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枭雄-曹操传》读后感

《国之枭雄-曹操传》读后感

首页战争策略国之枭雄更新时间:2024-05-01

日本福原启郎《晋武帝司马炎》作品对比澳大利亚张磊夫(作者起的中文名)作品《国之枭雄-曹操传》相对单薄了些,属于简略的晋朝编年史;《国之枭雄-曹操传》无论从深度和宽度上远胜《晋武帝司马炎》一筹。

关于曹操的一生中国人应该耳熟能详,不过本书还是有不少亮点值得提及。比如作者针对三国时期两场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给出了有别于中国传统史家的不同观点。对于官渡之战,作者通过研究双方控制下的地盘和人口,给出的结论认为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而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以弱胜强,获胜者曹操一方,有可能夸大了这场战役的敌我力量的对比。赤壁之战中,作者认为曹操失利的主要因素可能源于北方人来南方不适应,重要的是军队里产生的瘟疫。在赤壁之战中,关于水战的武器、计谋和策略,尤其是关于武器的考证,让人感受到西方史学家的务实,对实操的重视,在对整个内战的分析和描述上体现的也是同样重视实操。看来历史不应该只是文科生的专利,它更应该有理科生参与,这样除了故事外,还能有更多故事之外的东西。

除记述曹操的一生以及曹操死后曹魏的短暂历史外,作者还考察了东汉末年之后,世袭军队的发展,作战的武器和战争的策略,兵力的补充,后勤的补给和日常的管理,每一场战争可能的规模以及人员伤亡,失败军队尤其是女人、小孩的命运等等;除曹操的武功外,作者还考察了曹操的文治,执政时期的政治策略、政府结构以及取得的施政成绩,对曹操的文学成就也有所论述。最后一章中作者分析了曹操死后历朝历代为什么对其褒贬不一?背后的深层原因其实是基于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统治者需要。

官渡之战之前的曹操,也是一名立志有为的好青年,不过不断遭遇挫折,屡败屡战,创业艰难百战多,大抵如是。有几次曹操出现了绝望想放弃的状况,幸亏有手下谋臣的心灵鸡汤。曹操在和吕布的战役中,激战了三个月,粮草殆尽将士疲敝,所以当袁绍提出想要与他联合时,他已经准备接受联盟而放弃自己的独立性。但此时程昱劝阻了他,认为曹操是比袁绍更为有能力的*,且尚有1万将士在手,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比如197年,曹操在南阳败于张绣后,收到了袁绍的一封轻蔑侮辱信件。此时曹操也确实陷入了窘境,几近绝望。然而,他的谋臣郭嘉向他提起了汉高祖刘邦战胜了强有力的对手项羽的故事,并列举了一系列曹操的优势,使曹操重塑了信心。

曹操的唯才是举,知人善用,对有才之人的重视和怜惜(前提是不能触碰底线),对人才使用能力优先的策略,还是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曹操戎马一生,让我想起了后世的成吉思汗,一生戎马死于征战途中。不同的是前者对内征服,后者对外肆掠。福原启郎在《晋武帝司马炎》中分析魏国灭亡的原因时提及曹魏政权管理的严苛,《国之枭雄-曹操传》中对曹操的严苛管理分析得更详细。

看完《晋武帝司马炎》最大的感慨,是帝王们要活得足够长足够久,那么历史就有可能被改写。《国之枭雄-曹操传》中作者特别提到了长寿的因素。如果曹丕不是40岁衰亡,曹叡不是35岁夭折,结果可能没有司马懿家族什么事了。作者另外的假设是如果曹操只活了40岁,那时他的事业尚未建立任何根基,那么历史上压根就不会有曹操这号人物留名了。

最令人记忆犹新的片段是曹操派人去宫中抓捕反叛的伏皇后时,伏皇后披散着头发,哭泣着向自己的丈夫求救。汉献帝说:“我亦不知命在何时!”转身对执行曹操抓捕任务的大臣郗虑说:“郗公,天下宁有是邪?”

汉献帝没有能活到魏国灭亡的时候,如果他泉下有知的话,他问郗公的话在他死后,中国1000多年的历史中太稀松平常,距离他最近的魏晋两朝,就出现了多少可怜的皇帝,身首异处,相对汉献帝自身算是活得现世安稳了。“我亦不知命在何时”,应该是不少后世朝代衰亡时可怜的帝王的哀叹。在一个权谋当道凭实力说话的封建层林社会里,世异时移,大人物之间的力量对比,身边人变敌人敌人变身边人的角色变换,投靠或叛乱无不是旦夕之间,利益所向。除了极少数忠诚案例外,大多民众和豪族其实都是骑墙观望派,随时决定自己的去向,前提是在哪种情况下自己可以利益最大化。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