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苹果
编辑 | 小灰灰
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们在你的手机上,在你水杯中,在你洗手前的手上,洗手后也在你的手上。
毫不夸张地说,微生物在你身上的每个地方,我们对此多数时候也不需要特意做什么。这是因为,在以前很漫长的时间里,我们与微生物慢慢磨合并最终达成了一个“协议”——我们给它们蔽所和食物,相应它们为我们工作。
比如说,正常产道出生的宝宝,会接受来自妈妈的数十亿的细菌的覆盖——这也是保证宝宝健康成长的很重要的部分。剖腹产的儿童,由于缺乏了来自妈妈身上的微生物,患哮喘、免疫疾病甚至白血病的几率较高。所以对于微生物的到来,我们应该表示欢迎。
(图源网络)
人体微生物角色
“平民”
它们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在它们的位置,它们占据着自己的领地,一般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比如说表皮葡萄球菌,顾名思义就是定居在人皮肤表面、长得像葡萄串的细菌。这种细菌是人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致病性。只有当其黏附于植入性的医疗器械表面时,细菌会结伴形成致密的膜状结构而感染致病。
“*手”
它们会伤害我们,但是我们已经学会与之“相处”。例如,口腔内产生酸的细菌就会真的溶解牙齿,它们也会想要占据尽可能多的空间。我们不希望牙齿被破坏,但是也没有完全摆脱它们的办法,所以只能够通过定时刷牙来控制它们的人口数量。
“医生”
它们是我们身体需要的有益的“伙伴”。这些肠道微生物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并从我们不能自我消化的东西中吸收额外的热量。比如说,酸奶里面的乳酸菌们,就是这样的一类细菌。
体内微生物分布图
(图 | 小灰灰)
从上面的图可以看出来微生物主要分布在消化系统中,而其中肠道微生物占绝大部分。
从《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研究进展》综述中看到了我们的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不断扩大,不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反应、肥胖、炎症性肠疾病和糖尿病等有关,甚至可能与帕金森氏症(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大脑疾病)有关。
美国研究人员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的动物研究显示,这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能与肠道里的微生物变化有关。也就是说,微生物可能影响我们的大脑。
(图源网络)
每天要快到饭点的时候,我们都在想这顿吃啥啊,或者看着菜单纠结,就在这纠结的过程中,微生物可能就时不时地干预我们大脑做的决定,还让我们觉得是自己管不住嘴。
果蝇的测试表明,它们体内的微生物群落影响了它们对食物的喜好。简单来说,这可能是体内的微生物能够告诉大脑,它想要哪些食物。
打理好自己的“微生物花园”
我们体内最初的微生物来自我们母亲,但它如何增长和变化,取决于我们吃的食物。我们的肠道中的微生物以不同的东西为“食物”,有些微生物喜欢纤维和绿叶蔬菜,有些喜欢吃糖类和淀粉类食物,还有一些喜欢麻辣油腻等重口味类食物。
我们的肠胃就像一个花园,我们不停地决定什么类微生物会增长和繁殖,如果我们吃大量高热量的食物(油炸食物、甜点、肉、火锅及麻辣烫等),那么我们就会培育过多的“重口味”细菌。
人生如此艰难,所以我们很可能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你压力越大越吃甜点、火锅和快餐等,这简直是“重口味”细菌的最爱,它们繁殖再繁殖,占据了喜爱蔬菜的细菌的空间。
最初,你决定了“重口味”细菌的增长;后来,“重口味”细菌决定你吃什么吃多少。
这种不断自我增强的恶性循环是造成肥胖的关键原因。
(图源网络)
针对这种现象,有很多研究人员都对菌群紊乱与肥胖关系进行研究。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做过这样的研究,对4对人类双胞胎肠道内的微生物进行取样,每一对双胞胎都是一瘦一胖,然后将采集到的肠道细菌分别移植到在无菌环境下培育的小鼠肠道内。
结果发现,与接受消瘦者肠道细菌的小鼠相比,接受肥胖者肠道细菌的小鼠会增加更多体重。
(图源网络)
但将这两组小鼠放在一起饲养后,研究人员发现,接受肥胖者肠道菌群的老鼠变瘦了,而接受消瘦者肠道细菌的老鼠没有任何变化。
基因组测序与代谢组学研究表明,这种现象是由属于拟杆菌门的特定肠道菌群引起。当放在一起饲养后,来自消瘦小鼠肠道的这一菌群会“侵入”肥胖小鼠的肠道,导致肥胖小鼠减肥。
研究还发现,饮食会干扰肠道菌群对胖瘦的影响。如果给放在一起饲养的两组小鼠喂食高纤维低脂肪的健康食物,试验结果不会有任何改变。
但如果喂食低纤维高脂肪的不健康食物,则肥胖小鼠不再因消瘦小鼠肠道细菌的“侵入”而减肥。这说明了饮食习惯很重要。
你的肠胃花园,需要园丁打理.
而这个园丁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怎样让自己的肠胃花园的微生物占比合理,合理饮食是关键。
一起来看看健康饮食>>> 最简单的健康饮食法
别让自己的大脑被“重口味”的细菌所控制。记住啊!!!
作者简介
一个正在营养学道路上摸打滚爬的学僧。
路还长,坚持。开心就笑,不开心就等下再笑。
参考文献
1.童雨心,梁迎春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讯》 ISTIC -2014年6期:896-900
2.郝一鸣,余鹏飞,白槟,朱俊杰,王生,赵青川 肠道菌群、肥胖、饮食和能量吸收关系的研究进展 《中华消化杂志》2014年12月第34卷第12期:867-869
3.肠道细菌或可助减肥 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 2013(11):55
4.郭俊霞,张艳贞,陈文 益生菌改善代谢综合症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检测学报 2014年6月第5卷第6期:1583-1588
5. Sampson, T. R., Debelius, J. W., Thron, T., Janssen, S., Shastri, G. G., Ilhan, Z. E., ... & Chesselet, M. F. (2016). Gut microbiota regulate motor deficits and neuroinflammation in a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Cell, 167(6), 1469-1480.
6.Ridaura, V. K., Faith, J. J., Rey, F. E., Cheng, J., Duncan, A. E., Kau, A. L., ... & Muehlbauer, M. J. (2013). Gut microbiota from twins discordant for obesity modulate metabolism in mice. Science, 341(6150), 1241214.
本文为文章作者原创,欢迎转发分享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