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记者 李豌
作为中华民族节日情感表达的载体之一,舞龙习俗,据传自殷周时代就在民间流行,历来是百姓祈求风调雨顺、福运安康的重要依托。在海南,舞龙同样是许多市县节庆、重大活动时的重要表演项目,这一习俗早已深深沉淀在百姓的生活中。尤其在春节时,祥龙在锣鼓声中腾跃舞动,送福纳吉、除邪扶正,为人们注入迈向新一年的力量和希望。
万宁万城镇西门社区青龙队受邀到海口演出。万宁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多彩多样的龙
“每年我们都会制作一条新龙,这是今年刚做好的,我们十几个人一起做了1个月才做好。”近日,走进万宁市万城镇西门社区婆祖庙一侧的龙厢,今年42岁的西门社区舞龙制龙人王凯一边抚摸着高约2米的龙头,一边对海南日报记者说,他从小喜欢舞龙制龙,至今已有近30年时间。
眼前,一条长约60米的青色巨龙在屋中“盘踞”着,龙头高扬,龙目圆瞪,把一间约80平方米的房间填充得满满当当。这正是万宁传统青红两条龙之一的青龙。“传统青龙有80米长,每年根据具体情况,长度会有所变化。”王凯说,在装扮龙的时候,细节处的配色可以自由调整,但不能变的就是,必须要以青色为主色调。
万宁本地民俗文化研究者符忠良介绍,自明代起,万宁就有两条神龙降临的传说:一是古万州(现万宁市)州治西门青龙,二是州治南门外的宾王村红龙,如今舞龙也是这两个地方的最为有名。“相传西门青龙为龙母,宾王红龙为龙公,一雄一雌,青龙比红龙稍大,所以我们红龙一般是60米长。”万宁市万城镇宾王社区舞龙队负责人卓天然说。卓天然从18岁开始舞龙,今年已70岁,被本村人尊称为“龙长”。
而在儋州,龙的形制则更多样一些。最近,为了筹备元宵节的舞龙演出,以元宵节舞龙著称的儋州市中和镇各片区,正在分别筹备扎龙、舞龙事宜。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儋州东坡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韩国强主编的《州城览胜》一书中提到,中和镇龙的种类多样,“有浑身赤如烈焰的火龙、有流翠染黛的青龙、有金鳞闪闪的金龙、有龙头虾身的虾龙……火龙、青龙、金龙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儋州中和镇有八条街道,每条街道划为一个片区,每个片区均会准备自己的龙。负责中和镇七片区的扎龙艺人吕汉旺,亦正在收集合适的本地竹子等制作材料。吕汉旺打算制作两条龙,包括一条大龙与一条小龙。大龙为金红色卧龙,整体形态两脚在前,有一对翅膀,高度和宽度均约2.5米,长约3.2米,总重量100多斤;小龙则为一条金龙,为金色,长度在8到10米之间。“卧龙是最近两三年开始制作的形态,不需要舞,只需要抬,比较省力。”吕汉旺说,他做过的龙既有传统的舞龙形态,也有卧龙形态,主色调上以红色、金色最多,也有绿色和蓝色。
匠心十足的龙
制作一条龙并不简单。从万宁青、红两条龙大张的龙嘴往里看,可以看到内部一根根细竹条环绕交错的竹编结构。“每年十月秋收结束后,我们就开始准备扎龙,先自己去砍伐或选购有韧性、直而不弯的本地老竹子,劈条晾干,冬至节气过后,就可以开始扎龙了。”王凯说,龙头、龙尾是技术含量最高的部位,各需要一位专门匠师负责。
以扎龙头为例,一个龙头需要5至6根上等竹子,每根竹子劈成12条竹条,根据传统龙头形状,按“先里后外”的顺序,烤软弯曲成形。架好龙头的基本结构并扎紧捆牢后,再扎龙须、龙鼻、龙耳、龙嘴、龙眼、龙角等。“完成龙头通常需要20天左右时间,涉及约200多个结节,全身则大约需要4000多根竹条,绑定4000多个结圈。而且绑扎竹条的时候,不能用钢丝、铁丝,一定要用藤丝、麻绳,现在也有用五色绳的。”王凯说,龙骨架扎好后,龙头用镭射彩纸装饰,龙身则蒙上麻布,由专业画师彩绘。
而在儋州中和镇,龙头的制作方法稍有不同。韩国强介绍,一般龙头都是用竹片编扎出框架后,再进行加工。但也可取黏泥塑造出龙头造型,然后用纸蘸糯米依照模型粘贴厚约5厘米,继而置于阳光下晒干,掏空黏土,即成龙头模型,再画上颜色搭配即可。后者优势是可塑性大,而且重量较轻,便于舞龙者操控。
“一般扎得好的龙头要求龙嘴大开、双目怒视前方,龙角要挺立、龙鼻要隆起、龙眼要有神、龙嘴要龇裂,龙眉形如烈焰。”韩国强介绍,这正是“龙角后倾无威、龙鼻长则无严、咧嘴不阔无势、龙须不飘无仙”。
“以前舞龙需要人控制龙头、龙身、龙尾的转向,现在考虑到舞龙者的体力问题,有些还会在龙头中安装机械化的机关,通过操作机关控制龙头,舞龙者就轻松了。”吕汉旺说。
儋州中和古镇的民间艺人在扎龙。柯人俊 摄
奔腾翻跃的龙
在万宁,新龙制好后,需要在腊八节当天躬请前往河边“请水挂红”,也叫“开眼点睛”,而后舞龙队舞着新龙沿途到各座宫庙拜神,一路锣鼓、鞭炮雷鸣。之后,青龙回到婆祖庙歇息,红龙则回到宾王村萧家祠歇息,待正月初一时再挨家挨户拜年赐福。
舞龙时,各社区狮子队、麒麟队、高跷队、花鼓队、彩车花灯等队伍一起出动,大庆元宵。舞龙珠者,高摇龙珠,指挥引路,龙头紧随龙珠,时高时低、时缓时急、翻滚腾跃。卓天然介绍,舞龙时经典动作有三个,一为走“之”字路;二为盘龙,也就是龙头居中,龙身围绕盘缠,最终聚成“龙塔”;三为穿龙,也就是将龙头和龙尾从龙身中间穿过去。
舞龙的过程中,村民争相观看,大人小孩争着“钻龙肚”(从龙身下钻过去)、抚龙身,以祈求吉祥。“最吉祥的位置是‘钻龙脖’,如果是小孩子,还可以从龙脖子下面钻进龙头,然后由舞龙者将小孩从龙嘴递出,寓意新的一年无病无灾。”王凯说。
有的村民则在三四层楼顶悬挂鞭炮,悬挂上红包利是,随着鞭炮声响起,数十名舞者紧密配合,龙身盘缠螺旋上升,结塔可达10余米高,而后由舞龙珠者摘下红包,寓意莘莘学子,文风蔚起、科举高中、雁塔题名等。在儋州,有些人家亦会在屋檐下挂上红包,让龙“摘青”。
舞龙不轻松,仅龙头,动辄三十余斤重。“龙每年长短略有不同,但基本都有20多节,一般节数为偶数,每一节都需要一个人舞动,一般一次性就要有20多人,还要准备替补。”王凯说。
卓天然舞了几十年龙头,十分清楚其中的不易。“一个人一次最多舞20分钟,就要换人,每一次舞完,浑身的衣服都被汗湿。”卓天然说,宾王舞龙队在舞龙时,龙身每个部分准备1个替换人员,而龙头则需要5人,龙尾则需要3人。
“传统的舞龙包含大、小两种,大龙20多米,由成人演出,一次至少需要15到18人;小龙有的10米,更小的还有6米,一般是由小孩子演出,3到10人不等,既是为了舞龙制龙技艺的传承,也可增强舞龙的观赏性、趣味性。”吕汉旺说。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