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历史——抽象篇(砖)

汉字历史——抽象篇(砖)

首页休闲益智微型打砖块更新时间:2024-07-31

薄而面积大的石材;圆形片状的石材

抽象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砖”zhuān,形声字,异体字作‘磗、磚、塼、甎’,从石尃声或从石專声,‘甎’字目前最早见于南朝·梁《玉篇》,但根据考古资料推测,其造字年代应在西周。石,石制或石材;尃,牛在田里作农事,此处引用‘溥(薄)’义;專,手转纺轮。造字本义:一种薄而面积大的石材;一种圆形片状的石材。

备注:

甲骨文的‘專’描绘的是一幅‘手转纺轮纺纱’的画面,‘磚’字义即可作‘石制纺轮’,或可引申为‘圆形片状的石材’;‘尃’为会意字,会以‘牛在田里作农事’的画面,其形声字‘溥’更是能引申出‘犁耕后土壤返上来的浅水’之义,‘磗’字义即可引申作‘薄而面积大的石材’。

西周早期时制砖技术已经渐趋成熟,当时不仅能够烧制小型的长方形砖,而且已经较熟练地掌握了烧制大型空心砖;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晚期,自两汉开始流行,元代以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汉代也确实将纺轮称作纺砖;故‘砖’在不同时期所指的事物应是不同的。

扩展阅读:

西周空心砖

从考古资料来看,我国至迟在仰韶文化晚期,即史前时期就已经发明了砖。砖的制作和使用至少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而西周早期时制砖技术已经渐趋成熟,当时不仅能够烧制小型的长方形砖,而且已经较熟练地掌握了烧制大型空心砖的技能。到了战国与秦代时期,制砖技术较西周时期又有了显著的进步和提高。这个时期不仅砖的出土数量和花式品种日益增多,而且砖的质量也较以前大幅提高。当时已不局限于用砖来构筑皇家宫殿与帝王陵墓,就连平民百姓也已经能够用砖建造自己的坟墓,说明砖的制作和使用在当时已经相当普及。

汉代·画像砖

汉代·画像石

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汉代具有特色的艺术品,主要流行于东汉时代。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造;画像砖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目前最早出土的画像砖为战国晚期所造,盛行于两汉。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

画像石砌筑于墓室,也有一些画像石用于装饰地面的石碑,石阙,祠堂。画像石有阴线刻,阳刻,减地,高浮雕等形式,有的画像石,运用多种技法雕刻。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

纺砖

纺砖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用“纺專”进行纺纱,在我国各地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里,都曾经发现过大量的这种原始纺纱工具。所谓纺專又称纺轮,是由陶质或石质制作的圆块,直径五厘米左右,厚一厘米,叫“專盘”,中间有一个孔,可插一根杆,叫“專杆”。纺纱时,先把要纺的麻或其他纤维捻一段缠在專杆上,然后垂下,一手提杆,一手转动專盘,向左或向右旋转,并不断添加纤维,就可促使纤维牵伸和加拈。待纺到一定长度,就把已纺的纱缠绕到專杆上。然后重复再纺,一直到纺專上绕满纱为止。这种纺纱方法是很原始的手工劳动,既吃力又缓慢,拈度也不均匀,产量和质量当然都很低。

在早期的纺车中,许多零件都是由石灰岩、花岗岩等石料制成的,而这些石料通常是切割成瓦片状的,因此被称为“瓦”。例如,纺车上的主轮轴承就是由两块瓦片构成的,上面安装有轴承套和轴承盖,使得主轮可以平稳地旋转。纺车上的其他一些零件,如齿轮、飞梭等也常常被称为“瓦”,反映了当时工匠对这些部件的制作精度和重要性的高度认识。

古文释义

磚、磚

【集韻】徒官切,音團。人名。鄭有石磚。

又與甎同。【古史考】烏曹作甎。

【後漢·列女傳】曹世叔妻內助訓,古者生女,三日臥之牀下,弄之瓦磚,而齋告焉。

又【集韻】徒禾切,音砣。圜貌。

【集韻】徒官切。同團。

【說文】圜也。

【周禮】作專。

【莊子】作园。

【太玄】作塼。

又朱遄切,音專。燒墼也。同甎。【古史考】烏曹始作甎。

又淳沿切,音遄。紡塼也。

【廣韻】職緣切【集韻】【韻會】朱遄切,音專。

【玉篇】㼾甎。

【廣韻】甎瓦。古史考曰:烏曹作甎。

【集韻】燒墼也。

【韻會】甓也。

【詩·小雅·載弄之瓦註】瓦,紡甎也。

【前漢·尹賞傳註】令辟㼾也。

又【集韻】淳沿切,音遄。義同。

【類篇】或作㼷。

图片:六叔

文章:六叔

相关汉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