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李景璇 责任编辑:于雅倩
特战中队新退役的手枪。
特战中队,荣誉室。
又一把手枪提前退役。
这是3个月来的第15支了。同时,10000余发子弹、3000余个碟形靶、90余双作训手套,也随之一起结束历史使命。
这组数据读起来有些枯燥?那么,来听听它背后的那些故事。
特战训练中,部分被磨坏的作训手套。
特战队员磨坏的作战靴。
(一)实战中,你已阵亡!
“正确瞄准景况,平稳呼吸,无意识地击发”,默念着老班长传授的“射击秘诀”,特战队员陈祥栋开始了又一次实弹射击练习。拔枪、瞄准、扣动扳机,正中靶心。在清脆的枪声里,一如既往地完成了高精度射击动作。
当兵12年,这样的练习已成为生命中的一种常态。但冥冥中,始终有一丝疑虑叩问着这位老兵。
枪,打得越来越准;临战的刀锋,是否越磨越利?
特战队员陈祥栋获得的部分荣誉。
2017年3月,寒冬已过,春意尚迟。武警陕西省总队延安市支队特战中队队员陈祥栋又一次踏上了特战集训的火车。这一次的目的地是南京,时间大约一个月。
刚到训练基地,行李还未拆包,集训队员就被拉到修葺一新的射击馆。
“尖刀们,我是负责此次快射科目的雪豹突击队队员张允成。初次见面,哪位有兴趣和我先切磋一下?”站在队伍中的陈祥栋隐隐感觉到,这次集训似乎不太寻常。
与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特战教官袁朗一样,谁想“挑衅”特战队员,就得有拿得出手的看家本领。雪豹突击队是反恐力量的国家队不假,但第一次见面就这样“嚣张”,陈祥栋有点不服。
雪豹突击队队员。(资料图)
似乎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张允成宣布了“游戏规则”:“今天就把我当做恐怖分子,我们背对背站立,同时向后走一步,看你们能否制服我。”
就在其他队员还在掂量的时候,陈祥栋抢先拿到了培训教员手中的教练枪,没有任何寒暄,双方马上就位。随着一声“开始”,两人迅速转身向后走去。刚转过身,陈祥栋还没来得及拉动枪栓,一个黑洞洞的枪口已指向自己的眉心。
“实战中,你已阵亡!”
现场,一片死寂。从张允成口中喊出的这几个字,如惊雷般瞬间击碎了这些特战精英内心最高傲、也是最柔软的那部分。
打得准,就一定能打得赢?这个曾经困惑在陈祥栋心头的疑问,似乎嗅到了不一样的答案。
“未来反恐作战,在短兵相接、遭遇对抗的情况下,胜负往往在分秒之间,必须要‘先敌开火为王’。你还没举枪,敌人的枪口已压到你的脑壳上,还怎么打?尖刀们,‘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张允成的一席话,掷地有声又振聋发聩。
新理念的诞生往往在电光火石之间;但要将理念变为现实,则需要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
如何在拔枪的瞬间同时拉开枪栓,如何在首发子弹射出后迅速校正射击角度,如何将每发子弹之间扣动扳机的时间压到最短……
类似的“如何”,还有很多。
为此,特战队员们每天需要练习快速出枪上膛3000次以上,将长期养成的单眼瞄准习惯改为双眼,甚至在每次扣动扳机时,都要用心体会手指弯曲的力度……如果说“神枪手”是子弹喂出来的,那么实战条件下,要练就“人枪合一”的本事,就需要将“摸枪玩枪”真正变成“肌肉记忆”。
特战队员在进行集训。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在结业考核中,陈祥栋手枪一秒快速实弹射击的成绩从开始的1.74秒提升到0.68秒。带着这样的成绩,他回到了特战中队。
“怎么样,试试培训成果,比比?”老战友杜柯听说陈祥栋要担任中队射击新科目教员,第一个发起了挑战。
“好啊,那就来个手枪一练习吧。”正打算大显身手的陈祥栋爽快地接下了这份“挑战书”。
特战队员们全部都围了过来。他们都想瞧瞧即将上任的陈教员到底有啥新本事。
“开始射击!”拔枪、瞄准、击发一气呵成,还没等杜柯开第二枪,陈祥栋已经射击完毕。
“以前,我们追求的是‘绝对准、相对快’。刚才,陈祥栋给我们展示了‘绝对快、相对准’。”看着大伙吃惊的表情,中队长索超超正式宣布手枪实弹快射训练开始。“实战中,我们不仅需要有百步穿杨的神枪手,更需要有先敌制胜的快枪手,特别是在与敌人面对面的较量中,速度往往是决胜因素。”
陈祥栋在指导战友进行训练。
从神枪手到快枪手,需要将手枪的性能发挥到极致,更需要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限。正像陈祥栋在训练手册扉页上记下的那句话:手枪的退役,尖兵的重生。
(二)参谋长,你是红军还是蓝军?
陕北子午岭,2018年初的第一场雪还未完全消融。
一场红蓝对抗演习正在激烈上演。坐镇导调部的武警延安支队参谋长贾博却是一脸愁容。
在观摩过多场武警、陆军等实战演练的他看来,这其实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演习。规模很小,参加人员不过20多个人;地域不大,只限于子午岭下的两座山包;内容简单,蓝军扮演潜逃人员,由红军特战小分队进行山地捕俘。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时间过去3个多小时了,4名“潜逃”的蓝军中竟然还有一人杳无音信!
红蓝对抗开始前,支队参谋长贾博给红军队员分析任务特点。
懊恼之间,贾博又有些许不安:这场由自己主导的演习,是否在设计之初就有问题?
捕俘时间上,只规定了以太阳落山为战斗结束的分界点;地域设置上,两座山包虽足以让十几名红军跑上半天,但可供隐蔽的障碍物并不多;演习内容上,似乎蓝军一开始就注定只有被“围歼”的命运。
只有在兵力选择上,贾博自感还是比较满意的。他把特战队员分为A、B两个小队,特意挑选尖刀班班长罗建勇担任B队队长,也就是蓝军的“头目”。同时,蓝军的其他3名队员也都是特战队员中的佼佼者。在演习之前,他还特意将罗建勇叫到了跟前面授机宜。
在贾博看来,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西人,罗建勇从小在大山里奔跑打闹,对付陕北子午岭这个“小山林”应该是绰绰有余。事实也证明,他的预判确实没有错,现在仍处于“潜逃”中的就是这个罗建勇!
特战队员中的“最牛”蓝军罗建勇在日常训练中。
一遍遍地毯式搜索,一次次高技术追踪定位,这名蓝军士兵依旧不见踪影。太阳已渐渐落山,时间的流逝加剧了红军队员的焦急。他们知道,如果在实战中,一旦捕俘行动拖到夜里,难度不仅将翻倍,带来的伤亡也会更大。
参谋长贾博也有点着急了,不由地在导调部里来回踱步。他甚至一度在想是不是该取消演习,先全力找人。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悄悄溜了进来。
正是蓝军“头目”罗建勇。让红军没想到的是,他并没有利用自己山地运动的特长,而是一直潜伏在导调部的周围,与红军打起了“游击”。看着太阳马上下山,他才趁着哨兵稍一愣神的机会,摸进了导调部。
“参谋长,你是红军还是蓝军?”
这句略带戏谑的发问,却让作为导调部导演的参谋长贾博一时愣住了。
是啊,我是红军还是蓝军?
演习并未结束。看着蓝军士兵罗建勇手中微微垂下的枪口,贾博在想:实战中,如果我是红军,他将毫不犹豫地将我“击毙”;如果我是蓝军,那么下一步我又该做什么?而现实中,我是这场演习的导演,只是一个裁判者。
在演习复盘中,贾博并没有将讲评的重点放在红蓝双方的战术行动上,而是围绕蓝军“头目”罗建勇的这个提问进行展开。
备战,我们是否站在对手的角度考虑问题?
打仗,我们是否已在实战的平台练好本领?
一场小小的红蓝对抗,引发了导演部对实战训练标准的思考。除了蓝军要选好选强,如何在战场设计和战局推进上彻底摒弃“红方会胜”的思想,这条路其实刚刚走开。
实战化训练,不仅需要“满广志”,更需要给“满广志”们更广阔的舞台!
雪地拉动训练。
(三)我的食指,正如那始终受力的弹簧
看完“新闻联播”,特战队员彭东再一次将崇拜的眼光投向自己的师傅。
特战中队一直以来有个传统:特战新兵在加入中队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位老队员给自己做指导,结成训练对子。
特战中队干部对“训练对子”进行实时检查指导。
特战新兵,那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兵。能够选到特战中队,除了考核时要过五关斩六将,军衔至少也得一级士官以上,体能、枪法更得是同批兵中的佼佼者。
看着大家纷纷找到了心仪的“师傅”,彭东却有点不以为然。他在老连队可是出了名的“神枪手”、“体能王”,虽然来到了新环境,这点“小骄傲”和“小自信”还是要有的。
“彭东,我叫代德礼,我们俩就结成对子。”一个个头不高,但壮得像黑塔一样的老兵向他伸出了手。
就这样,情愿与不情愿之间,老兵代德礼成为了特战新兵彭东的师傅。
很快,彭东就见识到这位“黑塔”师傅的厉害。
代德礼与徒弟彭东进行搏击训练。
这是一次雪地捕歼战斗演练。任务下达后,红军一方开始筹划进攻路线。
战士们很快发现了问题。在雪地上行进,脚下会不可避免地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虽然声音很小,但在密不透风的丛林中,难免听起来有些刺耳。
正当大伙愁眉不展之时,“黑塔”站了出来。“我在前面带路,把门踹开后你们再进行突击。”
说完,代德礼便朝着目标小屋摸去,要不是雪地上的一个个脚印,身后的几名特战队员都敢不相信他是在雪地上行走。
“砰”的一声,简易小屋的门被一脚踹开。屋里的几名蓝军满脸惊愕:没听到声音,怎么一下有个大活人突然出现在眼前?
即刻,“黑塔”展开火力压制。其他红军队员趁势突击而入,几个点射,全歼剩余蓝军。
“师傅走路和猫一样,落地都没声音。我站在他旁边都没听到,更不要说还隔着一道门的蓝军了。”作为红军中的一员,从去年年底的那次行动后,彭东心中的最后一点“不情愿”也化作滔滔不绝的崇拜了。
雪地捕俘战斗。
时间转瞬到了2018年1月4日。
*视察中部战区陆军某师时,一位叫徐大庆的战士在训练场为主席表演了一套长拳。通过“新闻联播”,这位叫徐大庆的战士火了;而在特战中队,“黑塔”代德礼也火了。
与徐大庆一样,代德礼在入伍之前也曾练过武。他曾获得过2010年山东省武术散打锦标赛冠军,同时还是搏击高手。入伍之初,凭着超强的柔韧性和协调性,代德礼成为了特战中队重点考察的“特战苗子”;进入特战中队后,代德礼更加如鱼得水,别人半天才能练会的战术动作,他一、两个小时就驾轻就熟。
特战队员代德礼入伍前获得的武术散打比赛证书。
特战队员代德礼入伍前获得的武术散打比赛奖章。
在彭东心中,已经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师傅功夫的厉害。在他看来,代德礼也将成为下一批特战新兵们争相追逐的明星“师傅”。
新一轮“魔鬼周”即将打响。对于代德礼,除了雪地捕歼中完成的“壮举”,他也在思考:自己有能力悄无音讯地接近敌人,是否有把握比敌人永远先出枪?自己微弯且紧绷的食指,是否如枪膛中始终受力的弹簧,真正做到号令一到、火力全开?
特战中队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只为那一天到来之时!
当那天来临,你准备好了吗?
(文中照片由武警陕西省总队延安市支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