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阿呆老师关于课程的反馈,觉得挺有意思的,会让我想到很多的问题。每次看到老师发的总体反馈,我每次都会加深对阿呆老师是个好老师的印象。全文如下,没有更改一个字眼。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不懂艺术,在孩子绘画课结束后我该和孩子聊什么?
针对这个问题阿呆老师洋洋洒洒又写了一大堆文字。本来是想给孩子们写作品评语的,但孩子们现在状态都很棒,我想把写评语的时间用来和家长多聊一些共识问题,希望大家能耐心看完吧。
有的家长和我讨论他们对一些绘画作品的看法,其中不少人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不会欣赏艺术作品,觉得晦涩难懂。著名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在他《艺术的故事》一书中开篇就提到过这样一句话——“从来就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也就是说艺术也是人创造的词,包括美学规律、美术史等等都是由人类多年来总结的经验编写的,他并不是神仙和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但现在仍有不少人神化了艺术,觉得它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好像艺术本从天上来。其实并不是艺术“高冷”、难以接近,而是我们并没有真诚地面对艺术把它置之门外。这其中有一部分问题源自家庭和社会甚至学校局限的教育,举个例子,你认为当美术馆里的孩子看到墙上的人体绘画时他们会作何反应?大部分孩子即便没有父母的陪同也会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做害羞状,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害羞,可见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有多么成功。我们家长和学校一起告诉孩子不穿衣服裤子是难看的,甚至连我们成人也觉得在大庭广众下难为情去驻足欣赏一张裸体的绘画作品,我们的集体道德和我们对外界的眼光及评价已经胜过了我们的好奇心并让我放弃对美好的追求,试问我们怎么能以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去拥抱艺术呢。
在教育孩子艺术和绘画的方面,我在乎的不是他们的作品画得怎么样,别人是怎么评价这些作品的。而是他们有没有快乐地享受这个过程,有没有理解和认识到什么是绘画,为什么要画画。同时也希望他们和我一样,画画不是为了得到家长或者老师的表扬,更不是为了得到他人或者社会和所谓权威的认可。而是出于他们自身的喜好和表达的需求。
所以反过来思考,我们又是因为什么而去不断尝试接触和感受艺术呢?可能我们意识不到,这其实也是源自我们内在意识的需求。因为我们生来就好奇,生来就喜欢追求美好的事物。打个比方,我们虽然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但我们进入庙堂神殿总会对神佛肃然起敬。所以我们面对艺术的时候其实也如此,我们虽然不了解艺术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与其产生共鸣与沟通。
无论是否专业人士,都不要试图去搞懂你眼前的艺术或者通过这件事情得到他人的关注与认可。这就好比我们面对如来佛主的佛像时我们只有虔诚地真心祷告。艺术也如此,好的艺术会让人消除种族语言的障碍,坦诚以待,是人与神灵万物沟通的渠道。电影艺术通过声音画面隔着银幕来表达思想,这是一种间接却现代的表达方式。而绘画是一种面对面的近距离观看与思考、注重感受的体验方式,是一种直接却古典含蓄的表达方式。
所有艺术类别都一样,重视读者或者体验者的真实感受,一千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千种解读,这就是艺术从不加以自我论述的原因,也是它的价值所在。所以无论艺术家还是艺术本身都不是要我们弄明白它要表达什么,而是在这个体验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它是否在平凡的生活场景里或者是生命轨迹的某一个画面与你产生了共鸣,感触了你最容易被触动的心弦。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你又为这件艺术品增加了一种新的解读,那么你便是也参与到这件艺术品的创作中来了,不仅你有了收获,这件艺术品所承载的信息与精神能量又更为丰富饱满了,所以我们观赏艺术不是仅仅只和艺术品合影发朋友圈,而是要投入到这件作品的二次创作中来,这就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之一。
同样,我们欣赏孩子的作品时不能总寄望于弄懂孩子在画什么,我们也要把自己对作品的真实感受回馈给孩子,这样不仅孩子能得到家长的及时反馈与鼓励,家长也能从一次又一次的判断、感受和分析中与交流中逐渐拉近与孩子的审美能力及倾向,这种师生与家长三者一体的交互体验对孩子而言是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