孩子别怕输
很多孩子不愿意承担有挑战性的任务,是不愿意面对会输的结果。在意输赢是人的天性,关键点是如何看待输赢。
一个高一的男孩儿,脑子挺聪明,很有艺术天分,体育方面也不错,属于综合素质很高的类型,但他就是不敢参加集体活动,尤其是竞赛类型的。他说自己内向,敏感,小时候妈妈给他报过不少才艺方面的学习班,自己都很难坚持,主要原因是学一段时间后就要比赛、考级,自己总怕成绩不好,于是就闹着放弃。父母没强迫他坚持,再去找别的项目让他学,结果就是“狗熊掰棒子”。
到高中,他发现很多同学有很在行或者很精通的才艺技能,自己属于全方位“半吊子”,小时候错过那么多学习的机会,心里特别后悔。
对绝大多数孩子而言,小时候哪怕是玩儿很小的游戏,输赢都很重要。父母必须引导孩子合理面对结果,怕输的孩子,失去的是赢的机会。
学习任何技能都要面对好坏输赢的评价,孩子因为怕输想要放弃的时候,父母很容易错以为是失去兴趣。有的孩子怕输,其实是因为父母太在意赢,这些都是需要反省和调整的角度。
2.鼓励孩子做有挑战性的事情
从孩子很小开始,从做小游戏开始,就要培养他们以敢于接受挑战为荣。孩子小的时候都有探索世界的勇敢精神,是家人的养育过程当中,为了确保孩子安全,逐渐让他们产生畏惧之心。畏惧之心是生存能力所必须的,但是一定要适度,不能什么都恐惧,难以承受一丁点儿的风险。
“我不做那些有风险的事情,不是我自己害怕,是我妈妈担心。”这是一个严重缺乏信心的女孩儿说的话,她因为参加学科竞赛成绩特别糟糕,情绪很低落。
她小时候学习挺好,考上重点高中,虽然总成绩不突出,但是化学还不错,老师让她参加学科竞赛,结果她紧张得不行,成绩很差。
升入初中后她没有参加过竞赛,是因为小学参加过一次比赛,涉及到择校,准备得很充分,没想到结果很差,妈妈当时情绪特别不好。从那以后她就再也不参加比赛,这次的竞赛与高考自主招生有关,老师反复说服才硬着头皮参加,结果惨败。
这个孩子是典型的害怕挑战性活动的孩子,只要压力稍微大一些,就会因过度紧张而发挥失常。这样下去,很难承受的将是高考。
越是心理素质不够好的孩子,越是要参加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就算某个比赛或者考试真的特别重要,需要父母充分认可的也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孩子敢于参加的勇敢态度。
3.变化是很棒的事情
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对于突然而至的变化不但不会排斥和担忧,反而会很好奇甚至很兴奋。即使是对自己真的不利,也会积极面对。有的孩子很抵触变化,比如安排好的事情计划有变,哪怕并不是大事,也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果是相对大的变故,比如重要的考试或者比赛出现失误,不适反应更大。
小燕是个可爱的姑娘,做事情认真,性格开朗,成绩也不错,在学校的生活一直很顺利。升入初中后遇到最喜欢的班主任,感觉更好了。初二的时候因为班主任*换了一个老师带班,小燕特别不适应,从此各种别扭。
新班主任工作能力很强,很快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和接纳,唯独小燕心情一直很差,不好好听课,甚至不愿意上学,学习成绩迅速下降,需要接受心理咨询。
爸爸妈妈、心理老师还有原来的班主任老师,一起想办法帮助小燕。变化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看当事人如何看待。通过“给新班主任写观察记录”的方法,引导她从好与不好两个方面看待一个人,慢慢的,小燕走出自设的“排斥圈”,各方面状态逐渐回升。
小燕说这件事给她的影响很大,她学会了不能绝对化看待一件事和一个人,之后再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变化,自己会更加从容和勇敢。
在孩子面对变化,无法接受的时候,父母以及老师的引导很重要。如果变化对孩子有利,欣然接受的同时要考虑到还可能发生自己并不喜欢的变化,因为生活原本如此。
如果出现了自己不喜欢的变化,如何反应和应对才对自己真的有好处,是非常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适应变化的能力也是生存能力。
4.多想“我能做什么”而不是“我不能做什么”
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情境,“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总是会想“我能做什么”。
高考分数发布,小A和小B考得都不理想,但是应对的风格完全不同。小A跑到学校找老师讨论,想知道这样的高考分数如何填报志愿更加合理,之前很想去的大学和专业肯定没戏了,打算考硕士的时候再圆梦。
小B则把自己关在家里,不见同学,也不接老师的电话。家人多说几句就发脾气,问他怎么报志愿,说随便,反正想去的都去不了。给他一些建议,逐一否定,多劝几句就发火。爸爸很生气,说考得那么差大人还没说什么呢。妈妈很焦虑,想不到一直很温和的孩子,高考没考好后变得很陌生。
两个孩子完全不同的思维风格,其实是从小到大逐渐形成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条件有多糟糕,都要思考在可能的范围内如何取舍和选择。
5.相信解决问题的方法比问题多
遇到困境或者难题,思维固定僵化的人因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出现无能为力的感受,针对的是现状给自己目前带来的消极影响。
具有成长思维的人则相信凡事皆有可能,关注点是面对现状可能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不同的应对策略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进行比较权衡,选择最为合理的一种。
比如考试发挥特别不理想,或者是考得很好报考自认为很有把握的学校和专业并没有录取,这些貌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都有解决的方法。
6.批评是最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不怕被批评。有些人认为不怕批评是自尊心不够,是“厚脸皮”、“滚刀肉”,这其实是对“自尊心”的误解。特别排斥批评,很强调尊严的人,其内心世界可能反而是“低自尊”的状态。
“成长型思维”中的不怕批评指的是一种积极心态,也是一种勇敢精神。孩子愿意接受评价,不怕比较。无论别人对自己是否满意,都不会仅仅停留在情绪反应上。
尤其是事情没做好,失败了,被指责甚至嘲笑,都能够面对,并且找到对自己有益的教训和经验。这不仅仅是豁达的心胸,其实是至关重要的学习能力。不允许孩子犯错误,或者过度保护孩子,不让受任何委屈,都是在破坏孩子的成长力。
7.有突破舒适区的勇气
“舒适区”是某种稳定的环境或者状态中,一个人可以维持某种心理和行为模式,成为习惯,感到舒适,不想改变。
所谓“中国式”的父母之爱,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尽可能为孩子制造“舒适区”,一方面喊着挫折教育,一方面竭尽所能为孩子遮风挡雨。比如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扫除成长障碍,支持孩子只做擅长的事情等等。
那些因为成绩好而一直呆在舒适区的孩子,总是自带优越感,即使考取名牌大学,日后的学业和事业也会困难重重,因为人生岂止是答一份试卷那么简单。
8.相信努力学习的价值
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对于“学习”的理解既有宽度又有长度,而且始终相信无论人生的哪个阶段,努力学习永远都有重要价值。这种学习态度本身就是强大的学习动力。
孩子秉持这样的信念,即使因为贪玩儿或能力发展有“短板”,无法在中考、高考前得到优异的学习成绩,其未来的学业、事业以及生活,都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孩子将“学习”理解为学习考试科目,学习的目的就是考出高分,得到好名次,很容易出现厌倦情绪和放弃行为。这种纯粹应试的狭隘的学习观,与家长、老师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密不可分。
父母们的思想认识未必就如此狭窄,强调学习成绩经常因为孩子年纪小,不懂事,习惯差。而且学习成绩决定孩子能够使用的教育资源,的确非常重要,但是不能过于极端。关注孩子的学习,与引导他们建构科学、合理的学习观并不矛盾,一定要统筹兼顾。
结语:各行各业中,那些顶尖的高手,未必都出身名校,但是都具备“成长型思维”。中考、高考之后,孩子是否考上名校,不是其未来发展的单一预测值。
大考之后,父母们需要反思的是孩子的成长过程。所有父母都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帮助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