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202号
从悬疑中成长—《走进森林》导读
阅读推广人 石头
尊敬的读者朋友,您看到的是一个深度解读的经典绘本公众号, 每周都有2~3篇文章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本导读的宗旨是为亲子阅读而努力、为父母深度掌握绘本精髓而奉献。请放心关注,并期盼您的回馈!
|
一、内容简介
小男孩半夜被一阵可怕的声音惊醒。第二天,爸爸不见踪影,妈妈也不知爸爸何时回家。小男孩受妈妈委托去给生病的奶奶送蛋糕,为了尽早回家,他决定走那条穿过森林的近路。在神秘、阴暗的森林里,小男孩遇到了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有牵奶牛的男孩,有金发姑娘和三只熊,有被遗弃在森林里的男孩女孩,还有一件挂在树上的红帽外套。当小男孩终于来到奶奶家,在门后等待他的会是谁呢?
二、绘本信息
书名:走进森林
文图:[英]安东尼·布朗
译者:阿甲
出版社:北京联合版
适读年龄:3-6岁
三、绘本导读
【封面】
解析:
封面上男孩进入森林时迟疑的身影就泄露了他心中的恐惧,身影和树影又加剧了这种感受。大树通体长满尖刺不也刺向主人公的内心吗?
本书的故事和《小红帽》的情节类似:独自出门给奶奶送食物的主人公没有听大人的话,不走大路偏走小路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奇遇”。不过,本书的主人公不是小女孩而是小男孩,他没有被大野狼吞掉,猎人也没有出现。
在《走进森林》里,安东尼植入了一系列感性而虚幻的情节,把主人公的个人想象和虚幻的童话故事结合在一起。在其后的故事发展中,穿越到本书里的还有《小红帽》《杰克与豆茎》《糖果屋》《三只熊》《长发姑娘》《穿长靴的猫》《灰姑娘》等童话的角色和情节。
但《走进森林》不是对一部经典传统童话的改编和重述,而是对几部作品的串联和互文。安东尼借用了《小红帽》的故事框架,但他的故事却与原故事的关注点和结局截然不同。
安东尼没有让童话里的人物走出自己的故事,而是让自己的主人公穿梭在其他的经典童话之间,让童话人物穿越时空,在同一片森林中相遇,这样的处理方式给孩子们熟知的童话故事赋予了新的游戏性和现实意义。
【环衬】
解析:
红色表示小男孩内心强烈的反应,渴望爸爸回家。即使在给奶奶送蛋糕的过程中,也要缩短路途,争取在家等候爸爸。小男孩对爸爸有强烈的内心依赖。
红色也象征着危险,小男孩第一次走进森林内心的焦虑和害怕是必然的,加上开始部分睡梦中被雷电惊醒,作者为主人公植入恐怖的因素,也让读者内心不安起来。
环衬就是这种心理活动的集中体现。
【扉页】
解析:
我仔细研读作品,这个扉页又是超现实的。窗框代表家的味道,男孩心中的渴望:爸爸、回家吧,也赫然纸上。代表男孩内心的思念和牵挂。而窗外的森林代表一种路径,一种看望奶奶和等候爸爸的捷径。黄色代表内心的热烈的*。
作者把故事的内涵都诠释在此了。
【第1画面】
原文:一天晚上,我被一阵可怕的声音惊醒了。
解析:
安东尼·布朗在一开始就设置了让人紧张的气氛。恐怖元素从第一页开始充斥在画面中,夜半时分、糟糕的天气、加上后面的父亲的失踪、森林里的怪鸟和长着刺的枯树,所有的设置都让人不安。画面之外,作者同时利用文字来加强惊悚的效果,“我被一阵可怕的声音惊醒了。”一切都彰显着男孩心中的恐惧。
在男孩从梦中惊醒时,有没有注意到房间里地板上摆放着一只断了腿的士兵玩偶道具?
这个残缺的小雕像并不单单是为了配合外面的天气来营造惊悚气氛,它来自安徒生童话《勇敢的小锡兵》。在安徒生的故事里,小锡兵经过一系列的冒险后,回到了喜欢的女孩身边。安东尼·布朗让它穿越到这里,使这本书主人公的房间成了他历险的一站。它预示着这应该是一个勇敢的冒险故事。
翻开《走进森林》,我们首先看到一个家庭故事的架构,如安东尼的《朱家故事》。小男孩夜里被可怕的声音惊醒,所谓可怕的声音是什么?是雷电,还是父母的争吵?而窗户被雷电照亮并映射到床前和床背凌乱的阴影是不是加剧了内心的恐吓呢!
【第2画面】
原文:第二天早上,家里很安静。爸爸不在家。我问妈妈他什么时候回来,可是她好像不知道。
解析:
果然,第二天早上,家里的气氛很不正常,爸爸位置的缺席,妈妈面前的餐桌上空空如也,暗示妈妈茶饭不思,好像家庭出现了危机……
还是利用阴影手段,爸爸空椅背后的阴影表示爸爸还在,只是不知了去向。妈妈坐在一家之主位置,但对这种局面显得很无奈。男孩张开的嘴唇,他要打破这种僵局,但妈妈陷入了沉思纠结中。
开篇接连提出两个问题,一是雷电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二是安静郁闷的早餐又加重了心中不安的情绪。
【第3画面】
原文:第二天,妈妈让我去给生病的奶奶送一个蛋糕。我爱奶奶,她总是给我讲神奇的故事。去奶奶家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绕远的大路,要走很长时间;一条是捷径,但是要穿过森林。“不要走森林,”妈妈说,“走那条绕远的大路。”
解析:
从一开始男孩被雷声惊醒,爸爸不在,而“妈妈看起来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男孩的心里就种下了深深的疑虑。然而内敛的男孩并不会把所有的心事都讲出来,他选择了用笔写下对爸爸的思念,就像每一个内向的孩子一样,男孩想念爸爸,在各处留下了“爸爸,回家吧。”的字条。门前、门后、开关旁、垃圾桶上,还有电视上。他还在写,那就是贴到了窗户上了。
男孩背后墙上的全家照,预示家庭和睦,而现在爸爸布置了去向,男孩心中渴望一家人在一起,有一个温馨的家。
【第4画面】
原文:不过那天,尽管是第一次,我还是选择了走那条捷径。我想在爸爸回家时能在家等他。
解析:
当男孩走进森林后,他成为森林里唯一的彩色存在,鲜明的色彩使男孩处于最醒目的位置,也使得他的处境更加让人担心。
妈妈让男孩带些吃的去探望奶奶,并叮嘱他不要走小路。可是男孩不想错过爸爸回家的时刻,为了早点回家,他第一次还是走上了森林里的捷径。
随着“我”出门去给奶奶送蛋糕,布朗突然笔锋一转,奔着1984年凯迪克银奖,格林兄弟原著的《小红帽》的故事套路去了:有一天,母亲叫小红帽给住在森林的外婆送食物,并嘱咐她不要离开大路,走得太远。
主人公进入密林后,熟悉的场景让我们想起布朗的“小熊系列”,只不过色彩运用完全相反。“小熊系列”是景物彩色,小熊黑白,本书则是主人公彩色,景物黑白。
【第5画面】
原文:走了一小会儿,我看见一个男孩。“你想买一头顶呱呱、哞哞叫的奶牛吗?”他问。“不。”我说。(我要一头奶牛干嘛呢?)“我想用它换你篮子里那甜甜的水果蛋糕。”“不行,这是给我生病的奶奶的。”说完我继续往前走。“我也病了,”我听他念叨着,“我病了...”
解析:
在穿越森林的过程中,男孩遇到了各种不凡身世的人物。
男孩走进森林遇到的第一个人物是来自著名童话《杰克与豆茎》里潦倒不堪、卖牛糊口的杰克。何以见得?这一页画面的背景里,隐藏着那条著名、有魔力的、可以一直长到天上的豆茎。还有被杰克夺了财还要了命的巨人,巨人和那巨大无比的狼牙棒就隐藏在母牛身后的森林中。杰克戴着帽檐冲后的棒球帽,嘴里叼着树叶,就像街头上的游手好闲的小痞子。这些隐含在故事中的故事,还要读者找来《杰克与豆茎》原版仔细对照,就会发现这里出现的小男孩的形象还是很精准的。
在《杰克与豆茎》的故事里,杰克需要把家里唯一一头奶牛卖掉换取食物。因此,他想让男孩买自己的奶牛。
男孩没有同意,可是请不要因此觉得小男孩冷漠,因为他并不属于杰克中的故事。大家留意看的话,会发现只要杰克继续走下去,就会在小路不远处看到魔豆了,那株长到天上的魔豆会带杰克进行自己的探险。
【第6画面】
原文:我走进森林的深处,碰见一个金发女孩。“好可爱的小篮子呀,”她说,“里面装了什么?”“给我奶奶的蛋糕。她生病了。”“我好喜欢那样的蛋糕。”她说。我继续往前走,还能听见她念叨:“那真是一个可爱的蛋糕,我好想要那样的蛋糕...”
解析:
接下来遇到那个粗鲁的金发女孩,她是1989年美国凯迪克大奖《金发女孩和三只熊》里的主角。在他们的身后森林里还隐藏着三只熊和他们的家。故事中没有得到满足的金发姑娘很快会发现小熊的家,并将之搞得一团糟。实际上,安东尼笔下的金发女孩已经不是原版中的形象了。
杰克和金发女孩都是以拦路的方式出现的,结合他们都有“入室偷盗的前科”,实际代表着“侵犯者”或“掠夺者”的形象出现,使人紧张、害怕。
看到这里,会不会觉得有点无聊?一个明显小红帽套路的故事,男孩去给奶奶送蛋糕走进了森林,路上遇到一些奇怪的人,可是却没有发生任何好玩的故事。这么简单的作品何以称经典?虽然作者只用简单的文字交代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细心去看的话,会发现作者将更多的故事隐藏在了画里,在故事主线之外,还埋伏着更多的故事线。
【第7画面】
原文:森林变得更加阴暗寒冷,我看见两个孩子相互依偎在火堆旁。“你看见我们的爸爸妈妈了吗?”男孩问。“没有,你们走丢了?”“他们在森林里砍柴,”女孩说,“但愿他们能回来。”我继续往前走,听到女孩凄惨的哭泣声,可是我能做什么呢?
解析:
男孩继续前行看到的是《格林童话》故事集中《糖果屋》的汉塞尔和格莱特,还看到那把让气氛显得愈加凶险的斧头么?别忘了把兄妹俩丢在森林里的爸爸正是一位贫穷的樵夫,这位樵夫娶了一位续弦妻子,当家里贫困的揭不开锅时,在这位妻子的怂恿下,把姐弟俩骗到遥远的森林深处让他们自身自灭。读者可以找到《糖果屋》的蛛丝马迹,樵夫的斧子和鸟儿啄食姐弟俩丢失的面包屑。不过,善良的读者们也无需为这对可怜的兄妹担心,因为,糖果屋(右上角)已经不远了。
作者安东尼·布朗将人们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糅合到小主人公的遭遇中,简洁的文字背后处处有玄机,繁杂的画面之中处处有惊喜。与孩子一起捕捉字里行间的意思,挑战孩子的观察能力,让亲子阅读乐趣无穷。在亲子阅读中,请务必帮助孩子利用所有查照知识的方法,去图书馆、用网络搜索来寻找答案,这既是有趣的游戏,也是授人以渔的绝妙的教育方法。
树上悬挂着的斧头带给人一种阴森森地感觉,男孩在女孩的哭泣声中离开了。毕竟,他又能做些什么呢?
【第8画面】
原文:我感到越来越冷,真希望我带了一件外套。突然我看见了一件外套,漂亮又温暖,可是一穿上它就开始害怕了,我感觉有什么东西在跟踪我。我想起奶奶给我讲过的大坏狼的故事。我开始跑起来,但是却找不到那条小路了。我跑啊、跑啊,跑到了森林的更深处,可是我迷路了。奶奶的家在哪里呢?
解析:
男孩接着往下走,并且穿上了让人想起小红帽的红外套。这个时候,就在一棵树的后面,大灰狼正在虎视眈眈。感觉到危险的男孩开始奔跑,惊慌中却迷了路。
这一页里藏着最丰富的细节。在图面的中间偏左的树杈中,一个骑着白马的王子正在向一个高塔靠近,高塔上垂出一条长长的绳子。
读过《格林童话》的读者应该不难联想到《长发姑娘》这个故事。长发姑娘十二岁时,巫婆将她关入了森林中的一座没有楼梯也没有门的塔。塔中只有一个房间和一扇窗户。当巫婆要去找长发姑娘时,巫婆便沿着绑着钩子的长发爬上塔来。有一天,一个王子骑着马穿过森林时,听到长发姑娘从塔里传来的歌声。被长发姑娘美妙的声音所吸引,王子开始寻找唱歌的女子并找到囚禁长发姑娘的塔。但是因为没有门,无法进入塔里。于是王子经常回来找长发姑娘听他唱歌,直到有一天,王子看到巫婆回来找长发姑娘才知道如何进入塔里。当巫婆离去之后,王子就用同样的方法让长发姑娘垂下他的头发。终于进入塔里并结识长发姑娘。男孩的身后安静地躺着一个南瓜和灰姑娘的一只水晶鞋。身前,则跑过“穿靴子的猫”。
在美好结局到来之前,每一页,布朗都在挑战读者原有的童话知识,让情节悬念不断迭增,读者对故事的期待也随之改变……与布朗大部分作品一样,这本书鼓励孩子们专注阅读、思考书中的主题和意义。
书中作者画出了大量的光线投下的阴影,有灯光、阳光、闪电等光源,有人物、树木、家具等的投影,这些阴影各自有什么用意呢?
书中各种色彩都有其特别的寓意,为什么森林是黑白的,不是彩色的?而男孩的红外套却是彩色的,还有一双醒目的红鞋,这双红鞋在整个画面和情节中即显得突兀又不协调,这又是为什么?
【第9画面】
原文:终于到了——就在那儿。我敲了敲们,里边有个声音在喊:“是谁啊?”可是听上去不太像奶奶的声音。“是我。妈妈让我送来一个蛋糕。”我把门推开一条缝。“进来吧,宝贝。”那个奇怪的声音招呼道。我害怕极了,慢慢挪进了屋。在奶奶的床上躺着的是....
解析:
男孩终于看到了奶奶的房子。洁白的雪、黑色的森林和身穿大红外套的男孩形成强烈的对比,长着尖尖的狼耳朵的木屋似乎预示着巨大的危险正等在前方。
男孩敲响了门,屋里传来一个奇怪的声音,他听起来并不像奶奶。而跟随男孩一路走入森林的我们,也忍不住为男孩捏把汗,尤其在他穿着红外套走向长着大灰狼耳朵的房子时,我们几乎就要认定男孩已经进入了小红帽的故事,即将面临穿着奶奶衣服等着他出现的大灰狼了。
《走进森林》的故事和画面都颇有超现实主义的奇幻色彩,但细想一下,这些其实都是孩子在面对分离和身处陌生环境时内心焦虑和恐惧的真实写照。阅读这本书,能帮助家长理解孩子内心的恐惧,从而让家长更有效地引导孩子如何去面对陌生环境、面对与家长的短暂分离、面对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情绪。
【第10画面】
原文:奶奶!“过来,好宝贝,”她抽着鼻子说。“你还好吧?”“我现在挺好的。”我说。这时,我听见身后有一阵响动,回头一看....
解析:
男孩带着惶惑不安,执行着妈妈交给他的任务。在森林里的过程是男孩独自面对恐惧的一个过程,他紧张,也害怕,但是最终还是到了奶奶的门前,尽管脑子里还回想着妈妈讲过的大坏狼的故事,他还是打开了门,直面未知的一切。
在小男孩惊恐地推开门进入房子时,并没有大灰狼,出现在小男孩和我们眼前的是——奶奶!男孩跳到床上拥抱了奶奶,身后传来了一阵噪声,男孩转过头看到的又是什么呢!
作者却给我们开了个玩笑,房间里迎接我们的不是狼外婆,而是笑容可掬的奶奶。即便到了这时候,安东尼·布朗还不放弃捉弄读者,继续用文字吓唬我们:我听见身后有一阵响动。
【第11画面】
原文:爸爸!我跟他们讲了路上发生的一切。我们都喝了热乎乎的饮料,我还吃了两块妈妈做的美味蛋糕。奶奶现在感觉好多了,于是我跟他们道别。回到家,我推开了门。“是谁啊?”一个声音在喊。“我们呀。”我们回答。
解析:
等待我们的当然不是大灰狼,而是男孩一直想念的爸爸,男孩心里的雾霾一扫而光了。
走进奶奶家的门,一切恐惧与神秘都消失了,只剩下了温馨和安全。我们还看到了《我爸爸》《我妈妈》中熟悉的动作和眼熟的印花布。爸爸背后沙发的图案,不难发现和《我妈妈》中妈妈的睡衣的图案十分相似,只是沙发上蓝花的比重更大些而已,这和作者总是把故事的情节和画面与其它作品相互关联有关。坏蛋大野狼也没有来,爸爸没有出走,家庭危机并不存在。主人公“我”带着小读者们一起,经历了一次情感波折,一番心理考验,一段童话大冒险,最后平稳着落,回到现实中温馨的家。
布朗的文字看似简短,实际上留出了大量的解读空间。一如以往,他用铅笔和水彩创作的超现实主义图画充满了丰富的细节。从这部具有心理学色彩的绘本中,每个孩子都能读出不一样的感受,温暖的结局也有安抚人心的力量。走进梦/想象的森林,走出之时,或许会变得更强大。
【第12画面】
原文:妈妈走出来,脸上带着微笑。
解析:
最后和爸爸回到家里,迎接他的不再是妈妈的满面愁容,而是微笑着给予“我”一个巨大的拥抱!让我们发现一切原来只是男孩心中的惊惶。
《走进森林》是布朗对自己最擅长的几大法宝——形状游戏、引用经典、用画面讲故事的一次集中展现,既充满神秘色彩,又饱含感情、牵动人心,同时还有个大团圆的愉快结局。
作者设计了很多暗藏的机关给细心的读者,当读者在发现自己读懂了作者的“暗语”时,便获得了如解开一道题一般的快感,产生闻作者之弦而知其音、得其意的愉悦。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则在于布朗用他的画笔形象地描绘出一个孩子的恐惧和焦虑。重新回去看这本书时,我们不难发现雷声、妈妈阴沉的脸、爸爸没有告知男孩的一场外出、陌生的人物和环境、奶奶异于寻常的声音都曾给男孩心里带来不安,当一重又一重的阴云覆盖在心上,男孩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而现实生活中,这些细节往往是成人不会留意到的。
【后环】
解析:
本书中的画面,要考验大读者和小读者的眼力与童话阅读量了。《坚定的小锡兵》、《小红帽》、《杰克与豆茎》、《三只熊》、《汉斯和格莱特》、《长发姑娘》、《穿靴子的猫》、《灰姑娘》、《金钥匙》等童话中的元素依次出现在画面当中,“威利系列”中威利穿着的那件花毛衣也出现了。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来一次童话形象“大寻宝”。
这是一本精彩绝伦的书,它讨论的是痛苦的情绪……对于感到不安的孩子来说,这是令他们强大起来的滋补剂。
这是一本非比寻常的书,帮助提升孩子的读图能力,鼓励孩子在阅读时运用已有的童话知识。
在这部绘本中,布朗精美的超现实主义图画展现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内心的恐惧……这个故事的力量来自于书中令人害怕的细节,它们展现了孩子被抛弃的噩梦。
【封&底】
解析: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改编儿童文学经典成为了图画书出版的一股新潮。很多图画书采用颠覆与解构的叙事策略,截取传统的文学经典,同时将现实融入到重叙和意象再造之中,构建出了异彩纷呈的后现代儿童文学景观。
这种体裁混搭和故事串联的手法被后现代文艺工作者称为“互文手法”,也就是让两个或多个故事文本发生显性的相互关系。此类重新诠释的作品往往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给读者和观众带来欢快愉悦的阅读体验。
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的《走进森林》正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之一。
安东尼·布朗用视觉互文的方式对传统经典进行解构和*,让读者产生熟悉的陌生感,重燃读者对传统经典的阅读热情,为我们审视图画书和儿童文学经典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和广阔的视野。
亲子阅读时,我们经常会设计一些游戏带着他们一块儿玩。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游戏之一,就是寻宝。寻宝游戏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充满了神秘感,营造了强烈的期待感,也能带来巨大的满足感。阅读安东尼·布朗的作品,我们就有一种玩“寻宝游戏”的感觉。
每当我拿起一本安东尼·布朗的书,都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赶快擦亮眼睛,集中注意力,让头脑准备迎接一次眼力和知识的大考验。布朗的图画中总是暗藏玄机,大量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符号新手拈来,要破解他每一处形状游戏的秘密,真的需要非常丰富的知识积累。
尽管这样的视觉游戏无形中提高了儿童阅读的门槛,但安东尼的互文手法并没有消解故事应有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反而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成为意义的参与者和建构者。阅读这样的故事,无疑,对儿童读者和成人读者都是充分的情感调动和思维拓展。
安东尼在视觉互动设计之外,还蕴含了更为深刻的童年关怀。哪个孩子不曾体会过亲人暂时失联或被动独处时的恐惧和孤独呢?在孩子没有建立独处能力之前,外来的知识和从儿童文学中获得的间接经验便成为了孩子的心理依靠。
四、作者信息(略)
参照王志庚老师相关解读,谢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