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免费的午餐,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准则。所有的获得,都来自于等价的交换。
在烹饪中,如果想获得美味,我们要拿什么去换呢?
新鲜优质的食材?
品类繁多的调味料?
娴熟高超的烹饪技术?
这些都是基本的,世事都是修行,造诣越深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烹饪也是一样,单从一道菜品的成熟来说,想要换取美味,我们得付出更昂贵的东西,时间和空间。
在之前的文章中,浅谈过一些烹饪中时间,空间与味道的关系。
味道因子,是需要承载介质的。
油,水,气,都可以作为味道因子的载体。
他们之间各有所长,互相配合完成一道菜品味道的堆栈。
这些承载味道的载体,就是烹饪中重要的空间因素。
他们之中,由于各自本质的区别,味道的承载能力也是不同的。
水更擅长存储鲜味,油可以容纳多种香味。
味道因子的萃取,融合,存储并不是一瞬间完成的。
就像更多事情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一样。
一蹴而就的事情在烹饪中鲜有发生,更多的时候,厨师们都要等味道。
从烹饪前期的去异存香,到中期的味道调整,后期的补味锁味。
味道获得的这整个过程,都需要用时间来作为交换。
时间和空间,其实是获得美味最大的消耗品。
而与时间与空间直接相关的要素,是烹饪中的温度。
如果仔细研究烹饪手法的话,不同手法之间的划分,也都与温度有直接的关系。
煎,炸,炒,蒸,炖,煮。
这并不是一个随机的排序,而是按照烹饪过程中温度高低的降序来排列的。
我们轻而易举地就能看出,炸的时间最短,煮的时间最长。
类似“久煮入味”这样的词语,就是最好的佐证。
如果把顺序反过来,煮,炖,蒸,炒,炸,煎。
就变成了烹饪手法中,时长的降序排列。
而从空间上分析的话,这个排序中,越靠前的手法用水越多,用油越少。
越是靠后的手法,用油越多,用水越少。
文章看到这儿以后,估计很多朋友该有质疑了?
这么空洞的理论,对做菜能有多少实际的帮助呢?
烹饪是一件实操大于理论的事,纸上谈兵在烹饪中,尤其是无用。
下面,结合实际做菜,我们聊一聊时间和空间规则,有什么作用?
不同食材烹饪手法的选择
不同烹饪手法下食材处理
刚学做菜的时候,困扰我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菜怎么做好吃?
不怕朋友们笑话,炸牛肉,蒸牛肉,炖菠菜,这种菜我都做过。
经常做出要么硬的咬不动,要么烂的夹不起的菜来。
也经历过,什么都炒要么什么都炖的阶段。
面对不同的食材,给他们选择适宜的烹饪手段,直到现在也是我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
都说千滚豆腐万滚鱼,可是真要是滚的太久了,鱼肉松散的夹都夹不起。
活鱼清蒸确实能最大程度保留鲜味,但总有些不适合的品种。
因为蒸的空间闭塞,腥味挥发不走,端上桌闻上一下,连下筷子的*都没有了。
所以为不同食材,选择最合适的烹饪手法,是否能获得美味的基础。
方向搞错了的话,后面再努力也是徒劳。
纤维比较粗的肉类,最适合炖。
以牛羊肉为例,最典型的做法是酱焖跟清炖。
叶类蔬菜,大火清炒或者焯水凉拌,既不丢失味道,也能保存营养。
根茎类食材,质地紧实,可以搭配肉类炖煮,增加风味。
纤维细,脂肪含量高的猪肉和鸡肉,煎,炸,炒,焖,炖都可以获得不同风味。
蛋白质含量高的鱼虾,煎炸增加油香,还能去腥激发鲜味。
等厨艺进步到一定的程度,食材和烹饪手法之间的选择就能更加灵活。
通过一些方法,对食材进行预处理,并且在烹饪过程中控制好时间和空间,就能让同一种食材,在不同的手法下变幻出多样的味道。
牛肉想要像猪肉一样炒,可以提前上浆,让成品保持软嫩。
烧鱼的时候,提前油炸固定形态,严格控制烹饪时长,是可以做到入味且口感劲道爽滑的效果的。
个头大的根茎类食材,改刀处理,快速成熟并且维持爽脆口感。
前面提到适合炖煮的牛羊肉,用在涮锅时,切成薄片,滑嫩醇香。
煎与炸
在我老婆看来,煎就是省油的炸。
为了丰富她的烹饪知识,我用了一个很经典的小吃,给她证明了下煎与炸的本质区别。
食材是买来的成品鸡块,那种洋快餐店里的上校鸡块。
鸡肉打成糜以后调味,包裹一层厚厚的面糊再油炸。
分别用炸和煎两种方法制作了几块以后,让我老婆品尝,最后把煎的都吃了,炸的就只吃了品尝的那一口。
炸和煎共同点,是他们做出来的菜品香味更浓。
但他们的区别,也在于菜品中的香味。
因为比热容的关系,油炸比水煮的温度会更高,而且油香本香的原因,油炸的同时会给菜品增香。
但相比于煎来说,油炸的温度就略低了。
换句话说,食材表面接触的是油,不会接触过高的温度,得以被保护。
煎的话,食材与锅之间仅有一层薄薄的油,所以表面接触的温度会更高。
温度更高,所能激发出来的香味就更浓。
这里的香味,指的是食材本味的香味。
再回到鸡块这个例子上来,鸡肉糜表面的糊,是经过配比的,里面含有调味料。
煎的时候,他们的味道被萃取的更加彻底,相比于油炸的油香,会增加一些焦香的味道。
表皮香味越浓,与内部鲜味的对比就更加明显,层次更加分明。
这样一来,香味和鲜味因为互相的对比,就会更加的突出。
生煎包,香煎鱼是不是比常规做法更好吃?
加水的量要没过食材
炖的手法,看似简单,却是烹饪中对时间和空间要求最严格的。
这一点,从加水的量开始。
做炖菜,无论是炒汤还是炒食材,加水的量,直接决定了味道的成败。
水少的话,食材的味道因子被萃取出来以后无处可去。
水多了,会造成味道稀释,花大力气把水分蒸发走,同时会损耗更多的味道。
把炖菜做好,有三个要点。
- 腥味预处理
- 加水量
- 火力控制
味道的处理,从去除异味开始,利用温度去除异味是最有效的方法。
焯水或者煎炒,就是腥味的预处理。
以炖排骨为例,排骨冷水下锅,温度慢慢上升,血水加速溢出形成浮末。
不厌其烦地把它们打干净,打到没有新的浮末产生时才算结束。
香料,小料炒香,再把排骨进锅一起炒。
因为炒的温度更高,所以残存的腥味会挥发,排骨的香味也能被激发出来。
加水,以能没过食材为最佳。
如果实在把握不好,过量或者欠量不是特别多的话,后期可以通过火力控制进行微调。
开大火,把锅内的温度拉起来,持续十分钟左右。
这个阶段尤其重要,有三个作用。
- 持续去腥
- 食材上色
- 调料出味
十多分钟之后,把葱姜蒜挑出来,香料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仍还是留。
转小火,盖盖子焖炖至肉脱骨。
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40到90分钟,中间需要观察水量的变化来调整火力。
这个阶段,也是味道形成的主要阶段,这道菜里最大的时间成本就花在这里。
排骨挑出来,汤汁中的残渣清理干净。
大火收汁,这时候融合味已经形成,可以根据口味做味道的微调。
少量的盐,糖,胡椒粉,味精是可以加入的,但不能过量,否则会破坏已经形成的主味。
收到汤汁粘稠的时候,浇在排骨上,更容易挂住味道。
关于时间与空间的原理,还能指导很多烹饪中的操作。
例如锅盖的用法,盖上盖子和不盖盖子造成的温度和水分的区别,会对味道有很大的影响。
直接决定温度高低的火力,烹饪中火力大小的调整,也是味道好坏的直接因素。
因为篇幅问题,后面再继续分享吧。
觉得文章有所受用的朋友,记得点击关注,别错过后面的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