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被发疯”,为何网友乐此不疲?

林黛玉“被发疯”,为何网友乐此不疲?

首页休闲益智文学也疯狂更新时间:2024-09-04

最近,林妹妹意外上了热搜,跟“发疯文学”扯在一起,质疑声不少,“为什么要把你们发的疯安在林黛玉身上”,能不能别毁经典?但也有人觉得“林黛玉发疯文学太好用”。

网文界擅长玩梗狂欢,“发疯文学”在网友看来是一种快乐又实用的文体,发一大段疯狂的废话很解压。来感受一下——“想到你不处理退款,嚎叫又没有地方嚎叫,我在乎我在乎极了!我也不是不能跟着买其他东西,可是午夜梦回想到你不退款我心里的怨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好狠的心呐!好狠的心呐!”据说有人靠吐槽让客服连夜发货,还有人因此成功追回了退款。

当这样的“发疯文学”跟林黛玉的人设相结合,竟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呦,这会子连跪累了,方想起我来了,我就知道,要不是队友下线了,哪想到我这个薄命苦心人儿。”不知道林妹妹穿越到现代,吐槽起来是不是就是这口吻,人设上倒是有些对应的。宝姐姐评价颦儿的话拿来倒是应景——网友学“颦丫头的一张嘴啊,叫人恨也不是,爱也不是”。

这“病西施”本就是大观园里聪慧过人、敏感多心的“怼人第一名”,既博览群书又内心叛逆,孤僻傲世又敏感多情,面对现实的无力感,她善用诗词来宣泄悲剧内核,虽身处旧时代,身上却拥有独立女性的思想萌芽。

有网友担心,随意网络造梗会带偏黛玉人设。当网友把黛玉拿出来说事儿,也可以想见,经典名著在大家心目中的话题度和热搜体质。

网络狂欢的背后,是网友的怀旧情结与新发现的双重作用,往往投射在拥有“互联网魅力”的鲜明人物形象身上。比如甄嬛、华妃就这样打开了跟年轻人对话的窗口,造梗创意不绝,体现互联网生命力,常年活跃在热搜。林黛玉也是很多UP主二创的重要对象,他们关注林黛玉的个性特点,包括表达风格、神态变化、动作特点等,“林黛玉怼人合集”“林黛玉在剧里笑了90多次”等视频就传播广泛。

但需要厘清的是,和日常用语的直抒胸臆相比,林黛玉式语录拿捏其温柔与娇嗔,离不开对这个人物的人物性格和说话方式的精准把握。读不透《红楼梦》便东施效颦,照着猫画不好老虎,也确实容易把经典带偏。使用林黛玉文体表达情绪、制造热梗,探寻表达符号所承载的个人性格,不能违背文化审美趣味。

当然,把所谓“林黛玉发疯文学”说成是某种“文学”言重了。如语言学家所说,这属于“仿拟”修辞,是一种“说话”方式,或者说,只是一种“造句”方式,即按照已有的语言形式,临时造出新的语言形式。“不管是甄嬛体还是黛玉体,都是一种积极的话语方式,不必有什么苛责。”而且说白了,“发疯”之中蕴含网络时代的真实情感,为表达提供出口,这种“调侃式”的自我情绪表达,在当下网络语境中具有一定的疗愈作用。

端庄大方、既有出身又有家财的薛宝钗因善于收买人心、精通人情世故,一向被认为是人生赢家,可偏偏是林黛玉赢得了宝玉的心。其实网友选择黛玉的说话方式“发疯”,不能不说是经典文化的影响深远。如果说黛玉是曹雪芹隐喻贾府深院里的打破世俗的精神世界,那么薛宝钗就代表现实世界中的智慧生存之道。其实步步留心的黛玉也是深谙生存哲学的,或许她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留天真。《红楼梦》的人情练达、社会哲学在不同时期也启发人们全新的带入感。玩梗顺便也重温经典,应有更多新收获。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来源: 扬子晚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