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①故能择人而任势②。任势者,其战人③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④则静,危⑤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释
①不责于人:不苛求部属。
②能择人而任势:挑选适当的人才,充分利用形势。
③战人:指挥士卒作战。与《形篇》中之“战民”意义相同。
④安:安稳,这里指地势平坦。
⑤危:危险,这里指地势陡斜。
译文:
所以,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善于创造有利“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像转动木头和石头。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像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
鉴赏解读:
曹操曰:求之于势者,专任权也。不责于人者,权变明也。
贾林曰:读为择人而任势,言示以必胜之势,使人从之,岂更外责人,求其胜败。择勇怯之人,任进退之势。
根据具体的作战条件,选择适当的将士,才能发挥其才能,“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用人亦如此,文将不可武用,武将不可文用,善用兵者,取长就短,以己之长克敌之短。
择人而用关系到整个战役的走势,乃至成败,善用兵者,利用士卒特长使用适当武器。历史上许多战役的失败均与领兵打仗的将领失误有关,如诸葛亮误用马谡,导致街亭之失,反之,正确应用人才,可取得辉煌战果,如赤壁之战。
慧眼识英雄
擅长用人,是一个领导应具备的素质。一个部门的发展、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下属的努力,但人有所长,亦有所短,将人之所长发展到极致,是一个领导者善于用人的能力。
秦昭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璧献给秦昭王。秦昭王大喜,把宝璧给妻妾和左右侍从传看,左右都高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昭王没有用城邑给赵国抵偿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红斑,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昭王把璧交给他,蔺相如手持璧玉退后几步站定,身体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昭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惠文王,赵惠文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是不能得到的。’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接见我,非常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收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蔺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昭王怕他真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主管的官员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交割给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的,于是就对秦昭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
秦昭王估量此事,毕竟不可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蔺相如认为秦昭王虽然答应斋戒,但必定违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秦昭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大典,去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后,对秦昭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几位君主,从没有一个坚守盟约的。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惠文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从小路已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强赵弱,大王派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把宝璧奉上。如今凭您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之罪应被诛*,我情愿下油锅被烹,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仔细考虑此事。”
秦昭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并有惊怪之声。侍从有人要把蔺相如拉下去,秦昭王趁机说:“如今*了蔺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机会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惠文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接见蔺相如,完成了大礼让他回国。
蔺相如回国后,赵惠文王认为他是一位称职的大夫,身为使臣不受诸侯的欺辱,于是封蔺相如为上大夫。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和氏璧。
因此,能否有一双慧眼识别出英雄,成为一个好的伯乐,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公司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懂得选择正确的人,并将他们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才能事半功倍。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