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风复出的国产片早该有人说

顶风复出的国产片早该有人说

首页战争策略末代英雄传更新时间:2024-04-29

回暖了。

Sir说的不止天气。

还有冰封多时的中国电影。

3月20日,全国5省486家电影院开始试营业,首日票房……

1.38万。

△ 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

可以看出,恢复的影院不多,观众态度仍然谨慎。

但已经是难得的破冰。

另一面,宅家太久的明星,也纷纷开始返岗,剧组集结——

王家卫的《繁花》(胡歌、马伊琍主演)即将开机;

《平原上的摩西》(主演刘昊然、周冬雨)将复工拍摄;

田壮壮《鸟鸣嘤嘤》后期剪辑一直在紧张进行,等待公映;

《大江大河2》宣布正式复工。

可以这么说。

在疫情下,电影是受创最严重的产业之一。

从期待中火爆的春节档,到全国院线关闭,降幅为100%。

但同时。

电影行业的困难又几乎不怎么被挂在心上。

因为许多人会想,去不了电影院,反正还能在家看老片、刷剧;剧组不开工,这时候暂停非必需的娱乐行业也无妨。

电影,对于我们真的就可有可无吗?

Sir想说的不是关于影院何时能重现熙熙攘攘,也不是今年票房要保多少亿的目标。

而是重新复盘——

就和当下各行各业一样,至少做点什么。

就像在励志片中拍的一样,在逆境中坚持住,活下来,不颓丧。

电影太多次这样激励过观众。

这一次,它需要亲自示范。

真的太难了

猝不及防。

1月23日,春节档7部电影集体撤档。

1月24日起,全国大部分电影院等公共场合暂停营业。

这意味着,华语电影错失一次百亿票房的赛末点。

还不止。

1月31日, 影视剧拍摄剧组全线停工。

这意味着:

有的剧组就地解散,复拍只等通知。

观众对于电影行业的认知,停留在明星身上。

但金字塔尖以下,才是这个行业的大多数。

电影上不了,影院关门了,剧组停工了,连锁反应带来——

春节档投入成本的宣发公司前期付出废了,他日重映,只能另外再花钱;

物料、后期包装、配音、群演、经纪人、宣传、艺人助理、妆发、甚至影视基地的餐厅、酒店等等环节的从业人员。

这个产业的上中下游,一起停摆。

在镁光灯下的1%,有望尘莫及的片酬。

但光线没照到的99%,其实与我们并没有什么差别。

他们是默默无闻的基层人员。

看一看网上影视行业的招聘需求——

职位不高,薪水不高,而且工作不稳定。

剧组开机,来活了。

剧组*青,另谋高就。

像现在,大部分只能待在家,等待时机。

而可以想见的是,如果疫情结束, 还有实力的影视公司或改变项目方向,或要赶工赶档期,比如暑期档、年底。

就意味着需要状态被迫懈怠的编剧快马加鞭连轴转。

要么饿、闲;要么累、忙。

身体、心理都将超负荷。

总之,就是难。

Sir在近期相关报道中看到这些声音:

没有业务,只能先在家呆着。

没有营收,开底薪工资。

只够撑到2月,3月再没活,就没招了。

公司倒了,人员全部遣散。

他们不是你认识的电影明星。

他们都是真实活着的“电影人”。

如果我们想念电影、电影院回归正常。

那么他们最渴望的,同样是回归。

回到那个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得到尊重的良性循环里。

哪怕不是1%的金字塔尖,但光环之下的基座沉默而坚固。

中国电影不该死

疫情如狂风暴雨。

瞬间将因经济大盘而尚未走出寒冬的中国影视行业再度打翻在地。

也让我们看到电影行业的穷则思变,不破不立。

两个月来,已经三部院线电影宣布“上网”播映:

《囧妈》《肥龙过江》和《大赢家》。

且不说口碑、传播效果,放在整个行业主流环境来看,也仅仅只能算尝试。

更多“同行”受限成本、受限类型,也很可能受限“身段”。

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业内业外很多人的“执念”。

以上都是真实发生,随疫情变化滚动的“行业动向”,相信牵动着Sir的心,也牵动着所有影迷的心。

危机的危,见识了,清楚了,也领教了。

但是除了这些客观存在的困境,有一种困境Sir要重点说说。

就是舆论杂音。

偏激的,有“灭霸派”。

理由,“国产电影净是烂片”,“行业暴利、明星片酬高是原罪”,“只知道偷税*洗钱”。

总之。

赶紧毁灭吧。

想当然的,有“伪理性派”

认为,趁此机会“清理垃圾”、给行业“消毒”。

前一种,不值得反驳。

听上去好像挺有道理的“优胜劣汰”真的能成立吗?

Sir只能说,如果你以为疫情只会选择性打击烂片,留下好片,完成一次行业整顿,那么就太一厢情愿了。

请问。

一场森林大火后,最快长出来的是什么植物?

首先是苔藓,然后是草本,然后是灌木,最后才能长出参天大树。

同样。

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手头上紧巴巴的资本,会更倾向于投资周期短、见效快、噱头足的电影。

而这样的类型,成为烂片的几率才更大。

而好的电影。

就像参天大树,需要稳定的土壤去生长,需要长时间慢慢扎根。

相对于疫情引发,客观必然的“停摆”,种种“杂音”的可怕之处在于:

在非常时期,它暴露了长期隐藏的对于中国电影的偏见与误解。

首先是不客观,其次是不理性,最要命的是“诛心”。

所以,在这种杂音的视角下,疫情反倒充满了“正义性”:

它是一次对电影行业拨乱反正的惩戒?

它是中国电影凤凰涅槃,洗心革面的机会?

它是认清形势,退出大局的自我批评?

不。

疫情就是疫情。

在它之下,中国电影与其他行业共同承受着困境和压力。

从业人员的意志力、智慧与初心都将面对从未有过的挑战。

危险之下无侥幸。

这次也要挺过去

其实,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疫情并不陌生。

甚至疫情,成为中国电影转型的“关卡”。

2003年的非典。

在此之前,中国电影风华正茂。

全国2000块银幕,一年10亿票房,好莱坞电影大*特*,前一年张艺谋的《英雄》刚刚开启了大片时代,蓄势待发。

可非典来了。

院线和剧组受到打击,行业遭到重创。

像《隋唐英雄传》《末代皇妃》《笑定乾坤》等作品,均遭到影响,或延期,或换人,或取消。

有个插曲,冯小刚、葛优的贺岁片《手机》因为北京疫情严重,转战青岛,被媒体曝光之后,还遭遇当地居民集体抗议,要求剧组就地隔离14天。

剧组抵达青岛之后,立即前往疾控中心体检,平时拍摄都封闭在一幢18层的酒店里。

而疫情后期引进的大片《指环王2》,相比第一部,票房直接腰斩。

好莱坞也不好使,纷纷逃窜到下半年扎堆。

而大批老旧电影院直接关门*。

寄予厚望的国产片票房也惨淡收场。

说好的大片时代开启呢?

就像游戏刚开局,玩家还没对线,就先送五人头。

这还怎么玩?

要说2003年也真是个神奇的年份。

在电影一片哀嚎的时候。

反而是一部部神级电视剧先后救场:

《孝庄秘史》《金粉世家》《走向共和》《大染坊》《至尊红颜》《粉红女郎》《男才女貌》。

但,疫情结束后,中国电影应该怎么抢救一下。

问题就摆在了面前。

好在政策革新,下半年出台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给合拍片降了门槛,促进文化交流。

这个政策口一开,也打开了日后合拍片爆发、香港导演北上的局面。

仅在2003年一年,就有60多部合拍片立项。

其中不乏后来的《功夫》《新警察故事》《2046》《七剑》等经典作品,都是在此时进入内地的。

除此之外,也采取更开放、现代的姿态,引流新鲜血液和电影资源。

好莱坞七大更加重视中国市场,民营资本也成为生力军,国内院线加强国际合作……

都是从那时开始加快了步伐。

当时的变化,影响至今。

十七年后,中国电影产业,银幕增长了30倍,票房增长了60倍。

全行业从业人员,数十万计。

市场规模,是全球第二大电影票仓。

非典疫情非但没有遏制住中国电影的发展,反而痛定思痛,促使一个更现代的生态诞生。

2003年,非典疫情,行业受挫。

但,如果当时放弃奋进、放弃包容,那么,今天的行业图景会是如何?

2020年,新冠疫情,行业再次受困。

没有理由,这一次我们要自暴自弃。

如果仔细揣摩现在影院复工排映的片单,耐人寻味。

《中国合伙人》《狼图腾》《战狼2》《流浪地球》与《何以为家》

为什么选择这5部?

有国产片,有合拍片,有外语片。

但从中Sir看到了相同的主题,合作与互助。

这个时候,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搁置争议,放下分歧。

回到我们最大的共识上——

电影。

这不代表我们要放弃审美的眼光,要曲意逢迎。

而是说即使我们有不同的口味,不同的观点,但在疫情面前,我们都是同一个阵线上的同袍。

困境,是大家的,一起扛。

在疫情期间,我们也多次说过,发生的事情,够拍几十部《药神》一样的爆款了。

就看未来,挺过去的电影人如何表现我们共同经历过的历史了。

在票房清零,宣传静音的时候。

我们才更关注到利益之外、光环之下,喧嚣之内的“人心与人性”。

好的故事、好的视角、好的审美也一定隐藏在此。

要相信时间和真诚的力量,假以时日,未尝不会出现新的药神,新的小破球,新的哪吒。

两个月过去了。

关于中国电影未来的声音还会不绝于耳,新的玩法可能继续出现。

但就电影而言, 它只有两个基本元素:

人、做。

是人在做电影。

疫情之后,慢慢做,坚持做,会好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