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课程:只需三个步骤,快速搞定声音检查!

幕后课程:只需三个步骤,快速搞定声音检查!

首页音乐舞蹈节拍跳线更新时间:2024-05-11

和大部分的音响工程师一样,我也有音乐学习的背景,所以除了声音检查之外,还会兼顾音乐性的考量,而同时我也明白,对于一个学音乐的人来说,做那些设备的运行不良问题的排除是有多么的恼人。

这些经历导致我对于声音检查的方式和思路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声音是要给音乐家听的,而不是给工程师听的。

在巡演的时候,由于练习时间很少,因此许多艺人们喜欢利用登台的时间进行新的想法的彩排、调整背后的麦克风接收器,并巩固整体表演。

多花一些时间去调整监听混音,无疑是非常有用的,但是需要像FOH工程师一样在Rack Tom 2前面连续鼓捣个五分钟吗?没必要。

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开发了一套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帮助我能以最快的速度在一个小型演出上进入工作状态,能尽可能提前发现任何潜在问题,可以做出优质的缩混并且不会对台上的艺人造成任何干扰。(虽然这一套系统是我经过多年经验自己总结出来的,但是我同时也确信我并不是唯一一个这么做的人,因此我并不敢宣称这是我的创意或者创新,只是分享一些我自己认为的有用的方法。)

外行人所俗称的“声音检查”这个步骤,其实是多个任务的集合体。而在我接下来要谈的系统中,我将“声音检查”分成了三个步骤:系统检查、线路检查和声音检查。

第一步:系统检查

每一场演出的开始前,我都会先检查音响系统和房间之间的相互作用。演出空间本身会具有它自己的物理和声学特性(共振低频的特征、墙壁反射、混响时间、管道系统导致的振铃,HVAC噪声等等)。不过在这个步骤中,我个人最优先考虑的是系统的变化幅度,或者说,在空间中的不同位置移动时,声音覆盖情况的变化。在理想情况下,我希望我的混音在不同的座位上的整体平衡大致是相同的(频谱整体变化幅度不要太大),并且音量大小大致是相同的(电平变化幅度也不要太大)。

这个时候,我会一边使用系统播放我提前备好的音乐,一边在整个演出场地中不断走动,从不同的地方试听声音的效果。有可能楼厅后方的声音降低了8dB,或者场地前方的区域12kHz附近的频率有些过多了,也许系统的高频覆盖越到场地后方下降得越明显,也或许超低音音箱能量的耦合区域中产生了一段“强有力的能量”直穿整个缩混。

如果我在我的调音台附近听到的声音,和观众在观众席上听到的声音并不一致,我希望能搞明白这种不一致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以及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最重要的是我意识到,我可能没有能力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安装外置设备的支架是一次性的,那么这个场地很可能没办法让我用DSP进行调整。

但是,即使我没办法彻底解决问题,我也有必要知道问题的存在,如此一来我会在混音时做一些针对性的调整。一次在俱乐部混音的时候,我所做的混音在最前排听和在其他地方听的时候,差别能有个十万八千里,也是那次失败的经历让我记住了这一点。后来我发现并确认了在调音台上低频能量过多而高频能量很少的时候,我立马通过调整混音来纠正了这个问题,观众们也表示,演出后半部分的体验要更加好。

在这次演出之后,我每次去现场工作时候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掏出我准备好的歌曲播放列表(见文末),一边用系统播放这些音乐,一边在整个场地中不断走动。顺便说一句,我选择在每次演出的时候都使用同一套播放列表,这样更能让我瞬间感受到场地的差异。有音乐节的时候,我通常会在另一个乐队演出的时候,在场地里四处走走,以便到我自己上场扩声之前可以迅速把控整个场地的变化幅度。

第二步:线路检查

这一步就是字面意思:检查所有的线路。在第一步的时候,我们主要集中处理了整个混音链条的下游部分(调音台等等),因此第二步,就需要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音频链的上游了——麦克风、DI盒、线缆以及snakes等等。

首先,我会检查每个输入接口是不是都接入了正确的位置(检查跳线),并且没有类似嗡嗡声等各种噪声,而且线缆本身没有故障和问题。然后会粗略地调整一下输入增益以及高通滤波器,粗略调一下就可以,现在还不是花时间做精细的EQ的时候。

一旦我确定了接收端收到的输入信号符合我的预期,就可以继续下一步了。每个输入接口可能会花费上5-10秒钟,因此一个24输入通道的演出,只用几分钟我就可以搞定。

线路检查这一步有一个秘诀,就是不要因为并不关键的问题而停下整个进度。注意到问题存在就可以了,然后继续你的工作,最后再回过头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不然的话,你可能会把宝贵的时间全都浪费在了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从而忽视了一些关键问题,比如主唱的麦克风的输入接口存在很大的问题等等,这样风险是很大的。所以,首先把整个线路检查流程做完,然后再根据优先级来逐一解决各种问题,这才是正解。

第三步:声音检查

一旦输入端的检查(第二步)和输出端的检查(第一步)完成之后,我们基本就可以确定整个调音台上流入流出的信号都不会有大问题了,剩下的就是对这些信号进行调整,做出出色的混音。

这个时候我会告诉艺人们:“我搞定了,接下来该你们了,随便弄出点声音或者演奏个小曲子之类的,随便你们来,如果我需要你们演奏一些特定内容的话,我会再通知你们。”

如此一来艺人们的状态会更加放松,这个时候他们的演奏效果会更接近正式演出时的演奏状态或者演奏方式,这让我可以更快地进入混音状态(试音的过程一分钟即可完成)。

如果情况允许的话,我更喜欢在几首歌曲结束之后,悄悄走上舞台,面对面直接询问一下每个艺人的感受。因为我接的很多扩声的工作都是一次性的,我和艺人之间可能并不认识,直接面对面交流,要比用通话麦克风沟通好得多。

在和艺人沟通的时候,经常有人提出:“观众席的反应一切都好,不过我感觉我在舞台上听到的吉他音箱的声音太重了,是不是把它的音量再调低一些之类的比较好?”

你需要花费的精力和你与艺人之间关系是否融洽有直接关系,不过,和采取的方式也有关系,如果我需要对声音进行某种调整,通常我只需要和艺人解释一下为什么这种方式会让声音听起来更好就足够了。(有的时候这些问题往往没有实际的解决方案,在一次只和艺人打一次照面的演出中,出现了这种音量问题,我和艺人的经纪人提议说:“她真的需要使用入耳式监听来解决这个问题。”经纪人同意了,但是他又补充说,那是“下一次演出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今晚的”。所以没办法,我只能尽我最大的努力想办法搞定这个难题了。)

混合声音

由于那种去大场子演出的艺人们都会有自己专属的工程师,所以我参与的大部分演出都是一些小场子,通常也就能容纳1000人,甚至更少。这就意味着舞台上声音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在小场子中,我自己的一套快速进行缩混的最佳方法,是先从所有的非人声通道开始工作。当乐手们开始演奏的时候,我会先去辨认那些已经从舞台上传出去的声音(基本上会是吉他、贝斯和鼓),然后为它们添加该添加的东西就可以了。这也是现场扩声为什么叫“现场”扩声的原因。

将人声稳定在一个合适的电平之后,我再次调整周围的其他声音。在一个小空间中,低频其实是更需要注意的。随着低频段中贝斯声音的出现,整个声音会听上去更加“宽”,然后声音逐渐变得更加响亮,我留意到很多时候,这是很多房间的一个听音最为舒适的地方。

而鼓的混音,我建议将它们的电平拉得稍微高一些,最好不要低于0dB,并且要保证只添加一些必要的处理器或者效果器即可。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鼓的电平将会决定整个混音的电平。具体曲风的不同音量大小也会略有不同,但是关键在于整个房间内声音的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打架——一旦声音们“打起来”,那肯定是一场败仗。

关闭和运行

接下来,该对EQ进行调整了,做法是消减掉那些我不需要的频段,而不是提升我所需要的频段,然后调整压缩和混响。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只使用一个高通滤波器就开始缩混的话,是会让我感到有些紧张和不安,但是很快我发现,在第一个步骤和第二个步骤中所做的那些努力,确确实实得到了很大的回报,因为,走向“良好的声音”的道路早就已经铺好了。

这也是这三个步骤之间的顺序尤为重要的原因:如果声音过于浑浊,但是提升高频却没有一点改善,罪魁祸首就很有可能是一个开得太大的高频驱动器,而这种问题我会在第一个步骤中就排查出来。同理,如果麦克风振膜出现问题,在第二个步骤中也可以将其排除。专心做好系统检查和线路检查,也就意味着在最后的声音检查环节遇到的任何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调音台上解决。

通常,很多艺人们都会因为我没有让他们停下来,然后提出“麻烦敲两下底鼓”“麻烦敲两下军鼓”这种要求而感到惊讶。正如许多录音工程师说过的那样,即使每个乐器的声音听上去都非常不错,也并不意味着它们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依旧能保持出色的样衣。所以,我习惯跳过那些繁琐的单个检查的环节,直接一起上,去构建一个整体的声音效果。

当然,使用这种方法的话有一些特殊的注意事项。首先,最好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再这么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更容易分辨出缩混中的一些问题,并能确定究竟是哪个轨道造成的问题。另外,能通过耳朵来分辨特定频率也非常重要,这个技能我们称之为“手耳协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声音,并且能迅速调整相应的旋钮。

这项技能同时也适用于声反馈(“那个木吉他在125Hz处有振铃”)以及音色调整(“人声里400Hz的成分太多了”)。而此外,另一项必需的技能就是可以流畅操作调音台,因为这种“一次性”演出的声音检查,需要您进行一系列快速连续的调整。

偶尔我也会不经过声音检查,就直接给艺人做混音。这并不是最佳方法,但是有些时候迫于现实情况不得不这么做。除了经验可以提供一定帮助之外,我能够做到快速完成整个声音检查流程的原因是因为我严格遵守了以上流程。对于一个新人工程师来讲,声音检查的过程可能会让人感到非常有压力,但是,经过不断地经验累积,即使是新人也会逐渐变得更加快速、更加有效率,慢慢也会变得更加冷静。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可以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节奏”,而这个“节奏”也会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例行工作流程。

附录:作者的参考曲目列表

- Jessie J《Domino》,混音干净,偏干,我通常用它来检查低频单元中的时间校准问题。

- John Mayer《Neon》,如果这首歌的人声听上去非常刺耳的话,说明系统中2-8kHz的区域能量过剩。

- Owl City《The Real World》,这首歌的低频下潜非常出色,适合检查房间内的低频问题。

- Halo 4原声带中的一首曲子:《117》。这是一首非常帅气的管弦乐,非常适合用来排查1kHz附近的问题。

- The Script 《Breakeven》,这首歌适合用来测试现场乐队演出在空间中的声音表现,尤其是鼓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