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的偶像团体都可以用“扶不起来”四字概括。尤其是女团。
2004年,湖南卫视举办《超级女声》,开创中国电视选秀先河。2005年,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红遍大江南北。粉丝们用短信疯狂投票、在电视机前泪流满面。这是许多国人的偶像启蒙,在资本眼里,也是粉丝经济的一次大爆发。而对象,竟然只是几个平凡的普通女孩儿。
随着日流韩流袭来,日韩女团在内地迅速圈粉,本土偶像女团又被视为下一个蓝海。这些年,推手和他们的资本都在蓄力。依然是快女,在2009年比赛结束后,天娱挑选了一些长相甜美、唱跳俱佳的女生赴韩集训,2010年以女团IME出道。IME在市场上曾激起一些涟漪,但2012年即告解散。八年过去,除了SNH48的成功,这个行业依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成绩,相反却是一个个女团的即生即灭。
但是,这个市场的爆发潜力依然诱人。人们还在等待。2018年4月,腾讯视频推出偶像女团养成综艺节目《创造 101》,将在101位练习生(即各娱乐公司的新秀储备)中选出人气最高的11位出道成团。腾讯视频平台数据显示,上线1个月,四期正片节目播放量已超过19亿;在腾讯综艺榜单中,位列《奔跑吧》和《极限挑战》之间,排名第二。
创造热度的《创造101》,是否会改变女团的命运呢?
一、42家公司初盘点
从《创造101》第一集开始,公司的标签就伴随着参赛选手。女孩们按公司相继入场。有些公司人多势众、气势高涨,有些公司的选手却只能单打独斗。
在参赛的42家公司中,乐华娱乐和ETM活力时代以7名练习生的数量占据头部(其中乐华还输送了导师王一博)。可米领誉、极创引力以6名紧接其后。
值得一提的是,中樱桃文化不仅自身输送了3名选手,其入股的闻澜文化也输送了4名。如果算上这层关系,中樱桃的关联艺人共7名。类似的,欢聚时代(输送5人)也投资了偶像学园(输送1人),因此关联艺人共6名。
这些都是练习生心目中的“大厂”。当然,绝大部分公司的选手还是在3名以内。
女生们的“攀比”还来自公司背景。入场时,大屏幕会播放同公司艺人。大公司名号响亮、星光熠熠、自带光环,总能引来小公司练习生艳羡的目光,典型的如环球音乐、英皇娱乐、华研国际等。根据公司实力,我们大概可以做这样的总结:
从市值上比较,可谓天差地别。有的美股上市,有的才刚刚创业。从潜在资源看,有的背靠大集团、大公司,有的依靠创始人镀金,有的还是一张白纸。
但公司的整体强弱,并不能代表它在这个垂直领域的真实能力。我们将每个公司的参赛人数与之对应,就能发现一些端倪。派出3人以上参赛的公司,共计15家。而我们所谓的强公司(上市公司、集团公司)只有2家,分别是乐华娱乐和欢聚传媒。陌陌、华谊、芒果、英皇、环球都仅派出1人。拉近网娱、华研国际派出2人。
另一方面,中小型公司输送了大量选手,派出3人以上参赛的共计12家。这些公司在整体发展上还很稚嫩,进度最快的中樱桃融到了B轮,但更多的还是未融资状态。而像花开半夏这样的公司,老板和合伙人都亲自参赛。各公司实力参差不齐,但至少,它们都具备开发素人偶像的意识。互联网选秀的赋能,给了他们弯道超车的机会。
公司的背景以及输送人数的多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行业的现状:风口之下,新兴公司野蛮生长,老牌公司不甘示弱、小幅试水。它们同时踏上了这个全新的赛道。
二、业务分化大:要跨界还是专注?
截至目前,国内仍未建立起完善的偶像工业,拥有完善培养体系的公司少之又少。从参赛的42家公司来看,也是出身各异、业务各有侧重。
在这42家公司中,专门做偶像培训和偶像经纪的公司只有10家。而在其他类型的公司中,能够建立明确的偶像产品线的,只有4家综合性娱乐公司和1家直播类公司。这些公司具有一定规模的艺人储备和艺人培养经验,业务涵盖音乐、影视、综艺等,因而资源比较丰富,倾向于加入偶像工业。
而在其他跨界公司中,以音乐公司为最多。它们的艺人,专业实力较为突出,在唱功上往往能建立壁垒,容易在女团中担任Vocal(主唱或唱功担当)的角色。
接下来是影视类公司和直播类公司。前者也有较好的艺人储备,但能力主要聚焦在表演上。此次输送了6人参赛的可米领誉,就不愿突出“偶像”的概念。其CEO周昊在接受《三声》采访时表示,领誉不会将偶像作为日后方向,艺人还是要以演戏为主。
直播类公司往往有较好的网红资源和素人基础,其也不乏才艺出众者(抖音红人段奥娟其实也算,只不过她签的是舞蹈类公司)。再者,基于互联网的基因,它们天然就有和用户平等互动的倾向。
最后是舞蹈、模特类公司,它们离偶像工业稍微更远一些,因此作为踢馆选手参赛。
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优势、不同的战略定位,而今都在分食偶像蛋糕。
跨界的意义是聚合。对于公司而言即要整合资源。不仅是从内容上整合影视、音乐、综艺等生产形态,也从流程上整合生产、宣发,甚至线下实体。我们查询公司信息时发现,越来越多的公司将自己定位为综合性的娱乐公司。这正是他们寻求产业链延伸的结果。
而那些专门培训偶像艺人的公司,又怎样呢?这类公司分为一开始就定位做偶像的公司,和后入局并明确建立偶像业务的公司。它们的入局时间和融资情况如下:
最早入局的“大厂”是乐华娱乐。乐华于2009年成立,随即签下前韩国男团成员韩庚,并于2010年开始培训练习生,为出道做准备。2014年,乐华即推出了男团UNIQ,一直不温不火。女团则还在酝酿中。
2014年,欢聚时代入局。这个以语音、直播起家的上市公司宣布,将豪掷5亿元打造直播第一女团“1931”。到2015、2016年,大量资本开始涌入。其中的创业者,既有明星经纪人、著名的偶像推手、曾经的男团成员,还有各路投资人。不仅上百女团宣布出道,渠道推广也开始发力,浙江卫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等各大电视台开始推出偶像养成类综艺,如《蜜蜂少女队》、《夏日甜心》、《国民美少女》等。如今参加《创造101》的女生们,很多也经过这一轮综艺的洗礼。
可惜,当疯狂的2016过去,市场还是没有被炒热。2017年平安夜,“1931”黯然宣布解散。这场本应悲情的谢幕却显得有些尴尬。至今,微博上的热评仍保留在那里:“不好意思,解散这天我才第一次知道这个组合。”
梦想、奋斗、背水一战……这样的行业现状,成为《创造101》开播时一抹悲情的底色。而这次,借助选秀模式和良好的节目策划,女团终于成就了“现象级话题”,开始被全民消费了。
三、初轮淘汰:顺位调整重塑竞争格局
5月13日,《创造101》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淘汰赛。人气投票,决定了选手名次,55名之后的选手将遭遇淘汰。同时,上周胜出的选手将有权复活一名淘汰者,复活者暂时失去正式选手的身份,仅作为“旁听生”跟随其他队员练习。只有下周人气最高的3名“旁听生”才有机会“转正”。
最终,62人晋级,38人淘汰(还有1人此前已退赛)。
从公司的角度看,战况又如何呢?
超过半数公司,都有选手淘汰。约21%的公司,选手全部淘汰,其中就包括一些前述的大公司,例如拉近网娱、陌陌、华研国际。
还有15家公司,属于部分淘汰。对于头部公司而言,除极创引力,其他公司都有选手淘汰。这直接导致了竞争格局的变化:乐华娱乐的7人战队减至5人。人数依然众多,但从名次看,也只有吴宣仪(排名第1)和孟美岐(排名第4)有领先优势。香蕉娱乐由5人减至2人,但实力依然强劲(强东玥第5,傅菁第10)。ETM活力时代、可米·领誉、欢聚时代目前都是4人,但可米·领誉的整体排名显然更为靠前,可以说是实力最为平均的战队。
部分淘汰还大面积发生在那些2-4名选手的公司。首轮淘汰后,它们的选手流失率几乎都在50%以上。不过,那些剩下的选手,大多人气较高或话题较多,如闻澜文化的杨超越(第3名)、觉醒东方的李子璇(第9名)、姊妹淘的“金华火腿”少女徐梦洁(第15名)、高秋梓(第20名),都是“逆袭”的潜力股。
最后,还有18家公司无人淘汰。其中,极创引力6人全部晋级,也成为目前剩下选手最多的公司。SDT娱乐、捷特联合、扑度娱乐2人晋级。齐鼓文化虽然晋级3人,但两人是淘汰后复活的旁听生。
剩下13家零流失的公司,都是原本就只有1人参赛的公司。虽然人数一开始不占优,但却涌现了不少人气选手,例如龙舞天文化的段奥娟(排名第6)、环球音乐的陈芳语(排名第8)、华影艺星的李紫婷(排名第11)。
公司之间正变得越来越平等。随着头部和中部公司的人员裁剪,以及更多公司加入“1人俱乐部”,公司之间的大小之别已不如此前显著。这也意味着,未来的比赛会更加突出选手个人之间的角逐。
实力、美貌、话题、争议……谁将站上女团之巅,而谁,又会是笑到最后的幕后玩家?我们拭目以待。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