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4月23日电(记者顾小立 朱涵)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崇贤街道,有一座神奇的“昆虫农场”,一年能“吃”掉3400多吨餐厨垃圾,解决周边18万人口的垃圾处理难题。这座农场的经营者,是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张志剑。他捡垃圾、养虫子,被称为“昆虫教授”,在近15年时间里,他探索出一条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的“美丽事业”。
“虻宝宝”成餐厨垃圾清道夫
金黄色的油菜花,悠闲漫步的鸡群,随处可闻的鸟鸣声……走进张志剑位于崇贤街道的农场,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美景。顺着张志剑指引的方向,记者看到了几处大棚,大棚里是一排排养殖槽,槽里铺着一层经过处理的餐厨垃圾。
张志剑双手伸进养殖槽中,捧起了一堆圆滚滚蠕动着的白色小虫。“这群‘小东西’,就是帮我处理垃圾的‘大功臣’。”张志剑笑着说,他将这些白色小虫称为“虻宝宝”。
“虻宝宝”名叫黑水虻,“白色小虫”是它们的幼虫形态。初春时节,黑水虻幼虫从虫卵中孵化出来,经过12至14天成长为初蛹。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幼虫的体重会增长2000多倍,而这2000多倍的增长,全部来源于它们吃下的餐厨垃圾。每公斤黑水虻幼虫,能转化4公斤的餐厨垃圾。废弃物的一次减量化达到80%以上。幼虫及其排泄物还能制成绿色有机肥进入市场销售。
张志剑说,黑水虻成虫虽然和苍蝇长得有几分相似,但它既不爱动也很少进食,成虫生命周期两周左右,不会携带病原微生物。“你看!”为证明黑水虻成虫的安全性,张志剑面对来农场参观的客人时,常常会随手抓一只黑水虻成虫,毫不犹豫地一口吞进肚中。
这项“昆虫吃垃圾”的技术,张志剑探索了很多年。2016年,张志剑在浙大和崇贤街道的支持下,建立起昆虫农场。如今,这个只有几亩地的小农场每天能处理餐厨垃圾12吨左右,基本上就地解决了整个崇贤街道18万人口的餐厨垃圾处理问题。
“昆虫农场”变身教育基地
“昆虫农场”的一头是垃圾,一头是资源。在张志剑看来,他的“昆虫农场”不仅建立起餐厨垃圾本地消纳不出乡镇的模式,还帮助附近的居民、孩子们建立起垃圾分类的意识。
大约三年前,当张志剑的农场刚落户崇贤街道时,不少居民对这个“虫子工程”还有疑虑,有时候还有人偷偷“溜”进农场,看看这个大学教授到底在干什么。三年下来,当地的居民心服口服地竖起大拇指。
“餐厨垃圾在分类之后如何处置,以前一直是个难题。我们认为‘昆虫农场’三年运行下来,真正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处理,老百姓看得到效果,垃圾分类的观念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杭州市余杭区崇贤街道党工委*吴建中说。
“昆虫农场”不仅解决了餐厨垃圾处理的棘手问题,还成了小有名气的环保教育实践基地,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环保教育课堂。来到昆虫农场的学生们从小学到大学,每年到访人数超过300名。张志剑和同事们常常站在饲养槽边,手捧着“虻宝宝”为学生们讲课,授课内容涵盖环境保护、创新创业等。
“看到孩子们听得认真投入,我心里既高兴又踏实。期待孩子们从小就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张志剑说,他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在教书、科研之外,还能够服务社会,这让他感到很满足。
“接地气”是最大褒奖
2018年,张志剑的昆虫农场销售黑水虻虫干和有机肥,年收入达到百万元。经媒体报道后,“昆虫农场”走红网络,不少网友感慨,处理垃圾竟是这么美丽又多金的事业。张志剑说,其实“昆虫农场”追求的是生态、社会、经济以及环保等综合效应,同时要立足浙江大学的科研平台,做一些“敢为人先”的探索。
张志剑平日工作12个小时,一天中有四五个小时都在昆虫农场里。在农场,他不是下地务农,就是在各处敲敲打打。
“不像个喝过‘洋墨水’的教授,看起来和一个田头的技术工人没什么不同。”这是不少人对张志剑的第一印象。张志剑听了,总是咧嘴一笑:“当老师、做专家,没必要太古板。我总在琢磨,我学了那么多知识,怎么才能够把这些知识真正用出来。”
张志剑还常常拉着学生一起去各处的农贸市场、农家乐搜集垃圾,并四处搜集多个品种的桃树、梨树、番茄、鸡、鸭、鱼,比对有机肥的种植效果。垃圾再脏再臭,他总是精神头十足。
张志剑坦言,会养黑水虻的人很多,但能够一点一滴把黑水虻的“虫子技术”系统性地创建起来,并把产业链做出来的人还不多。他打磨这份事业近15年,从筛选昆虫种类开始,到最终建立“昆虫农场”,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在做科研时要与国际水平竞争,在做产业时资金、技术、市场处处都是他这个“书呆子”没遇到过的新问题。
在张志剑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红军翻越雪山的油画作品。张志剑说,每当遇到困难时,他就会用红军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自己。
“接下来的目标,是一个肩膀挑浙江大学教学科研任务,让学生在田野中收获真知;另一个肩膀挑技术产业化,继续做好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张志剑说,他为从事着一份“美丽事业”而感到由衷快乐。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