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连云港,从此揭开了崭新发展篇章。
连云港,位于黄海之滨,这里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起点,“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城市,也是《西游记》《镜花缘》的文化起源地。40年来,连云港以“敢问路在何方”的勇气,让这座充满神话故事的城市“后发先至”、再谱发展奇迹:全市GDP由1984年的23.6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4363.6亿元;人均GDP从1984年的673元,提高至2023年的94917元;从一座“长在深闺”的海滨小城到拥有遍布世界的“朋友圈”。
1984年,江苏连云港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年间,连云港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城市到临港工业城市、从曾经的交通“边缘末梢”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从“长在深闺”的海滨小城到美丽文明的幸福名城等历史性跨越。连云港市委宣传部供图
4月26日,连云港沿海开放40周年新闻发布会召开,介绍40年间连云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连日来,新京报记者现场走访了连云港港口、部分区县、多家企业和单位,一探其沿海开放40年的崛起之路。
从荒凉的芦苇荡到国际枢纽海港
近日,一艘“墨丘利领袖”轮停靠在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东方港务分公司68号泊位,将装载1000余台小汽车,横跨北太平洋驶往墨西哥。“连云港,因港得名,以港兴市。2023年,连云港港共完成货物吞吐量3.2亿吨,同比增长6.7%;集装箱吞吐量达613.7万标箱,同比增长10.2%;新辟12条近远洋航线,相继开通3条国际海铁联运道,累计开行中欧班列806列。”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董事长杨龙介绍。
1984年的连云港港口样貌。连云港市委宣传部供图
“然而,40年前,连云港港口一带还是荒凉的芦苇荡,淤泥厚到一天都挖不到底。”港口控股集团技术研发中心技术顾问高兆福回忆。61岁的他,刚好是1984年大学毕业并加入集团,曾任江苏筑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完成了连云港西大堤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工程管理、连云港海关码头等工程的设计施工等。他自创的“爆破挤淤法”,更是攻克了我国港口建设的难题。
高兆福称,40年间,连云港港不仅成为江苏省唯一的深水海港,而且由主港区连云港区拓展至赣榆、徐圩、灌河港区,形成一体两翼、一港四区的组合大港新格局。进港航道等级从1万吨提升至30万吨,码头最高等级从1万吨提升至40万吨,万吨级以上泊位从5个增至88个,综合通过能力增至2.44亿吨。
2023年,连云港港共完成货物吞吐量3.2亿吨,同比增长6.7%;集装箱吞吐量达613.7万标箱,同比增长10.2%;新辟12条近远洋航线,相继开通3条国际海铁联运道,累计开行中欧班列806列。”李阳 摄
“不仅如此,1984年,港口吞吐量仅900万吨,去年的吞吐量是当时的35.6倍之多,而集装箱业务则从零起步,如今已跻身为全球百强集装箱港。”杨龙说,目前,作为被国家认定的国际枢纽海港,连云港港已形成以日韩、东南亚为核心优势,干支结合、远近相宜的集装箱航线布局,覆盖中西部主要节点、联通中亚、延伸欧洲的国际陆海转换网络。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哈国霍尔果斯无水港分别成为中亚跨境运输的重要集结中心和换装基地。与中远海运、新加坡万邦等60多家企业开展资本合作,加速推动了码头泊位、物流枢纽、内陆场站等领域的开发建设,拓展了现代化港口服务功能。
从提出“科技兴市”到勇担强国使命
“一架国产C919飞机,11.2%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CR929则要占比更大,否则做不了大型飞机。但这种材料的技术和市场,早期均被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在位于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碳纤维原液如何变身“黑色黄金”,公司党委*、副总经理罗皞宇告诉记者,碳纤维被誉为“新材料之王”,通常直径约7微米,七八根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粗,但拉伸强度却是钢材的7到9倍,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风电、光伏、汽车轻量化等领域。
罗皞宇介绍,中复神鹰是一家集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率先实现干喷湿纺的关键技术突破和核心装备自主化,建成了国内首条千吨级干喷湿纺碳纤维产业化生产线。自2021年起,他们就成立全资子公司,为持续配套C919、CR929大飞机国产化开展相关应用及制造研究。3年来,公司为国产大飞机自主研制上万个试验件,目前即将进行部件认证,通过后就意味着公司将正式成为中国商飞供应商。
4月26日,连云港沿海开放40周年新闻发布会召开。连云港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沿海开放4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家炯表示,40年来,连云港形成了石化、钢铁等临港工业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特色主导产业。创新驱动下,特色企业竞相发展,诞生了苏北第一家科创板企业联瑞新材料,培育了中复神鹰、奥神新材等一批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医药研发创新走到全国前列,赢得“中国医药创新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的美誉。
“从首次提出‘科技兴市’战略,40年来,连云港始终将‘创新驱动’作为实现‘后发先至’的动力,将创新发展融入国家大局。”连云港市科技局局长许东方介绍,紧抓沿海开放契机,连云港先后斩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级高新区等“国字号”荣誉,并落地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海洋领域创新中心。
从传统海滨老城到现代化新港城
春日正盛,连云港市赣榆区柘汪镇西棘荡村,栋栋别墅错落有致,屋前屋后花繁木茂,循环经济产业园里,村民们忙得热火朝天。而数十年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1998年时,村集体经济仍负债20多万元,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尼龙颗粒加工专业村。“景美业美生活美”,是这里870多户村民眼中的“沿海开放40年之变”。
67岁的连云港市民王浩敏,向记者展示40年里每年为这座城市拍下的纪念照。 李阳 摄
而67岁的连云港市民王浩敏,不仅感受到了变化,还用镜头记录下了发展。在王浩敏家中,记者看到了他40年里每年为这座城市拍下的纪念照。“你看,北固山下的平房区长成了高楼大厦,西墅湾的滩涂变成了连云新城……”王浩敏边对比边回忆,最初开始拍是想为家乡留点记忆。从2005年起,他不仅在闹市拍,还开始上山拍,并把拍到的照片拼接成一幅6米多长的卷轴。每年一幅,今年1月刚完成第20幅。“对比这些照片,会直观感受到山更绿、水更清、交通更方便,城市也更美更健康。”王浩敏说。
“40年来,连云港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令人惊叹的蝶变,就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幸福港城的底色更加鲜明、美丽文明的画卷渐次铺陈。”发布会上,连云港市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士光在致辞中说道。
连云港城市景观图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供图
马士光表示,40年间,连云港三次产业结构从50:30:20调整为10:46:44;城乡居民收入从604元、462元增长到43769元、24411元;海空公铁水兼备的立*通体系日益完善,长深、连霍、沈海等“大动脉”纵横交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36千米,连徐、连镇、连盐、连青四条高铁全面贯通,市域高铁总里程达240公里,花果山机场建成通航、内河航运通江达海。连云港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城市到临港工业城市、从曾经的交通“边缘末梢”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从“长在深闺”的海滨小城到美丽文明的幸福名城等历史性跨越。
经济技术开发区
医药产业产值40年增2400倍
空中花园里,种植着青蒿、龙血树等中草药植物。花园两侧的生产车间内,数十台多功能提取罐、中药存储罐矗立其间,各设备通过管道相连。这是记者在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现代中药数字化提取精制工厂看到的场景。
作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自贸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开发区已形成以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骨干,以大宗商品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为支撑的“4 N”主导产业体系。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宣传部 供图
“只需在电脑中输入指令,便能自动完成‘热毒宁注射液’从原料处理、煎煮、醇沉、除杂等一系列工序,基本不用人工干预,全过程设有860个质量监控项目,覆盖生产各个环节。”康缘药业党委副*、生产总监徐殿红告诉记者。
建成国内首个经工信部认证的中药智能工厂;首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生产过程知识管理系统;中药研发实力连续多年位列中国中药研发实力排行榜首位……谁曾想到,如今创下多个全国“首个”的康缘药业,数十年前竟是濒临*的小厂。
“康缘药业的发展,是连云港开发区40年来重点企业培大育强的缩影。”连云港市委常委、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商振江介绍,今年不仅是连云港成为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40年,也是开发区建区40周年。作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自贸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开发区已形成以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骨干,以大宗商品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为支撑的“4 N”主导产业体系,打造了全国最大的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碳纤维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风电装备研发生产基地。
“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医药产业。”商振江说,开发区医药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产值不到2000万元,到2023年产值近480亿元,增长2400倍,从生产大山楂丸、红药水到研发创新药、国际授权总交易金额超70亿美元,培育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徐圩新区
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
进入徐圩新区,江苏省首个30万吨级深水航道繁忙如常,产业区管道绵延,以盛虹石化、卫星石化、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为龙头的三大石化产业集群已全面形成,规划布局的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5000亿元,一座石化新城正强势崛起。而1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滩涂。
徐圩新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17亿元、产业投资约2250亿元,2023年,徐圩新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811.7亿元,同比增长116.2%,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739.6亿元,同比增长157.4%,跻身全国高质量发展化工园区前列。徐圩新区党群工作部供图
“徐圩新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先导区、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徐圩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张培磊介绍,经过15年开发建设,徐圩新区已建成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16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的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拥有全球单套甲醇处理量最大的斯尔邦石化24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装置,正在打造百万吨级丙烯腈生产基地等多个全国乃至全球“之最”。
步入新时代,徐圩新区正加快布局细分领域新赛道,聚焦精细化学品,不断提高国产化自给率,促进石化基地产业链向高端化、特色化转型升级。全力搭建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功能载体,攻关“卡脖子”技术,持续培育壮大特色新质生产力,加快全面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
徐圩新区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持续推进VOCs综合治理、氮氧化物近零排放、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生物多样性研究等项目。在2022年度生态工业园区的复核中,徐圩新区评估结果为优秀,获得生态环境部点名表扬。徐圩新区党群工作部供图
在位于临港产业区的盛虹石化产业集团,记者看到了全球首条绿色负碳产业链。“我们将‘捉’回的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产的粗甲醇,输入特定装置后就能转化成绿色甲醇,可用作生产锂电池电解液的重要溶剂,目前一年能吸收15万吨二氧化碳。”盛虹石化二氧化碳制绿色甲醇项目工艺技术负责人付辉解释。
2年多前,徐圩新区还给石化基地装上了“智慧大脑”。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运管服务中心应急联动部部长杨瑞说,“就像在基地铺一张‘大网’,对园区的安全管控、环境监测、能源保障、应急联动等构建起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的管理机制。”据统计,去年中心共处理各类警情13.7万条。
赣榆区
“亲海近海第一区”向海图强
赣榆区地处苏鲁交界的黄海之滨、海州湾畔,是江苏“北大门”,也是全省“近海亲海第一区”,拥有45.71公里黄金海岸线、近海渔场7000平方千米,盛产梭子蟹、中国对虾、紫菜等重要经济海产品10余种。昔日的破旧渔港村如何华丽转身?赣榆区的答案是:立足资源禀赋,向海图强。
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中心渔港,渔民们正在整理渔网。赣榆区委宣传部供图
2023年,赣榆区水产养殖总面积43.67万亩,水产品产量46.33万吨,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约243亿元,海水育苗和远洋捕捞均在全国沿海占一席之地。“全区现有4个渔港,其中国家中心渔港2个,在册渔船1480艘,占全省总量三分之一。”赣榆区委*苏卫哲介绍,目前,赣榆已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产品电商直播基地、紫菜加工产业园和紫菜交易中心,海鲜电商年交易额近百亿元。
4月中旬,记者探访赣榆区时看到,在被誉为“中国海鲜电商第一镇”的海头镇,“买全球卖全国”交易区已然建成,平均每秒就有2.3件快递发出,全镇日活跃直播账号6000余个,曾经长期在海上谋生的渔民纷纷变身网络主播,年销售额突破65亿元;苏北最大的物流园城发物流园二期仍在加紧施工中;作为江苏省首个紫菜加工全行业电气化覆盖示范区,柘汪紫菜产业园已入驻53家企业,年产紫菜60亿张,年产值达20亿元。
赣榆区石桥镇韩口村渔业码头,一名网络主播在直播推销海产品。赣榆区委宣传部供图
2020年,赣榆区还启动了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工作。两年后,海州湾现代海洋牧场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第七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去年3月,农业农村部公示10个2023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名单,赣榆渔港经济区入选。“借助此次获批,赣榆区正重点加快现代冷链物流建设,推动海产品电商产业发展,提升渔港综合服务能力,致力打造全国渔业融合发展样板区。”赣榆区委*苏卫哲表示。
东海县
每天35万件水晶制品销往全球
很难想象,在人口124万的东海县,从事水晶相关行业的“产业大军”约占30万人。超400亿元的年交易额中,电商交易额达260亿元。在全县1.8万余家水晶网店经营下,每天有35万件水晶制品从这里发往全球各地。
世界水晶之都的东海县,每天有35万件水晶制品从这里发往全球各地。东海县委宣传部供图
中国东海水晶城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水晶交易专业市场,窦华军是水晶城第一批元老级人物。“改革开放后,周边就有人做水晶加工。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家庭、个人纷纷兴办水晶饰品厂,我也是那时入行的。”窦华军回忆,30多年间,水晶市场从以前的地摊发展成如今的水晶文化旅游城;水晶商品从最初只能做项链、眼镜片,到如今囊括摆件、茶器、酒具等上千种;“东海水晶”品牌也从默默无闻到世界皆知。
“2016年,东海县被联合国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世界水晶之都’称号。”东海县委*张其兵介绍,经过40余年发展,东海县已形成涵盖原料采购、文化创意、设计加工、展示收藏等水晶全产业链,水晶产业成为全县“第一号富民产业”。近年来,东海县建成水晶电商双创基地、网红直播平台等新兴营销平台;制定实施《东海县水晶产业人才培养工作方案》,单列2000万元水晶产业人才预算经费,先后引进十多名“国字号”大师落户。
同时,成立首家水晶跨境电商交易中心,创新“水晶超市 跨境直播 孵化培训”模式。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培训100余场,孵化培育主播1600多人。去年实现销售额3.15亿元。“目前,还有约6000名东海人在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淘晶’,每年将有3万余吨水晶原料从世界各地汇聚至东海。可以说,世界上只要有水晶的地方,就有东海人,东海水晶已实现‘买全球、卖全球’。”张其兵表示。
新京报记者 揭明玥
编辑 赵熹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