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校200余名冒名顶替学生名单曝光,省教育厅回应:违规行为坚决查处。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连日来,冒名顶替入学的话题有些热度。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记者日前检索发现,在2018年-2019年的山东高等学历数据清查工作中,有14所高校曾公示清查结果,其中有242人被发现涉嫌冒名顶替入学取得学历,公示期后学历作注销处理。多所高校透露,清查结果已通知涉事学生,未收到异议反馈;学校不掌握被冒名顶替者的联系方式,没有与其取得联系。
“14所高校”“242人涉及”……消息一出,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最新消息是,山东省教育厅方面表示,已经关注到相关情况,该厅高校学生处正在查询总体清查数据。
这些年里,冒名顶替上学事件时有曝光:从罗彩霞到王娜娜,从荆高峰再到陈秋媛,事发地不同、剧情总相似。每次此类事件爆出后,很多人总会发出追问:“这会是最后一起么?”“还会有下一例吗?”事实告诉我们,这些并非孤例,只是典型案例——14所高校在2018年-2019年揪出242名涉嫌冒名顶替者,就是印证。
需要明确的是,这些高校在2018年至2019年查出这么多冒名顶替情况,并不意味着乱象在这两年里密集发生,这只是高校倒查之下翻出的“旧账”。很多乱象是前些年附着在学籍管理漏洞与录取通知机制纰漏上的遗留问题,是积累已久的“历史欠账”,只是前两年得到了集中清查。
毋庸讳言,前些年,学籍电子注册不像现在这么完善,高校录取通知书发送也主要靠邮递与学校传达,这就给内外勾连下的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间。2009年罗彩霞事件引发举国关注后,教育部就曾于当年下半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清查冒名顶替上大学问题。媒体报道提到,仅在河南某二本高校,被清退的“假学生”就多达300多人。这背后的“学籍身份—入学材料”伪造利益链和学籍买卖链条也被扒出。顶替陈秋媛的陈某某说,“学籍是花2000元从中介处买来的”,也是佐证。山东这些高校一查查出这么多人,无疑表明了“溯及过往”式倒查的必要性。
从查错纠错维度看,地方教育部门和部分高校清查冒名顶替问题,对接了公众的“出来冒名顶替,迟早要还”期许,也有益于继续查漏补缺——虽然“还”得晚了些,可至少好过不还。而注销顶替者学历,公示清查结果,也展现了很多涉事高校“既往亦咎”的态度。
但就目前看,这类处理跟冒名顶替入学行为的恶劣性质并不匹配,就算取消了很多顶替者的学历,他们也享受到了“偷别人人生”的孳息,他们为之付出的代价仍太轻。
有的高校低调注销顶替者学历后,没有与被顶替者联系,这也难言妥当:此举于法未必有问题,于情却不妥。对学校而言,这是对本该属于本校的学生的轻忽;对那些被顶替者来说,这可能会让本该尽早知情维权的他们仍蒙在鼓里,错失了跟命运对抗的很多机会窗口。
也许对高校来讲,囿于自身职责,针对冒名顶替的处理,只能止于校纪处理层面的“注销学历”。但从彻查严惩的角度看,这只是点到为止,对顶替者的追责显然不应止步于此,而应及时将线索转交给有关部门,实现追责上的法律与校纪衔接,该严惩的绝不轻纵。
更何况,冒名顶替上学背后通常连着违规操作链条,这涉及户籍、学籍、身份证等信息系统和教育部门、公安部门和等单位,对应的是多重关口的失守。这绝非一人所能为,顺着冒名顶替的“藤”能摸出哪些“瓜”,自然也该配合有关部门一查到底,而不能低调处理就过了。
高校理应意识到,冒名顶替对被顶替者而言,就是不折不扣的不幸,这种不幸是清晰绝对的:原本属于自己的上大学机会被他人偷走,不只是简单的权利遭侵害,更可能是被毁了一生——从以往案例看,顶替者跟受害者会因此命运翻转,顶替者会由此获得向上的敲门砖,受害者却被推入人生下行线。陈秋媛就是例子:她被顶替之后,只能踏上打工之路,如今即便真相浮出,命运已难更改。
正因如此,协助有关部门查清违规操作链条,也尽力帮助被顶替者依法维权,也是给受害者以交代,是让教育公平尽早归位。
对地方教育部门来说,则应将清查出的情况汇总和及时披露,发现一例处理一例——还是一查到底、严惩不贷,也接受公众监督。如今,山东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正在查询总体清查数据,也期待当地的“下一步”动作。
无论如何,查出200多人涉冒名顶替,不能止于低调处理,不能只是浅“究”辄止,而应是“应查尽查”,对每个个案背后的违规操作链条都深挖到底,用对冒名顶替行为的“零容忍”给受害者以交代,用“不姑息不纵容”彰显法治立场与公平态度。
□佘宗明(媒体人)
编辑:井彩霞 校对:吴兴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