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与不主动之间,生命资源相差30倍

主动与不主动之间,生命资源相差30倍

首页战争策略活死人之园废稿版更新时间:2024-05-11

自主

主动与不主动之间,生命资源相差30倍

这是我唯一后悔的事。

发生在20年前,我24岁,有一次行业会议上遇到猎头,问我愿不愿意去一家非常有名的公司做总经理秘书,至少可以先去面试。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但也意味着我要放弃当时稳定的工作和熟悉的城市。我纠结很久退缩了,原因现在听起来肯定特别可笑——我还没有面试就把自己从头到尾否定了一遍,从身高到英语,从性格到专业。

猎头是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男生,他特别不理解,对我说:“李筱懿,在别人否定你之前,请不要先自我否定可以吗?请主动一些可以吗?没有任何机会会对你三请四邀。”

我有点惭愧,但还是没有去这家公司,按部就班继续当记者。

五年以后,我29岁,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出差来到我所在的城市,非常巧,就是我采访他。我听着公司飞速的发展,看着一沓背景资料,内心感慨万千。

采访结束后我开玩笑地对创始人说:“五年前我差点成为你的秘书。”

他马上说:“现在你依然可以,要试一下吗?而且职级比秘书高,是总经理助理。”

我没想到他反应居然这么快,结结巴巴地回答:“啊,我想想,报社对我还蛮好的。”

他摇摇头说:“机会不会等你第三次。”然后告诉我:“当年挖你的那个猎头男孩,现在是他这个领域最牛的人之一。”

创始人走了,完全没有像电影里那样,留下名片说:“如果你想通了,随时来找我。”我再一次错过了加入高速发展行业的机会。

在接下来几年,我经历了报纸媒体的衰落,职业的天花板,非常难熬,但是我的性格彻底变了,活成一个胸口写着“勇”字的人,非常积极主动。

主动不是莽撞啊,在我的理解中,主动思考、主动行动、主动复盘、主动解决问题,这才是真主动。

不知道该不该做事,去做,大不了做错了总结教训,也好过事后后悔。

不知道该不该结交的人,去认识一下,觉得不合适,再走开,总好过先入为主的判断。

有句话说:“主动与不主动之间,生命资源相差30倍。”

我想可能还会更高,因为前面的每一步都是后面的基础,前面差30倍,后面有可能放大成90倍。如果真的做事,我其实不太鼓励别人慢慢来,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节奏非常快,主动把握机会,快速试错,才会高效升级。

分享我自己的比例:凡是我主动争取的事情,70%都做成了,这些做成的事就像一个个阶梯,把我送到另外一个层面,从量变到质变,现在的我和十年前的自己,思维上几乎不再是同一个人。

“慢慢来”这句话没有错,但它说的是耐心,而不是主动性。2020年疫情之后,几乎所有行业、所有人都受到影响,但我们依然可以主动调整状态,主动安排工作和生活,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

把这篇文章放在这本书的第一篇,是我有意为之,30岁以后,我们得学会“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等待机会时充满耐心,遇见机会时毫不犹豫。

主动而充实的人,才会成为这个时代的幸运儿。

与其“被喜欢”,不如“被需要”

刚工作时,我特别希望自己人缘好,每次出差都给同事带小礼物,尽量让所有人满意,但是,我的女上司却对我说:

“我希望你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你来公司不是为了交朋友,而是用业绩说话,不要花太多精力去讨别人喜欢。别人不喜欢你有三个原因——

“第一,你确实有一些不讨人喜欢的习惯,这个你可以在自省后修正。

“第二,你不符合别人的价值观,这个你改不了,因为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你讨好不过来,所以,三观合拍就相处,不合就保持距离。

“第三,很多人不喜欢你,是因为你得到了他们没有得到的东西,小到一个停车位、一件好看的衣服,大到一次升职、一个幸福的婚姻。

“如果你明白这三点,就不会把重心放在别人身上,而是做好你自己。”

我后来的经历,无数次证明女上司的话是对的。

与其“被喜欢”,不如“被需要”“被尊重”“被信任”。

“喜欢”是孩子之间的交友方式:我把爱吃的零食和玩具给你,这样你就会喜欢我,我们就是好朋友。你也要跟我分享好吃的、好玩的,你只能对我好,如果你和别的小朋友玩得比我多,我们就不是好朋友了。

成年人之间,你平时是对我不错,我对你的...

利益对等的关系,比“感觉好”更长久。

放弃之前,努力三次

我的第二本书叫《美女都是狠角色》,合同初稿的起印量是3万册。

那是2015年,我刚因为第一本书《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获得“当当年中新书榜冠军”,还是新人作家,销量没被市场长期验证,3万册的印数已经挺好。

但是,我想再试试,提升到5万册。

于是提出:《美女都是狠角色》的起印量可以是5万册吗?不是因为版税多,而是出版机构对5万和3万的书重视程度不同,我想争取更多的重视和信心。

然后,我拿出自己的计划表,可以配合跑多少场签售,给多少本书签名,等等。

出版社没有答应。

过了两天,我又去争取:跑签售的食宿只要给最低标准,其余超出部分,我自理,读者会的伴手礼我也可以自己准备。

还是没有回复。

我不死心,再去。

我说:“当年简·奥斯汀、福楼拜这么伟大的作家还被退过稿呢,您出版我这样新人作家的书虽然有风险,但我的上升空间也可能很大。”

我相信一个人的认真、执着还有务实的行动是非常打动人的,最终《美女都是狠角色》这本书5万册起印,后来的销量远远超越这个数字。

我以前特别不敢承认,自己用尽全力去争取某件事,但还是失败了。如果跟别人承认我这么努力还没有做成,说明我笨,或者衰吧。20年前,大众特别不欣赏女性铆足劲儿去做事,觉得女人成事儿最好的姿态是云淡风轻,不经意就做成了。

嚯,我多么想具有这样好运气的“不经意”。

但,凭什么呢?

95岁的天文学家、中科院院士叶叔华曾说:“女性有什么想法就去做,想要什么就努力去争取。”

我特别认同。争取机会对男性是生物本能,对女性却是突破。美好的女性、美丽的女性一定都是“狠角色”,因为美好和美丽都不是唾手可得,都要费尽力气去争取和保护。

现在,放弃之前,我会努力三次。

三次不成,可能是时机不对,或者我目前能力有限。

没关系,至少我争取过。

至少我曾三次接近了成功。

小善意,大帮助

出差时,我在杭州东站看到一个女孩,她坐在地上,哭得特别伤心。

我想,一个人在公开场合放声大哭,完全不顾面子,得是心里多难受。旁边人来人往,有好几个人在她身边停了一下,和我交换了一下眼神,但都和我一样,不太好意思去问她:你需要帮忙吗?

我很怕打扰她,就在她旁边假装看手机。她渐渐平复之后,我心怀忐忑地走过去说:“我就在你隔壁进站口,四点半的车,如果需要帮助,就来找我。”

大约过了20分钟,当我快上车时,女孩走过来,她说:“谢谢你问了我那句话,让我好受很多,祝你一路顺利。”

然后,她在另外一个进站口检票。临进站之前,她转身冲我挥了挥手,像一株舞蹈的树。

我内心瞬间很暖。

余华说:“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

人都会有突然崩溃的点,我以前觉得“帮助”这个词特别大,就是总得做点什么有用的吧。但高铁站的女孩让我深刻感受到,其实只要一句鼓励的话,或者一个温暖的举动,对方就会好很多。

不要吝惜表达简单的感情——“你累了吧?”“我在听着呢”“我知道你尽力了”“我明白你的感受”,这样的话虽然没什么大不了,却真的能温暖人心。

表达,也是主动的一种。

常做举手之劳,不必踮起脚尖帮忙

我因为好心办砸过一件事。

朋友的亲戚生病,听说我认识某位医生,让我去找这位医生给亲戚看病,其实我很为难。因为医生是我的熟人,她帮助我已经是情分,而朋友的亲戚,等于拐了两个弯,我认识的这位医生并没有情分提供帮助。但我架不住朋友请求,还是替她联系了医生。

结果是,亲戚嫌弃医生不够热情,向我的朋友抱怨,朋友对我没有帮忙到位这件事,心生怨念。

我们因为这件尴尬的事,不再来往。

我反省:帮助别人量力而行,做不到就果断拒绝。

这不是冷漠,而是冷静。

逞强帮忙,事情办成了还好;如果办砸,不仅自己受罪,对方也不满,这就违背了帮人的初衷。

举手之劳,能帮就帮,是礼貌善良;能力之外,当拒就拒,是自知之明。

懂得拒绝别人,就避开了生活里80%的烦恼。

真正的朋友,会理解你的难处;强求你的人,不值得做朋友。

很智慧的一句话是:常做举手之劳,不必踮起脚尖帮忙。

条件交换

有句话叫“吃亏是福”,我特别不认同。

吃亏就意味着受委屈,遭到了不公正待遇,很多人愿意吃亏的原因,是希望在另外一方面,交换到其他条件。

“亏”是怎么吃下的?很多是在或明或暗的“谈判”中。谈判在生活中很常见,并不只有工作里才用得上,小到租房子谈租约,家庭中的家务分配,孩子写作业,都得谈判,本质就是条件交换。

我有四点体会。

第一,知己知彼。这是任何谈判的基础,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小到家庭里的口角,一定先了解清楚:

对方到底想要什么?可以做出哪些让步?

我们想争取什么?哪些是不能破的底线?

唐代刘餗在《隋唐嘉话》记载了一件事:宰相房玄龄的夫人不允许他纳妾,唐太宗好几次赏赐美人都被拒绝。于是太宗让皇后召见房夫人,告诉她纳妾是公卿家庭寻常的事情,如果不阻拦就罢了,再阻拦就赐死。房夫人不为所动,回答:“那就赐死我吧。”太宗怒赐毒酒,房夫人一饮而尽,没有半点惧怕。太宗感慨说:“这个女人,我都怕她,何况房玄龄啊。”

其实唐太宗赐的不是毒酒,传说是一壶醋,“吃醋”的典故据说就是由此而来。

英明的唐太宗为什么在猜测房夫人的底线这件小事上失算了?因为他根本不了解这位夫人,但房夫人倒挺了解他。房夫人的坚决其实原因有两个:第一,她生性刚烈,不允许丈夫纳妾就是她的底线,不能破;第二,唐太宗的渴望是当一代明君,连大臣魏徵那种当朝讽刺都接受了,怎么可能因为纳妾这点小事真的赐死宰相的妻子?房夫人作为宰相夫人,这个大局观还是具备的,她虽然性格刚烈,其实是个通透人,她对自己的底线与别人的试探,内心挺明白。

在这里,我留个伏笔,唐太宗还真不了解房夫人的性格,后面我再说一件事。

知己知彼的确是谈判的基础,电视剧《玫瑰之战》里有个片段。袁泉扮演的律师顾念为自己的辩护人争取170万赔偿,而这起笔记本电脑爆炸案中的生产厂家,只愿意支付12万,差距太大,简直没法谈。但是,顾念查到一个细节,对方在处理类似赔偿时,只愿意庭外和解,从没有真正上过法庭——这说明对方更担心事情闹大,产品出现大范围负面舆论,现在的强势可能只是虚张声势。顾念马上调整思路,搜集更多有利资料,做出媒体直播的态势,很快,厂家态度软化,顾念最终为辩护人拿到150万赔偿。

不虚高,不压低,知己知彼,越了解对方,对自己的判断越有帮助。

第二,以退为进。

使用的场景是谈判进入僵持,假如不做退让,自己这方面未来损失更大,于是让渡一点小利益,争取更多的空间。我十多年前做报社广告部主任,最常遇到价格谈不拢,客户要便宜,我们要量大,怎么办?大家签个保底数额,比如30万,达到保底30万的数额,再用最低价格执行。

谈判都是有攻有守的过程,没有无缘无故的退让。以退为进的退让、着眼未来的退让,才是值得的。

第三,按暂停键。

使用的场景是该让的也让了,该讲的也讲了,依然毫无进展。怎么办?

那就暂停。

很多谈判都是谈着歇着,其实是把暂停当作方法,一边让自己这方思考得更清楚,一边延长对方的等待,“拖得起”既是实力,也是心态。国与国之间谈条件,有可能暂停几个月甚至几年,普通人暂停几天又有什么关系?而企业谈判,暂停期也让彼此思考清楚,是否有替代方案?是否存在利益损失?

有耐心,是争取有利条件的前提。

第四,我叫它“扔掉方向盘”。

例子非常经典:你和对手各开一辆车,在单行道上迎面对开,谁先拐弯谁就输。怎么办?诺贝尔奖得主托马斯·谢林给的答案是:你抢先把方向盘拆下来,当着对方的面扔掉。其实是让对手看到你破釜沉舟的决心,把难题丢给他,让他明白,只能他退,你就算想退也退不成了。

谈条件有时候很残酷,你比对方更不在乎,谈妥的概率反而更大。

而“扔掉方向盘”有个前提,对手得是个“理性人”,认知水准和你差不多,而不是和你差距太大,或者很无知,甚至带着要跟你同归于尽的愤怒和仇恨。

“扔掉方向盘”,还可以反过来用,表达决心和信念。

我接着讲一个房玄龄夫人的故事。《新唐书》记载,房玄龄未发迹时生过一次重病,生死未卜,很怕耽误夫人,就对她说:“假如我死了,你还年轻,不要守寡,一定要把自己安顿好。”结果怎么着?房夫人一言不发,刺瞎自己一只眼睛,表明夫妻同心,绝不允许丈夫失去信心。房玄龄病愈后,终生都对夫人很好。

不知道唐太宗赐美人和毒酒的时候,有没有了解过房夫人的刚烈往事?这种女子绝不可能被毒酒吓退啊。

唐太宗虽然大事睿智,但在房玄龄这件家事上,在与房夫人谈条件的时候,还真没有太大的胜算。

回到这篇文章的主题“条件交换”,假如总是吃亏,总是把合理利益让给别人,这不是福气,是没有原则,成年人该有的样子是宽容却不软弱。

但是锱铢必较也无法获得长久的合作,谈判双方各有所得,都实现了自己的核心权益,对边边角角的利益大度些,更容易达成双赢的结局。

一位熟识的投资人谈判经验丰富,也投出了好几家独角兽企业,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分享他的一句话:“我们接触的创始人里有非常会谈判的,有很能为自己争取利益的,但最终好像发展得好的,大多是愿意分钱、愿意让利、憨厚老实风格的。”

附刘餗《隋唐嘉话》相关原文:

梁公夫人至妒,太宗将赐公美人,屡辞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优诏之意。夫人执心不回。帝乃令谓之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曰:“妾宁妒而死。”乃遣酌卮酒与之,曰:“若然,可饮此鸩。”一举便尽,无所留难。帝曰:“我尚畏见,何况于玄龄!”

《新唐书·卷二百五·列传第一百三十·列女》原文:

房玄龄妻卢,失其世。玄龄微时,病且死,诿曰:“吾病革,君年少,不可寡居,善事后人。”卢泣入帷中,剔一目示玄龄,明无它。会玄龄良愈,礼之终身。

世俗的成功给人自由

我妈妈有位同事阿姨,女儿从小就是学霸,还很多才多艺,钢琴和朗诵都很棒,各种奖项拿到手软。阿姨很骄傲,经常被学校请去作为“标杆家长”传授经验,于是习惯成自然,十分喜欢教导周围不怎么出息的孩子,比如数学成绩极度恶劣的我。

她每次见到我妈都关心地问:“筱懿数学成绩有提升吗?”

我妈十分羞愧:“哎呀,还是老样子。”

阿姨就会输送一番经验,只是阿姨的经验把我妈衬托得十分尴尬,好像我的不出息是因为父母教育失当;阿姨女儿的光彩照人也把我衬托得灰头土脸,就像鹤立鸡群,她是优美的鹤,我是平凡的家禽。

很多年过去,有一次和妈妈通电话,她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对了,我遇见那位阿姨,她不知从哪里看到你出书的消息,主动对我说‘筱懿不错,还出了几本书’。这次非常谦虚,没有总是提自己女儿,真是难得。”

我很理解,也很感触。

华语辩论赛最佳辩手詹青云说:“考上哈佛,我就变得自由了很多。我小的时候,是遭受很多打击的。老师觉得我很笨,当我成了年级第一以后,来告诉我该怎么样生活的人,就少了一半。当我去香港读书,后来考上哈佛,我就变得自由了很多。我之所以敢借这笔钱(指借一百万去读书),是因为我知道,读完书以后,我有能力把这个钱再挣回来。我觉得世俗的成功给人自由,就是给人不被其他人说教、影响的自由。”

有点刺耳,但很真实。

我见过很多不符合主流道路的选择,起初被所有人反对,但如果获得了名利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别人的非议就会减少很多;还有一些不符合大众的审美,一旦被权威认定是独特的美丽,立刻变得光彩照人。

比如传奇的意大利女明星索菲亚·罗兰,起初她的外貌不受青睐,大家说:“索菲亚·罗兰长得太奇特了,长鼻子、宽颧骨、肥臀,这样怎么能做电影明星呢!”甚至建议她去整容,但被她断然拒绝。

她19岁那年,争取到主演电影《阿依达》的机会,影片大获成功,她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从此,她的厚嘴唇不再被评价为“丑陋”,而是成为独特的标志。

叔本华说:“财富和地位,可以保护智者免受小人的伤害。”

连哲学家都那么通透,普通人当然可以大大方方追求成功,坦坦荡荡拥有事业心,明明白白规划未来,清清楚楚表达自我。既与世俗同行,也不低于世俗。

逆袭必读

专职写作,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2014年,是我生命的分水岭:那年,我的第一本书《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出版,同时,我辞掉报社看似稳定的工作,专职写公众号、做自媒体。

这个本身已经高速发展的行业,给我个人成长带来加速度,使我迅速获得数十倍的能量,很多朋友都说: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冲击,你这是逆袭了。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想到“逆袭”这个词,就会涌起一些感慨,尤其三点。

第一,当你做重大决策时,一定不要跟身边人讨论。

我36岁离开报社写公众号创业,父母非常反对,他们觉得报社是事业单位“铁饭碗”,你都当妈妈的人了,别太折腾别太累。我知道他们心疼我,辞职他们绝不会支持我。好朋友们也反对,她们说你不是创业你是失业,哪有几个中年人改行成功?你可以在报社待着,反正不忙,一边工作一边写自己的文章,旱涝保收,多划算!

父母和朋友为我考虑了最安全的路线,初衷是为我好。但是,多少人全力以赴投入,都未必能做成事,凭什么我又追求稳定又想高收入,既不辞职也不全情投入,就能把事情做好呢?而且,当时报纸媒体呈断崖式下滑,辞职虽然是“主动失业”,但相比未来报社不堪重负而精简人员,我是提前为自己争取机会。

于是,当机立断选择辞职,只是过了5年才告诉父母和朋友,那时我已经41岁。

写公众号和创业的过程的确艰难,我每天早晨4:45起床写稿,回复留言、跑签售会、做读书活动。但是有一天,我发现原来不愿辞职的同事,因为传统媒体受到冲击,纷纷被迫离开。

而我虽然辛苦,却已经打开新的职业空间,我确定自己选对了。因为时间才是最大的机会和成本,越亲近的人越不希望你受累,然而哪里有不受累的人生呢?走上坡路时,谁都是辛苦的。

第二,当你做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能让你变得更好,立刻义无反顾去做,完全不要理睬周围的声音。

不知道这样说会不会显得刻薄:很多人是口头努力,行为放弃,ta们不介意你努力,但是不甘心看到你努力的成果,不甘心你超越ta们,总想把你拉回平庸,以便自己获得心理平衡。所以,你一定要挣脱ta们的拉扯,全力以赴往你看准的方向走。

第三,当你凭借自己的实力,进入更高的层次,周围的人群就变了。

大家不会冷嘲热讽你的努力,不会讽刺你瞎折腾,而会用欣赏的态度鼓励你,相互介绍资源,相互成全。你会发现身边到处是正能量满满的人,而不是吐槽、打击和八卦那些负能量。

我40岁以后才明白,身边人来人往,我们最终能保持的,只有一个很小的圈子,在这儿你会自由而欢喜,与真正谈得来的人交往。逆袭最大的难度不是超越自己,而是不让原来的圈层捆绑住你,不让原来的思维禁锢住你,不让原来的起点拉扯住你,努力飞到一片自己从未想象过的天空。

思路决定出路

小雅是我的健身教练,带了我快四年。

2020年的疫情,导致她工作的健身房*,她改行到房地产行业做销售,晚间下班后带我健身。

我问:“你为什么去房地产行业?与你的健身专业优势没有关系。”

她说:“目前房地产行业待遇好些。”

我不同意,陪她分析。

第一,看到大趋势。全民健身是国家的战略目标,健康也越来越被每个人重视,疫情只是暂时影响,不要放弃一个大趋势很好的行业。

第二,看清核心竞争力。小雅是专业体育院校毕业,游泳、滑雪、冲浪和日常健身项目都很专业,围绕自己的“能力圈增值”,才会更有价值。房地产行业眼下待遇再好,与核心价值有什么关系呢?就像我,写书是我的优势,但是现在厨师工资高,我要改行做厨师吗?不要,我可以拍短视频,因为短视频是写作能力的延伸,紧紧围绕我的能力圈。

第三,看懂自己的优势。很多女性都和我一样,更愿意选择女教练,为什么?因为日常运动是近距离接触,女教练让我更放松,隐私感更强。而女教练那么少,未来一定更稀缺,人才同样以稀为贵。

我和小雅分析完三点,她很快辞掉房地产销售工作,专注在健身领域,通过了游泳教练考试,进修少儿体适能教学课程,参加滑雪职业技能培训。这些项目女教练非常少,她拥有很大的主动权去筛选学员,高素养的学员又给她带来更广阔的工作机会,四年里,她越做越好,成为高效的自由职业者。

别让现在的思维,制约了自己五年后的发展。

思考未来时,请记得: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

不断发现可能性

林青霞67岁时,被香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一同获此殊荣的还有杨振宁院士。

人们这才发现,她写作已经18年。可是,她高中毕业都没考上大学,年轻时忙着拍戏很少看书,亦舒曾打趣她不读书没文化,她自己也说平常菜单都要看很久。

息影后,林青霞用18年磨出三本文集:《窗里窗外》《云去云来》《镜前镜后》,文章还被收录进《大学语文》教材。

怎么做到的?

她不属于天赋型选手,却以写作上的小学生自比,投入巨大热情。

真实的写作过程很枯燥,如何衡量一个人是作家还是玩票,三个条件非常重要:一是长期从事写作,二是作品输出稳定,三是足够的社会认同和销量。

林青霞写得很忘我,每篇稿子改到四五版,自己满意了,再小心翼翼问别人:“你觉得怎样了,哪里还需要再改?”

常常为了一个词语、一个标点,不厌其烦地改上十次八次。

作家白先勇说林青霞写作很认真,字字斟酌,有时废稿撒满一地。

她热爱结交文化界好友,四处拜师,向余光中、林燕妮、倪匡、张大春虚心求教写作的诀窍,专程到北京拜访季羡林先生。马家辉、金圣华、董桥、蒋勋,只要是跟文学有关的朋友都被她缠着不放,挨个请教,汇报收获,比如:“这两天我在看沈从文。”“昨天,我在背《兰亭序》。”

林青霞还爱书成痴,读的大都是文化圈朋友推荐的难啃的经典著述。

黄心村教授曾在文章中说起:她(林青霞)写作读书都习惯在夜深人静时。凌晨合上书页,会叹一口气说,真是舍不得去睡觉啊。一大早就打电话给朋友说:“你起床啦,急死人了,我有重大的发现,一夜读下来,赶快跟你说了,我才能去睡。”

朋友们提起一个细节,到林青霞家里很震惊,因为没有见过哪个女明星家里堆了这么多书,而不是衣服和化妆品。

专注研究中国文学的黄心村教授觉得,尤为难得的是——那样密集的阅读,再看青霞的文字,如释重负。那些书本没有成为她的累赘和包袱,她的文字依然保持着纯净、清脆、流畅。

人们把林青霞作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代表,那是因为她真的读过很多书,而且把这些书融进自己的思维、观点和文字,“书卷气”是读书人身上特有的气质,装不出来。

人们也会用“岁月从不败美人”形容她,容貌容易衰老,但五官的老去抵不过心衰。内心年轻,岁月才会手下留情,总想着“人生定型不再折腾”的人,很难体会50岁转型开辟新事业的热忱和激情。

林青霞从演戏到写作的转身,对她来说只不过是做一行爱一行,靠着认真、勤奋和热爱,想方设法做到最好罢了。

真正优秀的人,即使早已功成名就,财富自由,也仍然不断探索各种可能性,去看见更多层面的世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