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不太好的氛围,普遍存在着一种悲观、压抑的情绪,收入无论高低,生活不管好坏,都在讲“压力太大”、“生活不易”,甚至许多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歌曲,正面、昂扬的作品少之又少,宣扬颓废思想的反而大行其道。这里我要讲一个人的传奇故事,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或触动,这个人就是开国大将黄克诚。
黄克诚是湖南永兴人,资历很老,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任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天津市委*。
黄老是典型的湖南人的性格,为人耿直,宁折不弯,属于那种敢于直言、常常报忧不报喜的人,命运自然坎坷。他一生当中先后多次被撤销职务,有人说是六次,还有人说他是九上九下,总之,他被撤职次数之多,在老一辈革命家中是不多见的。
第一次被撤职是在1930年。当年8月,红一方面军成立后,出现了肃打“AB团”的问题。那是在红1军团攻克吉安时,发现了一批有关“AB团”的资料,涉及到江西省委和赣南特委的某些干部,红一方面军总前委认为问题严重,必须进行处理。
“AB”是英文“反布尔什维克”的缩写,“AB团”是国民党特务头子陈果夫等人在江西建立的反动组织,在共产党力量的打击下,到1927年,“AB团”基本解体。在红军根据地里再次出现“AB团”问题,这其中有国民党的挑拨离间阴谋。然而不幸的是,红军内部却进行“肃反”并且扩大化,以至造成了自己队伍的严重损失。
黄克诚当时任红4师第3团政委,在打“AB团”的行动中,他也按照指示,在团里打掉了不少人,八九百人的一个团,一下子就打掉了百把人。尽管与其他团队相比,这个数字还算少的,但也使部队伤了元气。
几十年后,回首那段历史,黄克诚仍感到无穷的内疚和惭愧。他在自述中这样说道:在打“AB团”扩大化的错误行动中,我对“AB团”的存在及危害性,对“阶级决战”的口号深信不疑,对上级的指示和部署,完全是自觉地遵照执行的,从而铸成遗憾终生的大错。至今回想起来,犹感沉痛不已。
黄克诚一生顶天立地,光明磊落。在他一生为数不多的他自己心中有愧的事件中,打“AB团”无疑对他的伤害最大,使他刻骨铭心,所以后来凡是碰上搞肃反、整人之类的政治运动,他就不再盲从了。
果然,在第3次反“围剿”前夕第二次大规模肃反打“AB团”的时候,黄克诚就开始有意识地抵制了。
这时,黄克诚已经是红3师的政委。一天,肃反委员会给红3师交来一份“AB团”分子名单,要黄克诚抓人。黄克诚坚决不肯,说道:“以前是说地主富农钻进革命阵营破坏革命,可是在你们要抓的人里面,有哪一个是地主富农?这全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干部啊!他们怎么会是反革命呢?”
肃反委员会的人蛮横得很,说:“他们就是反革命,一定得抓。”黄克诚看到名单上有两人是优秀连队干部,实在不忍心让他们被抓走,就暗自派人传信,让这两人跑到附近山上躲起来。每天,黄克诚派人送饭上山去。
尽管如此,这两人的踪迹后来还是被肃反委员会的人发现了,他们抓走了这两个连队干部,并很快*掉了。
黄克诚悲痛万分,他质问肃反委员会为什么滥*无辜,这一下他被怀疑有政治问题了,也被肃反委员会的人抓了起来。
彭德怀得知此事,立即赶到红3师,问委员会的人为什么要抓黄克诚,肃反委员会的人拿不出黄克诚是“AB团”的证据,就说他是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彭德怀气愤地说:“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可以斗争嘛,怎么能采取捕*的办法呢?”
肃反委员会的人理屈词穷,只好将黄克诚释放了。黄克诚幸免一死,但他的师政委职务被撤了,降到师司令部去当了个秘书。
这是黄克诚第一次被撤职,这次他不但被连降5级,还差点丢了性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