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A坦克也能空投?从国产神剧说起,聊聊坦克伞降那点事

96A坦克也能空投?从国产神剧说起,聊聊坦克伞降那点事

首页休闲益智坦克坠毁更新时间:2024-04-26
引言

说起军旅影视作品对于社会的责任,那么我们第一个能想到的例子莫过于美国电影《壮志凌云》,在电影上映之后便在美国引发了一阵参军热潮。从这个角度上来,当代的军旅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宣传国防、培养国民国防安全观的社会责任。而从历史上来说,我们也曾看到过诸如《士兵突击》、《沙场点兵》等优秀的国产当代军旅作品,它们用光与影在潜移默化之中向社会的普罗大众传递着来自军旅的正能量。

▲士兵突击这类好军旅电视剧给社会大众传递了军旅正能量

前两天铁匠听朋友说最近上线了一部新的军旅电视剧《陆战之王》,听名字就知道该剧当中描绘的应该是我国装甲部队的核心:主战坦克部队的内容。剧照上96A和99坦克的样子着实显著,而前期宣传也打得火热(具体内容可以看百科,太长不便搬运)。然而在电视剧上线之后,只看了第一集开头的铁匠君就已经"内牛满面"了,因为上来的第一个场景居然是"空投主战坦克"

剧情内容和事情经过

在这一集第一个场景的设定是用运-20将1辆96A主战坦克空投到预定位置,来进行主战坦克空投试验。根据剧情显示,在运-20到达预定位置后,尾货舱门开启,然后车组成员驾驶96A在自身动力之下"驶出"飞机并且开伞空投。为了增加可看性,编剧还设定了空投过程中降落伞主伞和辅助伞缠绕的剧情,最终男主角爬出正在急速坠落的坦克,在无防护的情况下隔断辅助伞伞绳,最终成功解救坦克并完成空投试验。

▲运-20里面装着96A

▲空投坦克的剧情

总而言之,不管是空投主战坦克这一设定,还是男主在高空坠落的短时间内稳当趴在坦克上不被气流吹走的神奇武功都令人直呼"神剧",一点也不符合军区、战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共同出品的严谨性。而这些剧情也最终令各位军迷网友和该剧的编剧、导演在微博上进行了一天的科(hu)普(dui),最终该事件以编剧主动删帖而告终。在整个科(hu)普(dui)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能得知这么一个情况:该剧有3个军事顾问而且编剧说顾问认为内容没问题,还怂恿网友军迷去百度有没有空投坦克。

▲编剧要求网友百度空投坦克

▲编剧关于军事顾问的回复,以及"运-20可以用70吨的载重空投96A的言论"

当然嘛,面对这种"百度一下"的请求,铁匠作为一个有着深刻求知欲的社会好青年自然选择乖乖听话去查了,尽管得到的真实情况可能跟编剧导演口中所说的不太一样。所以接下来铁匠就简单对坦克空投做一点小小的科普。【注意:以下内容均来自国内公开资料,无涉密内容】

坦克空投的历史

空降作战本质上可以看做利用机载平台实现快速的战略/战术级武装投放的一种作战模式,这一战术在特种渗透作战和大兵团作战当中都有很深刻的体现。而尽管上世纪30年代以苏联为首的几个国家已经在积极探索军用空投作战的模式,但最初的空降还是以人员投送(空降兵)为主。直到40年代之后,美国才探索出了可以空投重武器的"重装空投技术",这才让装甲车的远距离快速投送成为现实,随后苏联也发展出了同样的技术。

▲30年代苏联利用TB-3轰炸机训练空降兵,是的,我读书多不会骗你,真的是从机翼上滑下去

上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的重装空投技术最多只能投送几吨重的支援型武器,例如火炮和牵引车等等。尽管当时已经可以空投一些超轻型坦克,但受限于技术不成熟,那时的"坦克空投"不是用降落伞,而是采用一次性滑翔机来运输,例如美国的M22"蝉"式超轻型坦克。

▲利用滑翔机空降的M22蝉式坦克

随着冷战的爆发,美苏两大集团的军备竞赛促使双方的重装空投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到50年代后期,美苏双方的重装空投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可以伞降一些超轻量设计的特种坦克轻型装甲车了,但此时对于"坦克空投"来说,依旧只能算是雏形阶段而已。在60到70年代之后,伴随着重装空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整体投送吨位已经可以实现10到15吨级的跨越,也正是此时,美苏都诞生了各自的专属空投装甲车辆,重装空投技术才算完成了从雏形到实用化的发展历程。

▲超低空空投的美国谢里登坦克(高速超低空空投,没有降落伞)

随后几十年里,美俄都在各自基础上对于坦克空投的能力和模式进行了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将投送吨位提升到20吨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低空超低空、以及载人空投的模式,但这些已经是后话了。

吨位限制下的空降坦克发展

如果给空投坦克的发展历程打个比方,那最合适的比喻可能就是走钢丝了。虽然看起来整个发展线一目了然,吨位不断增大,可投放种类不断增多,但真实的发展远没有这么简单。对于坦克空降来说,要考虑空降物的体积、重量、落地冲击了等一系列不同限制,并在这一堆限制当中做出取舍,并对于问题进行缓解改善,这才是坦克空降乃至整个重装空投来说的发展脉络。

▲目前美国的主力空降战车M1128轮式装甲车

而坦克空降说白了还是用降落伞作为减速主力,利用减速伞面积在空中产生阻滞力平衡掉绝大部分的重力来实现减速缓冲,而降落伞的面积和强度受限于重量、体积不会无限扩张,因此阻滞力是有限的。而这一设定也直接导致在重装空投当中的最大限制为吨位限制,这一点在坦克空降发展的各个历程当中都有具体体现。

▲1955年法国的ELC坦克项目就是早期空投坦克发展的代表

例如50到60年代,重装空投吨位上限10吨左右的时候,此时的空降坦克也多是些超轻型侦查坦克这一类的"战五渣"。以1955年法国的ELC坦克项目为例,这时候坦克吨位只有6.7吨(AMX ELC bis)。尽管美国也在此时也发展了更重的T-71和T-92轻型坦克,但此时空降坦克的还是在二战基础上发展的老套路,极度强调吨位限制导致了这些坦克偏重机动性,只能安装低膛压的小威力火炮,从而导致了火力和防御性的双重不足因此这个时候的空投坦克并没有实际列装,偏重于试验而非量产

▲T-92轻型坦克,此时借助当时天顶星级的运输机运载力,T92的重量达到了15吨

而60到70年代发展的空降坦克具备了一定的实战化功能,实现这一切则主要得益于大威力轻型火炮和投送吨位上限的进一步提升。以1966年美国的M551"谢里登"轻型坦克为例,它的吨位进一步提升到15.2吨;尽管还是低膛压火炮,但口径的扩大也为橡树棍炮射导弹的装车提供了可能,此时空降坦克的弱项就只剩下了防御性。

▲M551谢里登坦克,但由于装甲采用铝合金焊接,因此在作战中多次暴露出防御不足的问题

而苏联此时也提出了"产品64992"空降轻坦项目(感兴趣的可以去翻我之前的文章),在保证15吨体重和每小时65公里的高机动前提下,利用弹鼓式自动装弹机提供高射速,外置的9M14反坦克导弹提供额外的反坦克能力;同时利用第一代复合装甲弥补了防御性的弱点,在当时堪称天顶星级的科技。然而由于无法涉水,最终这种设计让位于苏联的第一代伞兵战车BMD-1

▲俄罗斯第106空降师的BMD-1伞兵战车

而后苏联/俄罗斯受限于吨位和体积的限制,继续发展伞兵战车,从而诞生了从BMD-1到BMD-4的大家族,但不论是BMD-1还是2、3、4,吨位都限制在15吨以内,其中BMD-1战斗全重在10吨左右(自重7吨),而BMD-4战斗全重也不到14吨

▲俄罗斯BMD-4M,别看这么大块头,总重量只有14吨

美国则在1997年谢里登坦克退役之后,用斯特瑞克M1128轮式装甲车取代了它的位置,而M1128的战斗全重不超过19吨。而即便当时不采用M1128,计划取代谢里登、最后沦为技术储备的M8装甲火炮系统,其可以空投的基础重量也只有19吨,而这已经是目前生产过的最重的空投装甲车了,但如果加挂附加装甲,进一步提升防御力的话该战车就不能采用空投了,因此19到20吨可以说目前实战化空投装甲车的一个上限了。

▲19到20吨是目前实战化空投装甲车的上限,但技术上限已经提到27吨

以上说的主要是空降坦克的吨位限制和发展,但限制"坦克空降"发展的不光只是吨位而已。绝大多数由于空投的坦克都是根据空投需求,严格限定重量;对于履带、悬挂这一类直接承受落地冲击力的部位还会根据设计做出相应强化,对于普通坦克来说难度大得多。

▲空投过程中悬挂要收起,同时为履带包裹上防护套

重装空投的常规过程(和技术特点)

我国的重装空投是国产的03式伞兵战车,在此之前则是进口俄罗斯的BMD-3伞兵战车为主,空投技术的来源也多为在苏/俄的基础上发展。因此接下来铁匠就以俄罗斯的装甲车重装空投为例讲一下关于重装空投的具体细节。

▲俄罗斯著名的P-7空投平台

基础的装甲车重装空投设备一般由空投平台、牵引伞、主伞、减速伞等组成(必要时会加入缓冲泡沫)。空投平台可以理解成一个带轮子的固定空投物资用的平板,除了可以投送装甲车外还能空投其他物资。准备使用时候,需要将装甲车固定在空投平台上,而降落伞则固定在空投平台外侧的栏杆上。装机之前,将空投平台连带装甲车推到运输机货舱口,并卸下轮子,通过货舱吊车将整个空投平台吊入货舱。而货舱内部有专门的带限位器的滑轨,通过空投平台底部的双滑轮结构实现契合,通过限位器固定运输时空投平台的位置,滑轨则用来减小空投时将空投平台抽出的摩擦力。

▲整个战车伞降的过程

抵达空投位置之后,打开舱门,先向外抛出牵引伞,并打开滑轨限位器。在牵引伞的牵引下,空投平台连带装甲车被"拽出"货舱,随后在牵引伞的作用下陆续将主伞和减速伞打开,为装甲车提供足够的阻滞力。随后装甲车在降落伞的减速下缓缓降落,由空投平台底板和缓冲泡沫提供最后一层缓冲,实现装甲车的整个空投过程。

▲伞降物不是被抛出去,牵引伞拽出去的

采用空投平台的空投过程是各国最先发展出来的一种装甲车伞降方式,但这种模式也有其固有的缺点:一方面空投平台本身也占据了一部分重量,以俄罗斯传统的P-7空投平台为例,该平台能承受7.7吨的有效载荷,但自重就超过1吨,这影响了空投重量的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直接落地产生的冲击力依旧很大,因此车组成员和战车必须分开空投,落地后成员自行寻找战车之后才能作战,不能实现落地后第一时间作战(一般是先空投车,再空投人,车落地之后人根据车的位置调整落点)。

▲比如说挂BTR-D已经是P-7的极限载重了

为了改善这两个缺点,俄罗斯的应对方式相当干脆:取消空投平台,在需要空投的装甲车车身安装降落伞连接器,用来悬挂伞绳,并在尾部加了一个降落伞伞架用来安置伞包,而原本空投平台上的滚轮则直接安装在战车底部。除此之外,俄罗斯还采用了固体火箭实现落地缓冲,这个固体缓冲火箭位于降落伞伞绳根部,并通过车身两侧的长探棒实现控制。使用时,还是通过牵引伞将装甲车"拽出"机身,并拉出主伞和减速伞,在主伞开伞后一段时间后,探棒自动向下探出,在探棒接触地面时候,触发探棒内的电路,点燃固体缓冲火箭产生强大的缓冲力,并将下降速度减小到4-5米/秒,这个速度已经跟伞兵跳伞落地时的速度很接近了

▲取消了空投平台之后

而由于固体缓冲火箭的加入,降落伞只需要提供基础的减速功能,因此数量和大小进一步缩减,这进一步增加了空投有效载荷。但由于固体火箭成本较高、安全性也有待改进(因为安全性低所以不敢玩人车合一),因此很快就被新一代的缓冲气囊所淘汰

▲启动火箭缓冲之后

在缓冲火箭淘汰之后,俄罗斯采用的是缓冲气囊设计。直接将6个缓冲气囊安装在装甲车底部,底部开有进气孔,侧方则为泄气孔,平时收缩成板状贴合在战车车底。【空投模式如出一辙因此忽略】在战车下降时候,气囊会经进气孔自动充气并鼓成一个方盒。落地后,缓冲气囊底部的进气孔关闭,侧面泄气孔开启缓慢泄压,通过气囊内的气体形变来吸收能量。不过由于缓冲气囊的被动缓冲效果远不如缓冲火箭的主动缓冲来的有效,因此降落伞又重新用回多伞设计,以降低下落速度。而后俄罗斯也一直再改进这套气囊缓冲的伞降模式,并将气囊从被动充气改成更高效的压缩机主动充气模式,缓冲效果更好。

▲多个降落伞 缓冲气囊的设计

而人车一体化空投,也是从缓冲气囊设计才开始,不过人车一体化设计采用的是固定缓冲座椅设计。登车空投时尽管车组成员也会携带伞兵降落伞,但在如果发生事故,高空坠落的短暂时间是不足以让车组成员从缓冲座椅上离开、打开舱门跳伞的。

▲人车一体空投的时候就得被绑在座椅上

我国重装空投目前状况

我国对于的重装空投的研究起步于60年代,尽管起步较早,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到八五计划之后才有研究成果。而对于装甲车的重装空投更是延后到80到90年代,因此目前还处于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阶段。

▲利用伊尔-76空投的国产03式伞兵战车,注意底部还是有空投平台的

目前我国武器级重装空投还是以仿制为主(国产空投平台是从乌克兰引进的仿P-7),对于重量限制比美俄主流来说更为严重(2002年时论文显示10吨左右),远达不到美俄先进水平,而且空投的方式上也比较局限,更没有掌握人车一体化空投的技术。因此目前我国空降兵的发展来说还面临着很多难题有待解决。但毕竟现在是摸着俄罗斯过河,整体安全性要更好一些。

▲国产的03式伞兵战车

剧中情节硬伤

从上文我讲述的一系列问题来说,我们已经可以大概了解到关于重装空投的那点事。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盘点一下剧中的硬伤:

第一个硬伤自然就是这个"运-20空投96A主战坦克"的情节设定。上文我也提到了受限于重量限制,重装空投的上限基本上就是20吨。而即便我国在新时代科技有了长足发展,也不可能动辄安全空投40多吨的96A主战坦克。

▲96A这种吨位很明显任何运输机也不可能实现空投,别说运-20,就连安-225都做不到

第二个硬伤,人车一体空投。目前为止掌握这个技术的只有俄罗斯一家,而人车一体空投是我国目前有待解决的研究方向,这个我国未来可能会突破技术超越美国、实现和俄罗斯类似的技术水平,但很明显目前没有。

▲我国曾进口过一批BMD-3伞兵战车用于培训

第三个硬伤,"驾车空投"。前文我也提到了,装甲车空投目前为止都是利用牵引伞将整个装甲车"拽出"机舱,这一点无论美俄哪一家的方案都是一样的,而我国也没有例外。

▲驾车空投

第四个硬伤,缓冲气囊的位置。从视频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剧中缓冲气囊被加在装甲车侧装甲上,则这个位置是起不到任何缓冲作用的。缓冲气囊如果要对落地起到缓冲作用,那么位置必然在车身底部。

▲1张截图3个硬伤,这个布景CG做的也是可以

第五个硬伤则就留给主演爬出驾驶舱去割断伞绳的情节了,不过这个我就不多评价了。

▲飞檐走壁

尾声(结论)

讲完了这一切,相比各位观众老爷也能知道关于坦克伞降到底是个怎么一回事,而关于剧中着重描绘的"主战坦克伞降"的闹剧能得出自己的看法。总之从目前的技术来看,不论世界上哪一国都不能实现对主战坦克实现空投伞降的快速部署方式,因此目前还是对于主战坦克来说最好的机动模式也只能搭载运输机前往前线的*机场而已

▲C-5银河运输机能一次运载2台M1A2坦克

从目前来看,似乎铁匠我百度到的都是一些对该剧导演和编导不利的内容,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一个内容设定上的"大乌龙"了。然而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如果我们去分析导演对外的一些言论就能得知,该剧的创作者犯了一个很低级的错误:想当然。从步战车空投自行脑补出了主战坦克载人空投的场景,与其说是思维延伸,倒不如说那3位军事顾问没有尽到责任,所以说才出现了这样的闹剧,这对于一部即将为盛事献礼的电视剧来说是十分不应该的。

▲以"思维延伸"来乞讨宽容这一点很明显不可取

当然如果说前期是多一点细心和耐心就能避免这样问题,后期即便出问题认真承认,堂堂正正道歉,那也不失君子所为。毕竟宽容和理解是相互的,你值得宽容,你才能够被理解,反之也一样。

【附注】涉及文献:

《我国重装空投系展》 作者:邵朝俊(南京宏光空降装备厂)

《运输机重装空投模型及控制若干问题综述》作者:刘日、刘永波、徐明、姜巍(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 理论训练系)、毛瑜昊(空军工程大学 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国内外重装空投技术的现状和发展》作者:郝广庆(空军航空大学 航空救生系)

《运输机低空重装空投增益自适应滑模控制》作者:刘日、孙秀霞、董文瀚、王栋(空军工程大学 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注:以上文献均为公开资料,无涉密内容】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