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第8章儿童的秩序敏感期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第8章儿童的秩序敏感期

首页战争策略第八秩序更新时间:2024-04-16

儿童对秩序敏感

前面说到了儿童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叫作“敏感期”。其实在这个时期里的某一段时间,儿童会对秩序有着特别的敏感性。这个时期对我们和儿童来说都是神秘的,但是它的重要性却不可置疑。

一般来说,这种对秩序的敏感性大约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并持续到第二年。大多数人们都会认为儿童是没有秩序感的,所以当说起儿童对外界秩序有敏感性时,很多人都会觉得惊讶。

对儿童来说,基本上周围的环境都是封闭的,而且这个封闭的环境里会充斥着各种东西。

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事,难免会经常搬动一些物品,但是对于儿童来说,他理解不了这些东西的移动,更无法对移动后的事物做出任何的判断,内心便会产生混乱。

如果说儿童对于秩序的敏感期已经过去了,那么面前的这些混乱就会让他的心理多少有些紊乱,严重的话甚至会造成心理发展的一个障碍。

心灵本来就是内在的一个东西,婴儿的心灵更是神秘的,照顾婴儿的成年人更是不了解婴儿的心理状态。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婴儿的啼哭。很多时候,婴儿总会莫名其妙地啼哭,无论成年人怎么哄都不管用。这就说明婴儿的一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这些需要是成年人必须满足他的。

如果认真观察的话,在第一个月里儿童就会表现出对于秩序的敏感性。秩序感虽然是内在的感觉,但是会通过外在的反应表现出来。

有时候我们把一些东西摆在一定的位置时,儿童看见后就会手舞足蹈,甚至是想伸手去拿那些东西;如果不这样做,儿童就会因为不安哭闹不已,这就是对秩序有敏感性的明显表现。

如果用我们的观察方法照顾孩子,就很容易认识到这一点,我想举一个保姆的例子来说明。

有一个保姆负责照顾一个5个月大的女婴。这个保姆注意到,当她推着女婴走到一面灰色的由大理石砌成的墙壁时,这个女婴就会喜笑颜开,手舞足蹈,显得非常高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尽管婴儿才5个月大,她所居住的别墅里到处都是漂亮的鲜花。但这个保姆为了让女婴快乐,还是会经常把女婴推到这座墙壁前,只有这样女婴才会真正地开心。

这种只有儿童才会有的敏感期,可能会在儿童心理得不到满足而愤怒的时候表现得更加明显。

爱发脾气的原因是秩序敏感

一般情况下,儿童发脾气都可能跟这种敏感性有关系。对于这一点,我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其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刚出生6个月大的小女孩。有天,她安静地待在房间里,这时候有一位妇女进来了,把伞放在了桌子上。

这时,小女孩开始挪动身体,显得焦躁不安。其实小女孩之所以这样,不是因为妇女的到来,而是因为伞放在了桌子上。

小女孩一直盯着桌子上的伞看,过了一会儿就开始放声大哭。妇女看她哭得厉害,以为她想要桌子上的伞,就去把伞拿来给她。没想到,小女孩推开了伞并且继续哭。

正当妇女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小女孩的母亲拿起伞,把伞放到了其他房间。小女孩立刻安静了下来,不哭不闹,非常乖。

其实婴儿的记忆里对周围事物的秩序是有印象的。一旦打破这种秩序,就会给他的心理带来变化。婴儿就会表现得焦躁不安,甚至哭闹。

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一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

一次,我和一群旅行者一起穿过那不勒斯的一个隧道,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妇女带着一个一岁半的孩子。由于这个孩子太小了,以致他不能自已走完这段路。

过了一会儿,这个孩子看起来有些累了,那个妇女就把孩子抱了起来,走了几步后觉得非常吃力,而且大汗淋漓。妇女放下孩子,把外套脱了搭在手臂上,然后重新抱起孩子。

但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放声大哭,而且越来越厉害。他的母亲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安抚,可是孩子依旧哭个不停。这让本来就劳累的母亲更加疲倦。周围的游客也开始为他们母子担心,很多人也都拿着吃的和玩具上前去哄,可根本无济于事。

一些游客还尝试抱抱这个孩子,可是越这样,孩子哭闹得越厉害。有的人甚至还唱歌、跳舞逗孩子开心,可是孩子依旧哭个不停。

这时候孩子的母亲已经筋疲力尽,看到孩子这样,决定带他回去,放弃这次旅行。就在母亲抱着孩子往回走的时候,孩子哭得更加大声了,好像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我们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孩子内心的记忆是有规律的,尽管那只是一点模糊的印象。当孩子已经习惯了这种规律的时候,这个规律忽然发生了改变,孩子的心理就会发生改变,身体就会做出一系列的剧烈反应。

因为我一直相信儿童的心理是有一定的敏感性的,内心的敏感性也是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所以我觉得应该尝试一下。

我来到了孩子的母亲身边,建议这位母亲穿上外套。她显然对于我的建议非常惊讶,加上天气炎热和不安心理,这个建议更加让她无法理解。

但在我的坚持下,她还是放下孩子,重新穿上了外套。令人欣喜的是,这个孩子立马停止了哭泣,安静了下来。母亲的心放松了许多,孩子的眼泪和焦躁也不见了。

而且孩子还不停地拍着妈妈的衣服说“衣服……衣服”,这说明孩子知道衣服应该在母亲的身上。其实这位母亲就不应该把衣服搭在手臂上。现在穿在身上了,也就是理解了孩子内心的意思。

母亲笑着抱起了孩子,孩子在母亲的怀里开心地笑着。我们也顺利地穿过了隧道,完成了这次旅行。在此期间,孩子再也没有长时间地哭闹过。

其实在孩子的记忆中,衣服就是用来穿在身上的。而他的母亲把衣服的秩序给弄乱了,这就是孩子哭泣的真正原因。

还有一个就是我曾经亲眼见过的家庭场面。

一个妇女感觉身体很不舒服,就靠在椅子上休息,在椅背上放了两个枕头。这时,她年仅一岁多点的小女儿跑过来,要求她讲故事。

母亲当然不会拒绝小女儿这样简单正常的要求,她虽然感觉身体很不舒服,但仍然开始给女儿讲故事。

讲着讲着,母亲疼得无法再继续讲下去,她让保姆扶着自己去卧室的床上躺着休息。可是那个小女孩却依旧站在椅子旁边,并且开始放声大哭。

人们都觉得,孩子是因为无法听故事而哭泣。保姆开始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哄她。可是一点起色也没有,无论怎么哄,女孩还是哭。

后来,保姆把椅子上的枕头拿去卧室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开始大喊大叫:“不,枕头……。”或许她是想说,最起码留点东西在椅子上。

家人把女孩带到她母亲的床边。母亲虽然很难受,但看着哭泣的小女儿心中不免心疼。所以她强忍着继续给孩子讲故事,她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女儿不哭。

但是这个小女孩还是拉着妈妈的手哭。一边泪流满面一边抽泣地说:“妈妈,椅子。”其实,她想告诉自己的妈妈应该在椅子上讲故事。妈妈应该坐在椅子上,而不应该躺在床上。

显然,此时的故事对小女孩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了,椅子上的枕头和母亲都换了位置。故事的开始是在一个房间,结尾却是在另一个房间讲述的。这一切位置的变化都使得小女孩的心理变得紊乱,发生了强烈的冲突。所以,小女孩的哭闹也是必然的。

上述的这些例子表明,儿童对于外在事物的秩序具有本能的记忆。但有一点人们都不知道的是,这种对秩序的敏感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悄无声息地表现出来。

一个两岁的孩子就有对秩序的敏感性,只是表现得不易令人察觉。不过在他具有敏感性的这个时期内,这种人们察觉不到的敏感会指示这孩子行动。

学校里最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也是因为这种关于秩序的敏感性。当某个物品被人们不小心放错位置时,第一个发现的大多数是儿童,并且还会自己把物品放回去。或许只有儿童会察觉到这些细小的位置变化吧。

比如说,一块肥皂被放在洗漱台上,而不是装在肥皂盒里;一把椅子没有放在原本的地方,一个两岁的儿童就会敏感地发现,并把它们放回到原来的位置。

当某些东西的秩序与儿童内心的秩序不相符合时,这种外在的混乱就会刺激他,这种刺激会不知不觉地指挥着他的行动。

从心理上来讲,秩序感是内心的一种需要,只有当内心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儿童才会从内心到身体都真正快乐起来。

在学校里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有些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差不多是三四岁的孩子,在用完自己的东西后,都会习惯性地把使用后的物品放回原处。而且,他们都爱做这个事情。

对于秩序的敏感性让孩子认识到物品应该处在外部环境的哪个位置上,并记住这些东西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儿童总会去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能从细节上进行支配。

心灵是身体的一部分,它和外部环境是相通的。就比如,失明的人依旧可以在房间内找到自己需要或想要的东西。或许他一摸就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伸伸手就能拿到。

心灵与环境是这样相协调的:一个人闭着眼睛也能到处走动,只要愿意,伸手就能拿到自己想拿的东西,这样有秩序的环境才能带来快乐和平静。

儿童对秩序感的热爱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儿童和成年人对于秩序的感兴趣程度是不同的,秩序能带给成年人一种外在的愉悦。

对于儿童来说就不是只有外在那么简单了。秩序对于儿童来说就好像是动物的大地、鱼儿的水一样重要。秩序是儿童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儿童出生之后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就会去适应他所生活的这个环境,找到支配环境的原则。由于环境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必须有一个正确和坚定的原则来给予他指引。

秩序也是儿童快乐的源泉之一。从年龄很小的孩子的游戏当中我们就能看出来。这些游戏在我们看来非常单调无聊,而儿童为什么玩得那么开心呢?其实游戏通过让儿童在放置物品的地方找到物品,给儿童带来了乐趣。

在做深入的探讨前,我们了解一下日内瓦的皮亚杰教授在自己儿子身上所做的一个实验。他在房间里放了几把有坐垫的椅子,当着儿子的面把一个东西藏在了第一把椅子的坐垫下,然后让儿子出去。

等儿子走后,他又把东西拿出来放在另一把椅子的坐垫下面。教授希望的是儿子在第一把椅子的坐垫下面找不到东西时会到另外的椅子下面去找。

但是儿子回到房间的时候,到了第一把椅子的面前把垫子掀了起来,发现东西没在那里后,只是用不完整的语言说:“不见了。”之后并没有试着去别的椅子下面寻找被藏起来的东西。

之后,教授再一次做了这个实验。让儿子看见他把一样东西从垫子下拿了出来,并且放到另一个垫子下面。可是儿子进屋后还是掀开了第一把椅子的垫子,看见没有,又和上次一样说:“不见了。”

皮亚杰教授有点失望,他觉得自己的儿子有点傻。他把第二把椅子上的坐垫掀开,大声对着儿子说:“你刚才不是看见我把东西放在下面了吗?”

结果他的儿子天真地说:“我看见了。”说完后他走到第一把椅子面前说:“不过我觉得它应该在这儿。”

东西被儿童找到的时候,并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也就是说,真正吸引儿童的不是找到东西。儿童对秩序有敏感性,所以在物品应有的地方找到它才会让儿童真正地快乐起来。

儿子认为不理解这个游戏的是皮亚杰教授。儿子认为,不把东西放在它应该在的位置,游戏就没有意思了。

捉迷藏这种游戏是儿童愿意玩的,基本上每个儿童都玩过。以前我亲眼看见过一群两三岁的孩子玩捉迷藏,不过他们玩的捉迷藏却让我非常吃惊。

我能真切地感觉到他们的快乐和对这种游戏的热爱,那欢快的笑声,喜悦的眼神,一举一动都在表达着儿童心中的愉悦。但是他们玩的方法却令人觉得奇怪。

首先是一群孩子在屋子里,看着一个孩子爬到桌子下面,在桌子上,盖着一张桌布,把孩子完整地藏在下面。

孩子们看见小伙伴藏好之后就出去了。不一会儿,他们重新回到屋子里,直接走到桌前,掀起桌布。

当看见桌子下面的小伙伴时,这一群孩子就会又跳又蹦,还会哈哈大笑,争着自己要藏,一遍遍地重复着同样的游戏。

后来,我又目睹了几个年龄稍大点的孩子和一个幼儿玩捉迷藏游戏。那个幼儿躲在一件家具后面,几个大一点的孩子虽然看见了,却假装没有看到他。

他们故意不去看那件家具的背面,而是找遍了房间的其他地方。这些大孩子认为,这样就能使幼儿快乐起来。

这时,幼儿大叫了起来:“我在这儿啊,你们没看见吗?”此时,幼儿似乎认为这些大孩子很愚蠢,而自己很聪明。

还有一次,我站在旁边看着一群孩子玩捉迷藏。其中一个孩子藏在了门后面,其他的孩子就又笑又喊地跑到了门那里,当看见门后面的小伙伴时,这群孩子高兴得又蹦又跳。

我在一旁看着的时候,一个孩子跑到我面前说:“你要不要一起玩呢?你为什么不藏起来呢?”

其实这种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很幼稚无聊的游戏却是儿童最喜欢的。儿童喜欢做游戏是因为游戏能够带给他们快乐。我们就必须注意,在儿童对秩序敏感的时期内,在适当的位置找到适当的物品,能让儿童获得快乐。

按照儿童的思维去解释捉迷藏,“藏”就是在一个隐秘的地方放上一个物品或者找到一个物品。

这些例子都表明,儿童在某一时期对秩序具有敏感性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感觉是内在的情绪和对外界的感知。表明儿童不仅仅能够认识周围物品的样子和客观的状态,更能够认识周围物品和环境的位置关系。

用这样的敏感性去看周围的环境时,环境中的东西就不会割裂开,就能自然地成为一个整体。

其实环境中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真的适应了环境,他就会根据自己大脑的指令活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假如说一个人的脑袋有各种各样的图像,不过这些图像凌乱不堪,这样的话必然会给人带来很多不便。

这就像一个人摆放家具,不懂得家具之间有什么秩序,他的生活也会是一团糟,这些都会让他非常苦恼。

童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期间儿童会学到很多的东西,包括在未来的生活中自己该如何做才能更好。

人们适应环境是有一定的时间和过程的,没有人会一下子就适应了。儿童在敏感期的时候,大自然会给予儿童很多的礼物去帮助儿童适应环境。其中第一个礼物就是对秩序的敏感性。

这种对秩序的敏感性就像一个指南针,指引着生活的方向,以便儿童能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就如同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之前先发给学生教学课本,从而让他们先有了知识的概念和学习知识的方向。

儿童和成年人一样会说话,这样的能力是大自然赋予的。人的智力不是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培养中慢慢积累的。这种智力的积累在儿童的敏感期尤为重要。

内在秩序

儿童拥有两种秩序感,一种是外部的,这种秩序感主要是儿童对生活环境的感知,能让儿童体验到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往我说到的例子都是这种秩序感的体现。

另外一种是内部秩序感,也被叫作“内部定位”。它可以使儿童认识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甚至是各个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

对于“内部定位”,心理学家一直在精心研究。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肌肉中本来就存在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能够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各个部分在身体上的分布,即明确各个部分的位置关系。

其实肌肉的感觉也是一种记忆,只是这种记忆比较特殊而已。一般都称它为“肌肉记忆”。

但是这种解释又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必须建立在有意识的活动和不断积累的经验基础上。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用手拿东西,这个动作就会被肌肉感觉到并且会记住,当这个人再想拿东西时,就可以重复这个动作。此时,这个人已经有了无意识的和理性的经验,他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理性做出判断:是移动右臂还是左臂?该往哪个方向转?

如果对儿童进行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在儿童还不能自由做这些动作,也没有相应经验的时候,就已经对这些动作表现出了高度的兴趣,这就是儿童对动作的敏感性。也就是从儿童诞生的那一刻起,这种敏感性已经在他的身体里了。这一特殊的敏感性,使儿童能够敏锐地感觉到身体的各种姿势和位置。

以前关于这一点的研究也有很多,不过旧的理论是和神经系统的机制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这样有着很多不科学的地方,因为儿童的敏感性是和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敏感性是儿童产生意识的前提,这是人类的本能,关于洞察力的本能。这种敏感性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的力量,它是在意识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的。心理发展离不开这种敏感性,换句话说,这种敏感性是心理发展的第一步。

环境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各种物质条件和生活经验。但是环境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这些不和谐的因素也会影响儿童心理敏感性的正常发挥。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关于儿童敏感性的反面例子。

在生活,很多时候儿童在生病之前会乱发脾气,甚至是哭闹和焦躁。只要是环境中存在不利于儿童敏感性的发展因素,这些疾病就不会消失。如果环境中的不好的因素被消除,儿童焦躁不安和发脾气的现象也会随之消失。

下面举个有意思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位英国保姆因为有事要离开一段时间,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她就找了一个自己认为很能*保姆代替她。但是在为孩子洗澡的时候,这个新保姆遇到了很大的麻烦。

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她给孩子洗澡,孩子就会大哭大闹,显得特别焦躁不安。孩子不仅仅哭泣,会在保姆怀里挣扎,试图推开她跑掉。

保姆为了让孩子洗澡不哭不闹,做了很多事情,可是孩子还是不喜欢她给自己洗澡。过了几天,以前的那个保姆回来了,孩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变得特别乖巧,也开始喜欢洗澡。

这个英国保姆曾经在我们学校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对儿童的心理反应也非常感兴趣。她开始观察为什么这个儿童不喜欢那位保姆为他洗澡。

一段时间后,她找到了原因。原来,孩子把这个新保姆当成了坏人。原因很简单,因为她用和原来的保姆相反的动作给孩子洗澡。

英国保姆在给孩子洗澡时,会把右手放在他的头旁边,左手放在脚附近;可是新保姆却正好相反。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情况要比这个严重得多,因为孩子身上的症状让医生也无法诊断。我是偶然知道这件事的,并牵涉到其中,尽管我不是医生,但还是给予了孩子很大的帮助。

这个例子中的孩子还不到一岁半,生病时,他刚和父母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旅行结束时,孩子的情况变得非常糟糕。

父母说可能是因为孩子太小,长时间的旅行让孩子非常疲惫。不过他们还特别强调,说是在旅行中孩子没有发生任何意外。

由于是长途旅行,父母每天晚上都会睡在最好的旅店里。旅店会为婴儿专门准备带栏杆的婴儿床和利于消化的婴儿食品。

结束旅行后,这家人回到了公寓。因为没有婴儿床,孩子就和母亲一起睡在一张大床上。开始的时候,孩子出现失眠和反胃。到了晚上就会啼哭,母亲必须一整夜把孩子抱在怀里。

他们以为孩子是因为胃不舒服才大声哭泣,于是就请来了专业的儿科医生来给孩子看病。之后医生根据孩子的症状提供了特殊的婴儿饮食,也有其他的一些辅助治疗的方法,像散步、日光浴,等等。

令人惊讶的是,用了这些方法后孩子仍然毫无好转。夜晚成了一家人最难熬的时间。后来,这个小孩开始抽搐,并不停地在床上打滚。有时候这种情况一天就要发生两到三次。

最后,孩子的父母没有办法了,就为孩子请来了一个非常有威望的儿童神经病专家,我也一同参与了这次治疗。

我一边听着孩子父母的描述,一边认真观察着这个孩子。看到孩子在床上痛苦不堪,我无意间得到了一些启发。我拿起两个枕头,把它们平行放在床上,中间隔着一点距离,这就成了一个垂直的护栏,就像旅店里带着护栏的小床一样。然后,我盖上床单和毯子。此时,这个临时搭建的小床就紧靠着孩子。孩子看到小床后,立刻不再哭闹,并且自己滚到了小床里,嘴里不停地说:“凯玛、凯玛。”意思是摇篮。没过多久,孩子就睡着了。后来,这种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

其实小孩的内心也是有感觉的,长时间的旅行让孩子习惯了身边的栏杆。当突然睡到大床上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会消失。孩子没有了这种感觉,自然就会心理失调,所以哭闹生病也是正常的事情。

这个孩子的情况说明了敏感期的力量,这是个神奇的时期,这个时候大自然会不知不觉灌输给孩子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会对孩子具有创造性的作用。

成年人也有秩序感,但是儿童的秩序感和成年人的秩序感有着天壤之别。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会积累下无数的经验。这些经验会麻痹成年人的感觉。可是儿童是天真无邪的,正在初步地接触这个世界。

他们在小心翼翼地感知他们周围的物质环境。此时的儿童就像是一张白纸,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时间会让孩子感觉到成长中的艰辛。

而成年人就如同一个付出汗水和辛苦后获得丰富物质的富人,不能够理解那些汗水中的艰辛,也不能理解当中的辛苦。已经取得的社会地位使成年人变得麻木不仁。

对于理性、意志、肌肉,我们之所以可以熟练应用,是因为我们体验过成长的不易,这也让我们得以适应世界。我们现在拥有的经验,是从儿童时期不断积累而来的。

儿童时期就已经为我们将来的生活做好了铺垫。从一张洁白的白纸到一幅五颜六色的画卷,其中的艰辛和无奈也只有自己知道。付出极大的努力后,才会懂得生活的道理。

儿童的一切行为都是为行动而行动,非常接近生活的真谛,这种创造性的方式,是我们成年人不了解,也无法重新记忆起来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