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的算不上文章,只是像流水账一样回忆小时候的年味,等孩子大了,让他看看只存在我们口中的年。
大年初一往往都是在鞭炮和起来吃饺子的声中睁开眼,看着玻璃上的雾气和冰花,也是莫名的开心,先不穿衣服,左手画个龙,右手画一个彩虹,然后用嘴哈口气,仙气朦朦中就跳起来了。穿新衣,穿新鞋,1米多的个头也是很帅。
外屋已经生好了炉子,父亲用铁钩子一直在投,让没着好的碳翻个个,似乎这样屋里温度会更高。初一早上素饺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传下来的。弥勒佛般的饺子整齐的码在盖垫子上,一个个薄皮大馅16个褶,里面有一个肚里藏着2分钱硬币。水开下锅,屋里都是热乎乎的水汽,红彤彤的炉子,咕噜噜的热水,来回翻滚的饺子,这大概就是现在说的人间烟火气。除夕的剩菜伴随着饺子就上了桌,新年第一顿(凌晨12点有一次供养后的饭,孩子一般熬不到)开始了。第一顿都得好好吃,要把碗里的饺子都吃完,吃到饺子里钱的也是兴高采烈,这是一个福年的开始。初一有习俗,不扫地,不洗碗,不扔垃圾,寓意财不外出。母亲就开始换各处屋门处将要燃尽的香,父亲则开始穿衣刮胡子一顿拾掇。孩子事少,要先出去拜一圈年。
出门都是鲜红的鞭炮皮,大地红是那时候最多买的,放完看到都是喜庆的红皮。穿着新鞋,跺着路上的冻冰,躲着泥泞,稍微长点的冰就划着过去。拜年先从辈分最大的开始,家里供着家堂,进去拜年,跪下就磕头,也不吝惜自己的新衣服,然后兜里就开始有花生,各种糖,糖就是高粱饴,花生糖等常见的。开始下家,一边走一边吃,路上看到乡亲就拜年,认识不认识,熟悉不熟悉的,先笑,各种称呼,过年好。一家接一家,孩子队伍也越来越大,都是哥哥,这时候小的都已经拜完一圈了,但是需要陪着这些大哥们再重新来一遍,听着他们说城里的新鲜事,抢着兜里的糖,慢慢的就和大人们汇合成一股庞大的人流。
男士一起,女士一伙,各走各的。朝着外村同姓的老辈家里走去,街上是一群群拜年的人潮。人有多有少,三五个一起的,二三十一伙的,从前面的胡同进去,出来,听到的都是笑声。同宗的老人初一也是早早起来,吃饭后坐在太师椅上(我们那称呼老家局)等着后辈来磕头拜年,虽然大部分都不认识了。老大到了门口就开始问,起来了吗,我们来拜年了(有称呼前缀)。进门看到有供的家堂,就呼啦一下磕头,然后朝着老辈磕个头,过年好,长命百岁!老辈笑的露出那顽强的最后一颗不肯下岗的牙,开始端着筐子发花生,发糖。一家接一家,路上碰到不同路的女士,说谁家去了,交流下花生瓜子的。一上午过去,新衣服也就沾满泥土,除了当妈眼里稍微的责备,没有一个在意的。
大部队浩浩荡荡的拔营回家,开始约饭了,中午这顿饭不是很重要,去谁家吃些喝点都行。往往都是亲兄弟之间一起,这一桌人也是比较多的。中午这顿饭开始的晚,结束的早,因为初一下午那顿饭,是过新年,要新做菜来尊重一下。我们那小村,也没有民俗高跷,跳舞,村委连个好日子都不给放。
暖暖的太阳下,这门口站一堆,那路口围一圈,平时不说话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拿着瓜子互相打趣着,嬉笑着。男人则站在一起端着抽烟,一副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样子几分钟蹦出句话。孩子在一起捡昨晚放过后没响的鞭炮,然后借个烟头点响。一个响一个,也不知道厌倦。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