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三世,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国王之一,这位金雀花王朝的第七位君主,在军事、政治等领域都颇有建树。
在莎士比亚创作的历史剧《亨利五世》中,埃克塞特公爵称,爱德华三世是亨利五世“最煊赫的祖先中最有名的一位”,足见对他的评价之高。借法王之口,莎士比亚如此描述克莱西战役中的爱德华三世,“山一座似的,高高地在山头站着,一轮金黄的落日,像顶王冠,映照在他的头上”,活脱脱一个在战场上运筹帷幄、气定神闲的军事指挥家形象。
不光是莎士比亚,英国上至王室,下至平民,大都对爱德华三世推崇有加,爱德华三世在百年战争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以及与王后埃诺的菲利帕的至深情感,都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传说。其中流传度最广的一个故事,还要从一根充满戏剧色彩的吊袜带说起。
据说,在一次晚宴上,索尔兹伯里伯爵夫人的吊袜带不小心掉到了地上,周围人目睹这一尴尬无比的情景后,纷纷窃笑不已。这时,只见爱德华三世捡起吊袜带,绑在了自己的腿上,作为对众人嘲笑行为的无声回击。
爱德华三世的绅士举动不仅令其他人自行惭秽,也激发了他创立嘉德骑士团的灵感。蓝色的吊袜带,成为嘉德骑士团徽章上的标志,爱德华三世说出的那句“心怀邪念者,必将蒙羞”,也被传诵至今。
索尔兹伯里伯爵夫人的吊袜带,不仅成就了嘉德骑士团的传奇,也侧面印证了中世纪骑士的行为准则之一:要有谦卑之心,注重对待他人的礼仪,爱德华三世因此被人称作是“绅士国王”,是骑士精神的最佳代言人之一。
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另一方法兰西,其后也仿效爱德华三世,创建了人数多达500人的“星辰骑士团”。他们宣称要“为了圣父圣母的荣耀,发扬骑士精神,增强骑士荣誉”,以效忠国王、维护荣誉为天职。
无论是嘉德骑士团,还是星辰骑士团,作为英法百年战争中的重要参与者,骑士在中世纪的欧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骑士精神更是作为战争伦理和道德准则得到广泛认同。然而,正所谓成也战争,败也战争,英法之间旷日持久的连绵战事,最终将曾经辉煌一时的骑士精神带向了衰颓之途。
英国资深作家、记者、《泰晤士报》《卫报》《伦敦周刊》等一线媒体杂志等长期撰稿人埃德·韦斯特,在“一小时英格兰史”第四册《恶病年代》中,系统梳理了从爱德华一世到理查二世这百余年间,英格兰所面临的种种复杂情况,如战争、瘟疫、饥荒、平民暴动、信仰危机等,而骑士制度的兴衰脉络,也在埃德·韦斯特的讲述中得以精彩呈现。
02 窥见百年战争中的骑士风范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实行典型的封建制度,人们依照出身、财产等划分为六个阶层:国王、贵族、骑士、士绅、约曼(即拥有少量土地的自由民)、农奴(没有个人自由、没有土地的农民)。其中,骑士构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掌握着不菲的财富,能够自费购置价格不菲的盔甲、武器和马匹等装备,平时热衷于比武等活动,遇到战时,就积极参与到大大小小的战争之中。
当时的人们倾向于将骑士制度视为“上帝的创造”,骑士们要遵循特定的行为准则,除了效忠君主外,他们要保护平民阶层的利益不受损害,言行举止要做到谦卑、慷慨、正直、勇敢,也就是所谓的“骑士风度”。当时,许多贵族都同时拥有骑士的头衔,譬如英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黑太子”,16岁时就被封为骑士,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而法国的重装骑兵中,不乏拥有公爵、伯爵、侯爵头衔的大贵族。
骑士誓言中还有这样一条约定:绝不在超过一对一的情况下进行战斗,要避免一切欺诈和虚假行为。在英法百年战争中,遵循类似的守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少*戮、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的效果。
1339年,在英法两军对峙之际,法国的约翰二世提出了一个颇具“骑士特色”的建议:双方各派出若干名骑士,由他们进行决斗来确定战役的胜负。这一提议曾在两军中引起很大反响,贵族骑士们将之视为展现自己忠诚与勇气的绝佳机会。不过,由于后来约翰二世取消了这一决定(另一种说法是黑太子拒绝了约翰二世的提议),最终不了了之。
到了1351年的普洛埃梅勒战役时,法军再次提议,由双方各派30名最优秀的士兵进行决斗,以免造成更多的士兵和平民伤亡,这场战争后来被人们誉为“三十勇士之战”,骑士们纷纷以能够被挑选成为三十分之一而倍感骄傲,将其视为一种极大的荣耀,毕竟在他们看来,荣誉的分量要比生命重得多。
骑士精神还意味着对“敌人”的仁慈和友好,在战争时期,这就涉及到如何对待俘虏的问题。
在著名的普瓦捷战役中,人数上占据优势的法兰西军队遭遇重创,法王约翰二世惨遭俘虏,被软禁在伦敦城内,只有等法国筹集到足够的赎金才能回家。不过,虽然是战败一方的首领,约翰二世在英格兰的日子过得一点儿都不算差。
埃德·韦斯特在《恶病年代》中提到,约翰二世在伦敦街头游行时,所骑的是一匹装饰有金色叶子的白马,金叶子还是市政公会专门找漂亮姑娘负责安装的。约翰二世经常参加各种宴会,与英格兰的王公贵族们一同饮酒畅谈,战场上的“胜利者”、爱德华三世之子黑太子就坐在他的一旁服侍。乍一看,这样的生活状态,除了俘虏这一特殊身份外,与在法兰西宫廷中并无太大分别。
除了上述情形,骑士精神在战场上还有许多种体现形式。有时,贵族们为了展示自己身为骑士的英雄气概,会特意嘱咐仆从为女眷们的房间装上新窗户,以便于她们从窗户处眺望战场形势。对于双目失明,却仍然奋战至死的波西米亚国王约翰,黑太子十分钦佩他的勇气,后来,黑太子还把约翰装饰有三根羽毛的纹章图案刻在自己的纹章上,以表达对这位对手的敬意。
03 战争的另一面:当骑士精神凋零以“慷慨”“英勇”“仁慈”“忠诚”等为核心的骑士精神,在百年战争中固然有其闪光之处,但纵观百年战争期间的历史,我们却会发现,真正奉行骑士精神的人物和时刻只占据少数。在大多数时间里,屠戮、掠夺才是战争的真正面目,恶名昭彰的“赎金贸易”就是典型的案例。
在战场上沦为俘虏的人,会根据其身份高低一一“明码标价”,索取数额不等的赎金。约翰二世被俘后,英国向法国索要高达400万金克朗的赎金,但深陷财政危机的瓦卢瓦王朝无力支付,最后约翰死于英格兰的宫廷之中。英国作家坎伯雷·乔叟曾经跟随爱德华三世的军队出征,不幸沦为法军俘虏,后来还是爱德华三世花了16英镑将其赎出。
野蛮的“骑行劫掠”,同样令时人诟病不已。英格兰骑士队伍一度在法兰西实行的“焦土政策”,骑着高头大马、身穿厚重铠甲、手持长剑和战斧等武器的骑士们所到之处,手无寸铁的平民惨遭屠戮,正在生长的农作物被无情毁坏,修道院里的圣物、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甚至一把火将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精美建筑夷为平地。原本富庶安宁的地区,变得满目疮痍,人们或沦为俘虏,或仓皇逃离,正常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和生活模式被破坏,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在中世纪的欧洲,对于带有“游击战”色彩的骑行劫,人们鲜有好的对策。因为这些骑士行动迅速,等召集完正式军队时,他们早已逃之夭夭,开始洗劫另一个城镇。他们并不以占领某个城市为目标,而是尽可能地掠夺财富、截断税源、动摇民众对君主的信心,从而达到“一箭多雕”的效果。
骑行劫掠大肆横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骑士规则的破坏,因为原本代表正义的利剑伸向了平民,而非战场上的“敌人”,受到直接损害的,是本应得到保护的“弱者”。
从另一方面来看,战争本身也在“消灭”骑士这一群体。根据历史学者德斯蒙德·苏厄德在《百年战争简史》中提供的数据,仅克莱西一战,法国就有超过1500名领主和骑士丧生。普瓦提埃战役中,有17名伯爵成为英国的阶下囚。后来的阿金库尔战役中,又有100多名公爵、伯爵被*或被俘,近1500名骑士战死沙场。面对如此惨象,一位中世纪史学家发出无奈慨叹:“所有法兰西之花都凋零了”。
为了应对骑士数量减少的局面,大批的雇佣军被吸纳进军队,他们大多出身卑微,爱德华三世还通过颁发“特赦状”的形式,让监狱里的囚犯参与战争,有的后来还因军功被授予骑士头衔。这一战争参与者平民化的趋势,使得骑士规则逐渐被抛诸脑后,战争彻底沦为一些人攫取财富和利益的工具。
04 一段骑士精神消亡史爱德华三世与伯爵夫人吊袜带的故事固然动人,但从13世纪末期开始,骑士精神就已经显现出衰落的迹象。从根源上来说,骑士精神的消亡,与中世纪晚期封建庄园经济瓦解、基督教会日益腐朽不堪等因素密切相关,导致骑士精神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和思想基础,而英法百年战争、瘟疫横行与饥荒等事件,则扮演了“加速器”的角色。
一方面,战争目的从最初的“王冠之争”和“荣誉之战”,逐渐演变成以金钱、利益为核心的百年屠*游戏,战利品、保护费、赎金,参与战争能够收获的巨大利益让无数人心动不已。人们渴望加入远征的队伍,他们心之所系,不再是通过战争维护荣誉,而是拿到实实在在的金钱和爵位,实现阶层跃迁,从平民跻身贵族阶层,拥有豪华的宅邸、成群的仆从、数不尽的财富。
另一方面,随着长弓、火药等武器装备进入战场,传统的重装骑士几乎成了战争中的“累赘”,骑士作为“精英阶层”的生存空间也被进一步压缩。
英法百年战争的亲历者乔叟曾感慨道:“许多人高喊着战争、战争,却几乎不知道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战争的意义自然千差万别,就像编年史作家沃尔辛厄姆所说:“英国妇女们用从法国主妇那里夺来的东西装饰自己,前者欢欣鼓舞,后者黯然神伤。”当骑士阶层走向没落之途、骑士精神逐渐远去时,数以万计的“战争淘金者”惨死沙场时,还有另外一些人通过战争攫取了丰厚的利益。但无论如何,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战争终究是一场以血腥、暴力为基调的残酷权力游戏。
参考资料:
1、埃德·韦斯特,《恶病年代》
2、德斯蒙德·苏厄德,《百年战争简史》
3、纪录片,《百年战争:骑士与背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