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唐朝的玄奘法师。他原姓陈,名袆,出生在河南陈留。他的父亲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唐僧从小就在父亲的教导下,读了许多书。
那时佛教在中国很兴盛。唐僧喜爱佛学,十三岁那年,就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做和尚,跟二哥长捷同在一个寺研究佛经。
唐僧学习很用功,有关佛经里的道理分析得仔细透彻,大家对这个年轻的和尚都十分敬佩。
唐僧听说四川成都一带有好几位高僧,就和二哥同到那儿去。一路上,他们还常常停留下来,向当地有学问的大师请教。
唐僧在成都学习了五六年,对佛教的一些重要经典就很精通。为了进一步提高,他要求哥哥允许他到各地去访寻名师益友,可是长捷不同意。
唐僧没法,只得瞒着哥哥,偷偷地跟一个商人结伴,搭船到湖北去。船顺着长江的急流穿越三峡,眺望那壮丽河山,他不住赞叹。
他去了湖北,又北上游历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最后到了长安。
长安有法常、僧辩两位老和尚,是中外闻名的大师。他俩跟唐僧谈论佛经,觉得唐僧学识精深,称他为“佛门千里驹”。
唐僧刻苦钻研,但仍然不满足。他觉得要解决疑问,非得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留学不可。
于是,他约了几个同伴,给唐皇李世民上奏,请求允许他们出国到印度去。
可是朝廷的官吏竟把他们的表章扣压起来,等了好久,毫无音讯。同伴都退缩了,唐僧的决心却没有动摇。他抓紧时间学习西域和印度的语言文字,等待出国机会。
唐僧三十四岁那年,长安附近发生了灾荒,他乘这个机会混在饥民的队伍里,离开长安西行。
唐僧来到凉州,谁知都督执行朝廷的命令非常严格,不准任何人出境,违者一律严办。一个多月过去了,唐僧心里焦急得很。这天,趁守门士兵不注意的时候,他冒险溜了出去。
才走上西行的大路,忽然后面尘沙滚滚。原来都督派人追赶上来。唐僧恐怕被捉,赶紧穿进林子躲了起来。
唐僧走到邻近的一个村子,恰好遇见凉州的慧威法师。法师很同情他,派了两个徒弟给他带路。
为避开追骑,他们摸黑夜行,尽抄小路。好不容易到了边境上的瓜州,法师的两个徒弟就告辞回去了。
幸好瓜州的长官信仰佛教,对唐僧并不为难。唐僧向他打听西行的路,他却摇摇头说:“这比上天还难呢! ”
唐僧听了很焦愁,又想:不管西行的道路怎么困难,还得前行。正在这时候,来了个健壮的西域人。这人叫石槃陀,也是信佛的,自告奋勇地要求护送他。
石槃陀要先回家安排一下。唐僧心中高兴,拿随身衣服和商人换了两匹马,准备起程。
第二天黄昏,有一位老翁,骑着一匹老瘦的红马,跟石槃陀同来。这老翁诚恳地劝唐僧,不要冒生命危险西行,可是唐僧志向非常坚定。,
老翁很受感动,把他的那匹马送给了唐僧。老翁说:“别看这马老瘦,它的脚力可不坏呢。”
唐僧和石槃陀向西出发,三更时候到达瓠卢河边,远远地望见高耸的玉门关。这里关防严密,很难通过。
他俩绕到瓠卢河上游离玉门关十多里的地方,看见河面只有一丈多宽,岸边又有梧桐树林,就忙着动手砍树搭桥。
桥架好了,上面铺些草和沙土,人和马都平安地过了河。赶了一段路,那石槃陀却犹豫起来,不想再走了,甚至用刀逼着唐僧一同回去。
唐僧知道他起了异心,横竖不肯答应,叫他一个人回瓜州去。石槃陀还是赖着。最后,唐僧指天立誓,即使不幸被捉,决不供出他。石槃陀这才放心,骑上马回去了。
唐僧单人匹马行进在浩翰的沙漠里,那一堆堆的白骨和驼马粪便成了他的路标。他不时激励着自己说:“我死也不怕,还怕什么!”
走了二十多里路,第一座烽火台望得见了。唐僧怕被守兵发现,人和马都隐伏在沙沟里。
天黑了,唐僧悄悄地绕过烽火台,看到一池清水,急不可待地下马喝个痛快,又拿起皮袋,准备灌水。
正当他埋头灌水的时候,忽然“飕”的一支箭从头顶掠过,紧接着第二支飞来,差点射中了他的膝盖。
唐僧知道已被发觉,就站起来大声喊:“我是长安来的和尚,请不要射!”一边向烽火台走去。
那守将王祥,原本也是信佛教的,问明了来历,对唐僧很是尊敬,而且表示愿意送他到敦煌去安居。唐僧却谢绝了。
王祥无法,只好招待他宿了一宵,第二天又准备了水和干粮,亲自送他到十里外,并且指给他一条直达第四座烽火台的路。
原来那第四座烽火台的守将是王祥的同族,所以唐僧到了那儿,也受到很好的款待。临走时,守将又送给他一大皮袋水和一些干粮、马料。
仗着两个守将的帮助和指引,唐僧绕过第五座烽火台,走进了八百里的大沙漠。那儿果然连飞鸟走兽都没有。
沙漠中找不到泉水,唐僧走得口渴,就解下皮袋。可是水还没到口,一失手,皮袋倒翻了,水全钻入沙里去了。
在沙漠中旅行,没有水,怎么能活命呢?他只得勒转马头,打算重回烽火台去取水。走了十多里,唐僧忽然想起自己立下的誓愿,便又把马头勒转,鼓起勇气,向西北迈进。
唐僧继续赶路,接连五天四夜,滴水未曾入喉。到了第五夜,他口干舌燥,头昏眼花,马也不能动弹了,人和马就昏沉沉一起卧倒在沙丘上。
夜半,天起凉风,唐僧的精神略为振作些,马也能站起来了。他又挣扎着向前走。
走不到几里,天色大明,前面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还有一池泉水。唐僧欣喜非常,急忙跳下马来,人和马都饱喝一顿。
唐僧终于走完了八百里大沙漠,进入伊吾国境。这晚,他看见一座寺院,就上前敲门求宿。
寺里有个中国的和尚,听说来的是大唐法师,连衣也没穿好,光着脚跑出来,拥着唐僧,欢喜得流下眼泪。
伊吾国的西邻是高昌国,国王信仰佛教。他知道伊吾国到了一位大唐高僧,就派遣使臣来请唐僧到高昌去。
唐僧到了高昌,国王亲自出宫迎接,还叫王妃、大臣都来礼拜。
国王想让唐僧留下来,唐僧不肯。国王生气了,大声说:“现在有两条路任你选择:一条是留在这儿,另一条是送你回国。”唐僧依旧表示要到印度去。
国王眼见硬的不成,就换了笑脸,亲自捧了杯盘,殷勤侍候。唐僧知道他的用意,就用绝食来表示抗议。
唐僧只端坐着,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到了第四天,国王见他还是不屈,只好赔礼认错,答应让他继续西行。
一个月后,唐僧动身西行,国王送了许多旅行必需的东西,又派了一小队人马护送,还给沿途国王写信,请他们照应。唐僧非常感激他。
唐僧一行向西走了将近千里,来到葱岭。这里海拔高达七千米,上有冰河,常起暴风雪,经过七天的生死挣扎,随行的人只剩下几个了。
接着,唐僧又经过山势奇险的“铁门”,进入北印度境界,护送的人都回去了,只剩下他孤身只影地前行。
在喜马拉雅山西面的一个地方,唐僧受到国王隆重的接待,并且请他骑着大象,一同进城。
那儿有一座大寺,收藏着三十万册经典,由一位高僧掌管着。唐僧用了整整两年时间,把全部经典读熟和理解了。
唐僧又漫游北印度的另外一些地方。一天,他和同伴在森林中碰着几十个强盗,所带的衣服财物全被抢走了。唐僧觉得只要人还活着,损失些衣服财物,又有什么关系呢?
城中的百姓得知中国来的和尚遭了抢劫,纷纷向唐僧表示慰问,并捐赠衣服和食物。唐僧十分感激,便为他们讲经,受到大伙热烈的欢迎。
唐僧漫游北印度诸国以后,便沿着恒河东下,一路巡礼了佛教的六大圣地,其中如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和成长的地方。
中印度的那烂陀寺,有一万多和尚,是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当时印度的文化中心。主持这寺的戒贤法师,年已一百多岁。唐僧来到那里,拜戒贤为师,跟他学习。
唐僧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通晓了最精深的佛教经典,并且能用印度文写书了。但他并不满足,又辞别戒贤,到印度各地去游历和学习。
唐僧漫游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巡礼圣迹,拜访名师。唐僧凭着坚强的意志,在六年时间里,走遍了古印度大小一百多个地方,又回到那烂陀寺。
这时候,恰好有个婆罗门写了四十条理论,挂在那烂陀寺门口,挑战说:“谁能驳倒一条,我就割下头来认错!”
几天过去,没有人出面应对。唐僧胸有成竹,请戒贤和另外几位高僧作证,跟他去展开论战。
辩到最后,婆罗门无话可答,低头向唐僧认输,请他照约执行。唐僧笑道:“ 和尚是不*人的,你就跟在我身边做事吧。”婆罗门欢欢喜喜地答应了。
当时摩揭陀国戒日王在位,热心佛教。有一次他看到“小乘”派批评“大乘”派的文章,就写信给戒贤法师,请他选拔高僧来辩是非。
戒贤接到来信,便推选唐僧和另外三个大弟子前去。那三个人恐怕失败,都有些胆怯,唐僧极力鼓励他们。
为知己知彼,唐僧又对“小乘”、“大乘”重新深入研究,遇到疑难地方就向人讨教。
他们还未出发,东印度迦摩缕波国(今孟加拉)国王鸠摩罗仰慕唐僧,特派使者来把他请了去。
两位国王就决定在曲女城开一次大会,请唐僧传扬“大乘”教义,同时也让古印度各地有学问的人,都来认识一下中国的高僧。
大会在这年腊月举行,到会的有古印度十八个国王,还有各地高僧、婆罗门和其他教徒几千人。这是印度文化史上第一次盛会。
那天,戒日王、鸠摩罗王亲自陪着唐僧到会场去,各国国王和大臣、高僧等跟随在后面。
举行仪式之后,又恭请唐僧上坐做“论主”,开讲经义。唐僧另写了一篇《破恶见论》,悬挂在会场外,宣示给大家看。
庄严的大会持续了十八天,听到唐僧精辟的议论,始终没有人提出反对的意见。唐僧辩论得胜,按照印度传统方式:十八个国王请他骑象游行一周。
唐僧坐上象背。国王们高声颂赞,全场欢呼,焚香散花。从此,大家公认唐僧是权威学者,声名传遍了古印度。
接着,唐僧又和戒日王到钵罗耶伽国大施场,做了七十五天的“无遮大会”,到会的有五十万人。这也是印度有史以来的空前大集会。
唐僧在印度整整过了十三年,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可是他没有一天不在怀念着祖国。“无遮大会”以后,他坚辞戒日王的挽留,决意回国。
公元六四三年,唐僧用大象、马匹驮了佛经六百多部和其他物品,起程回国。
那时大唐声威西域,交通已非昔日。可唐僧还是走了两年多,才到了于阗(今新疆和阗)。
由于当初是私自出国,所以他先写了一封信给唐皇李世民,请人带到长安,说明他冒险西行取经的经过。
公元六四五年,唐僧回到长安,李世民派宰相恭敬地迎接他。上万市民向他欢呼。
唐僧把他从印度带来的经典、佛像、华幡以及特产等等,陈列在朱雀街上,开了一个盛大的展览会。
李世民下令造一座塔来收藏佛经、佛像。唐僧非常高兴,工地上常见他的身影。这座塔就叫雁塔,至今还耸立在西安城南。
此后,唐僧开始佛经翻译。他还把西游的所见所闻编成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大唐西域记》,书中记载了一百二十八个国家的风俗和种种传说。
唐僧晚年有病,但他仍旧一面讲学,一面译经,日以继日。他一生翻译了七十五部佛经,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何等的艰巨啊!
唐僧去世时,送葬的人成千上万。对于这位伟大的旅行家、思想家、翻译家,人民是永远怀念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