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豪:扪虱坐谈天下事,关中良相惟王猛

乱世英豪:扪虱坐谈天下事,关中良相惟王猛

首页战争策略乱世英豪更新时间:2024-05-01

中华上下几千年,英才辈出。诸葛亮、韩信、管仲……这些名字时隔千年仍如雷贯耳,然而"王猛"此名却似有被埋没之嫌。

王猛出身寒门,身份低微,据《晋书》记载:"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 ,家于魏郡。少贫贱 ,以鬻畚为业。"也就是说他就是一个卖撮箕的穷小子,现代社会我们常说潜力股,王猛这人绝对是无出其右的潜力股,可以说他凭一己之力成为家族发迹的开端,即北海王氏。

北海王氏历史渊源流长,但在王猛之前鲜有英豪,以其为起点,后世子孙效力于北魏,在其曾孙辈的时候终进入新兴世家大族的行列。

(王猛画像)

一、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王猛虽出身寒门,但却已声名在外,后赵的侍中徐统在听完其对当时乱局鞭辟入里分析之后,被他的谋略所震撼,对他大为称赞,直言江东之大,没有人能比的上他!

群雄争霸,逐鹿中原。没有人不喜欢人才,与此同时,时任东晋丞相的桓温在灞上得以与王猛相见,这样的人才无疑也成为了桓温的心动男嘉宾,主动向他发出邀请,并向他许诺:"温之将还 , 赐猛车马, 拜高官督护, 请与俱南 。"桓温这话已经说得很直白了,跟着哥走,保你荣华富贵。要不怎么说英雄就是英雄,天大的诱惑还是能保持理性,虽然王猛也动心了,但是思虑再三,想着这一去荣华富贵应该是少不了了,但是再三打量桓温之后,觉得这哥们还是不太靠谱,于是仍然"固辞不受"。

当然,他拒绝桓温倒不仅仅是觉得他这个人不行,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东晋门阀之风正盛,正如一句诗所描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王猛一介平民,没有大族作为支撑,桓温即便是凭借丞相之尊又能庇佑到他几时?所以即便是诱惑当前,仍不为所动,直到他遇见苻坚,当时的苻坚不过是前秦一位不被重视的年轻偏王,然而他深知苻坚宅心仁厚、雄才伟略,并且对汉文化极度推崇,快准狠的选择了这位年轻的氐族领袖作为其主。而苻坚对这位将来助他完成伟绩的人才更是一见倾心,直言他能得王猛,正如刘备得诸葛亮。

(桓温像)

在当时得背景下,王猛作为汉人辅佐夷狄,其实为当时的很多名士所不屑,认为他这是"失节"之举,从这个角度看,王猛拒绝汉人朝廷东晋的邀约而坚决仕胡,更体现他的清醒、睿智,而后来他和苻坚的精契神交更是证明了他选择的正确。

一、这个坚拒桓温的故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一度被传为假话,可以看到这位心怀经天纬地之才的人中豪杰的另一面,王猛出身卑微,身穿粗布短褐实属正常,但这哥们还不注重个人卫生,在他与一边桓温热切交谈家国大事的时候,还一边旁若无人的用手捉身上的虱子。嘴上谈吐非凡,手上捉虱子的速度却丝毫不减。这放到现代可能会被指责素质低下,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这竟也可以算是一种名士风度。

二、刚明清肃:*恶霸,除奸佞。苻坚弑父*兄坐上皇位之后,时局并不安定。朝廷大臣身怀异心,权臣把持朝政,导致朝纲混乱;地方贵族争权夺势、欺压百姓,造成民间怨声载道。但是殚于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官官相护的现状,一时间竟无人敢为民出头。

王猛作为作为一名汉人,虽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则是礼法兼综,对于这样的乱政,他力主"治乱邦以法",并且这哥们绝对能算得上是艺高人胆大,对于那些人人敬而远之的权贵,他并不放在眼里,反而让他们首当其冲,以起到警示作用。

据《晋书》记载,当时的始平一带有很多从坊头西归的人,他们自恃为豪门大族,视法为无物,无所顾忌,当地的地方官中饱私囊、同流合污,百姓惧怕其势力,敢怒不敢言。 于是苻坚转调王猛作为始平令,命他正风肃纪。王蒙上任之后,严峻刑罚,澄察善恶,不负责任的一名差吏被即刻鞭*。消息迅速传出,有老百姓递上状子告了王猛一状,说王猛手段毒辣、滥用酷刑。苻坚一听,这小子这么猛?他脸上也有点挂不住,安抚了这些人之后,亲自审问王猛说:"为政之体 ,德化为先 , (卿 )莅任为几而*戮无数 , 何其酷也!"话说得委婉,其实就是示意他还是得悠着点,毕竟德化教人为先。

王猛当然很冤,不过就是*了一名罪当被*的官吏,怎么就被五花大绑压入囚车了。却不动声色道:"我听闻治理安定之国要用礼,治理乱局要用峻法,您重用我让我去整顿始平,我才刚刚*了一个奸佞,还剩下无数个,如果您是因为我不能为除暴安良而*我,我甘愿受酷刑而死来谢罪,但要是因为我*了一个该*之人便要处死我,我实在是不能接受。"瞧瞧人家这说话的艺术,既指明了目的,又表明了自己并无滥用酷刑之举,另一方面,还展示了自己打击犯罪、效力国家的决心和信心。

(王猛画像)

果然,苻坚一听,当即连连点头,把王猛于管仲、子产等圣贤相提并论,认为他定式安天下之才。而王猛也的确有这个胆识和能力,他施行的法制措施在少数民族政权中是屈指可数的,对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安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王猛做事干净利落,后他受任为京光尹,下车伊始,迅速收斩豪横。不法、公然掠人子女的强太后弟强德被王猛在闹市被*。强德是太后亲族,在被抓之后,消息传到太后耳朵里,太后立马让苻坚下诏留强德一命,然而等到使者送到,强德已经陈尸于借口。

苻坚看到了王猛治世安民的能力,愈发的重用他,虽说在短短几十天之内 ,便诛*和刑免了贵戚权臣 20余人,遭到了诛*勋旧重臣家族的仇视与记恨,但其地位却丝毫没有受到动摇。不久,他的吏治就为前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据《晋书》记载,当时的前秦"百僚震肃, 豪右屏气 , 路不拾遗, 风化大行 ",苻坚为一国之君,也忍不住慨然道:"吾今始知天下有法也, 天子之为尊也 !"

二、 猛将良相,佐明主荡平北方

王猛实为有大才之人,但苻坚在王猛直上青云的路上,绝对是最关键的一股强风。前秦的权贵忌恨他之人众多,向苻坚进尽谗言,然而他并不为所动,短短一年之内,给王猛的官位连升五次,居官丞相 、尚书令、中书监、太子太傅 、司隶校尉 、持节 、常侍、将军, 后又加都督掌中外诸军事,在苻坚的麾下内修政理、外整军事,也成为前秦权倾内外的重要人物。而值得一提的是,苻坚每一次给王猛升官,他皆辞让不就,,这种胸怀可以说不是我们这种一心只为升职加薪而奔波忙碌于KPI的现代人所能想象的了。

从五胡进入中原的三百年都是割据混战,换得最勤的不是衣服是皇帝,虽说英才辈出,但从一统天下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却可以说是一个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时代,各路人马占地称王。前秦在当时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仅拥有关中地区,在王猛的辅佐下,苻坚才带领前秦逐步走上了向四周扩张的道路,一路灭前燕 、前凉 ,并仇池, 平益梁, 灭代伐晋, 一举统一北方, 使前秦成为当时中国境内最有规模气度 ,最富生气的一个政权,也创造了前秦地图变迁史上的巅峰。

灭前燕的功劳可以说能够尽揽于王猛之上,前燕政权属于鲜卑慕容氏统治,此地地处富庶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 ,水源丰富、土地肥沃,但是慕容家族却虚占其地,外强中干。东晋大司马桓温也看上了这块肥肉,369年 , 从兖州出发伐燕, 屯兵枋头,前燕慕容玮派遣散骑侍郎乐嵩向前秦求救,并承诺如果东晋退兵,就割让虎牢以西的土地作为答谢。

秦王苻坚召集群臣在东堂商议此事, 众臣皆曰:"昔桓温伐我, 至霸上 , 燕不救我 。今温伐燕 , 我何救焉 ! 且燕不称藩于我, 我何救之 !"这群老臣说的很有意思,说当年桓温打我们的时候,燕都不救我们,现在我们也应该对他们见死不救。这时王猛又成为了掌握真理的那一小部分人。他认真分析了秦燕晋三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对秦王苻坚说:"前燕绝对不是桓温的对手,此战必大破前燕,然而两国相邻,如果桓温攻破前燕,进驻山东,屯兵洛阳,收复幽冀之兵,在崤渑操练兵士,那前秦就大势已去了。还不如我们趁此机会与燕国合力使桓温退兵,等到他们退兵,前燕必定是精力殆尽,我们大军此事趁其不备进攻前燕,必能一举得燕,这难道不好吗?"

苻坚一听,立即拍板赞同,两人一拍即合,派出大军,与前燕共退晋军。而前燕主慕容玮轻信小人,疏远贤臣 ,无治世之才亦无安世之志,沉迷享乐、政治腐化。早已尽失前期贤主们的进取之心 ,国势日微。在一场与东晋的战争之中,虽合力大败东晋,但他们也元气大伤,尚未恢复。而历史上总是有不乏作死的选手,在前燕本就打不过前秦的情况下,加之前秦助他之心也并不纯粹,此时的燕国竟然反悔割地一事,秦王苻坚大怒,正好以此为借口,派王猛, 邓羌等率兵伐燕 。

王猛之前一直忙于治世安邦,还没能投入到真正的战斗中,这一次大战是他开启军事家技能的第一场战争,从他与与前燕的战斗中国,可以看出他是为天纵奇才,内能辅主安国,外能叱咤沙场。太和五年, 慕容玮遣太傅慕容评率军四十万屯于潞川, 抵抗前秦。

作战之前,一场提高士气的演讲是必不可少的,他站高台,慷慨激昂说:"我王景略深受国恩,任兼内外, 现在得以与诸君深入贼地, 本应各自奋战 ,绝不可退却 。愿戮力行间 ,以报朝廷隆恩浩荡,在这明君之朝加官进爵, 报答父母,颐养天年,不亦美乎!"

毕竟王猛在当时已经声名内外,众将士中绝对有其粉丝。听了这话,深受鼓舞,于是破釜弃粮,拿出不死不还的决心,一路高歌猛进,勇猛异常,大军浩浩荡荡*进前燕,一举取胜 。但是在这等冲锋陷阵的场合下,有一位老哥打起了歪主意,这位便是被苻坚钦点的邓羌,在临敌阵前以司隶校尉之职要挟王猛,也就是说这老哥在这个节骨眼上要求升官,王猛心里十分不爽,没答应他,说这可不是他能办到的事儿。邓羌听了,心里憋着火,殚于王猛是皇帝眼前的红人,也不敢有二话,只得灰溜溜走人。

邓羌

但是这哥们却在作战的时候搞事情,在双方交战之时,邓羌拒不出门迎战,这下子王猛傻眼了,只得答应他给他司隶校尉之职,邓羌这才从开门迎战,可能因为升高了,士气斗涨,一连*数人,带领众将士大破燕军。可以试想,如果王猛当时没有放下面子亲自快马加鞭去找到邓羌并许诺,延误战机,这一仗恐怕又生变数。足以见得,王猛的宽大肚量。

三、深谋远虑,奈何时也命也

王猛和苻坚可谓灵魂伴侣,苻坚作为一国之主,但不论在政治、军事上甚至生活上都极为听从王猛之言。两人的默契配合,使得前秦一步步蚕食鲸吞周边的土地,一统北方,成为当时政权林立的乱世里最为强大的一支,而苻坚的勤政爱民和王猛的治国之才相叠加,也使得前秦国内人民安居乐业,被后人一致认为最可能统一中原的政权。

然而天妒英才,正如诸葛亮所说:"时也命也!"王猛治国辅政,兢兢业业,很快因积劳成疾倒下了。他身患重病之时,苻坚不仅为他大赦天下、刑免处死刑以下的罪犯,甚至以一国之尊亲临佛寺为其祈福,然而仍旧留不住王猛,他年仅五十五岁就因病去世,他去世以后,下葬之时,苻坚大恸,三次扶棺痛哭,悲泣道:"难道天也不想让我平定六合,一统天下吗?为何这么早就夺吾之景略(王猛的字)?"

王猛虽早早去世,但对后世之事所料却不差分毫,他临终前嘱托苻坚:"东晋虽然地势僻处江南,但却是正朔所在,况且如今君臣相和。臣死以后,陛下万不可有谋取晋室之心,而反观鲜卑、西羌,皆是我们的仇敌,应该趁早铲除、以绝后患。"语毕,王猛去世。不得不说,我们后人观其历史,便知王猛此言不虚。

然而在他去世之后,苻坚很快忘记了灵魂伴侣王猛的话,382年,秦王苻坚召集众臣于太极殿内商议:"我自继承大统三十余年,四方略定,唯有东南一隅还未平定,若是我御驾亲征,以举国之力以征讨,怎么样?"群臣一番唇枪舌战之后,反对的声音成了主流,苻坚听的心烦意乱,索性屏退众人,只留下阳平公符融对谈,符融自然拒绝,并以王猛临终遗言提醒他,但是苻坚此时并未听进去,一心只想成为大一统国君。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慕容垂大为赞同苻坚之举,说道:"自古若并于强,小并于大,此理势自然,非难知也。"苻坚喜笑颜开,说干就干,却不知他包藏复国之祸心,只在伐晋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秦晋之战也就是后来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结局意料之中,苻坚大败,他全然忘记了王猛的话,异族俘获将领皆为仇敌,在淝水一战中,众多异族俘获将领纷纷临阵倒戈,前秦将士非死即降,二十万前秦士兵一路逃亡,死亡人数众多,几乎堵塞河道。而苻坚身中流矢,仅带千余骑兵逃亡淮北,前秦仅此一战,元气大伤。

历史总是这样,令人惋惜。王猛和苻坚正如命运共同体,王猛辅国以才,幸逢名主,苻坚治国以仁,得获贤将。王猛实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将相。

一代将相良才,却英年早逝;一代名主,却死于非命;终是天不遂人愿。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