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小行星挖金矿。分给每个地球人930亿美元

走,上小行星挖金矿。分给每个地球人930亿美元

首页休闲益智星球采矿更新时间:2024-08-02

星星除了用来唱“一闪一闪亮晶晶”和情侣之间甜言蜜语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用处吗?

它也许能让你成为亿万富翁,前提是有人能够像地球挖矿一样,完成行星开采。这并不是科幻书里的情节,有一批创业公司已经在为此前仆后继。

1996年,据估算一个小行星开采活动的费用为1000亿美元。随着机器人和材料技术的进步,成本大幅降低,到2012年,这个数字下降到26亿美元。按照NASA的估值,如果成功开采小行星16 Psyche,地球上每个人平均能分到930亿美元。

这笔诱人的投资存在几个关键的问题:谁来开采?怎么开采?还要多久?

价值超过100万亿美元的小行星,有711个

迄今为止,人类已发现了超过75万颗小行星。NASA在2016年9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当前有711个市值超过100万亿美元的已知小行星天体。

根据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马丁·埃尔维斯教授的测算,值得开采的小行星必须达到1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因此直径需要大于1公里。但随着近年来技术的不断发展,业内通常认为开采直径30米以上富含铂金的小行星就能回本。依据地表陨石中4%是金属陨石的概率和相对速度开采可行性进行估算,当前可以锁定10个小行星作为潜在开采目标,其中就包括美国与日本正在分别采样的贝努与龙宫两颗小行星。

目标已经锁定,发家致富的机会就在眼前。正如19世纪的淘金热潮,吸引了30万牛仔的大迁徙。

只是这一次,舞台从加州换成了太空。

估值700000000000000000000美元的16 Psyche小行星 来源:起源太空 NASA

第一代企业,生于科幻,死于膨胀

2009年,科幻电影《阿凡达》上映,前往潘多拉星球采矿的故事,为无数观众播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同年,Arkyd宇航公司成立。三年后,在《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与前CEO埃里克·施密特等人的支持下,Arkyd宇航公司改组,成立了第一代小行星采矿公司的龙头——行星资源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

紧接着2013年,深空工业公司(Deep Space Industries)成立。两家第一代小行星采矿公司正式拉开行业的序幕。

团队建立好就可以开工了,那么前往小行星采矿第一步需要做什么?整个行业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两家企业只能通过不断试错去论证技术路线。彼时“第一性原理”这个词还没有因为马斯克而火热,大家还是在简单地尝试寻找问题的本质。

思路一:要去小行星采矿,一定需要通过航天装备。太空中没有足够的空气,但航天装备需要推进剂前进。什么物质能作为推进剂?答案是水。于是两家公司都把目光放到了太空中水冰的利用上。

深空工业公司决定开发一套水动力推进系统,技术路径也很直接。加热,产生蒸汽,推进。深空工业公司前CTO格兰特·波宁当时给出了一个很有诱惑的说辞:

“现在购买一套系统,你就会得到一个属于未来的加油站。”

另一边,行星资源公司联合创始人埃里克·安德森也提出了目标:

“要在2020年前,在近地轨道上建立推进剂仓库,从地球附近的小行星提取水冰资源,并带回到仓库中,以从地球带到宇宙中的成本价十分之一,出售给其他太空公司。”

很遗憾,到了2020年,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

多功能空间探测器示意图 来源:NASA

思路二:要去小行星采矿,一定要有足够收益吸引大家投资。小行星有哪些价值?铂金、黄金等贵金属。怎么样才能发现这些富含贵金属的小行星?答案是发射探测器。于是行星资源公司决定发射太空望远镜。

2014年10月,行星资源公司第一个立方体卫星Arkyd-3在万众瞩目下发射。很可惜,火箭爆炸,任务失败。2015年4月,升级版的Arkyd-3R成功发射并进入国际空间站。

2016年,获得2110万美元A轮融资和卢森堡政府的2500万欧元投资。

2018年1月,第二颗卫星Arkyd-6成功进入轨道。

看似一切进展顺利,问题却隐隐浮现。两家公司高估了小行星采矿的社会认可度,几年的探索没有产生足以说服投资人的利润和标志性事件。一直在大举投入的模式,最终让投资人失去了耐心。如行星资源的投资方太空天使(Space Angels)负责人乍得·安德森所说:

“两家公司都非常擅长讲故事和营销,但他们没有履行对投资者的承诺。”

2018年底,行星资源公司被区块链企业ConsenSys收购。仅仅两个月后,深空工业公司被Bradford Space收购。第一代小行星采矿公司完成了引领行业的使命。

太空采矿机器人模拟原型 来源:NASA

第二代企业,回归现实,重新出发

第一代企业虽然无法维系,但几年的探索过程,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试错经验,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一批信徒。从英国到日本,从澳大利亚到中国,第二代太空资源开采企业开始登上舞台。

汲取了第一代的失败经验后,第二代太空资源开采企业开始量入为出,各自选择合适的技术路径。

美国:第一范式,跨越宇航,月球快递

亲身经历的教训一定是最深刻的。2018年,被行星资源公司裁员的11名工程师,合资创立了一家西雅图企业——第一范式(First Mode)。这次他们决定稳扎稳打,转型成为工程服务公司,不仅关注太空资源开发问题,还开展地球上的清洁技术,农业,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等业务。稳健的发展方式让第一范式从天到地获得了许多业务,包括与NASA合作开发火星探测器和月球车,与矿业公司Anglo American签订1350万美元的合同,开发环保系统和技术。当前第一范式已实现盈利。

成立于2015年的跨越宇航(Trans Astronautica)坐落于航天之城休斯顿。该公司在官网详细列出了商业可行性,技术路径和相关方案,从太空推进到辐射屏蔽技术,从太空探测到月球采矿。目前公司主打的是一款叫迷你蜜蜂(APIS)的飞行系统产品,已经获得NASA的第三阶段创新计划资金支持。

APIS飞行系统说明方案 来源:跨越宇航

相比于略显遥远的小行星采矿,探月工程看起来更加实际。与第一代小行星采矿企业同期成长起来的,还有一家2010年创立于硅谷的探月企业——月球快递公司(Moon Express)。

2016年,月球快递公司成为首家获得美国政府批准将航天器送入月球的公司。也因为登月计划跳票,公司遇到了许多困难,包括法律诉讼和现金流短缺等问题。然而相比于第一代小行星采矿企业的悲凉命运,月球快递公司最终挺了过去,并在2018年底获得融资1250万美元。

日本:ispace

与美国的月球快递公司相似,创立于2010年的日本ispace公司也将目光聚焦到月球探测,其前身White Label Space是面向Google Lunar X大奖成立的团队。不过,ispace自成立以来还没有完成任何太空项目在轨验证,它希望在地面完成所有技术积累后,一次性完成月球巡视。

在2017年完成9020万美元融资之后,ispace两次延迟月球登陆计划,但即便如此,它还是融到了一笔2800万美金的B轮融资。

Hakuto-R月球登陆器 来源:ispace

英国:行星矿业

2016年,在完成题为《小行星采矿案例:从太空采矿中获得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研究》的毕业论文之后,年仅21岁的大学生亨特·斯库利安决定创立英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小行星采矿公司——行星矿业公司(Asteroid Mining Corporation)。

行星矿业公司计划在2022年初发射小行星勘探卫星APS-1,初始预算是4万美元。然而,亨特·斯库利安最初在股权众筹平台Crowdcube上发布该项目时,目标数额是23万英镑。APS-1将对5000个近地小天体进行频谱分析和数据采集,并通过销售这些数据,筹措后续的资金。

APS-1工作示意图 来源:行星矿业

中国:起源太空

比起英美日同行高调宣传却频繁跳票的行为,中国太空资源开采公司起源太空,绝对是按时交作业的代表。

目前,起源太空已发射国内首颗紫外波段商业卫星和国际上首颗X射线探测卫星,即将在今年11月发射NEO-01太空采矿机器人,验证和展示飞行器轨道机动、模拟小天体捕获控制、智能飞行器识别与控制等多个功能。这将是国际上第一个商业公司制作的太空采矿机器人,对太空资源开采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

同时,起源太空计划在2021年底发射NEO 2号月球抵近探测器。对比当前国际同行发布的宣传信息,起源太空将成为全球首个月球抵近探测,布局采矿设备的商业公司。

2019年10月,起源太空完成了来自经纬中国的天使轮、线性资本的天使 轮,共计5000万人民币融资。今年年底,起源太空将开展新一轮Pre A轮融资,以支持明年的月球深空探测项目。

起源太空X射线探测卫星相关图片 来源:起源太空

扩展阅读:《面向万亿美元太空资源市场,「起源太空」11月发射第一个太空商业采矿机器人》

商业化开采,还需要多少年?还需要多少年才能实现商业化的小行星开采,这是全行业都在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从2010年日本“隼鸟号”将小行星表面样本带回地球算起,这十年里,虽然有美国和卢森堡等国通过立法的方式激励小行星开采,虽然SpaceX已经将发射的成本大大降低,但小行星开采依然还是以科研实验为主,离工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但无论是学界还是商界,都对行星采矿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国际市场分析公司BMI Research认为小行星资源开采将在未来20年左右到来。而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所长约翰·扎尼克教授在2018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小行星采矿的概念验证可能需要25年,商业化开采则需要50年。

“还是要冷静发展,既不过分乐观,也不要太悲观。”这是起源太空创始人苏萌接受36氪采访时的表述。

太空资源开采,作为一个面向人类未来发展的行业,实现过程非常艰辛。但只要有关注着人类命运发展,对宇宙充满向往的一群人,这个行业就会持续走下去。

至少这一次,中国企业不再是旁观者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