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国手系列知多少,象棋的发展离不开前辈的传承,你知道吗?

象棋国手系列知多少,象棋的发展离不开前辈的传承,你知道吗?

首页休闲益智象棋名手更新时间:2024-05-09
象棋国手系列知多少,象棋的发展离不开前辈的传承,你知道吗?收看更多精彩视频,请到以下专栏!16、慢国手: 张锦荣

二十年代前后,地处苏北的江都(扬州),是江南的棋艺活动地之一,那里常举行赛事,且产生了较多的象棋名手,著名的有淮扬三杰王浩然、周焕文及稍后的张锦荣等。“淮扬三杰”中,周焕文、王浩然较为年长,张锦荣则为后起之秀,张锦荣接触纹枰即沉迷其中。

张锦荣,约光绪八年(1882年)左右出生,世居扬州。张锦荣自少年起至青年时期,从街坊弈棋到茶馆弈棋,不知不觉提高了棋艺水平。后来因为慕名王浩然,从而师从王浩然,为王的入门弟子。受到王浩然的点拨指导,得到进一步提高,达到一流高手的水平。为此,张的棋艺风格颇受王的影响,以阴柔细致见长,有行棋缓慢的特点。 当张锦荣20余岁时,棋艺已趋成熟,教场等处茶楼的二路棋手都被他击败。张在去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京、上海弈游时,战胜过许多当地名手,如在苏州战胜名手华洪泉、许振葆等,在镇江战胜名手鲍子波等。民国初年时,他和王浩然已改下对子棋,且互有胜负。

1916年,永嘉名手林弈仙在上海大显身手,以中炮夹马炮的阵式,横扫沪上众多名手,获“无敌中炮”的美誉。受富绅张酒如的青睐,资助彩金,在茶楼设擂,凡胜之者,得银鼎一座。处于棋艺高峰的王浩然,闻讯后赴沪挑战。当王离开扬州后,张锦荣认为向周挑战的时机来了。这天,张照例在教场茶馆摆棋,当谈到扬州的二大名手时,张锦荣对周焕文的当头炮表示了不屑之意,认为不用师傅王浩然,自己就可将他拉下马。他的这种言论,有一部分支持者,但拥周派表示不同意,双方各摆理由。拥张派认为,王浩然功夫细密,获得过十二名手赛冠军就是事实;拥周派则说,二人以前对局是和棋,王靠的是细功夫。后来张竟说:如果周敢对局,愿十局赛全以屏风马奉陪。

这场争论,虽然没有直接传到周焕文耳中,但周还是知道了。这天,周在张毓英宅中弈棋。张锦荣闻讯赶了去,在观弈中,不免挑逗几句,于是,引发了周对张的意见。张认为,当头炮总占先手是句空洞的话,要实战来检验。这时的周焕文,不但对张的挑衅感到不满,而且眼下的场面也使他没有退路。张锦荣终于达到向周挑战的目的。

周、张约战的消息很快在扬州棋坛传开,当比赛举行之日,看棋的峰拥而至。因为这不仅是看周、张之战,也是当头炮和屏风马之战。

周、张之战,周先行五局走当头炮,张例应以屏风马;张先行的五局均以屏风马开枰,周为了逞一下炮的优势,大多还以中炮。据《广陵弈事拾遗》称,十局赛的结果,张取得明显的胜势。这个战果,也许是张锦荣年岁稍轻、精力旺盛,或许是周焕文的心气有所浮动,也许与张锦荣赛前准备充分有关。据传,周、张又进行过第二次弈战,仍是张胜,这就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张锦荣的名气高了一层,于是有“淮扬三杰”的称誉;另一是气走了周焕文。因为周在接受挑战前,确作了一些准备,志在必得,但仍是输了棋,他觉得自己无脸再在扬州棋坛露面。于是,他向上海的亲友示意,想到那里行医。这就是周焕文晚年成了上海医生的直接原因。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由声名显赫的“淮扬三杰”之一的当世高手,变成了上海医生,但因此会医治了许多病人,去济世行医,或许是更好的一种选择。

张锦荣由此声誉鹊起,扬州象棋界“孟尝君”张毓英宅内举办锦标赛,遍邀东南各地的好手参加,张锦荣迎战各路英雄,战绩彪炳,最后夺得金牌。

由于棋事活动昌盛,吸引了不少外地名棋手去江都(扬州),二十年代初年,南京名棋手万启有即其中之一。这天,万启有和张锦荣在素有“棋孟尝”之称的张毓英宅中弈赛。客方万启有曾访问过上海、苏州、无锡、镇江、杭州等地,未逢敌手,有“常胜将军”之号。主方张锦荣,在“三杰”中年岁最轻,精力旺盛,棋艺高超,有“慢国手”之誉。客方势在必得,既获奖牌,又维护“常胜将军”的大名;主方必欲破敌以保持扬州棋坛的声誉。由于客方技艺高超,主方张锦荣想要擒敌确非易事。到了中局的关键时刻,张还没有想出致胜的着法,于是,起身离座。这一举动引起了万的注意,因为昨天对局时,张也是中途离座,很久才归,之后竟弃出了妙着解围。

林荣兴初时投在名手罗天扬的门下,后又拜鲍子波为师。1933年由万启有带至上海闯荡。上海的棋手集中,林荣兴的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棋艺猛进,不知不觉中已达到名手的水平。自从林在上海崛起后,和他下过棋的人,都有点怕他。“小杭州”董文渊说“林的棋难对付,不愿送钱给他”,意思就是不愿和他下棋。“白莲教主”李武尚对林也是佩服的,承认林的棋比自己要硬一些。象棋老国手惠颂祥和林下棋,由林先走的棋都是林胜,由惠先走的棋还有和棋的,惠颂祥事后说:“这样厉害的棋一生都未见过”。就连“象棋总司令”谢侠逊也曾经被他战胜过,可见林锋利无比的“剃头”功夫。一次说起“七省棋王”周德裕,林表示想去交手,李尚武对此十分支持,认为林和周完全可以一搏,而且胜算较大,并愿意和林一起去香港。周德裕知道林欲来香港的目的后,搜集林的对局局谱研究,发觉林的棋几乎着着都是官子,就想出了对策。林到港后,周设宴款待,席间问林来港的目的是要名还是要利,并说:“如要利,我们就不要交战,因为一旦交了手,你就有名了,利就难以得到了。”,还很关心的说:“香港多的是大彩,由我出面介绍,输的话彩金由我出,赢的话各半收入。”这是个好主意,林是个穷小子,当然以利为主,这样就避免了此战。林在港期间,化名王一明,与黄松轩对局,共弈四局,净胜两局。林在港满载而归时,周又说:“今后你来香港、我去上海,双方都不要交手”。周作为当时声望最高的棋手,一生好强,都不愿和林交手。

张锦荣和林荣兴弈棋开始,张原来按自己的模式慢吞吞地下,可是林荣兴的棋快极了,仿佛不需思考似的,在张看来,含有轻慢之意。张是大名手,被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伙子轻慢当然感到不满。于是他动了气,后难于安心弈棋,不知不觉快了起来,第一盘很快输了,第二盘也很快输了,一个上午竟输了六盘。

17、华东五虎:屠景明

屠景明,原籍吴兴(今湖州市),上海人,1922年生于一个中医世家。身高1.70米,体型较宽,嗓音洪亮,办事爽快,待人接物热情、诚挚。他少年聪慧,于文化、医学、棋艺诸方面齐头并进。14岁时,屠景明之父病逝,屠遂过早挑起了家庭之重担。16岁便在上海南陂路新业路口挂牌行医,翌年迁往广西北路的中药店坐堂,而且一有空闲便钻研《橘中秘》、《梅花谱》,棋艺水平也得到提高。他18岁加入上海中医协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医。

距他开的中药店并不太远的天蟾茶楼,系沪上棋坛中心之一,其时国内一大批名手,如周德裕、窦国柱、朱剑秋、罗天扬、李武尚等经常于此弈谈,屠由前去观弈到入席对弈,通过理论与实战的反复结合,大大拓宽了视野。另外,棋坛盟主周德裕也曾来屠之药店就医,屠坐堂闲暇之时,也热诚相邀这位“扬州三剑客”之首作枰上指导。数载春秋易逝,青年时代屠的棋艺水平已达到全国名手的行列,此时年长屠景明22岁的周德裕便主动提出,再与屠交手,由原来屠公提出的“长先”晋升至“ 先相先”(即在三局棋中屠公两先一后)。

解放后沪上象棋界组织的“沪青棋杜”于八仙桥青年会成立,27岁的屠景明任顾问、指导,后又任社长。1950年上海的《亦报》与沪青棋社联合举办了上海市赛,消息刚刚发出,前来报名者即达三四百人。屠景明时为《亦报》象棋专栏的编辑,他将制订的《象棋比赛规程》于《亦报》上推出,据悉这届比赛共弈了数百场棋,一扫以往象棋国内外比赛的那种总有棋例纠纷的尴尬局面,这也为六年之后的1956年全国首届象棋锦标赛使用的《棋规》起了一定的奠基作用。

上世纪40年代,屠景明曾在上海和名手窦国柱、何顺安、朱剑秋等交手,结果亦互有胜负,后来在50年代初,屠景明与林荣兴、李武尚、何顺安、朱剑秋名列“华东五虎将”。1952年屠景明在上海迎战当时被誉为南杨北谢”中的北京谢小然,激战成和、和杨官璘四战弈平、和董文渊二战弈平。1955年春,屠景明与何顺安代表上海联袂防问广州、武汉、北京,与“羊城双雄”杨官璘、陈松顺、华中李义庭、罗天扬、京华张德魁、侯玉山等人共进行了二十多场公开赛,屠总成绩为10胜15和6负。充分显示了他的棋艺功力,当时北京棋坛有“三雄会京师”的说法,三雄即杨官璘、何顺安、屠景明。有关他在棋坛的征战业绩还有很多很多,邀请赛、表演赛,就不赘述了。

1956年冬,象棋纳入体育项目后,有关象棋技艺的各种资料,被重视起来。1959年上海市队建立,屠景明与何顺安同任教练。在此前后,屠景明还担任过多届全国象棋锦标赛的裁判工作。196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决定编出大型工具书《辞海》,邀请屠景明编写条目,为象棋界做了一件大好事。

198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决定编一本《体育词典》,有关象棋方面的词条,委托屠景明编写,从此体育界有了象棋内容。后来屠景明又编写了《中国象棋词典》,还与杨明忠等合编了《中国象棋谱大全》。

18、用马之神:王浩然

王浩然,“淮扬三杰”之一,原籍江苏镇江,约出生于清同治年间,王父业小商,据说在镇江开有一家小杂货店,并爱好弈棋。得到家庭的熏陶。王浩然自幼十分爱弈棋,且因悟性特好,不仅得到其父的称许,也使邻里惊异。其时,镇江的弈棋场以瑞源、春升园较大,那里聚集着众多的棋人。棋坛上以巴吉人最为著名,一般人均可让双马。由于爱弈棋,王父常带小浩然去茶楼看棋,有时,由巴吉人的弟子让双马弈上几盘。约在1890年,王父经商去南京,带王浩然同行。在商务之后,王父带小浩然去夫子庙的茶馆弈棋,竟连胜三人。于是,引来了名棋手“邹鸭子”,说明让三先对弈,小浩然意以二胜一负赢得称许,其时,小浩然尚仅17岁。回镇江后,本想挟胜“邹鸭子”之名,向巴吉人等求教,但因巴吉人常随差船外出,不能得到求教的机会。

王浩然19岁左右时,在镇江已小有棋名,巴吉人的几个弟子兼好友如李志良、周秋水等已难以胜他。王的棋艺已渐成熟,王浩然得知象棋的中心在扬州,遂收拾行囊来到扬州,由于“棋孟尝”张毓英的资助全无客居之感,只管在棋枰上殚精竭虑。当时扬州棋坛,周焕文俨然为盟主,但王浩然来此亮了身手,棋界也了解王浩然的实力实不在周之下了,加上王浩然棋品极佳,本人性谦和,不喜张扬,对周焕文乃尊重有加,棋界对王浩然遂十分看重。

一十年代中期,浙江名棋手林弈仙征战江南,几乎所向无敌。1917年,在上海时,林弈仙连胜诸多好手后,又击败了上海第一名手励志英。林弈仙檀用中炮开局,一时被称为“无敌中炮”。由于林的战绩彪炳,受某富绅的赏识,聘他在上海设象棋擂台。上海棋界特遣专人去扬州,邀请王浩然赴沪与林弈仙公开比赛,王浩然悉此情况后欣然允约,偕周焕文前往,周焕文率先出战林弈仙,即败北。轮到王浩然出场应战,五十局公开赛毕,王浩然以柔克刚,竟多胜一局!至此震动沪上及全国棋坛。当时“棋坛总司令”谢侠逊对王浩然赞不绝口,这也导致1919年的北京棋坛致函王浩然,特邀他进京切磋,当时的北京巨擘孟文轩,孟好客又喜弈,四方高手来京均聚弈于孟府,孟府则每日棋战不休,孟文轩本人喜用中炮,对此有着较深的研究,孟为当时北京的第一名手,在北京未逢敌手。因王浩然在林弈仙那里领略到了中炮的攻防,弈来也心中有数。此番燕京之行,王浩然与孟文轩分先对弈二十局,双方平分秋色,王浩然载誉返回扬州,以后孟文轩对自己的爱徒那健庭、张德魁等常提及王浩然,许王浩然为平生第一劲敌。一时有“南王北孟”之说。王和孟因相互倾慕,据说后义结金兰。

一十年代中后期,王浩然的棋艺趋于高峰,在扬州十二名手赛中获得桂冠后,被棋界评为“行棋洒脱飘逸,善于用马”。其拐角马守中寓攻,纵横驰骋,曲尽其妙.每能以驭马而出奇制胜。贾题韬在名局赏析《江南风景》中,称王浩然为“扬州第一手”。

王浩然的棋风重于细致绵密,很少走攻势强烈的中炮,基本上先手均用进兵局,后手时则大多用“转角马”。据杨兆宏先生生前说,王后手应付“仙人指路”,十有九应以飞象局。贾题韬先生在《象棋论坛》上所选的“转角马 ”名局(四局)全部是王浩然所弈。由于王浩然用马神奇,久而久之,被江南棋界称为“神马”。 所以王浩然有“神马”之称。

在民国初年的扬州或镇江棋坛,人人都知王浩然为人谦和,但对王有息隐棋坛的想法,棋友们并无预感。直到二十年代初,王封刀挂印,宣布今后退出比赛,且不再以棋为生,棋友们才大吃一惊。

王为什么要及早退出象坛呢?民国初期的十年,扬州张宅的象棋擂台,基本由王浩然主持。来扬州打擂台的江湖棋手确实不少,在接触中,王看到的、听到的总是这些棋手的穷困,有的乃至吃饭也有问题。如湖北名手吴淞亭来扬州时,虽然穿的是长衫,但满是油污;在教场茶楼弈棋时,即使赢了彩,也只敢吃一份杂烩饭。这就使王产生了棋饭难吃的思想,总想找机会退下来,另找职业,使晚年不致挨冻受饥。二十年代初,张锦荣技艺已成熟,完全可以接替他主持张宅的象棋擂台,于是,他向东家张毓英说明缘由。张毓英不愧为“棋盂尝”,赠与一笔较大的钱。王用这笔钱开了家小店为业,空暇时,也去张宅弈弈围棋。

王浩然虽然息隐象坛了,但他对于象棋事业或象棋后辈的关心并未息灭。有一件事很能说明他“神马”的特点。二十年代初,周焕文一怒离开扬州后,扬州棋坛又冒出了几个新进,如开茶食店的窦国柱,周焕文之子周德裕,还有一个更年轻的朱剑秋,棋艺也已日趋精进。朱曾多次请求王浩然对局指导,但王总是没有答应。当王浩然宣布退出象坛后,朱剑秋的希望看来要落空了,于是朱决定外出闯荡。不料,就在他绝望之后,忽然王浩然差人来叫他。据《朱剑秋倾慕王浩然》载,王对朱说:“听说你要到外边去见识见识,这当然是必要的,现在让我给你掂掂斤两吧。”,费时三天,他们才下了一局和棋。王浩然的举动,使朱剑秋倾慕尤深,也加深了对 “神马”的印象。这大约是在二十年代末的事。

19、百岁棋王:谢侠逊

谢侠逊,中国象棋运动的开拓者。1887年10月1日,谢侠逊出生于浙江温州平阳县凤巢乡的农民家庭,父亲谢公出。后迁居平阳县城西门。谢侠逊14岁时,迁居上海。

谢侠逊6岁从父学棋,10岁开始读象棋古谱《韬略玄机》,棋艺享誉乡里,人称“棋中神童”。 13岁与温州棋魁陈笙战成平手,名噪东瓯。后与林奕仙互相切磋。1908年报考小学师资,任白沙小学教员,翌年任教湖门小学。后经戚友帮助,考入温州师范学校,未三月,历父病故辍学,后任教于龙湖小学,担任教育会*。青年时代曾把道光以来的国耻排成残局,以倾吐爱国之心。1912年为上海《时事新报》象棋栏撰稿。1918年,在上海力挫群雄获中国象棋个人冠军;1926年被推为全国棋坛总司令,称“中国棋王”。

20、亚王:卢辉

卢辉(1904-1994),字朋紫,亦呼“棚仔”,广东省顺德市人,广东“四大天王”之一。卢辉身高约1.80米,身形略瘦,性格谦和,很得人喜爱。卢辉之父卢权,世居广州河南溪峡,以搭棚为业,因自幼爱弈棋且逐步精熟,在“五七炮”方面颇有造诣,是清末广州的象棋名手。卢辉承袭了门风,既随父搭棚为业,又随父习棋精弈。因此,卢辉的棋艺,系得自家传。

卢辉在广州的棋坛逐渐起步并走向开阔的境界,和冯泽(冯敬如)有关。那时,冯泽常在河南担竿巷的华光庙摆棋摊。这里是卢辉去搭棚上工的必经之路,棋艺已有相当功底的卢辉,既爱弈又为了磨练棋艺,每经过冯的棋档时,若还没有棋客入门,便放下四枚铜板,下一局棋,给冯泽开市。这样日积月累,逐渐提高了棋艺。卢辉锻炼棋艺,当然不仅仅在家里,也包括向其他名手的挑战。卢辉棋艺初步成长后,就寻机试剑。那时海幢寺和伍家花园等处弈棋已比较热闹。在那里,卢辉起初找二三流的棋手对弈,总占上风,大约一年左右时间,卢辉的名声也逐渐叫响起来,人人都知道卢权之子卢辉的棋,较他父亲还胜一筹。

对中国现代象棋史上具有意义的“东南大赛”,对广东省棋坛,起了点火的作用。之后,广州的棋界更加活跃,在众多棋手的殷切愿望和纷纷要求下,首届广东省象棋比赛终于开始了。 棋赛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时间在1931年冬,赛地在广州市,但参加者不限地域,只要到广州报名和比赛,都属于参赛的范围。消息一传开后,四面八方参加报名者多达140多人。比赛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进行。初赛于12月20日揭幕,至25日止,共进行6天。对在广州棋坛已大有名气的卢辉来说,进入复赛似无问题,但不料突出意外。原来黄松轩抽得十六组的签,而卢也同时抽得十六组,于是卢、黄在初赛中火并。当时采取的是三局两胜制,第一局卢应胜未胜,第二局卢后走致负,第三局卢后走,且急于翻本,竟以颇为吃亏的列手炮还击,结果又输给黄。好在当时组赛者考虑到二强相遇的情况,败者和败者再斗,仍可进入下一轮比赛,于是卢和棋手赵培同获第十二组的复赛资格。

复赛采取单循环制,胜者2分,和棋各1分,负者不得分,又由于尚有23人参加角逐,经过22轮、4天的比赛,黄松轩以十七胜五和、卢辉以十九胜一和二负,同得39分,紧随其后的是冯敬如38分、李庆全37分,再后面分数差距都在6分以上。按规定由前三名进入决赛,即由同得39分的黄。卢和38分的冯进行。为了增加热烈气氛,比赛采用了别开生面的“人棋”形式,将赛场设在露天广场上。1931年的最后一天,广州惠福路大佛寺内的广场上,早已用粉线划成的棋盘宽宽地躺在地上,棋子由仁威小学的童子军扮演。按照赛程,卢辉先对冯下了二局成和棋,次为冯对黄一和一负,最后一场由黄对卢。在初赛中,卢因失机而二负于黄,复赛中虽想一搏,但黄功夫老到,仅以和局告终。卢获得亚军,人称“亚王”。

省赛进决赛时,黄对卢自然不敢掉以轻心,在行棋中尽量避开卢的“五七炮”,但这样一来,也束住了自己,所以卢先行的一局,尽管没有安上“五七炮”,但争战十分激烈,至第十回合已具较好形势,最后卢以车炮兵一士双相且立于较好位置而获胜。惜再战已呈再衰三竭,获亚军而归,“四大天王 ”亦告产生了!

解放后,卢辉较少参加枰场角逐,尤其是文革之后, 广州棋坛人才辈出,但他仍身不离枰场,弈棋不断。他除了每周一次要去文史馆例行学习外,身不离棋,参加第一工人文化宫等处的棋艺讲解活动,为象棋事业的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既锻炼了自己的身心,也在弈棋中促进了长寿和健康。

由于解放后的安定生活和卢辉本身的素质,他讲棋台风纯真,很有风度,给人以一个美好的形象。他讲解对局时,夏天常穿白府绸短袖衬衫,手执一柄白纸摺扇,既扇风,又作道具;冬天,则穿一套蓝色干部服,头戴黑呢帽,脚上是胶底黑布鞋,一副古朴纯真的样子。卢老讲棋很守时,他家在珠江南岸,离一宫很远,有他的棋艺活动时,他总是提前半小时到达,或坐着休息,养精蓄锐,或与棋人们侃天。他的生活哲学是乐天知命,不与人争。卢老虽然文化不高,讲起棋来不像有些棋评家那样丰富有理性,但口音清晰,声音洪亮,声调抑扬顿挫,有板有眼。且常用实战的术语,而增加了讲棋的趣味性,如“三子归边成一局”, “子多能解围”, “象棋象棋,有象有棋,无象无棋”等,常能恰到好处地点缀棋评,增加风趣。卢老在作棋评时,还喜欢介绍攻*对局,尤其对北派的王嘉良、孟立国、韩福德等的对局,更是讲得栩栩如生。有时逢到关键之着,卢老则卖个关子,让大家先思考一会儿,然而再在扩音机上说:“咳,不要怕,人家还有好棋呢。”接着他把妙棋、解着,画龙点睛般讲出,使棋迷在得到精神享受中,增进棋艺知识。

老一辈棋手水平如何,是否高手高手,高高手!)到专栏订阅收看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