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为什么要这样给王大德生号“圣谕”?
图/文王立新(文旅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醴陵市政协委员)
大清朝乾隆皇帝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前后共六十年, 清高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军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258年后,公元2023年12月10日,湖南考古队在醴陵沩山镇沩山村86号王大德生号古龙窑考古挖掘,意外地发现了这座为大清朝乾隆皇帝烧造御用青花瓷的古龙窑。
王大德生号窑是沩山清代“乾隆老八家”名窑之一。王氏家族袓祖辈辈在这里烧造瓷器,是王大德生号窑第七代窑主王志洪(之良)的老家,也是第八代窑主王立新的老屋。
据第八代窑主王光华、王光汉的回忆,此次挖掘出来的左边古龙窑,在于大德生号老屋的右边还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古龙窑,现在被竹林和杂树野草所掩埋了。
据村民介绍,通过湖南考古队在沩山古村为期一年多的考古挖掘,一座气势恢宏的古代龙窑从地底下考古挖掘,得到了文物保护。
在十七世纪的大清乾隆朝的29年(公元1764年),有一个叫王廷荣(字宗海)的沩山人,他就是沩山古窑王大德生号窑厂的创始人。
他也是沩山王氏家族的第十九代先祖,
他是第一个在沩山村创建龙窑人。
也是醴陵沩山窑王大德生号窑的第一代窑主。
公元1764年,时年36岁的王廷荣,是祖居醴陵沩山的沩山古村原著人,他从小就生活在这山冲里,他的家在醴陵东堡乡沩山八保钟鼓塘沩山村86号,因喜爱沩山的山水,曾花巨资购沩山古村虎形山地六亩,依山傍水,先后修建了两座龙窑,专门烧造釉下五彩瓷青花瓷器。
据史料记载:
王氏家族祖传的清代咸丰6年,二修王氏族谱中曾经记载;王氏家族在沩山购地六亩创建龙窑的文字记录史实,还有王氏家族在醴陵县城县衙旁修建王氏家族宗祠详细建造情况,以及在醴陵县城南门口渌江桥旁修建王家码头的详细记录。
2023年,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故宫的“掌门人”单霁翔曾来醴陵,据介绍,在故宫武英殿陶瓷馆展出的清宫旧藏瓷器中,就有沩山王大德生号窑厂,曾奉旨为清朝廷乾隆皇帝烧制的釉下彩青花瓷器《祥云飞龙缸》,这件官搭民烧的瓷器就是醴陵沩山窑为大清乾隆皇帝烧造瓷器的见证。
同时,也进一步佐证了258年前的醴陵制瓷工艺己经相当成熟,达到了乾隆皇帝御用瓷器的标准。
时光荏苒,2023年,故宫建院600年,如今在北京紫禁城故宫博物院的武英殿陶瓷馆,还能看到这种同样的飞龙纹饰的乾隆皇帝用瓷瓷缸。
在武英殿同时展出的还有一件在大清宣统2年(公元1908)湖南瓷业公司奉旨为慈禧皇太后生日,而精心烧造的菊花纹浮雕镂空雕刻的山水人物纹饰五彩瓶。
经考证,原来,这种醴陵沩山窑王大德生号窑烧造的靑花瓷器,就是当年湖南巡抚佟佳.图尔炳阿进贡乾隆皇帝的贡品,这件飞龙祥云纹缸,被护送进紫禁城后一直为乾隆皇帝使用,后来秘藏在紫禁城的故宫地宫里面了。
大清乾隆44年(公元1779年)王世恺(字桂元),主持继续沿用手拉坯御窑古法烧制青花瓷。
大清乾隆54年(公元1789年)王有攀(字跻月)
大清嘉庆13年(公元1808年)王蔚哲(字采高)官从九品
大清道光10年(公元1830年)王士復(字葭瑞)
大清咸丰6年(公元1856年)王邦达(字华三)始烧造釉下五彩黄底洋莲吉祥如意纹寿桃缸(饭鼓缸)
大清光绪12年(公元1886年)王家运(字昌隆)
光绪年间王大德生号曾为紫禁城大雅斋烧造的釉下五彩瓶,当时的宫中来样图纸是存留在县衙里存档,可惜全部毁于1919年夏,北洋军阀张宗昌放火烧醴陵城,满城烈火三日三夜始息。
北京故宫博物院曾于1999年,在紫禁城陶瓷馆陈列展出过这种高38公分左右的釉下五彩《秋葵纹花卉》瓷瓶。
大清光绪末年,王家运,在沩山自建圆形的柴窑,开始用松柴创烧釉上彩工细画风的牡丹富贵花纹样的釉上彩瓷器。
中华民国12年(公元1923年)王大德生号窑传承第二十六代王志洪(字之良)承袭祖传烧造瓷器古法继续烧制釉下五彩瓷器。
1929年,王之洋、王志洪二兄弟继承祖业成为了王大德生号古窑的第七代窑主。
他们在沩山村86号家中,继续用圆窑和松柴烧造低温窑釉上新彩,俗称“新彩”创烧红绿彩。
1954年公私合营,沩山王大德生号窑临时挂牌光华加工厂,大量烧造红绿彩瓷器,畅销国内,而风靡一时。
沩山古窑王大德生号窑厂名未变,一直沿用至今2023年。
传承至王氏家族第二十八代王立新(光烨)
王大德生号陶瓷世家一脉相传,现在王氏家族四兄弟王光华、王光汉、王光烨(立新)王光文为醴陵沩山窑王大德生号古窑的第八代窑主。
也是王氏家族第28代传人。
2021年王立新被评为株洲市醴陵市陶瓷祖师樊进德的传说传承人。
2022年王立新家族被中共醴陵市委、醴陵市人民政府评为“陶瓷世家”
同年,王立新被评为株洲市级醴陵窑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瓷器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