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饥荒时为什么不先牺牲年老者,而是选择了易子而食?

古代饥荒时为什么不先牺牲年老者,而是选择了易子而食?

首页休闲益智谁先阵亡更新时间:2024-10-06

其实我们可能都理解错了“易子而食”的意思了。

我们总是会将“易子而食”理解为双方相互交换孩子来吃,这没问题,但问题在于,可能我们都先入为主的将这个“子”理解成了“活着的孩子”了。

我们知道,古代关于灾荒的记载中,除了“易子而食”“父子相食”“夫妻相食”之外,其实更多的只是简单的“人相食”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人相食”是一个大灾荒年代的常态现象,为何还会出现父子夫妻相食的人伦惨剧?

要知道,虽然“食人”就已经有悖了人伦,但如果非要加上一个条件的话,到底是吃陌生人还是吃父子夫妻,一般人应该都不会有什么选择上的犹豫。

所以,或许我们都理解错了“易子而食”“父子相食”“夫妻相食”的意思了。

说是将活着的孩子、父母、丈夫、妻子*死吃掉,这种行为并非是不会出现,但起码会出现在“人相食”之后。

因为孩子是一个家庭传宗接代的最重要的工具,若是没有了孩子,即使挺过这次灾荒,剩下的人生也就没有了什么希望。

所以,所谓的“易子而食”,大概率是双方交换已经死去的孩子,因为虽然自己的孩子已经死掉了,但一般人也很难就能做出直接将孩子吃掉的行为。

以此类推,所谓的“父子相食”“夫妻相食”,也应该都还有一个“已死”前提,要不然,逻辑上难以自洽。

《左传·宣公十五年》中就记载:宋国都城被楚国围困期间,宋国“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相互交换孩子吃,并且用骨头来作为柴火生火。

虽然无论是“已死”还是“活着”,都改变不了这是人间惨剧的现实。

但若是将一个活生生的孩子交给别人打死让那个人用自己孩子的骨头生火将自己孩子的肉煮熟并吃掉,我想,大多数人应该都是万难接受的。

宋朝大夫将城中实情告诉了楚国大将子反,子反听说这件事之后“俱”,并转告给了楚王,楚王听说了这幕惨剧,害怕影响自己的仁义之名,于是下令退兵。

如果检索史书,会发现,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相食”现象实在是数见不鲜,两千年来,像这种大规模的,国史中记录下来的人间惨剧,发生的次数甚至高达四百余次!

平均每五六年就会出现一次,而这,还不包括地方志中记载的小规模“人相食”。

其中,明代末年因天气原因导致的各种灾荒、因人祸原因导致的战乱不断、再加上因死人太多而导致的瘟疫横行,所以崇祯年间的食人现象最为严重。

有人翻阅明代地方志对此做了统计:

崇祯年间“人相食”事件次数统计

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来,在时间上,崇祯年间这短短的十七年时间里,竟然就出现了73省次475县次的“人相食”事件,尤其是崇祯十三年,全国竟然就发生了9省224县的人相食现象。

在空间上,整个崇祯年间,河南出现的“人相食”事件次数最多,高达100多县次,其次是80多县次的山东、山西、北京,然后是陕西、南京、湖广地区等。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可能很难理解那些看似古老的故事,然而,我们大部分人真正敢吃饭,敢吃饱饭,其实也没几年。

在这片土地上曾生活过的大多数人,他们虽然没有留下任何名姓,然而,他们也曾与你我一样,为了活着而拼命努力。

那些我们所难接受的人间惨剧,在他们心里,又怎么可能真正情愿呢……

可是,又能怎么办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