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实验”告诉你,为何孩子捉迷藏只遮头,多少家长错怪了孩子

“三山实验”告诉你,为何孩子捉迷藏只遮头,多少家长错怪了孩子

首页休闲益智捉迷藏大师更新时间:2024-05-01

在跟孩子一起玩的游戏中,最暴露智商的游戏毫无意外躲猫猫一定摘得头魁。

小皮还是6个月的时候,偶尔一天她爸跟她玩躲猫猫,开始时还会配合音效Peek-a-Boo~,看着女儿很开心也玩的乐此不疲。

后来玩的多了,我们都觉得腻了,可她依旧笑个不停,于是我们懒癌上身,决定给自己降低标准,一脸面无表情,如钢铁直男般遮住放开—遮住放开—,oh no,她竟然还是一如既往的笑!我和她爸对视了一下,心里浮出担忧:这孩子不会是傻的吧……

好在吃吃喝喝都还算不错,又不能扔,于是就只好这么将就养着了,结果到了2岁多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了她“智商堪忧”的另一方面,那就是捉迷藏。

因为跟她说明了多次游戏规则后,她的躲法依旧是这样的,

这也算是很努力在藏了,身高不够,动作来凑。

担忧的不行的我们赶紧去咨询了身边同龄孩子的爸妈,结果还发现了一位灵魂极捉迷藏“大师”——“如花”小姐,把我们笑出了猪叫声。

除了躲藏地的选择脑洞清奇,很多家长还发现了孩子另一个捉迷藏的*操作:家长背过身数到十,提醒一声:藏好了吗/你在哪呢/我来咯。结果孩子大吼一声:我藏好了/我在这!

家长石化了……娃肯定不知道什么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捉迷藏都是种什么奇葩游戏,这么暴露智商孩子还乐此不疲

《北鼻的异想世界》中有这样一个研究:我们是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早期的互动交流是如何塑造大脑的,婴儿和成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是什么?

结果发现就一个字,那就是“笑”。

怎么逗孩子笑呢?心理学家Casper Addyman进行了一个大规模的超过300个婴儿的笑声研究,结果发现在5种不同的游戏中(撕纸、毛巾塞嘴巴、杯子放头上、动物玩偶放头上、躲猫猫),躲猫猫是最能逗孩子笑的。

京都大学研究生院理学研究系人类进化论研究室的岛田将喜也表示: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的还是日本、欧洲等世界其他地区的孩子们,几乎都是无一例外的喜欢玩躲猫猫游戏。

而躲猫猫属于捉迷藏游戏的一种,相比来说躲猫猫更温和,也更适合更年幼的孩子,但随着孩子长大,肢体运动能力发展,更刺激的追逐、寻找游戏捉迷藏玩法就这样诞生了。

很多老母亲不禁又纳闷了,为啥孩子在玩捉迷藏时会表现出这种神操作?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皮亚杰先生关于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了。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孩子从出生到15岁的智力认知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感知运动智力"、"前运算思维"、"具体运算思维"以及"形式运算思维"。

2-6的孩子正好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阶段的孩子多是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是看到的、还是在经验、感受方面,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他们还只处于“有意图的分析方式”起始阶段,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没有能力去推测别人的行为。

为了验证这一点,皮亚杰做了一个著名的“三山实验”,就是在一个桌面上摆上3座高低、大小、颜色都不相同的假山模型,然后让孩子分别从四个角度进行观察,后来在孩子的对面放了一个布娃娃,再将四个不同角度所拍摄的照片给孩子选择,指出哪副是自己看到的,哪副是布娃娃看到的。

结果发现6岁内的孩子都选择了自己视角内的照片,并认为娃娃看到的与自己是相同的,而6岁后的孩子,则能正确找到对方位置上相对应的照片。

这也就很好解释了孩子为什么总是用“一叶障目”的方式来捉迷藏,因为在他的认知里“我看不到你,你也就看不到我”,多么单纯可爱的孩子啊。

尽管如此,多数家长也依旧愿意配合孩子,不为炫耀自己的演技,只因捉迷藏真的是一个“宝藏”游戏。

一、能帮助孩子认识“物体的永恒性”

0-6个月的时候,躲猫猫游戏会让孩子对妈妈消失的脸再度出现感到有趣,当妈妈表现出不同的表情时,会让宝宝产生“新兴敏感性”,对于关注到不同的、新鲜的地方感到兴奋,从而发笑;而当妈妈总是露出相同表情时,则会让宝宝感受到安全感,他们同样喜欢。

6个月以上的孩子,通过不断的躲猫猫游戏,会认识到消失的东西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暂时不见了而已,从而认识到“物体的永恒性”

当孩子再大一点时,更刺激的捉迷藏游戏更能让孩子感受到,即使事物暂时消失,但实际上都还是存在的,也使得孩子更有自信心和掌控感。

二、能缓解“分离焦虑”

有这样一个“客体永存性”实验,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当把一个球放在木板后以后,只要没人动过,那么这个球就一直在那里。

但对于孩子来说却并非如此,一岁以内的孩子多数不能准确理解一个物体被遮住后是否还存在,多数会感到焦虑,或直接转移目标去玩别的。

美国儿科学会认为,分离焦虑会在10个月-1岁半时达到顶峰,在1岁半到2岁逐渐消失。但是孩子在3岁去上幼儿园时,孩子又会变得特别黏妈妈。

而美国儿科学和哥斯达黎加心理专家布兰科则建议,和孩子玩捉迷藏游戏,能有效帮助孩子适应和父母的分离

因为通过不断的捉迷藏(也包括躲猫猫),孩子会逐渐明白一个事物被遮住/消失了,但都还是存在的,而上幼儿园,只是一个跟妈妈分开时间长一点的捉迷藏游戏而已,妈妈终究是会回到身边的。

三、提高孩子认知水平

《“捉迷藏”游戏对儿童发展价值的探析》中说:捉迷藏的时候要求耳尖目明、奔跑及时,还要足智多谋、想法巧妙,还能和父母进行互动配合。所以捉迷藏不仅带给孩子快乐,还有利于身体健康、提高认知、缓解焦虑。

捉迷藏时,孩子会逐渐通过家长的行为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通过不断的游戏,不仅能提升孩子对空间和方位的认识,还能让孩子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逐渐建立起行为的因果关系,提升心理理论水平。

如何阶梯式跟孩子正确玩捉迷藏

0-12个月:遮住—打开

也就是躲猫猫的最原始版本,比如妈妈用双手将脸遮住,再“Boo”一声打开,与宝宝对视,除了手,还可以用毛巾、手帕、衣服什么的遮住再打开。

随着宝宝看腻了同一张脸,家长可以更换使用不同的玩具,也是用手或者毛巾之类的遮住、再打开,然后发出“咦~”的一声。

宝宝都是会从开始的愣住,到后面不可置信,再会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欣喜感,非常开心。

12-24个月:遮住—宝宝自己找

将玩具用一块布遮住,然后留下一点小线索,比如毛巾隆起,玩具露出一角,发出一点声音,然后问宝宝:玩具怎么不见了,跑哪里去了?

如果孩子一脸茫然,家长可以进行引导,孩子一定会从难以置信到欣喜若狂。

慢慢的孩子就会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带家长去寻找,然后一把掀开遮盖物,满满的成就感。

当孩子对这游戏熟能生巧时,家长就可以“变魔术”了,当然不是大师级别的,而是在宝宝面前抓住一个玩具,然后狂魔乱舞一番,给宝宝猜玩具在哪。

除了可以透露线索,家长还可以装模作样的让宝宝“吹一下”,然后再把玩具展现出来。

2岁以上:角逐性捉迷藏

要根据孩子的耐性和特性,找准时机透露线索让孩子顺利找到,让孩子能在预期中得到满足,心情更愉悦,也能让孩子更自信和有掌控感。

要谨遵“不嘲讽、不纠正”原则,要知道孩子玩捉迷藏游戏的初衷是为了寻找乐趣,而认知水平的发展受限,让孩子是无法理解家长的思想和解说的,既然如此,又何苦苦口婆心的强行灌输呢。

强行让孩子接受家长的建议,不仅会失了乐趣,还会让孩子自信心受挫,变得不知所措,畏手畏脚。

家长只需要努力配合孩子演戏就好,尽量麻痹自己:我看不见我看不见,然后努力寻找孩子,最终假装欣喜的叫一句:原来你在这啊。

在捉迷藏过程中,家长也并不需要一味的迎合孩子,偶尔也可以“不动声色“的给孩子一点小提示,比如“我听到哪里发出声音了,是不是宝贝发出来的呢?”“我好像看到你的脚啦”等等,让孩子在下次捉迷藏中,能有所警醒,更加精进。

当然,家长也一定要把游戏规则给孩子讲解明白,比如高高的窗台、封闭而危险的空间、出门后等,是不适合玩捉迷藏的,以免乐极生悲。

——我是小皮育儿经,育婴师一枚,职场妈妈,带娃码字

——多平台优质原创作者,会点孕产,懂点育儿,更专注教育

——孕育、带娃是当妈一生的事业,关注我,一起更轻松带娃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