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从帝国重臣到窃国大盗

袁世凯——从帝国重臣到窃国大盗

首页休闲益智我保龄贼6更新时间:2024-06-26
北洋人物志 | 袁世凯——从帝国重臣到窃国大盗

北洋政府始于清帝退位的1912年,终于北伐胜利的192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和平的方式完整继承前朝疆域的政权,也是中国继清朝灭亡后第一个被国际承认的中国政府,由袁世凯任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逝世后,北洋各部分崩离析,皖系、直系两大派系先后控制中央政府,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北洋政府又被迅速壮大的奉系军阀控制。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领导的北伐战争取得胜利,北洋政府彻底覆灭。

袁世凯集团,承传自曾国藩、李鸿章、湘淮集团,袁世凯集团崛起的背景,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廷签署了屈辱的《马关条约》。清廷此时认识到建立新式军队的重要性,1895年12月8日,在奕訢、荣禄等重臣联名奏请下,光绪帝正式批准袁世凯前往天津编练新式陆军。袁世凯到达天津后,大胆采用西方先进训练方式,聘请外国教官,强调治军从严、赏罚分明,并模仿德国制订了完整的近代陆军制度,最终训练出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新式陆军,史称“北洋新军”,成为清末国防的中坚力量,由于北洋新军的训练场地位于天津东南70里的一个铁路站,因此史称“小站练兵”。

袁世凯集团的发展大致经历下面四个时期:

新建陆军时期(1895年11月—1898年12月)
武卫军时期(1898年12月—1902年初)
北洋常备军时期(1902年年初—1905年初)
北洋六镇时期(1905年年初—1912年初)

在清末,这个集团势力大时,东三省、热河、直隶、山东全部,与江苏、河南的大部分尽为其所有。曾任袁世凯政府内务总长的张国淦说:“新建陆军只7000人,规模并不算大,但其组织甚强,其后势力日长,几乎遍布全国。民国所谓北洋军阀者,如大总统、副总统、国务总理、各部总长、巡阅使、检阅使、各省督军、省长,以及军长、师长、旅长都出自小站。”

一、出身望族

袁世凯于1859年出生于河南项城县,袁家是当地有名的官宦地主家族,世代以耕读为生。到了袁的祖父袁树三这一辈,袁家出了做大官的人。袁树三之弟袁甲三(世凯之叔祖,1806—1863)于道光十五年中进士,一直做到督办安徽、河南、江苏三省军务、漕运大臣等高位。袁甲三长子袁保恒也是进士出身,官至刑部左侍郎,次子袁保龄举人出身,官至二品的候补道员,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袁树三次子,袁世凯生父袁保中的弟弟)也随袁甲三从军,以军功侯补济南,后署理江南盐运道。

河南项城袁世凯故居

袁氏一家两世簪缨,不仅在当地成为名门显宦,在京城和地方上也构筑了广泛的人际关系网。袁世凯六岁时,养父袁保庆替他找个启蒙老师袁执中教四书五经,后又随袁保庆宦游济南、扬州、南京诸地。在南京,袁世凯师从曲沼学习武艺,并“喜游览山水,复善骑射,课暇则策马登览清凉山、莫愁湖、太平湖诸胜迹”。袁保庆写了一本书叫作《自乂琐言》,书中总结了自己几十年的带兵心得、官场经验,空闲时就以此书向世凯传授自己的人生体验。少年时期的袁世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同时封建大家庭的生活经历,和官场生活的耳濡目染更给了他一种实际的人生教育,使之逐渐历练出一身圆熟的世故人情。

二、科举不顺

1873年夏,袁保庆病死于南京任上,袁世凯扶柩回籍安葬,其后居住于陈州府淮阳县。1874年初,从叔袁保恒(袁甲三之子)见袁世凯游手好闲,命其赴北京家学“读书上进”。袁保恒两代进士,自然也希望侄儿走科举这条路,所以在京任职期间,遍请名师,期望袁世凯读书上进。如请举人谢廷萱教其作文,举人周文溥教其作诗,进士张星炳教其写字。但袁世凯的另一堂叔袁保龄(当时在京任内阁中书)则认为他在学问上“资分并不高,而浮动非常”。

1878年8月,袁保恒因感染时疫,病逝于开封任上。袁世凯失去庇荫,返回了项城老家。在此之前的1876年,袁保恒兄弟命袁世凯返回河南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成功。落榜后,袁世凯于同年10月与沈丘于姓女子结婚,时年17岁,第二年春天,又回到了北京。而这次回家,又赶上四世同堂的袁氏家族分家,家产按袁世凯父辈的人数分割为十二股,袁世凯作为唯一的嗣子,获得了袁保庆名下的丰厚家产,从此自立门户,成为一家之主。

袁家是当地名门,袁世凯在当地很快聚集起一批文人学子。袁世凯办起了“丽泽山房”和“勿欺山房”两个文社,袁“主其事,捐资供给食用。” 袁还与陈州知府吴重熹约为“诗酒友”,过了一段诗酒留连的悠闲日子。1879年秋,袁世凯再度参加乡试,仍没有考中,他主持的文社中却有两人中举,他一怒之下把诗文付之一炬,忿然说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袁世凯书法

袁世凯决意北上京都,以自己的官场经验和父辈们的人际关系谋取前程。当时淮军将领吴长庆与袁世凯的养父袁‍保庆“订兄弟之好”,所以袁世凯打算投奔吴长庆。吴长庆为了报答袁保庆的恩情,此时也写信给袁世凯,“招其往学军旅”。因此袁世凯便于1881年10月前往山东登州投奔驻防当地的吴长庆。在吴长庆幕府中,袁世凯一改往日纨绔子弟的作风,谦虚好学,努力进取,得到了幕府中人的认可。1882年(壬午年)正好为乡试年,袁世凯本欲应举,但清朝属国朝鲜突发事变,袁世凯放弃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随同吴长庆的庆军开赴朝鲜平乱,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外交生涯。

三、发迹朝鲜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朝鲜王妃闵妃一党与大院君有隙,请求清廷出兵平乱。同一时间,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逃回国后,报告了事变经过,日本政府遂决定借此事件大举派兵入朝。8月9日由庆军统领吴长庆、水师提督丁汝昌、候补道马建忠率军乘威远等三舰赴朝。10日,清军抵达仁川,早于日军到达半天。袁世凯到达朝鲜后,表现出了突出的才干,他曾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死了几十名兵变参与者。战斗中,袁世凯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变很快得以平定,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将他赞扬了一番。

朝鲜半岛主要港口

壬午兵变后,朝鲜王室重新编练新军。袁世凯因在平息事变中的突出表现,也受到王室的器重,被朝鲜王室委任训练新军,前来参观的韩国诸位大臣及各国外交官员,全都盛赞新军技艺娴熟,步伐整齐。

1884年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试图推翻“事大党”把持的政权,驻朝日军此时也计划趁机挟制王室,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暂时保住了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袁世凯因这一事件受到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重视。袁世凯在朝鲜勇于任事,*伐决断不讲情面,但这也使他得罪了不少人,他为了躲避攻讦,于1885年初归国并赋闲在家,但李鸿章打算重用他,同年又将袁世凯派往朝鲜。袁世凯在朝鲜12年,虽然因为干涉朝鲜内政,和骄傲自大、独断专行的作风使得朝鲜人和一些清廷官员不满,但也有效遏制了沙俄和日本对朝鲜的渗透。

四、小站练兵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袁世凯提前回到国内,袁走后四天,日本就策动了朝鲜的宫廷政变,强行建立亲日政府,同日日军还攻占了中国驻韩总理公署,唐绍仪避入英国总领事馆。7月25日,日海军突袭清军运兵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袁世凯回国后,于8月6日奉旨前往辽东前线,协助周馥转运粮械、收集溃卒等后勤事宜,至次年5月请假回籍省亲。在前线的这10个月间,通过目睹甲午战争清军兵败如山倒的惨状,袁世凯萌生了用西法练兵的设想。

在甲午战争结束后,举国上下掀起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浪潮。1895年6月底,刘坤一、李鸿章、王文韶三名封疆大吏联名上奏折保荐袁世凯,于是光绪帝下旨命袁世凯入京觐见。袁世凯写了一封万言条陈呈送皇帝,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改革纲领,其内容为储才九条、理财九条、练兵十二条、交涉四条,充分体现出袁世凯的改革思想。其中袁世凯尤其重视练兵,他“深知抓到督练新建陆军之事,前程不可限量” ,不仅在给光绪帝的万言书中提出了12条西法练兵的主张,还草拟了编练新建陆军章程,“大旨则步军操法以师法德国为主”。他的主张得到光绪帝及朝廷大臣的支持,1895年12月8日,奕訢、荣禄等大臣联名奏请派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同日光绪帝即批准,袁世凯正式入主天津小站,开始用西法编练中国首支新式陆军。

小站练兵

袁世凯将征兵制改为募兵制,现役军队统一为常备军,并建立预备役制度(即续备军制和后备军制)。他奏请在直隶设立军政司,以统筹军制改革事宜。军政司督办袁氏自兼,下设三处:兵备处(掌管后勤军备)、参谋处、教练处(负责编练新军)。1902年正月,袁世凯分派王英楷、王士珍等前往直隶各州县,会同地方官精选壮丁六千人“分领训练,兵必合格,人必土著,按名注册,由地方官备案,以便稽考”,称之为“新练军”。

这股军队后来发展成为北洋六镇(北洋新军),是清末陆军主力,其中走出了许多民国初年著名的北洋军阀。袁世凯聘德国军官担任教习,又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这些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

五、戊戌政变

当时光绪帝重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实行戊戌变法,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同水火。1898年9月18日,康有为等人得到光绪帝“朕位且不能保“的密诏,深感局势紧迫,于是铤而走险,决定包围颐和园,控制居住其中的慈禧太后,并*死慈禧宠臣直隶总督荣禄。康有为曾派人接触过袁世凯,认为袁世凯可以为我所用,所以这一任务则被维新派委托在袁世凯身上。当天夜晚,谭嗣同进入袁世凯寓居的法华寺,将“围园劫太后”的密谋告知袁世凯。但慈禧太后率先行动,发动“戊戌政变”,罢斥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员,戊戌变法至此失败。一般认为,袁世凯在得到了谭嗣同的消息后向荣禄告密,告密导致的结果便是慈禧下令逮捕康梁诸人,并诛*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囚禁光绪帝于瀛台。

戊戌六君子

袁世凯也因此获得了慈禧太后的信任,1899年冬,袁世凯由工部侍郎升任山东巡抚,这是40岁的袁世凯首次出任封疆大吏。1900年爆发了八国联军入侵,山东在袁世凯治下则维持稳定,并且加入东南互保,使山东免遭战祸乱。1901年11月,李鸿章去世,袁世凯受命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从1901年到1905年,袁世凯完成了北洋新军六镇的编练,袁世凯的军事实力和北洋军阀的基础完全形成。

六、辛亥风云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末,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相继驾崩,溥仪继承皇位,载沣以摄政王身份监国。不久清廷即以袁世凯“现患足疾”,着“回籍养疴”,将他罢黜还乡。袁世凯返回河南,过起了赋闲垂钓的生活,但仍与北洋集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夺取政权的时机终于来临。武昌起义后,清廷命陆军大臣荫昌率第一军进军湖北,冯国璋率第二军听候调遣。但北洋军不听荫昌调遣,荫昌束手无策;而冯国璋也按照袁世凯“慢慢走,等等看”的训示左右顾盼。军队怠战,局势益危,以载沣为首的满洲亲贵不得不向袁世凯低头,再度起用袁世凯收拾残局。

武昌起义

袁世凯一面奏请朝廷停止进攻,一面命刘承恩给黎元洪写信求和。出任内阁总理之后,他立即派出以唐绍仪为首的代表团,南下议和,先到武汉,最后到上海。袁世凯开出的谈判底线是以清廷实行君主立宪,统一南北。

1911年12月2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南北达成共识后,召开国民会议表决有关问题,之后选举临时大总统,17省代表依次投票,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文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将自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便加紧了逼宫的进程。

1912年2月2日,清廷举行御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2月3日,隆裕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七、洪宪称制

1914年,约法会议通过《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临时约法》,赋予大总统以中央集权。之后,约法会议又制定《大总统选举法》,把在大总统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改为任期十年,可无限制连任,大总统继任人由大总统提名推荐等等。实际就是袁世凯可当终身大总统。然而至此,袁世凯仍不满足,还要恢复帝制,自己当皇帝。1915年春,袁世凯在英、日帝国主义支持下,积极准备改行帝制。8月由总统府美国顾问出面发表文章宣称共和宪政不符合中国国情,鼓吹君主制。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 ,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

袁世凯称帝

然而,这一行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2月25日,表面支持帝制的蔡锷和唐继尧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响应,3月份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企图依靠段团结北洋势力,压制南方起义力量,但起义各省没有停止军事行动。5月下旬袁世凯忧愤成疾,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葬于河南省安阳市。

八、是非功过

孙中山原本认为袁世凯是“民国之友”,四万万人“殊堪嘉佩”,在宋教仁案以后孙中山一改对袁世凯的评价,认为其为“独夫民贼” ,并谴责袁世凯“改毁约法,解除国会,停罢自治,裁并司法,生*由己,于夺唯私;......军府艰难缔造之共和,以是坏灭无余,而贼恶盈矣。”

袁世凯是一个类似曹操的的人物,他有高水平的军事、政务能力,同时也知人善任、事必躬亲。他是旧势力的代表人物,却能够为推翻帝制做出相当的贡献。他深知中国积贫积弱,想通过军事改革建立先进的军队,他本质上也是有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的。他执政期间通过的“二十一条”和他的称帝行为,是他的败笔。事实上凭借袁世凯独断专行、可以为政治目的草菅人命的性格,只要让他得到权力,他的野心就会肆无忌惮的扩大,直到达成最终目的,或者直到失去权力才会停止。正如白居易诗中所言:“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