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拥有庞大的骑兵军团,中原政权拥有修筑大规模土木工事的能力。明朝的浩荡军武自洪武、永乐之后已是雄风渐熄,边墙、城堡、墩台、藏兵洞之类的防御工事,逐渐成为明朝九边重镇的标配。明朝的九边重镇,最先设置的是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后来随着蒙古诸部南下占据河套地区,又先后增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和太原、固原二镇,最终形成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之间绵延万里的九大军事防区。
边墙是明朝对长城的叫法,秦朝修筑长城常常被视作暴政,所以明朝从延绥镇开始大规模修建长城时,便把它改为叫做“边墙”这个听起来很有安全感的名称。九边之一的宁夏镇拥有长达1600多里的边墙,西起中卫(今宁夏中卫县),东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将各处关隘连成一线,构成一道骑兵难以逾越的军事屏障。宁夏镇边墙的修筑在成化年间达到高峰,一直持续到明朝结束。其所连接的关隘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内的出入口,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防守贺兰山。从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豪情来讲,明朝除“土木之变”和“庚戌之变”以外的表现还算过得去。
除防守贺兰山外,为了防范鞑靼趁黄河冰冻时过河东侵,成化年间的宁夏巡抚还在黄河东岸修筑了一条长约180里的“沿河边墙”。
墩台的修筑,一部分是边墙上的骑墙墩台,突出于边墙的墙体之外,既是加固城墙,也是加强防御。另一部分单独修筑的墩台,大多是“于高山四望险绝处置,无山亦于平地高处置”,数量多到“触目皆是,遍布山川”。这类墩台也被称为烟墩、烽台,属于警戒、传递军情的军事设施,多是修筑在交通要道之侧,每间隔二三里筑一座。
明成祖对烟墩的构筑和布防,制定了非常具体的要求——
高五丈有奇,四周城高一丈,外开壕堑吊桥;门道上置水柜,暖月盛水,寒月积水;墩置官军三十一人守燎,以绳梯上下。
城堡按规模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卫城、千户所城和堡城,都属于边防线上的屯兵之所。今天的宁夏中卫县县城,便是当年宁夏镇所辖两座卫城之一的宁夏中卫城。另一座宁夏后卫城(在今宁夏盐池县)原本是一处千户所城,名为花马池千户所,是在正德年间扩建升格为卫城。这两座卫城分别是宁夏东西两路参将的驻地。卫城之下,宁夏镇所辖千户所城共有三座,分别是兴武千户所城(在今宁夏盐池县兴武营村)、灵州千户所城(在今宁夏灵武)和平虏千户所城(在今宁夏平罗)。这五座卫城和千户所城,各自统领着若干数量的堡城。
1466年,明朝在宁夏完成了大规模边防工事的扩建,当时的宁夏总兵官吴琮在向成化皇帝的报告中说——
修筑宁夏三路墩台三十五座,营堡十有七座,关墙沟堑四百五十三处,共长六千四百四十六丈有奇。
在这次扩建中,传递军情和驻屯兵力的墩台、营堡并没有很大的数量增长,最大的变化是边墙长度的显著增加。这显然说明,明朝的西北边防经历第一阶段的主动出击,第二阶段的积极防御之后,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的消极防御状态。
神秘的宁夏藏兵洞应该就是这种消极防御思想的产物。目前,宁夏地区已经发掘出来的藏兵洞,位于毛乌素沙漠西部边缘的明长城内侧,地处黄河东岸的灵武市水洞沟,也就是明代灵州千户所城的所在地。水洞沟的藏兵洞,属于明长城和红山堡城的地下军事辅助工事。它既像一座地下战争迷宫,也是边防作战的神秘*器。
水洞沟地下藏兵洞分为上下两层,目前已被进行过多次挖掘,清理出的洞道长达3000多米,总面积有10000多平米。洞道两侧分布着数十个土室,分为伙房、水井、大厅、炮台、陷阱、观察口、储藏室、兵器库等。在里面发现了刀枪剑戟 、箭头、箭袋 、头盔、盾牌、铁蒺藜、弩等冷兵器,以及皮囊、马镫、秤、油灯、粮食、蔬菜等用具和物质。
藏兵洞内设置了大量的机关和陷阱坑,隐藏在洞顶的铁蒺藜由机关触发;陷阱坑内则铺满了鹿角,坑口以可移动的木板或网布遮蔽,对于闯入者而言无疑是有来无回的血盆大口。藏兵洞内通过巧妙设置的小洞通向附近的红山大峡谷,用于透气、排烟和采光。洞里的顶和四壁还大量铺上了就地取材的空心草,使士兵在里面的活动不会受回音的干扰,而这种幽静的内部环境也十分贴合它作为神秘战争*器的本色。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