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熊孩子”趁家长不注意私自给网络游戏充值数万元,这样的闹心事屡见不鲜。
近日,据媒体报道,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的陈先生的女儿趁上网课玩手机游戏,在多款游戏中充值将近4万元。
“孩子通过微信支付等渠道给游戏充值了将近38800元,是她妈妈两年的工资。”陈先生说,家里一直没有多少存款,本来想存点钱以后孩子上学要用,没想到出了这样的事。
陈先生说,充值最多的是汤姆猫系列游戏,其开发公司为“广州金科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而该公司负责退款事宜的工作人员回应此事称,经核查充值行为一切正常,评估前述订单的充值行为不符合小孩行为,因此不支持退款。
相关游戏通过华为APP商城平台下载。华为客服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因该事件涉及未成年人充值,他们正在与游戏公司协商处理中。
近年来,我国网络支付技术和网络娱乐服务业发展迅猛,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现象广受关注,也出现了未成年人为网络游戏或网络直播平台支付较大金额用于充值、“打赏”而形成的纠纷。
游戏丰富生活,但不能让网络游戏异化生活。5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其中这项条文值得注意!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游戏行业的规范势在必行,未成年人沉迷网游也引发代表委员建言。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张雪建议,加快立法步伐,明确部门监管职能,加强防沉迷技术研究与应用,利用大数据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使用严格限控,并督促行业自律。此外,应当建立第三方监督评价制度,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并快速处置,建立黑白名单,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控。
在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帮扶方面,她建议,建立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矫正和帮扶的社会机构,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组织建立未成年人网瘾矫正专业机构,研究部门、高校及医疗机构等参与其中。建立网络保护教育综合平台,面向全社会进行网络保护教育,大力推进网络素养教育进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襄阳市第四高级中学校长李静提出,国家应规范游戏行业行为,不断弥补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的漏洞。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也曾提出了加强网络游戏监管立法的议案。未成年人不沉溺于网络,不能仅靠游戏运营商,监护人尤其不能缺位,全社会应齐头并进。
赵皖平的观点得到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的认同。他指出,对孩子心理状态的跟踪是改变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或者游戏的较好办法。
各个年龄段的孩子该怎么使用电子产品?
1-3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
为什么幼儿阶段不能接触手机呢?首先,幼儿的视网膜要到12岁才能发育完善,在此之前都应该尽量少接触手机类电子产品。
其次,有专家表示,两三岁接触电子产品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岁发生注意力障碍的可能性也越大。
那么,如果家有1-3岁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多与孩子互动、主动更新孩子的玩具等。
2.父母手机中不要下载游戏,以防孩子因游戏上瘾而索要手机玩。
3.如果孩子对手机好奇,可向孩子示范打电话、发语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对手机用途的正确认知。
3-6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
不少父母为了图一时清净,偶尔会把孩子丢给手机游戏“照看”。但3-6岁的孩子还小,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触游戏,极易上瘾。
如果家有3-6岁的孩子,正确的做法是这样:
1.父母家人手机尽量删除游戏、音乐、视频等各类会吸引孩子的APP。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机,除了翻翻相册、拍拍照,也不会觉得有趣,自然不会一直缠着父母要手机玩。
2.积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多与孩子共读儿童读物。
3.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多带孩子外出体验大自然,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7-12岁:针对手机问题不宜强势打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很多开始进入了叛逆期。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会变得固执又脾气暴躁。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1.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次数。作为必须遵守的规则,如若违反,可以承担家务为责罚手段。
2.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目标是“孩子停止玩手机游戏”,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机游戏”。允许孩子出现顶嘴、哭闹等不满情绪。
3.家长要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场。如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先完成作业再玩手机,不要说“现在立刻去做作业”,而是说“我知道这个游戏很好玩,但你必须先完成作业。我看着你玩儿完这一局,然后你就去做作业,可以吗?”
12-18岁:适当干预,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前奏,思想认知水平较高,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父母应坚持适当干预、合理利用。
1.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给予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
2.有了沟通和信任后,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玩手机的规则,如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一次可以玩多久、如果超时会有怎样的惩罚等。
3.正确看待孩子使用手机,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的正面效应。如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更方便、手机搜索学习信息等。
参考来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澎湃新闻、楚天都市报
来源:新华号 中国教育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