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钱多事儿少离家近是每个打工人的梦想,但总有些时候,工作的要求和家庭成员的需求相冲突——例如所在行业有特定聚集地,家里有小孩读书,或是配偶工作单位特殊等等,不得已要牺牲一个人的通勤距离。如果这种被迫的极端通勤无可避免,如何相对舒服且有意义地利用起这段时间就很值得探讨。
极端通勤通常指单程通勤时间超过 60 分钟的通勤。百度《2022 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统计数据显示,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平均超过 19% 的人为极端通勤,其中北京高达 30%;而西安、杭州等 10 个特大城市也有超过 14% 的极端通勤,其中天津和重庆高达 17%。
像我这样长达四小时的通勤既然不可避免,那么在保障了一定的舒适度之后就需要找到一些合适的「消遣性」或「创造性」工作来确保自己不会过于无聊。其中的核心在于两点:零碎的时间处理零碎的事情,把零碎的时间拼接起来做成一件连续的事情(单程的零碎时间做一件事和重复的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
读书读书是我自己最推荐的地铁活动。原因无它:我们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办法(或者说不愿意)再为读书留出大块时间了。年轻的朋友忙于学习,约会,打游戏;中年的朋友忙于加班,带娃,照顾家庭;老年的朋友忙于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一些。
虽然场所不尽完美,但乘坐地铁的时间反而是个绝佳的阅读时机。而且沉浸式阅读一本好书会帮你忽略周围的噪音和混乱,只会感慨地铁时光飞逝而不乏味。近期我的大部分书都是在地铁上完成阅读和笔记整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交流:阅读清单 & 笔记。
不便之处也是有的:我喜欢用 Kindle 而非平板类设备阅读,写读书笔记需要不断掏出来手机进行快速记录或者摘录一些有价值的段落。如果有座位的情况下影响不大,但如果是站着或拥挤时则非常不便,出于安全考虑,我建议这种情况下还是避免复杂操作,不要「机」飞人倒。
复盘 & 漫思考如果说读书是具有个体偏向的爱好,那么复盘和漫思考应该更值得推荐的通用性。
在前一篇文章里提到我会每日复盘,而最佳的时间和场景恰是下班地铁通勤时:刚刚离开办公室,一天的工作内容还余音绕梁,但又没有了不间断的企业消息或邮件打断你的思路,而脱离了办公室的束缚也更容易发散思维进行延申。地铁上嘈杂的背景声正好当作白噪音,发呆一样的思考也不会被人觉得异样,还能够让眼睛得到放松。
除了工作上的内容可以复盘,还有很多生活上的事情可以漫思考:我把无明确目的知识获取,问题解决或内容输出的思考称之为漫思考。和工作复盘不同,满思考则不设边界,但大体偏向于生活:思考近期家人需求,健康状态,家庭资产配置,社会热点发起缘由以及对自己的影响等。通常而言会让自己对一些事件的看法深度有所提升,或者灵光闪现。
简而言之,「漫长」的短途出行让我们有一个可以思维发散的空隙,利用好这段时间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社交管理随着工作日渐繁忙,很多职场人白天可能并没有多少时间了刷社交媒体或进行朋友间的深入沟通。而这种碎片化的事情完全可以放置在地铁通勤环节:不同于无目的刷短视频和信息流,这种社交管理更像是一个自我治理。例如我每天早晨地铁前十分钟通常会查看朋友圈,微博和即刻等信息流,之后便关闭手机开始阅读。而下班路上前十分钟同样刷社交媒体,尔后处理一些聊天消息,由于积攒了一天的信息,有时候可能会展开沟通,延续一段时间。
而我在去年开始长距离通勤后则同步开设了小红书账号,一则是打破自己对新鲜事物的排斥,二则是试图把空余时间利用起来,从头做运营。虽然到今天为止效果不佳(这是新媒体运营能力问题),但至少也算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整得做了一个关于社交媒体管理的尝试。
内容输出当我们逐渐对通勤路上的时间有了比较好的掌控和适应后,便可以进一步提高这段时间的利用率,即把单程当作一个完整的时间段,进行内容的输出:例如写这篇文章,例如进行复盘的总结和汇总,例如进行部分工作的处理。总体而言,内容的输出只是一个时间利用率提升到最后的一个结果。
音频我个人偏好是在开车时听音频而非乘坐地铁时。地铁的噪音让所有类型的耳机都需要开足够大的声音才可以比较舒服的享受音乐或内容。况且对于戴眼镜的人来说一直戴着大耳降噪耳机在夏天也是颇为痛苦,还有不便—需要携带收纳盒。所以开车的时候可以选择听一些播客或音乐,来为旅(堵)途(车)消乏解除困。
人间观察如果说以上内容显得过于「正式」,那么我还可以推荐一个看似随意却更有趣的选项:观察人群。虽然并非我们每个人都想成为一名作家,又或者是做一名隐私打探者,但在嘈杂的行程中听一听其他人在公共场所讨论的内容(通常而言并非隐私,或者禁止其他人听),看一看其他人在公共场所的行为举止,对于已经近乎生活在「线上」的我们而言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一个感知社会多样性的机会。
例如我曾在地铁上听到一个东欧某国人和朋友讨论时事,我才切身体会到不同立场和国家的人对于同一事件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同。又例如我曾观察到不同父母带娃上学路上的风格差异极大,折射出许多教育理念的差异,带给我许多启迪。只是有些观察体验又因人而异,所以推荐每个人在不侵犯路人权益的情况下适当观察这个世界。我的一组地铁观察日志附上作为参考:地铁见闻和地铁特写。
关于时间的想法
在一次又一次的通勤中面临无数次零碎时间,无意间想到一个关于时间的比喻,感觉非常贴切。
时间的褶皱:时间更像一方羊皮卷,而非一张洁白无瑕的大纸铺开在我们的人生,而是皱皱巴巴得叠放在一起。假如我们把赶地铁的时间当作「平的」或「线性的」,那么在等红绿灯的二十秒钟就是被褶皱的:你什么也不能做,只能等着,与其说是等着变为绿灯,不如说是在等这二十秒过去,等我们从时间的褶皱里爬出来继续直线前行。如果我们把工作和生活时间当作时间的平顺延展,那么我们漫长的通勤时间就是一个曲率大一些的褶皱。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可以等着时间自己爬坡,也许可以静静地观察时间,也许可以在这部分褶皱小平面上绘制一些小作品:比如写下这篇稿子。
以终为始的思路:如果我们把通勤这段时间看作完整的时间段,那么可以让旅途做到心无旁骛,减少时间的零碎感。就像一开始因为多次换乘而无法静心阅读,更多因素在于心理感受。通常而言目的地是固定的:单位和家,你的通勤时间几乎是固定的。所以通勤期间不应该受到每一站报站的打扰,更不应该被进进出出旅客和走走停停的列车节奏所打扰,这个完整的半小时或者一小时不要被切割成为零散的三分钟,五分钟。而是应该在做完换乘或者其他事情后迅速回到前一刻在做的具体事情上,避免被打断。
需要明确的是,通勤之路就像人生中的任何一段时光一样:这并非刚性约束,也不一定要有 100% 的明确规划,工作或产出才有意义,娱乐和闲暇也同样有意义,其价值完全取决于自我需求和自我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