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吧
经过司马氏两代人的铺垫与经营,终在魏灭蜀的两年后---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大晋,史称西晋,形成晋、吴对峙局面。三分天下得其二的西晋王朝,对势单力孤的孙吴政权来说,如泰山压顶,幸有长江天险,孙氏政权能撑到了15年后的公元280年才降晋,从此西晋完成天下统一,结束历时近百年的三国割据的局面。
结束了百年割据与战乱,无论统治者还是老百姓无不向往安定的生活,企盼又一个如两汉王朝能绵延数百年的大朝强国的来临,西晋初期司马炎也的确励精图治,休养生息,一度呈现欣欣向荣之象。但司马氏政权在实现统一后仅仅36年便走向了灭亡,而且是葬送在曾经被中原人不屑的“蛮夷”之手,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晋惠帝司马衷的那句“何不食肉糜”的名言让他将西晋灭亡的锅妥妥地背了起来,可跳出感性的认知,细细琢磨司马氏一族的种种做法,才发觉晋惠帝继承的大晋江山已然病入膏肓、势如累卵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其一,司马懿屠辽,让北方失去战略缓冲,少数民族迅速崛起,给西晋灭亡遗留下巨大的军事隐患。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造反,魏主曹睿派司马懿举兵平叛,经过一年的战斗击溃叛军,惩*公孙渊,本该惩办首恶后得胜回朝的魏军,却*掉了全部降军,还对公孙渊的根据地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百姓大肆屠掠,使原本汉族人聚居的辽东地区十室九空,造成“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自此辽东地区失去了战略屏障,而胡人则趁虚而入在这一地区逐渐繁衍兴盛起来,却没有引起中原政权的足够重视。
其二,在朝廷官员的选拔上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始于曹魏时期,初期的确为曹魏政权选拔了不少人才,又能一定地调和地方势力,但到了西晋时期,由于司马家族乃一世家大族,实际的中正官员都是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景象。导致了官场之上只看门第不问贤能,社会风气浮霏,士族弟子终日饱暖无思,寒门弟子忙碌不知所为,人心难以凝聚,阶级矛盾逐步激化。
其三,恢复“分封制”,削弱中央集权。分封制,始于西周,时至东周时各地诸侯已尾大不掉,导致春秋战国的数百年纷争不断,西晋统治者不吸取历史教训,错误的认为分封同姓诸侯坐镇一方是巩固司马氏政权的捷径,导致中央集权被削弱,地方势力逐步膨胀,为了利益与皇权,司马家族祸起萧墙,终酿成了绵延十余年的“八王之乱”,严重的内耗直接导致了西晋无力抵抗北方异族入侵而覆亡。
其四,贾南风的祸国乱政。贾南风是西晋开国元勋贾充之女,贾充在司马昭弑君、篡魏的过程中可谓功劳赫赫,权势熏天,在此背景下肤色不白、颜值不高的贾南风成为司马炎儿子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后位十年间因惠帝懦弱无能而得以专权,由于其*害晋惠帝太子引发朝堂不满,赵王司马伦为首进行清君侧,随后司马伦权欲熏心竟废帝登基,酿成各地诸王投入混战,西晋王朝逐渐从宫廷斗争演变成了天下大乱。西晋兴衰,成也贾氏,败也贾氏。
其五,司马炎也绝非明主,没有他祖父的老谋深算,也没有他父亲的政治手腕,基本是躺着被送上了皇位,标准的官三代,没有创业的经验,也缺乏守业的策略。正所谓富不过三代,登基之初尚能励精图治,但随着灭吴实现一统后,生活开始变得骄奢淫逸,政治开始腐朽堕落,上行下效,统治阶级追求金钱名利、声色犬马,士族寒门阶级固化,民心尽散。
其六,错误的民族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三国时期无论是曹魏、孙吴、蜀汉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武装及百姓多采取怀柔与安抚政策,所有才有了“七擒孟获”、“沙摩柯助蜀”的佳话。三国末西晋初,大量胡人经河西地区迁徙至中原腹地,并没有引起汉族统治者的足够重视,司马炎时期不仅不予以怀柔,反倒执行对少数民族的仇视与对抗政策,民族矛盾激化到了一个历史峰值。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军队内耗严重,中央可调动的兵将寥寥,而趁着西晋无暇北顾之时,北方各少数民族陆续建立数个政权,在边关虎视眈眈,等待着那个逐鹿中原的机会...
看到这里,您还会觉得西晋的灭亡很偶然吗?“食肉糜理论”创始人的司马衷只是被后人扣上亡国之君的背锅侠而已。
PS:创业不易,守业更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