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归晋(一):血流成河的宫廷大乱斗

三家归晋(一):血流成河的宫廷大乱斗

首页战争策略城防乱斗更新时间:2024-06-29

公元251年,执掌魏国大权的司马懿病逝,他的长子司马师成为魏国实际掌控者。公元252年,孙权去世,年幼的皇帝孙亮继位,吴国也进入权臣执政的时代。

随着司马懿和孙权相继去世,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体构建起来的三方博弈体系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此时虽然还是魏蜀吴三分天下,实际上已经不是三足鼎立的状态,这其中当属魏国一家独大。随后魏国灭掉蜀吴的过程,也是司马家族建立晋朝的过程,这段历史被称为三家归晋。

孙权去世前为孙亮安排了五位辅政大臣,这其中包括诸葛恪、滕胤、朱据孙峻和孙弘。诸葛恪则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世时就备受孙权重用,诸葛瑾去世后,诸葛恪接过父亲的大旗,成为朝堂支柱,从日后的表现来看,诸葛恪要更胜父亲一筹,并成为了辅政大臣。

纵观整个三国时代,人才辈出的世家有很多,比如为曹魏效力的荀家,分别出了荀彧和荀攸。但同时在魏蜀吴三个国家中担任肱骨之臣的只有诸葛家族。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不用多说,诸葛瑾和诸葛恪撑起了东吴的一片天,而诸葛亮的堂兄弟诸葛诞在曹魏后期也大放异彩。

孙权本想让这几位辅政大臣为东吴殚精竭虑,但他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隐瞒孙权的死讯,选择秘不发丧,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内斗。孙弘觉得五位辅政大臣太多,权力过于分散,决定*掉一位,在这几位辅政大臣中,他决定*掉诸葛恪。权臣之间的争斗往往都是表面和气,背地里斗智斗勇,凭借军功和威望来为自己争取筹码。魏国的司马懿和曹爽就是这种斗争模式,他们斗争了十几年,在矛盾彻底激化之前,从未兵戎相见。

而孙弘并不这么想,他不想玩这种劳心费力的计谋,他想找机会把诸葛恪骗进宫直接*掉。宫廷内斗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做好保密措施,一旦消息泄露,轻则计划失败,重则引来*身之祸。孙弘本想拉拢孙峻一起干掉诸葛恪,因为孙峻和诸葛恪之间并不和。但孙峻觉得自己更讨厌孙弘,与其*掉诸葛恪,不如*掉孙弘。于是他把计划告诉了诸葛恪。

诸葛恪得知孙弘的计划后,打算先下手为强。他主动约孙弘到府上赴宴,说是想推举他为首辅大臣。此时孙弘还不知道计划已经败露,他见诸葛恪主动示弱,便放松了警惕,打算前去赴约,顺便看看诸葛恪的真实态度。但孙弘没想到这是一顿断头饭,诸葛恪在席间直接将他*死,丝毫没留缓和的余地。

*掉孙弘后,才正式为孙权发丧,孙权死后被追谥为大皇帝,公元252年,年仅十岁的孙亮登基。主少国疑,必然面临对手的虎视眈眈。魏国得知东吴幼主登基后,打算利用这个机会对东吴发难。

在曹魏担任镇东将军的诸葛诞鼓动司马师对东吴用兵,其他武将也对出征东吴跃跃欲试,觉得这是一次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此时的司马师刚刚执掌魏国不久,很需要一场大的军事胜利来巩固自身地位。当年十一月。司马师集结大军,兵分三路攻吴。前两路大军目标直指南郡、武昌二城。诸葛诞和征东将军胡遵率领七万大军前去攻打东关。驻守武昌、南郡的吴军仅有数千人,士兵数量处于绝对劣势。但依靠高耸的城墙,吴军成功将前两路魏军拒于城下。但第三路大军成功攻破了东关。

诸葛恪得知东关被攻破后,知道此次魏军并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大举来伐,于是率领四万大军前去救援。跟随诸葛恪出征的有大将丁奉、吕据等人。丁奉是东吴元老级战将,自孙策、孙权时期就和魏军各路名将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此番面对魏军大举来讨,丁奉并未感到害怕,反而心中萌生一阵快意,迫不及待的想要和魏军大战一场。

此时的魏军正在修建浮桥,他们没料到东吴援军会来的如此迅速,部队主力还留在江北岸,只有小股力量在南岸扎营。丁奉勘察完曹军的分布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打算率领一部分精锐前去偷袭南岸的魏军。此时正值隆冬时节,寒风凛冽,一般在这个时候都不会采取军事行动。驻扎在南岸的魏军虽然知道丁奉的军队已经到达,但丝毫没有戒备,他们觉得丁奉不会在这个时候偷袭。

但丁奉不仅要偷袭,而且在出兵之前主动卸下了盔甲,准备穿着短袖前去搏*。丁奉告诉大家,建功立业的机会就在眼前,*掉魏军就能有荣华富贵。在丁奉的激励下,东吴将士的情绪瞬间被点燃,他们见一把年纪的丁奉如此勇猛,深受感染,也纷纷卸去盔甲,手持兵器跟着丁奉冲锋。在冷兵器时代,盔甲的防御作用非常明显,只要不伤及核心部位,一般能保住性命。但几十斤的盔甲穿在身上会导致行动不便,尤其在隆冬季节,盔甲下面还要穿厚重的棉衣,进一步限制士兵们发挥。

魏军看到吴军穿着单薄前来迎战,一时间不知所以,像看热闹一般等着看这群士兵在寒风中自己倒下,没曾想这群东吴士兵已经被激励的热血沸腾,他们噬血般往前冲*,前线魏军被眼前的一幕直接惊呆,还未做好反抗的准备就已经送命,一时间魏军方寸大乱,纷纷系上浮桥准备往北岸逃跑。由于浮桥太窄,魏军逃跑的时造成了严重的挤压踩踏,一部分掉入冰冷的水中被冻死,一部分被噬血的吴军*死,只有少数人成功逃脱。

此番大战以吴军完胜而结束,魏军前部都督以及乐嘉太守在混乱中被*死,缴获武器钱粮骡马不计其数。听闻前锋部队惨败后,另外两路大军自知前景渺茫,纷纷选择撤退。司马师执政后首场军事行动以大败而告终。

对于这场失利,司马师将全部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以此来体现自己的担当。只不过司马师这种行为只是在作秀,而不是真的想要承担责任。当时司马师问随军司马王仪,谁应该为此次失利负责。王仪心直口快的说,按照春秋时期的作风,大战失败都是主帅担责。司马师听完王仪的回答,直接找了个理由将其*掉。

司马师这种做派一直被有些领导沿用,领导在人前故意揭自己的短并不是为了检讨自己,而是为了体现高风亮节。这种做派传承了千年,一直都没变过。此次失败让司马师暂时打消了征战四方的野心,转而把精力放在清除异己上面,他觉得只有把内部不服从自己的人彻底清除,只保留一种声音,国家才能稳定。

诸葛恪获得胜利后,在国内的声望达到了巅峰,小皇帝孙亮加封其为太傅,兼任扬州牧、益州牧,执掌东吴军政大权。在所有辅政大臣中,诸葛恪占据首席之位。风头一时无两。在魏国和吴国交战期间,蜀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可以说改变了历史走向。

蒋琬去世后,费祎接过了大旗,成为蜀国的执政大臣。费祎是诸葛亮钦点的接班人,能力和人品都毋庸置疑。但费祎性格比较温和。此前有人劝过费祎,身为蜀国最高执政大臣,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尤其对前来投降的将领一定要保持警惕,防止他们怀有二心。但费祎并未采纳这些意见,他认为对前来投降的将领心生戒备,会让前来归附的人寒心。结果就是这种粗心大意,让费祎丢了性命。

公元253年正月,费祎在汉寿设宴招待群臣,席间大家都喝的比较高兴,费祎更是酩酊大醉。在参加宴会的人当中,有一个魏国降将名叫郭循,他投降之后受到了厚待,但他并不是真心归附,一直想寻找机会回到魏国。为了回到魏国不被清算,郭循此前策划过刺*刘禅,因无法接近刘禅没有得逞。此次他见费祎喝得酩酊大醉,当即拿出随身匕首将熟睡中的费祎刺死。这是一起典型的小人物改变历史走向的事情,郭循在史书中记载寥寥数笔,就连他的名字也有争议,也有人将他称为郭脩。尽管郭循后来被处死,但他给蜀国造成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费祎死后,蜀国能挑大梁的人少之又少,放眼望去只有姜维能够扛起大旗。

姜维是诸葛亮一手培养起来的,他对诸葛亮非常崇敬,发誓要继承诸葛亮匡扶汉室的遗志。费祎在位时,一直主张温和的外交政策,无意北伐。因为他知道北伐是一件劳民伤财且不可能成功的事情。每当姜维主张北伐时,费祎只会给他一万士兵让他折腾,而姜维带着这些士兵也无法深入北伐。如今费祎去世,再也没有人能够压制姜维,他第一件事就是决定北伐。

与姜维持有同样想法的,还有诸葛恪。自从掌控东吴大权后,诸葛恪就一直在寻找更上一层楼的机会,而北伐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项。孙权时期曾数次北上攻击曹魏城池,但获得的成果有限。孙权后期,东吴基本上以被动防卫为主,在实力上无法与魏国抗衡。此次诸葛恪提出北伐想法后,朝堂之上一片反对。

对于过惯了安稳日子的江东豪族来讲,即便是北伐成功也不能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利益,可一旦北伐失败,他们将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此时诸葛恪遇到的阻力是从上到下的。不过诸葛恪并未打消北伐的念头,他打算再用一场大胜,彻底将魏国从地图上抹去。

公元253年三月,诸葛恪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准备出师北伐,目标直指魏军在扬州的大本营寿春城。二十万大军是东吴可以拿出来的全部兵力,此次北伐可谓是倾巢出动。诸葛恪出兵不久后做了一番战略调整,他将首要进攻目标从寿春改为合肥新城。上次魏军东关失败后,诸葛诞和毌丘俭在职位上进行了对调,毌丘俭担任镇东将军,诸葛诞担任镇南将军,合肥新城正好属于毌丘俭的管辖范围。

面对来势汹汹的东吴大军,毌丘俭心生恐惧,选择原地待命,并未前去支援新城。与此同时,姜维率领的北伐大军在西线战场与魏军展开了对峙。一时间魏国两面受敌,形势看起来非常不乐观,这对于独挑大梁的司马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司马师在军事层面和他的父亲司马懿相差甚远,面对上台以来最大的危机,他也不知该如何应对,只能向身边的谋士求助。

一个名叫虞松的谋士给司马师献计,他说吴蜀大军开起来来势汹汹,实际上并不足为惧,东吴大军善于水战,此番从陆地上攻城并不是擅长之举,合肥的城防足以应对东吴大军,只要守住合肥就能保证不败。此番姜维北伐,是认定魏军会全力对付诸葛恪,因此造成陇右地区空虚,只要派兵支援陇右,姜维见魏军有所准备,必然不会久留,待其粮草耗尽,自然会退军。

虞松这番分析让司马师醍醐灌顶,于是便按照虞松的建议进行应对,一边派人通知毌丘俭要坚守不出,一边派陈群的儿子陈泰率兵支援陇右。当陈泰大军行至天水郡时,得知消息的姜维便不再继续前进,当即选择撤回。

毌丘俭得到司马师的命令后,则留在后方大本营坚守不出,独自留下新城在前面抵挡东吴大军。此时新城仅有三千多名士兵,守将张特带领将士进行了殊死抵抗,为了尽快拿下新城,诸葛恪下令不计伤亡全力攻城,新城将士的决心让诸葛恪很吃惊,吴军围攻了一个月仍然没拿下新城。

不过在绝对实力面前,新城继续抵挡了两个多月后终于露出败相,张特眼看城池就要被攻陷,他心生一计,他派人向诸葛恪投降,但投降之前有一个条件,希望几天后再出城投降。当时魏国有一条法律条文,当敌方前来攻城时,如果守城超过百日,即便是投降,家属也不会受到牵连。此时的新城已经坚守了九十多天,还有几天就可以避免家属受到惩罚。

诸葛恪经过打听后确定这条法律是真的,他认为张特的顾虑符合人之常情,便停止进攻,等几日过后再来招降。但这只是张特的缓兵之计,在吴军停止进攻期间,他命人连夜加固城墙,组织军队准备继续反击。几日过后,等诸葛恪派人前去招降时,新城城墙已经加固完毕,将士们获得了喘息之机,张特不但没有投降,反而在城墙上对吴军喊话,决定誓死抵抗到底。

行军打仗时军队士气非常重要,尤其是攻坚战非常注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此次吴军被张特玩弄,损失的不仅仅是攻城时机,也让吴军士气备受打击。本来将士们已经准备举行庆功宴休整一下,如今却要再次拿起武器前去攻城,心里十分不愿意。加之当时正值炎热七月,士兵们酷热难当,每天因水土不服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很多。面对种种不利的状况,诸葛恪并未下令撤军,而是下令继续强攻。士兵们只好硬着头皮前去攻城,结果屡战屡败。

此时诸葛恪的下属建议及时撤军暂做休整,等秋高气爽时再进行攻城,但诸葛恪非但不听,还把提出建议的人以蛊惑军心罪军法论处。诸葛恪此次北伐几乎出动了东吴所有的士兵,出征之前遭到朝堂大臣们的集体反对,如果此时撤军,之前积累的名望和军功都会化为乌有,他也会失去朝堂掌控权,想到此处,诸葛恪非常不甘心,下令继续攻城。

诸葛恪这种为了个人私利,忽略客观规律,把全军将士的生命当做儿戏的行为,很快遭到了反噬。当吴军再次攻城失败后,军中出现了哗变的苗头。更让诸葛恪绝望的是,司马师派出的朝廷援军已经快到达新城,此前作壁上观的毌丘俭也准备集结军队前来围攻。诸葛恪自知大势已去,无奈之下选择了撤军。

公元253年七月,诸葛恪下令班师回朝,但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撤退时机,军队匆忙撤退让很多士兵落单,魏军在追赶的过程中俘虏了不少吴军。此番失利让诸葛恪颜面尽失,他无颜到朝中复命,而是跑到建业城外休整。为了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他派人到幼主孙亮那里做工作,以略带威胁的方式让孙亮放低姿态请诸葛恪进京。孙亮在朝中根基尚浅,只得照做,于是连续下诏让诸葛恪回京。诸葛恪推辞了几次后,才回到建业,算是给自己找回了面子。

回到建业后,诸葛恪又出了一个昏招,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他以整顿朝堂的名义,把在背后议论他的官员全部撤掉,换成自己的亲信。他以为这样能让他重拾威望,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此举不但没有让他重拾威望,反而得罪了各级官员,其他官僚集团已经准备除掉他。

孙峻作为辅政大臣之一,眼见诸葛恪失去人心,准备趁机将其除掉,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吴国权臣争斗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找机会把对方*掉,根本不在乎其他影响,当初诸葛恪就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掉了孙弘。如今孙峻想如法炮制,于是他以幼主孙亮的名义请诸葛恪进宫赴宴。对诸葛恪这种级别的大臣来讲,入宫赴宴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他并未起疑心。人有时候会存在第六感,在入宫前一晚诸葛恪一夜未眠,他并未有身体上的不适,但就是隐隐约约觉得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第二天一早,诸葛恪洗漱完毕后准备前去赴宴,因府中出现了一些小事耽误了些时间。此时提前在宫中等候的孙峻为了保险起见,派人前去催促。如果诸葛恪未察觉到异样,就继续按照原计划进行,如果察觉到异样,就临时改变计划。孙峻的使者见诸葛恪并未察觉到异样,便回宫复命,孙峻决定按原计划进行。

但诸葛恪安插在宫中的亲信感觉到宫中有一股肃*之气,遂派人提醒诸葛恪小心为上,同为辅政大臣的滕胤,觉得事有蹊跷,他力劝诸葛恪不要进宫,以免有*身之祸。但诸葛恪坚持前往,他认为孙峻此前救过他一命,不会加害于他,而且诸葛恪认为孙峻没有*他的胆量。为了保险起见,诸葛恪入宫的时候自备酒水,防止孙峻在酒中下毒。但诸葛恪低估了孙峻的歹毒,待诸葛恪一行人落座席间时,孙峻当即命人紧锁宫门,然后从怀中掏出事先准备好的诏书,假借皇帝的名义诛*诸葛恪。

此时的诸葛恪才醒悟过来,但为时已晚,他还来不及进行反抗,孙峻事先埋伏好的刀斧手就冲了出来将诸葛恪团团包围。诸葛恪带的几个贴身侍卫根本抵挡不了刀斧手的围攻,最红诸葛恪被乱刀砍死。

诸葛恪被*后,孙峻并未打算收手,他深知斩草除根的重要性,紧接着他把诸葛恪的亲信党羽以及全家老小全部诛*。当时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任公安都督,孙峻派出诸葛融的政敌前去捉拿他,诸葛融自知难逃一死,为了避免受辱,他在被抓之前服毒自*。诸葛融全家老小随后也被悉数诛*。就这样,东吴诸葛一族遭遇灭门。

孙峻*完诸葛一族后,又把目标指向前太子孙和。当初孙和在南鲁党争中败下阵来,被孙权废掉,年幼的孙亮才有机会登基为帝。此次幼主孙亮之所以默许孙峻诛*诸葛一族,是因为诸葛恪曾萌生拥立前太子孙和为帝的想法。如今诸葛恪已死,孙和失去了在朝中最大的靠山,孙亮为了永绝后患,再次默许孙峻诛*孙和。没过多久,孙和就被贬到新都,随后被赐死。孙和死后留下了四个儿子,其中一个名叫孙皓,也就是东吴的末代皇帝。

*掉诸葛恪之后,另外一位辅政大臣滕胤整日如履薄冰,因为滕胤和诸葛恪是亲家关系,两人私交甚好。不过孙峻并未诛*滕胤,他觉得滕胤是一个老实人,没有胆量掀起风浪。留着滕胤反而能给世人彰显自己的大度。

这一番宫斗接受后,孙峻被任命为丞相,兼任大将军,总览东吴军政大权。由于孙亮年少,孙峻成为东吴的实际控制者。诸葛恪生前是一个主战派,多次谋划北上伐魏。好战的作风也引起了东吴士族大户们的不满,因为战争需要花钱,就会影响他们的利益。孙峻上台后全面否定了诸葛恪的北伐政策,不再对外发动战争,这也使得孙峻得到了士族大户们的支持,在东吴的根基十分稳固。

就在东吴从宫斗中恢复平静时,北方的魏国开始了新一轮政治斗争,这次斗争的惨烈程度丝毫不逊于东吴,掀起这次政治斗争的人则是中书令李丰。李丰是魏国名士,之前曹爽与司马懿斗争时,李丰隐居在家躲过了一劫。司马师上台后,重新启用李丰,并任命他为中书令。司马师对李丰寄予厚望,希望能将他拉拢到自己阵营。但李丰深受曹魏政权的恩惠,一直忠于曹氏家族。曹叡在世时,曾将自己的长公主嫁给了李丰的儿子李韬。李丰被任命为中书令之后,表面上和司马师交好,暗地里一直在寻求除掉司马师的机会。

为了扳倒司马师,他先是找到了皇后之父张缉,并将他拉到自己阵营,除了张缉之外,李丰还拉拢了朝中一些被司马师打压的老臣。发动政变不仅需要朝臣支持,更需要兵力,两者缺一不可。李丰的弟弟李翼在兖州担任刺史,手里有一支军队,李丰说动李翼共同讨伐司马师。此时的李丰已经具备了发动政变的基础条件,他需要的是一个合适的时机来实施计划。

当时少主曹芳准备册封一个贵人,按照礼制,群臣需要参加册封仪式,李丰买通了宫内宦官,准备在司马师参加册封仪式的时候将其*掉。这个计划表面上看没有问题,但李丰没有做好保密工作,或者说司马师的间谍团队实力太强,在李丰实施计划之前,司马师已经得知李丰的全盘计划。

司马师在军事方面的才能非常一般,但在阴谋诡计方面是个行家里手。他当政之后,培养了大量耳目安插在朝堂和市井当中,京城内任何风吹草动都被第一时间传到司马师耳朵里。李丰在谋划刺*司马师期间,与其他朝堂大臣们会面的事情被这些耳目全部看在眼里,后来他们抓了一个李丰的亲信,并从他口中获得了李丰的全盘计划。

司马师得知此事后,设计将李丰骗到府上,当场质问李丰为何要背叛他。李丰知道事情败露,义愤填膺的痛诉司马一族的罪行,司马师听后大怒,当场将李丰*死。随后又命人将李韬抓进大狱,在狱中将其赐死。*掉李丰父子后,李丰的弟弟李翼自知难逃一劫,为了保全自己的两个儿子,李翼选择了自*。司马师得知李翼自*后,便放过了他的家人。

公元254年二月,司马师大开*戒,将参与李丰计划的人全部*掉,并夷灭三族。此次政变还将夏侯玄牵扯进来,夏侯玄此次比较冤枉,他不但没参与李丰的行动策划,甚至连行动计划都不知道,之所以被牵扯进来,是因为李丰暗地里将夏侯玄推举为精神领袖,结果被稀里糊涂的牵扯进来,被关进大狱。

面对欲加之罪,夏侯玄并未过多辩解。夏侯玄是当世名士,*掉他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起码不能吃相太难看,最后司马师让廷尉钟毓,以夏侯玄的口吻写了一份供词,控告他谋反,按罪当诛。在夏侯玄赶赴刑场的时候,他并未表现出任何惶恐,至死保持着名士风度。

夏侯玄和李丰的死并未让这场政变平息,时任中领军的许允,是少主曹芳仰仗的心腹大臣,许允与李丰、夏侯玄的关系非常密切,当初在李丰的计划里,*掉司马师之后,会推举夏侯玄为大将军,许允担任廷尉。如今李丰和夏侯玄接连被*,许允担心自己会面临*身之祸,整日惶恐不安。

一段时间过后,司马师不但没有诛*许允,还让他接任在外戍边的刘静。实际上这是司马师的缓兵之计,他想先稳住许允,防止他被逼急了鱼死网破。但许允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司马师将其外放,是有意放他一马。

外出上任之前,许允前去与少主曹芳辞别,曹芳见到许允后泪流不止。李丰和许允是曹芳为数不多的心腹,如今李丰已死,许允又要被调离京城,整个朝堂全都是司马师的耳目,曹芳寸步难行。

此前曹芳得知李丰被*时,曾萌生了与司马师鱼死网破的想法,最后在郭太后的苦劝下才忍辱负重,得以保全性命。

尽管许允与曹芳辞别的这一幕发生在内宫,但依然没能逃脱司马师的监视,随后司马师的耳目将他们见面的细节告诉了他。司马师得知此事后大怒,他心中动了废掉曹芳的念头。许允与曹芳见面后不久,就被司马师以贪污受贿的罪名将其抓捕,并解除了他的军政大权。为了避免引起群愤,司马师并未判许允死刑,而是将其发配充军,但在发配的路上,许允身亡。至此,曹芳身边的心腹大臣彻底被清除干净,曹芳整日生活在惶恐之中。

公元254年秋季,姜维率领大军出击陇右,并一路攻城拔寨拿下数座城池,镇守许昌的司马昭奉命前去征讨姜维。司马昭西征的途中路过洛阳,他想请曹芳前去检阅大军,以此来耀武扬威。收到司马昭的邀请后,曹芳的亲信建议将司马昭召进宫中,趁机将其*死。曹芳左思右想,最终没下定决心,诛*司马昭的计划就此作罢。但此事被司马师的耳目获悉,并快马加鞭以密信的形式送到了司马师面前。司马师知道到了动手的时候了,于是派人让司马昭的队伍折返回洛阳,准备废掉曹芳。

当年九月十九,司马师召集群臣开会,他当众列举了曹芳担任皇帝以来种种恶劣行径,并提议罢黜曹芳。群臣知道司马师是在逼曹芳退位,但又无可奈何,要想活命,就只能听从司马师的命令。最终,司马师联合众臣给郭太后上了一份奏疏,提出罢黜曹芳,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面对司马师的逼宫,曹芳表现的很淡定,接受了这种结果。而郭太后情绪非常激动,想要找司马师进行理论,但司马师直接不给郭太后理论的机会,最后郭太后迫于无奈,只得同意罢黜曹芳。曹芳被废后,第二天就被赶出了皇宫,回到齐国担任齐王。

郭太后见大势已去,为了挽回颜面,她提出立曹丕的孙子曹髦为新皇帝。对此司马师表示了同意,就这样,曹髦成为魏国新一代君主。

曹芳被废的消息传到淮南后,驻守淮南的大将毌丘俭十分愤怒。毌丘俭是曹叡时期的旧臣,对曹魏政权忠心不二,他认为司马师擅自罢黜曹芳属于大逆不道,形同叛逆,于是,当即决定起兵前去讨伐司马师,与毌丘俭一起的还有部将文钦。公元255年正月,毌丘俭正式从寿春起兵。

毌丘俭在自己起兵的同时,一边派人到东吴搬救兵,一边联络诸葛诞和邓艾,希望他们能一起前去讨伐司马师。毌丘俭本以为诸葛诞和邓艾是忠于曹魏政权的,一定会为曹魏政权鞠躬尽瘁。

没想到他们根本不在乎谁是皇帝,面对毌丘俭的邀请,他们不但没有答应,反而站在了毌丘俭的对立面。此时的毌丘俭才明白,曹魏政权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已经微乎其微了。

司马师得知毌丘俭起兵的消息后,询问群臣该如何应对。朝中有一群暗中支持毌丘俭的大臣,怂恿司马师派其他大将前去平叛。毌丘俭是三国末期的名将,战斗指挥和谋略都很强,如果只是派一员大将前来应对,毌丘俭大概率能打到洛阳,届时历史走向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司马昭的岳父王肃看出了不妥之处,他告诉司马师,毌丘俭率领的淮南兵战斗能力十分强,如果让毌丘俭取得首战胜利,对方士气必然会大增,响应毌丘俭的人也会增加,一旦被他们打到洛阳,整个局势就会失控,所以当务之急,必须由司马师亲自率军前去平叛,不能让毌丘俭取得首战胜利。

此时的司马师还处在养病状态,他眼中长了一颗肿瘤,疼痛难耐。他本打算派一员大将前去应对,听完王肃的分析后,吓得冷汗直流,他决定忍着病痛亲自率兵前去平叛。在出征之前,王肃又给司马师献上一计,他让司马师派人到淮南,把淮南兵的家属看管起来。淮南兵本来不想跟着毌丘俭造反,如果得知家属被控制起来后,更会无心恋战。司马师虽然水平一般,但好在身边有王肃这样的能人,于是派人前去控制淮南兵的家属。然后亲率十万大军直奔毌丘俭。

面对来势汹汹的朝廷军队,毌丘俭军队显得有些招架不住,尤其是士兵们得知自己的亲属被监控起来后,更无心恋战,在两军交战前,就有大量将士倒戈投降。除此之外,司马师还调集诸葛诞等人从大后方突袭毌丘俭,一时间,毌丘俭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了把毌丘俭引进包围圈,司马师派出一万士兵故意示弱引毌丘俭前来应战,毌丘俭和文钦没有识破对方的计谋,文钦的军队在乐嘉附近与司马师的主力部队遭遇。

此时年事已高的文钦有些慌乱,打算下令撤军逃跑,关键时刻他的儿子文鸯站出来反对,文鸯表示,一旦下令撤军,在朝廷军的追击下军队阵型就会垮掉,届时就会全线溃败,他力劝文钦应该主动迎战,此时的文鸯年仅十八岁,他虽然年纪不大,但有出色的胆识和谋略,在武力方面能和吕布这样的猛将相媲美。

在文鸯的坚持下,文钦答应主动迎战,为了打朝廷军一个立足未稳,当天晚上文鸯率领一支骑兵冲进了司马师的大营。此次文鸯率领的骑兵都是精锐,自身战斗能力极强,加之司马师没有料到文鸯有这样的胆量前来偷袭,因此放松了警惕。在文鸯的冲击下,司马师大营一片混乱。士兵们不知道对方来了多少骑兵,整个军营一片哀嚎。

此次司马师是带病出征,在文鸯的惊吓之下,司马师患病的眼球充血凸了出来,病情进一步加重。第二天一早,文鸯率兵离去,司马师方知道对方来的人并不多。为了一雪前耻,司马师下令前去追击,众将士见识过文鸯的勇猛后,都不敢主动请缨,后来司马师点名让司马琏率领八千骑兵前去追击。

面对朝廷骑兵的追击,文钦决定撤退,大胜归来的文鸯再次主动请缨前去退敌,他率领十几名骑兵冲入敌阵,双手挥动兵器,所经之处如秋风扫落叶,将敌军砍得落花流水。文鸯从敌军的一边*到另一边,来来回回重复了七八次,一共斩*上百人。对方骑兵被眼前的一幕彻底震撼住了,军中有些身经百战的老兵从未见过如此勇猛的人,在文鸯的反复冲击下,对方的骑兵阵彻底崩溃了,再也没有人敢主动上来搏斗,他们彻底被文鸯打服了,随后便败走溃逃。

这段故事看起来有些不真实,但的确是真实存在的,文鸯这段神勇的表现被记录在《资治通鉴》里,原文说“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相比之下,人们熟知的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的故事是虚构的,或许三国演义的作者正是把文鸯的表现嫁接在了赵云身上。

文鸯打退前来追击的骑兵后,他知道仅凭一人之力不足以改变整个战局,于是选择了撤退。该毌丘俭得知文钦败退的消息后,直接弃城而逃,将文钦父子甩在了身后。更让毌丘俭绝望的是,诸葛诞趁他们不注意拿下了寿春城,直接抄了毌丘俭的后路。众将士见毌丘俭大势已去,纷纷逃跑或者投降,毌丘俭彻底成为了孤家寡人。后来毌丘俭在逃往的途中被当地村民*害,村民们拿着他的首级到洛阳请赏。而文钦父子一路星夜兼程跑到了东吴,到达吴国后,文钦被授予都护之职,兼任镇北大将军。

这场讨伐司马师的行动最终宣告失败,司马师虽然清除了叛乱,但身体已经病入膏肓,没过几天便去世。在去世前司马师将军政大权传给了司马昭。至此,魏国进入到司马昭时代。

每次权力过渡都会历经一定的动荡,司马昭也不例外,好在司马师给司马昭留下足够多的亲信,使得司马昭能够有惊无险的完成权力交接。

远在蜀汉的姜维,得知司马师病逝的消息后,认为北伐时机已到,于是上疏刘禅请求北伐。此时的蜀汉已经大不如前,对于北伐一事,大部分大臣都持反对意见。蜀汉朝堂一直都是派别林立,益州本地势力和主政的荆州集团,对北伐一事几乎都持反对态度。他们觉得北伐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当前的蜀汉没有能力继续支持北伐,只有修生养息才能进一步恢复生产力。

从客观层面来看,群臣反对北伐并无不妥,毕竟当时的蜀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官员们想过几天太平日子,不想整天剑拔弩张的生活。但姜维深受诸葛亮之恩,他是诸葛亮一手培养起来的,诸葛亮去世后,他发誓要完成丞相遗志继续北伐曹魏。另一方面,姜维作为一员武将,只有北伐建功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在朝堂上站稳脚跟。

对于姜维的强烈要求,刘禅最终同意,公元255年,姜维率领三万人出征陇右。此时郭淮已死,陈群的儿子陈泰全面接手了郭淮的权力,受命继任征西将军。陈泰在西线经营多年,深知姜维的用兵之道,面对姜维大举来讨,他嘱咐雍州刺史王经要据险而守,伺机而动,不要主动出去迎战。

自诸葛亮时代,蜀军北伐策略就是吸引魏军到野外决战,然后趁机歼灭魏军主力,再大举攻城。当时蜀军的战斗力要强于魏军的,在野外决战能最大化发挥蜀军的战斗力。当初司马懿和诸葛亮对峙的时候,就避免与蜀军正面厮*,一直坚守城池,避而不战,最终将蜀军的粮草消耗殆尽,拿下胜利。

雍州刺史王经没有听陈泰的嘱咐,他擅自主动迎战,结果在洮水被姜维打得大败,一万多名魏军被斩*,这是姜维数次北伐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魏军失败的消息传到洛阳后,司马昭让司马孚率领邓艾前去支援。

姜维乘胜追击,一路将王经追到狄道,王经坚守城池,等待魏军救援。此时姜维大军士气正盛,理应避其锋芒,不该与姜维正面决战。前来支援的名将邓艾也认为应该选择防守策略,等姜维粮草吃紧再做打算。但狄道是一个重要军事重镇,一旦失守会给魏国边防造成很大的压力。陈泰经过反复思考后决定前去救援王经。

姜维没想到陈泰会主动寻求决战,也没想到魏军行军速度如此之快,面对敌方援军,姜维显得有些仓促,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姜维主动撤军,屯兵于钟提,静待时机。公元256年正月,为了表彰姜维在洮水之战中的大胜,刘禅下诏封姜维为大将军,至此,姜维正式成为蜀国三军统帅。

姜维撤军后,魏国暂时摆脱边关之困,在魏国大臣看来,姜维此番撤军后不会主动来攻,因为连年征战已经将蜀国国力透支,无力继续打下去。但姜维并没有班师回朝的意思,他要继续攻城,只要攻下城池才能获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才能支持他的军队继续作战,也能使他在朝堂上有更多的话语权。

当年七月,姜维再次兵出祁山,开始了第四次北伐。此次北伐之前,姜维派人通知镇西大将军胡济前来段谷支援,之后姜维继续孤军深入。等候多时的邓艾见姜维孤军深入,当即决定前去追击,并与蜀军在段谷展开一场激战。

此时的姜维并未害怕,因为他已经派人联系胡济前来支援,只要援军一到,就能围歼邓艾。结果胡济的援军迟迟没有到来,加之蜀军长期行军人困马乏,最终寡不敌众,只好退回汉中。

此次兵败后,姜维被免去大将军之职,由于蜀国人才稀缺,姜维暂代大将军一职。此役过后,蜀魏双方暂时进入了和平时期。在蜀魏交战期间,逃至东吴的文钦一直在寻求北上伐魏的机会,在他的力劝下,孙峻最终决定北伐司马家族。

孙峻之所以同意北伐,是因为他执政东吴数年以来没有政绩,在朝堂上的威望日渐衰竭,他需要一个大的军功来为自己立威,为了维护自身地位,他同意北伐。随后孙峻任命文钦为主帅,会同骠骑将军吕据从江都出发,浩浩荡荡的朝着魏国出发。

就在东吴大军出征后不久,孙峻突发疾病而亡,年仅三十八岁。由于孙峻死的突然,这使得东吴政坛再起波澜。孙峻死前将自己的位置传给了宗室子弟孙綝,此举引起了另外两位托孤大臣吕据与滕胤的不满。当初孙权临死前留下五位托孤大臣,诸葛恪、孙峻、孙弘都已经去世,按理说应该轮到吕据、滕胤来执掌朝堂。但孙峻为了一己之私破坏了规矩。

吕据得知孙綝执掌朝政的消息后,率领北伐军掉头直接*回东吴,打算与吕据联合*掉孙綝。孙綝得知吕据率兵掉头的消息后,一边派堂兄孙宪北上拦截吕据,一边派人前去抓捕滕胤。滕胤见孙綝派人来抓,他下令将前来抓捕的人扣押,准备等吕据大军一到,共同前去诛*孙綝。滕胤作为托孤大臣,在朝中威望甚高,身边有诸多追随者,他的部下劝他应该立即行动,进宫*掉孙綝取而代之,继续等吕据前来恐怕为时已晚。但滕胤坚持等吕据前来一起行动。不幸的是,吕据被孙綝派去的大军围困,兵败自*。滕胤迟迟等不到吕据的援军,最后被孙綝派来的军队诛*,随后下令将滕胤以及他的亲信夷灭三族。滕胤由于自身魄力不足,不但丢了自身性命,也让他的亲信一起跟着陪葬。滕胤的失败也再次印证“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随着滕胤和吕据相继被*,孙权留下的五名托孤大臣全部去世,除了孙峻暴毙之外,其他四位大臣均死于非命。对于这样的死亡,不必为他们感到惋惜。宫廷斗争历来都是如此,想享受他人享受不到的奢侈荣光,就要接受跌下万丈深渊的风险。政治斗争历来如此,作为一个看客,不要带入过多的情感。

公元256年,年仅27岁的孙綝成为东吴大将军,他是东吴历史上最年轻的大将军,也是东吴帝国的实际掌控者。德不配位,必有灾祸。年轻的孙綝站在权力之巅变得飞扬跋扈,就在他忘乎所以的时候,他的堂兄孙宪准备干掉他。孙宪作为孙氏宗室子弟,此前帮助孙峻*死了诸葛恪,如今又在孙綝掌权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但事后孙綝并未重赏他,这使得孙宪心生怨恨,准备*掉孙綝取而代之。就在他伙同其他大臣准备刺*孙綝期间,结果因为计划泄露而被孙綝反*。

政局动荡是三国末期的常态,东吴宫斗刚结束后不久,魏国又开始了一轮动荡,此次卷入争斗的是诸葛诞。在三国时期士族当中有“龙虎狗”的说法,龙指的是诸葛亮,虎指的是诸葛瑾、诸葛恪父子,狗指的就是诸葛诞。当初刘邦在为功臣排座次的时候,用“功狗”来褒扬陪他打天下的功臣,这里的狗并不是贬义词。后世用龙虎狗来形容诸葛家族对魏蜀吴三国的重要性。

诸葛诞最初属于曹爽集团,司马懿掌权后并未清算诸葛诞,反而因为欣赏他的才华而拉拢他,为了拉拢诸葛诞,司马懿让自己的五儿子娶了诸葛诞的女儿。两家联姻之后,诸葛诞开始倒向司马家族。如今司马家族彻底掌控朝政,便开始翻旧账,准备清算当初曹氏阵营的人,而诸葛诞就是被清算的对象。司马昭之所以打算对诸葛诞动手,是因为有人举报诸葛诞在淮南深得人心,而且诸葛诞一直忠于曹氏,将来可能有谋反之心。司马昭深以为然,打算对诸葛诞动手。

公元257年五月,司马昭以天子的名义任命诸葛诞为司空。司空位列三公,是很高的荣誉,但司空没有实权,此举相当于架空诸葛诞。得知司马昭试图架空自己后,诸葛诞先发制人,决定起兵讨伐司马家族。诸葛诞吸取了毌丘俭失败的教训,他在起兵前派人带着他的幼子诸葛靓前往东吴搬救兵,之所以把幼子留在东吴,是为了表明诚意。

吴国得到诸葛诞的求救后,没有考虑多久就打算出兵。此前兵败投降东吴的文钦,成为此次北伐的先锋。公元前257年七月,八万东吴大军浩浩荡荡直奔寿春,加上诸葛诞的15万大军,两者兵力超过了二十万。面对诸葛诞和东吴大军,司马昭决定率兵亲征,魏国前后调集了二十六万大军,为了防止后院起火,司马昭出征时把郭太后和小皇帝一起带上。与此同时,司马昭还把关中的队伍紧急调往寿春,足以看出此战对司马昭的重要性。这一战被视作司马家族与曹氏之间的大决战,胜出的一方将彻底掌控魏国。这是一场规模超过赤壁之战的军事行动。

一时间。各方围绕着寿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司马昭此次倾巢出动攻打诸葛诞实际上是冒险之举,他把西线兵力集中到寿春,给了蜀国前来进犯的空档。与此同时,出动26万大军需要极其庞大的后勤补给,一旦战事周期过长,国力就会被透支,国内就会出现起义。因此司马昭在制定作战计划方面主要考虑到两点,一方面要切断诸葛诞与东吴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要速战速决,切不可被拖入泥潭。

从纸面实力上来看,诸葛诞和东吴的阵容并不输于魏军,但双方在统一指挥方面有很大的不同。魏军全部听从司马昭一人号令,而东吴和诸葛诞各自为战,谁也命令不了谁,这就给后面的失利埋下了伏笔。此次前来支援诸葛诞的文钦,素来与诸葛诞不和。文钦在魏国任职时属于曹爽阵营,而诸葛诞属于夏侯玄一派。当初毌丘俭讨伐司马师的时候,诸葛诞还听从调令前去镇压过毌丘俭。如今两人在共同敌人面前暂时走到了一起,但内心的矛盾始终没有化解。

在司马昭围困寿春的时候,诸葛诞和文钦在迎敌策略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经常在将士面前争得面红耳赤。后来东吴大军在支援寿春的路上遭到了魏军的伏击,损失惨重,寿春面临着城破的风险,随着战事持续进行,形势对寿春城越来越不利。公元258年正月,寿春城内出现了叛徒,偷偷将城门打开放魏军进来。诸葛诞见城门已破,立刻准备突围,在突围的过程中诸葛诞和文钦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诸葛诞一怒之下将文钦*死。文钦的两个儿子文鸯和文虎听说父亲被害,无奈之下向司马昭投降。

司马昭为了收买人心,任命文鸯和文虎为将军,让他们率领骑兵到寿春城下招降守城将士。守城将士见文鸯兄弟投降后不但免罪,还得到重用,逐渐放弃了抵抗的想法,一个月后,寿春城破。诸葛诞在突围的过程中被乱军*死。随后前来支援的吴军见大势已去,也纷纷弃械投降。这场战争被称为寿春之战,是三国时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此役过后,司马昭重新划分了全国防区,将各地都督全部换成自己的亲信,完成了筹划多年的布局,至此整个魏国全部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

在寿春之战期间,姜维见司马昭将西线兵力调走,又萌生了北伐的想法,于是率领三万大军再次北伐,目标直取陇右的侧翼,关中地区。虽说司马昭将将西线主力调走,但并非不设防,此次镇守关中的是司马懿的三儿子司马望。司马望在应对姜维方面选择了坚守不出的策略,无论蜀军如何挑衅,他坚决不出战。这一点颇有司马懿的风范。经过一段时间的坚守后,司马昭派邓艾前来支援,姜维为了保险起见选择了撤退。

随着司马昭取得寿春之战的胜利,魏军开始回援西线,姜维自知形势不利,果断选择了退兵,第五次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此次北伐虽然没取得战果,但姜维被恢复了大将军之职。

在寿春之战中,挑起战争的诸葛诞兵败身亡,战争的另外一个失败方东吴,内部又开始了一轮新的争斗。由于东吴在寿春之战中损失惨重,孙綝作为执政大臣脸上无光,更让他生气的是,皇帝孙亮开始打算将大权收回手中。此时的孙亮已经16岁,他自认为已经具备执政能力,多次暗示孙綝把权力归还。而孙綝年仅28岁,正是权力*膨胀的时候,不肯放手权力,于是两者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孙亮为了拿回权力,他打算干掉孙綝,为此他暗中联合自己的岳父全尚密谋发起政变。全尚时任太常和卫将军,手里有一定的兵权,只要时机得当就能干掉孙綝。但全尚在行动之前将诛*孙綝的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夫人,他的夫人是孙綝的堂姐。全夫人得知孙亮密谋*害孙綝的计划后,第一时间将消息告诉了孙綝。孙綝听后大吃一惊,他立马带人闯入宫中将孙亮控制起来,当着众臣的面指责孙亮执政不合格,要求罢黜孙亮另立新帝。孙亮被逼无奈让出了皇位,随后被赶回封国。

罢黜孙亮后,孙綝开始物色新皇帝人选,此时有人提议拥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对孙綝来讲,皇帝只是一个傀儡,便同意拥立孙休为帝。孙休是孙权的六儿子,此前只是一个诸侯王,被安置在会稽郡。如果东吴朝廷没发生如此频繁的政变,孙休根本没有机会染指皇位。现如今皇位掉到他的头上,他一时间不知是福是祸,后来在吴廷使者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才决定赶往京师登基。孙休登基时正好二十五岁。这个年龄已经褪去了稚气和浮躁,心中有了一定的城府。孙休登基后开始大赦天下,孙綝因为有拥立之功被提拔为丞相,紧接着孙休又封三哥孙和的儿子孙皓、孙德、孙谦为诸侯。

东吴虽然换了皇帝,但实际控制权仍然在孙綝手中。但孙休不是一个甘于当傀儡的人,他决定除掉孙綝。孙休是一个善于隐忍的人,尽管他内心无比痛恨孙綝,但表面上仍然对孙綝和颜悦色,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不但没有表现出对孙綝的不满,还时不时给他赏赐。从这方面来看,孙休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久而久之,孙綝察觉到孙休是个不简单的人物,由于此前在朝堂上擅*乱权,加之没有足够的军功包装自己,孙綝在朝堂上的名望一天不如一天,如果再故技重施提出罢黜孙休,恐怕会引起众怒。为了自保,孙綝主动提出到武昌屯兵驻守。

对此,孙休痛快答应了孙綝的请求,孙綝见孙休如此痛快,又提出把自己的精锐部队带走,孙休依然同意。后来孙綝又提出各种请求,孙休都一一答应。孙休此举不但没能打消孙綝的疑心,反而让他心生恐惧,他知道孙休之所以这么做,背后一定有阴谋。孙休在纵容孙綝的同时,他拉拢将军丁奉,打算在孙綝出走之前将其诛*。经过商议后打算在腊八祭上擒拿孙綝。孙綝察觉到朝中氛围不对,在腊八祭祀当天称病不去,随后孙休派出十几路使者轮番到孙綝府上邀请。面对皇帝的轮番邀请,孙綝知道再不赴约就会被认定为图谋不轨,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决定前往赴约。在赴约之前,孙綝安排下属在他进宫的时候就在府中纵火,届时孙綝以家中失火为由离开宫中。安排完之后,孙綝带领五千士兵前去赴约,结果刚踏进宫门一步,就被旁边的士兵绑了起来送到孙休面前。

孙綝没想到孙休具备如此凌厉的手段,当即下跪求饶,只要能免于一死,愿意为奴。但孙休*心已起,当即下令将其斩首,并把他的首级挂到宫外。在宫外等候的五千士兵看到孙綝已经伏法,纷纷放下武器乞降。随后孙休下令诛灭孙綝三族,并重新给予诸葛恪、滕胤、吕据等人厚葬。之前因为诸葛恪等人受牵连的大臣,一律被召进宫重新任职。诛*完孙綝一党后,吴国终于回到了安宁。解决完孙綝后,孙休觉得被废掉的孙亮是一个隐患,于是派人将孙亮赐死。至此,东吴完成了新一轮的政权更迭。

在吴国、魏国发生宫廷动荡时,三国另外一位主角蜀国,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由于诸葛亮留给刘禅的人才相继去世,此时蜀国已经无人可用,缺乏监督的刘禅逐渐暴露出昏君的本性。

关于刘禅是否为昏君一事,后世众说纷纭。很多人在谈论历史的时候有一个习惯,他们喜欢在能人身上找瑕疵,在昏庸之人身上找闪光点。比如当今很多人对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大加批判,认为是他加速了蜀汉毁灭的节奏。与此同时,他们还喜欢从刘禅身上找闪光点,以此来证明刘禅非但不是个昏君,反而是个绝世天才。

客观来讲,刘禅放在普通人中间并不平庸,但放在君王位置上就是个平庸之辈,更算不上绝世天才。在失去董允的监督后,刘禅开始宠信陈袛和黄皓。黄皓是一个宦官,陈袛则是一个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两人非常善于揣摩刘禅的心思,尽一切能力投其所好,因此在朝堂上横行无阻。

纵观华夏历史,任何一个宦官专权的朝代,最终都没有好下场。在黄皓和陈袛的折腾下,蜀汉逐渐显出亡国之相。后来陈袛去世,刘禅为此大哭一场,并为其追封谥号。蜀汉开国至今,只为功勋卓著的人追谥过。刘备生前只为法正追谥过。刘禅也只为诸葛亮、蒋琬、费祎进行追谥。

此次为了给陈袛追谥,刘禅又追谥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人,以此来堵住悠悠众口。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五虎上将当中包括赵云,实际上赵云终其一生都未得到刘备赏识,一辈子为蜀汉付出只换来了个杂牌将军。刘禅更是对赵云熟视无睹,完全忘记了当初赵云血战长坂坡只为了从曹军手中将婴儿时期的刘禅救出。姜维眼见刘禅如此不重视赵云,于是据理力争,最终刘禅才勉强追封赵云为顺平侯。

随着蜀国上演了追谥陈袛的荒唐一幕,三家归晋第一阶段在宫廷大乱斗中结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