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是小说改编电影,该小说是德国作家雷马克在一战后写的小说,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反战小说,1929年成书,热销500万册,一度被纳粹德国政府封*。但同时,因为小说掀起的热潮,美国环球公司将改小说搬上荧幕,于1930年上映,甚至还登陆中国当时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放映,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反战热潮。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作者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原来是学生,在18岁的时候(1916年11月)直接应征参军。按当时的时间点看,德国西线索姆河战役差不多打完,这场战役虽然比不上凡尔登战役那么出名,却是一战持续时间最长,且伤亡最大的战役,参战的英法和德国共伤亡达到130万人。这也是陆战之王坦克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这个坦克型号是马克I型坦克。参考电影内容,应该是作者借鉴了该战役或者也参与了该战役,而电影中的新兵保罗大概率就是作者自己或者千千万万被所谓爱国热情应征入伍的热血青年,而不一样的是,作者幸运地活到战后,而更多热血青年只能埋骨法国等战场。在纳粹上台后,作者直接被开除德国国籍,并长期呆在了美国。
《西线无战事》作者 雷马克
自有战争开始,人类就有了反战的主题,但战争并不都是不正义的,反战也不应该是畏惧战争。战争应该是正义对不正义的冲突,不仅仅是利益的冲突,也有反抗强暴的动机。这部电影上映期间,正是德国纳粹抬头的时候,这部小说和电影正是击中纳粹内心不正义战争的事实,因而导致的全面封禁,甚至在我国哈尔滨的放映都被德国使馆提出抗议阻扰(最终还是得以放映)。
这部电影一共拍了三部,分别是1930年版本(黑白版,也是最真实版,连德国士兵的衣服和部分武器都是搞来的一战原版),1979年版本和2022年版本。我看的是2022年版本,这个版本拍摄技术更加精良,效果也更加震撼。
1930版西线无战事海报
电影第一幕和最后一幕采用的都是蒙太奇的手法,尤其是收集战死士兵胸牌这一幕,堪称是全剧中最勾起观看者反战情绪的一幕,保罗参加战争第一次就是颤颤巍巍收集胸牌,最后战死,自己的胸牌又被更年轻的士兵颤颤巍巍收集。在这个修罗战场,所有的士兵只是如蝼蚁草芥,只是这一场场争夺战中的炮灰,无限循环直至战争结束为止。
男主收集战死同伴胸牌
保罗参军是靠着报效国家,为国尽忠的热情,是靠着教授激情洋溢的演讲,更是在几个小伙伴的鼓舞下,将自己年龄改为18岁,以参加战争,而他的军服就是上一位士兵战士后被人扒下,修补后给他的,甚至原来士兵的标签还没撕掉,而面对保罗的疑惑,发军服的人只是淡淡说一句,上一个士兵穿着太小了,更换过来的。
战死士兵衣服被扒下,为荣誉而战,死后却连尊严都没有
人死了,衣服却在循环
这部剧最大的反差是当政者(电影中被叫肥猪)与士兵们的区别,尤其是里面的光头将军,一直在奢华的办公室里面,吃着牛排,喝着红酒,吃着面包,却冠冕堂皇地谈论荣誉,把好不容易确定停战协议松了一口气的新兵们再送去战场,为了那可怜兮兮的个人荣誉,把他们送入地狱。现场士兵吃的是萝卜,黑面包,躺在泥水里面,而谈判桌上,谈判代表却还在抱怨面包不是今天的,这些都深深刺激着各位看官。说的就只有一句话,当权者为了其荣誉,利益,却将底层人民送去战场为他们拼*。
谈判管嫌弃面包不是当天的
当权者享受大餐
士兵食不果腹
反战这个主题太宏大,但毋庸置疑的事,所有侵略者发动的战争应该都是不义的,应该反对的,若国家主权,个人生命都受到威胁,那么只能奋起反击,而这样的反击才真正为民族大义而战,是以战反战的战。
本来想做视频的,奈何最近工作比较忙,做视频实在费时费力。若各位想看解说视频请在下方留言,我一定抽空做一个。后续不定时更新,天文地理历史实事等等随便发发,欢迎大家阅读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