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我的地盘,我做主”
——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整体建构和谐教学
全国各地都在搞课改,有的在搞理论研究,有的在实践中探索。我们万杰朝阳学校在课改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刘校长的“整体建构 和谐教学”理论,就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且经过实践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整体建构 和谐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听了刘校长的讲座,特别是对“整体建构 和谐教学”中如何教学的讲解,我深受启发,也备受鼓舞。刘校长把“通用工具”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形象地比作一个“盒子”,不同的问题其实就是去发现问题的内在规律,再去分析各个问题的特性,让学生原有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发现不断感悟,从而提升学习、思考的能力。
刘校长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探索的主动权。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探索、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迫切需要之下学习,学得更主动、生动,成为学习数学的真正主人。
没有学生的思考就不是真正的数学学习,而一堂数学课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看整节课学生是不是思考,学生是不在是课堂教学的主人。那么,在刘校长提倡的“整体建构 和谐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思考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一、设定明确的层次,进行分层教学,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提高,同时能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向更高层次建构。一般我在授课时,前15分钟,使用启发式教学重点解决全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进行基本能力训练,指导基本的学习方法。20分钟后,对优等生和中等生在简单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训练等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了解后进生中存在的困难,个别讲解指导,使他们达到基本要求。优等生和中等生若有疑难,同样可个别辅导,做课后练习。最后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结并进行课堂检测练习。
二、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设计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活动,使全体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经过思考解决问题。如: ①实践活动课时,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使学生主动思考 “我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样的问题。②让学生做课堂小结,谈谈一节课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③布置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形式和活动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到兴趣,乐于去做,并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三、“整体建构和谐教学”重视自主探索,让学生学会“再创造”。例如:教师在教学完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的运算规律之后,请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总结收获。其中,有学生提出:既然加法、减法、乘法都有相应的运算定律或规律,想必除法也不会例外吧!对此,教师给予赞赏性的肯定,索性取消了进行练习课的打算,改为要求学生自主探索“除法的运算规律”。一开始,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切入思考的依据——例题:“商店卖出10箱热水瓶。每箱12个,共收入1680元。每个热水瓶售价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在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出谋划策,讨论接下来该怎样去发现并掌握“除法的运算规律”,学生借鉴先前学习运算定律的方法,决定分三步走:建立猜想——举例验证——出题应用。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学生们在小组中一步一步展开了自主学习,最后如愿以偿,发现并掌握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这一条运算规律,可谓事半功倍,这就是运用“通用工具”去解决同类问题了。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了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考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还比如,小学的时候学生学习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初一又学习了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有的同学就问:是不是所有的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都是一样的呢?给他们做适当的引导,得出结论。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再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认识会越来越深,学习的自信心也越来越强。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后会分配给每个小组一道关于下节课内容的数学题,让同学们课下讨论思考,下次上课时用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到黑板板演,做对的每个小组都给加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把下节课的内容预习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创设有利于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要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自学,去探索、去实践、通过“通用工具”去触类旁通,从而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教师要及时,适度引导,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