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章:(八)杏花苑中引活水 修鱼庄 建果园

系列文章:(八)杏花苑中引活水 修鱼庄 建果园

首页战争策略神兵塔塔更新时间:2024-08-03

上篇文章注重谈了在杏花苑中打造一座大廻廊(诗碑廊)的设想和建议。

接下来谈一下在杏花苑景区中引入活水(旅游景区如果有水,那么整个景区就会活起来,有了灵气)、 建风车、水车、大秋千、水打磨、钓鱼庄等。

其次在苑中开辟桃园、杏林、梨苑、葡萄沟等以及有关杏花村文化内涵的植物,形成“月有花开,四季不断”的杏花苑美丽苑景。

(5)杏花苑景区中引入活水;可水上泛舟,可建观光风车,可荡秋千,还可以修建几座前人用过的水打磨,也可以修筑休闲鱼庄(鱼庄也可以在别的地方修建)。

杏花苑景区中引入活水

引来活水兴景区

(a)水上泛舟;

水上泛舟

水上泛舟

水上泛舟

(b)别开生面的大风车、水车;

景区大风车

景区大风车

活水兴景区 小水车

景区大水车

景区大水车

水车

水车

别开生面的大风车

风车长廊

别开生面的风车长廊

(c)修建古老的游戏;秋千及“跌敝游”;以供游人玩耍助兴。

欧阳修一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说不尽的柔肠百转,秋千也被寄予了这样婉转的情怀。

其实不仅是欧阳修,很多诗人都曾在诗中写过秋千这样的题材,由此不禁让人产生联想,在古代,秋千是怎样的一种娱乐项目?

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老祖先们为了谋生,需要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

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

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

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

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中国北方就有了。

《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当时拴秋千的绳索为结实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故秋千两字繁写均以“革”字为偏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

秋千古文

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唐人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荡秋千在当时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荡秋千,日后主要为宫中、闺中女子的游戏或传统节日广场狂欢内容

古人荡秋千

唐代宫廷把荡秋千称为“半仙戏”,五代王仁裕在其笔记《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宋代出现了“水秋千”。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等书的记载,不管是在北宋都城汴梁的金明池,还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的西湖、钱塘江,都举行过这种杂技表演。每逢夏季举行水秋千表演时,上自皇帝妃子、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竞相观看。表演之前,先在水中置两艘雕画精美的大船,船头竖起高高的秋千架。

表演时,船上鼓声大作,船尾上杂耍艺人先耍练上竿,然后表演者按次序登上秋千,奋力悠来荡去。当秋千悠到和秋千架的横梁相平之时,他们双手脱绳,借秋千回荡之力跃入空中,在空中翻个跟斗,然后投身入水。因表演者姿势各异,看上去惊险优美而又变化无穷。“水秋千”类似现代跳水运动,是宋代杂技的新发展,在中国杂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颇有影响。

古人荡秋千

唐宋之后,荡秋千习俗普及全国,盛况空前。

《古今艺术图》上说:“此(荡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敏捷)者。”(见清翟灏《通俗编》卷三一)山戎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属地在北京市及其周围地区,秋千原是其进行军事训练的工具。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后,将其国土划归燕国,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后来逐渐演变成游戏的用具。

秋千是一种体育娱乐运动。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

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种现代体育项目的兴起,秋千运动除在少数地区仍广为流行外,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儿童的专项活动。1986年2月,国家体委制订了《秋千竞赛规则》(草案),同年,秋千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到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秋千已发展为包括6个单项的较大项目。

秋千运动不仅是一项精彩的竞赛运动,更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培养勇敢精神。同时,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搭秋千

搭秋千是一个累活、技术活, 一般都是一些胆大、心细、麻利、壮实的男人们去制作。他们首先将两根笔直粗壮的松木杆深深的埋到挑选好的地方,一般是在村街口开阔处的道路两边。在两根木桩的顶端架上一根横木,成为横梁,再将横梁牢牢地固定结实,在横梁上再套上两个那时候农村家家户户离不了的笼兜上用的笼兕(笼兕si指笼兜提梁),将秋千的绳子牢牢地捆绑固定在笼兕上,绳子下面再固定一块大约一米多长、七八寸宽的木板,就是秋千的踏板。 这样,一个秋千便矗立在蓝天白云下了。

一个秋千便矗立在蓝天白云下了

据有经验的人说,立那个秋千必须要捆绑牢靠,绑扎牢固一个是安全,再一个是晃动起来时起伏感强,这样秋千很容易荡高。

那时候电视机还没有,人们过年玩耍的东西也不是太多。所以,那时候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

荡秋千的人们站在上面悠荡时,绝对惊险刺激。

荡秋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锻炼身体和意志。无疑,这是一种有益的民间体育游艺活动。一些地方的群众认为,荡秋千能祛除疾病。这也许就是荡秋千能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连那些不会走路的孩子和年过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别人的扶持下荡上几下。青少年男女和壮年人就更不用说了。

年过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别人的扶持下荡上几下

荡秋千的形式有多种,有单人荡、双人荡;有立荡,也有坐荡。荡秋千时双手紧握绳索,两脚踩稳踏板,先叫一个力气大、跑得快的人送秋千。当他双手抓着秋千绳一阵猛跑,将你送到一定高度后,猛一松手,同时很快跑开,秋千便在空中急速地摆动起来。

荡秋千是一种体能与心智的展现,光靠蛮力不行,还得使巧劲儿。每当秋千摆到最高处即将下落的一瞬间,荡秋千的人就会猛地做出下蹲姿势,顺着秋千摆动的方向使劲一蹬,秋千便在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弧线。随着秋千的来回摆动,荡秋千的人也越发兴致高涨,将全身的劲儿都用在两只脚上,起劲儿地、一次又一次地蹬踏板。

将全身的劲儿都用在两只脚上,起劲儿地、一次又一次地蹬踏板。

秋千越来越高,人们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加油声、吆喝声、嬉笑逗骂,应有尽有,笑声和着秋千的摆动,将场上的气氛不断推向高潮。

若是双人荡秋千,一般都是相向而立,而且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才会越荡越高。如果你用劲他不用劲,或者两人用力方向不一致,秋千就飞不起来,只能在低空摆动;假如你不会荡,那就干脆不要用劲,让伙伴带着你在空中飘荡好了。

若是遇到荡秋千高手,那就更有看头了,他们往往会把秋千荡得与横梁相平,身体顷刻变成天地间的一条平行线。

每当这时候,场上就少了些喧哗,多了些紧张,有的人甚至屏住呼吸,眼睛紧紧盯着秋千上的人,生怕出现什么闪失。直到秋千摆得越来越低,速度越来越慢,人们才恢复了先前的欢笑,场上的气氛开始重新活跃起来。

他们往往会把秋千荡得与横梁相平,身体顷刻变成天地间的一条平行线。

荡秋千还成了村民年复一年、传承民间的游乐活动

秋千到达顶峰时,便用力前驱,整个身体迅速下落、猛然回升,那架势酷似《西游记》里神兵天将般威武。

秋千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思,在欢声笑语中,抖擞着精神,把快乐带到半空,向人们展示着傲视与悠然的神态。

孩子们的简易秋千

青年女子荡秋千

孩子们学着大人的架势,使劲地荡

秋千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思,在欢声笑语中,抖擞着精神,把快乐带到半空

荡秋千还成了村民年复一年、传承民间的游乐活动,那样的情景可惜现在不多见了。

而当时我们那里还有一种游戏,土话叫做“跌敝游”。顾名思义是一个坑爹整人的游戏。

“跌敝游”的制作是先竖一根木桩,将下端固定,再在上端设轴装一大车轮, 用销子牢牢地固定好。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跌敝游”道具了。

玩耍的时候,一个人背朝下,躺到“跌敝游”上面车轴的下部,另一个人趴到“跌敝游”上部车轴的上面,一双手用力抓住车轱辘。然后,游戏就可以开始了。

游戏挺简单,就是躺在下面的人用双脚使劲的蹬那个车轱辘,这时候车轱辘也跟着转了起来,下面的人将它蹬的越快越好,这时候在向心力的作用下,趴在车轱辘上面的人就会斜斜的向四周摔。此时,很多胆小的人都被吓哭,有的嗷嗷直叫。中间要是趴在车轱辘上的人,支持不住掉了下来,那就是输了,也就成了“鳖”了。

如果到了一段时间,没有掉下来,可以轮换。不过,这个游戏也是有恐高症,或者是晕车的人不能玩耍。你如果是晕车的人,趴上去,一时三刻就天旋地转头晕脑胀的不行了。

这个游戏是否和航天员训练时坐的“旋转椅”有些相似。不过由于这个“跌敝游” 游戏过于刺激,有时还会出危险,兴了不多年就消失了。

它已经成为历史的故事,留在了一些上年纪人的记忆里了。

以上是那时候春节期间,村民们玩耍的两种古老游戏。

(d)修建几座水打磨,展示农耕时代老百姓磨面的传统生产工具景观;

水打磨磨坊

水打磨加工粮食

水打磨坊论古今

水打磨,始于何时,暂无可考。但康熙版《汾阳县志》载,明嘉靖二十五年至三十一年(1542~1548)任汾州训导的岳东旸赞马跑神泉诗云;“推移滚滚千轮转,灌溉沄沄九陌通。”说明了在1542年前已经“山亭水磨,雷隐云连”,成为了当时峪道河靓丽的风景了。

水打磨它与旧时候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随着电力磨机的兴盛,也无奈地卸任,己消失多半个世纪了,留下的只有老人们闲话中的念叨与脑海中淡淡的回忆了。

据说汾阳峪道河鼎盛时期曾经有过九十九座水打磨。

那年1934年梁思成、林徽因住在清水曲径,绿树掩映着的洋人别墅——曾经的磨坊里不无感慨的写道,“汾阳城外峪道河,为山右绝好的消夏去处......电气磨机在平遥创立了山西面粉业的中心,这源源清流始闲散的单剩曲折的画意。辘辘轮声既然消寂下来,而空寂的磨坊,便成了许多洋人避暑的别墅”。

他们看着窗子以外感叹着,“这十几年来,这一带因为山水忽然少了,磨坊关闭了多少家,外国人都把那些磨坊租去作他们避暑的别墅。”
峪道河的水打磨,在轰轰烈烈中兴起,承载了数不清的荣耀和光环,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在枪炮声中倒塌,在社会的进步和建设中消亡,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回忆和遐想,还有难以割舍的眷恋(附录)。

那时,当地人们加工粮食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水打磨。峪道河长年不断的流淌,前人就利用村头村尾、河岸、山根等有利地形修建了水磨。磨坊是土木结构的两间瓦房,房内一边悬空用木板埔成,一边是土炕供磨主人居住生活。

磨板中心留有圆孔,上面置有两扇石磨,石磨正边有一根三米有余的木轴,从圆孔中上接石磨下连直径约3米的大木轮。

从房外引来一条水道,进入带有坡度的木槽,进水口不远处安有截水板,磨面时将截水板安在相向的地方,水就顺着渠道而下打动木轮,带动轴杆石磨就开始转动,而且还发出很大的响动。

水打磨加工粮食原理图

水打磨直径约3米的大木轮

(e)打造一座全国一流实施配套的杏花苑鱼庄(钓鱼塘,也可以建在别的地方), 内建设有停车场,大型餐厅,厨房,独立包厢,联排休息室等。配套KTV、 棋牌、垂钓、烧烤、采摘、是集娱乐餐饮休息为一体的休闲娱乐聚集地。吸引各地的垂钓者前来打卡助兴。同时也是大型团体活动,单位活动,家庭聚餐的好去处。

修筑杏花苑鱼庄(钓鱼塘)

修筑杏花苑鱼庄(钓鱼塘)

吸引各地的垂钓者前来打卡助兴

吸引各地的垂钓者前来打卡助兴

吸引各地的垂钓者前来打卡助兴

吸引各地的垂钓者前来打卡助兴

(6)在杏花苑中规划开辟种植桃园、杏林、梨苑、葡萄沟;以及属于有关杏花村文化内涵的植物,形成“月有花开,四季不断”的美丽苑景。

杏花苑中规划开辟种植桃园、杏林、梨苑、葡萄沟

吸引众多的游客来此赏花、踏青、览胜。让他们一起到杏花苑里溢满春色的一角探寻春的美好吧!用鼻子呼吸春的清新、用眼睛捕捉春的色彩、用味蕾品尝春的香甜、用心情感受春的生机活力!

(a)桃园;桃园是一个很理想的打卡地,远景近景皆宜。近景可徜徉于桃花之下,远景则可登上高台俯瞰。

杏花苑中桃花园

怒放的桃花,沾带晨露,漫山遍野地绽放,这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

桃花也进入了盛花期,片片明媚撩春色

满目团簇的桃花和扑鼻的花香,真是个桃花源的圣地。

(b)杏林;看不落凡俗的杏花,听杏花在私语, 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给了人们休憩娱乐的最佳场地。

一到阳春三月, 杏花村就成了杏花烟雨的江南!让花香染香你的心灵,搁浅红尘纷扰,忘却烦恼与忧伤,那里定会有一朵花儿在向你微笑!

一到阳春三月, 杏花村就成了杏花烟雨的江南

环绕的是一围花墙、氤氲着一缕芳香。放眼望去,山上山下、处处是绽放的杏花

一段好春藏不住,艳阳天下杏花梢

杏花点点,尽占春风

杏树,花开时节,落英缤纷,美得让人心醉,不忍离去......

(c)梨苑;伴随着大地的复苏,春天悄悄地走进了梨苑,淡淡的温柔里有着无法隐藏的魅力, 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梨苑,春天香雪似海,鸟语花香;夏天枝繁叶茂,苍翠欲滴;秋天硕果盈枝,酥甜爽脆;冬天苍劲挺拔,凌寒傲雪。

前来观景的游人陶醉在梨花的清香和泥土的气息里,或合影留念,或抬头赏花。花似海,人如潮。花裹着人,人拥着花,人也成了一朵快乐的梨花。

春天那漫山遍野洁白如雪的梨花

游人陶醉在梨花的清香和泥土的气息里,或合影留念,或抬头赏花

人也成了一朵快乐的梨花。

夏天枝繁叶茂,苍翠欲滴

千树万树梨花开

秋天硕果盈枝,酥甜爽脆

(d)葡萄园;开辟修建一座葡萄园,供游人欣赏、品尝、采摘。

葡萄园

葡萄园

又到一年采摘季

葡萄架下农家乐

垂涎欲滴新鲜葡萄

(7)打造一座汾州民俗“窜黄蛇””即九曲黄河阵

汾州民俗“窜黄蛇”

汾阳传统民俗“窜黄蛇”即九曲黄河阵。凡绕游九曲之人,总想对它的历史由来作一番了解。
汾阳传统民俗“窜黄蛇”,即九曲黄河阵,是流传于汾阳的一种民间社火活动,每年元宵节期间举行,为民间祈福求财、祛邪去病的游乐灯阵。我国民间一直有绕九曲的习俗,随着佛教和道教文化的传播而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吕梁沿黄河地区的柳林、孟门,晋中地区的祁县、太谷等地也有摆此灯的风俗,而汾阳市峪道河镇后沟村的九曲黄河阵已于2008年被列为吕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 窜黄蛇”的传说
窜黄蛇”以武王伐纣时遇到的九曲黄河奇阵为原型演变而来,因原阵由六百魁梧大汉垒人墙组成,因此这项活动也叫“游百壁”。当时武王的兵马被纣王的恶阵吞噬了成千上万,无奈之时,姜子牙上昆仑山请出了道家的祖师爷元始天尊和老子才将此阵的死门堵死,活门打开。得此秘诀的姜子牙协助武王在伐纣的战争中步步取胜。《封神演义》中说此阵“九曲曲中无直,曲尽造化之奇,抉尽神仙之秘,任他三教圣人,遭此也难逃脱。”因此,这个阵早先是一个恶阵。

“窜黄蛇”汾阳话作“转黄河(音xi)”,也叫黄河灯会,据《帝景物略》(1635年)记载:正月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人缚秫秸作棚,周悬杂灯,地产二亩,门径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误不得径,即久迷不出,曰黄河九曲灯也!

传统的黄河灯会由黄河牌楼、塔塔旺火和黄河阵组成。黄河牌楼一般搭建在黄河阵入口处,牌楼占地八平方米,高三点五米,顶部架满松枝柏叶并插五色彩旗,悬挂五色彩灯,牌楼内设置神案,供桌上放一斗,斗内盛满五谷粮食,用黄纸密封,然后在斗内插十三个神牌位,分别为河神、五瘟不染神、四海龙王、公式公式神、五谷神、福禄财神、灯光菩萨,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观音菩萨、送子娘娘、满天星斗、山神、一切诸神。在黄河牌楼右前方八米处,还要搭建一座高大的塔塔旺火,完全用黑炭垒成,圆圆的馒头状,就地而垒,高高地矗立而不倒……

九曲黄河阵民间也有叫九曲迷惑阵、九曲连环阵。灯阵由横排十九根,竖排十九根,共三百六十一根灯柱组成,整个黄河阵占地九百平方米,每根灯柱高一点五米,由高粱秸秆捆扎而成(现在灯柱已换作钢管),灯柱间有横杆相连,间距为一点五米,断开处便是黄河阵的通道,通道全长约九百米,通道蜿蜒曲折而成九个回字,而九个回字,还有人解释为九个佛家标志万字。灯阵如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述,总是峰回路转,千折百回,稍不留神,这转黄河就把人转得迷乎了,眼睁睁地看着灿烂的灯火,就是转不出这灯阵来……
在九曲灯阵的中央竖着一根高杆,俗称“老杆”,上面悬挂着红黄绿紫蓝五种颜色的方旗和两盏灯笼,串起来的彩旗和五色灯从“老杆”中间连向灯阵的东南西北四个角,四周也有灯笼和五色彩旗围绕着灯阵,构成了颇为壮观的九曲黄河阵。
黄河灯阵的每根灯柱上都用木托托起一个灯盏,共365盏灯,一盏灯代表一天,365盏则象征着一年。灯盏中,一个小酒樽做得灯瓜瓜置于木托上,内放灯芯和大麻油,外面用各色纸张糊成圆柱状。掌灯后,有人会在灯阵中不断为灯添油,或者把被风吹灭的灯重新点燃。夜幕下各色灯显的五光十色、万紫千红。如恰遇瑞雪,盏盏灯火,更富有诗情画意。
求灯是后沟村“窜黄蛇”活动的压轴戏,人们转黄河,图的并不仅仅是红火热闹,这项佛教敬神祈福的风俗,早已经随着宗教的传播深深扎根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了。
后沟村的黄河灯有平安和谐灯、风调雨顺灯、发财发福灯、生儿育女灯、加官进爵灯、金榜题名灯等等,转黄河许愿后带灯回家,第二年如愿后要带灯还愿,就在这一许一还间,这转黄河的习俗便在民间不断地流传了下来。
转九曲的方式十分丰富,在现场参与活动的群众拿着寓意美好的黄河灯,沿着灯杆连成的纵横回旋的迷阵来回游走、寻找出路、考验智慧,大家在欢笑声中祈福,在吉祥如意的好兆头下尽情欢乐。
一般转九曲时,先由秧歌队前面开路,边敲锣打鼓,边扭秧歌。群众尾随其后,浩浩荡荡,弯弯曲曲,缓缓而行。每进一曲阵门,都要唱喜庆秧歌,祈求天地神灵保佑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转九曲的方式五花八门,有单人转的,也有几个人合伙转的。他们沿着灯杆连成的纵横回旋的道路绕来绕去,有的游出去了,有的游出去又绕回来,引起一阵阵欢笑。据说谁能够顺利地转完九曲,一年四季就会健康平安,风水旺,运气旺,百病不侵,大吉大利,民间还有“转九曲五谷丰登,抱老杆祛病消灾”“游了黄河灯,一辈子不肚痛”“游了黄河灯,全家享太平”的谚语,故而转黄河也叫“游百病”。
近几年来,后沟村把这种民间文艺形式不断完善发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这里体会这一古老文化习俗的魅力。
九曲黄河阵,曲中无直,但人生曲中有直,无曲便无直,曲中以求直,畅游可感悟人生。
九曲黄河阵,已不是厮*的战场、除妖崭魔的工具,而是欢乐的海洋,是人类进步、和谐、文明、富裕的缩影。
九曲黄河阵,是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内涵丰富,给游人以平安、幸福、希望。绕九曲来吧,它将使你得到满足、快乐!

(附录)汾阳峪道河八十四座水打磨(冯玉祥、孔祥熙、冀贡泉皆有磨);

作者 王成武,汾阳峪道河水利站原站长,汾阳文史学者。

说到峪道河,人们很容易就要想起始于刘村,终于马跑神泉,绵延二十里,首尾相接,音声相闻的水打磨。即使外州外县的人们,也从祖辈人口耳相传的赞叹中多有羡慕之语。
峪道河的水打磨,始于何时,暂无可考。

康熙版《汾阳县志》载,明嘉靖二十五年至三十一年(1542~1548)任汾州训导的岳东旸赞马跑神泉诗云,“推移滚滚千轮转,灌溉沄沄九陌通。”说明在1542年前已经“山亭水磨,雷隐云连”,成为了靓丽的风景。
在几百年的时光里,这里的水打磨也建也毁,也成也败,至1930年的中期,有迹可循的有八十四座。
头盘磨,在刘村桥西。1932年就因无人管理而自行倒塌。
二盘磨,在南崖底村界内。侵华日军拆毁,1961年南崖底村复建为村民磨面。

三盘磨叫“义和庆”,在南崖底村,解放后做了保健站,就是现在峪道河卫生院的位置。
四盘磨,在现峪道河中心小学新建教室附近。日军占领期间无人管理自行倒塌。
五盘磨,在原峪道河加工厂院内,1930年前后即自行倒塌。

李家沟村境内四座。其中两盘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就倒塌,一座1950年后拆掉,一座现为民居。
崖头村有一座,解放后还继续为村民们磨面、榨油、烧白酒,1980年后始拆掉。
田褚村境内有八座磨。有五座毁于日军占领期间,三座拆于1980年前后,其中十四盘曾专磨榆皮面。

水泉村境内有十一座磨。五座毁于日军占领期间,其余毁于1980年前后。其中二十一盘解放后做了县粮食局面粉加工磨。二十四盘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拆了盖成高桂滋(高师长)的洋楼。二十五盘人们叫罗护士磨,外国人在院内建了欧式洋楼,1930年前,楼磨一起做了汾阳医院的夏令会避暑医院。位于老泉附近孔祥熙的二十六盘磨,在日军占领期间也无人管理,自行倒塌。

张家坡境内有七座磨,五座被日军拆毁。三庆长磨人们也叫他“寇家磨”,1930年前就做了汾阳医院和护士学校的菜园子管理处。三座做了夏令会一院、二院、三院,改为教会传教布道的会所,夏令会三院外盖有欧式建筑美瑞亭和四明楼,老人们说日本人拆磨时顺手捎了美瑞亭和四明楼。拆美瑞亭时把几根绳子幷在一起拴在亭柱上,用汽车拉倒柱子塌了亭子。

由罗护士主持的疙瘩儿磨(也叫罗护士磨),做了汾阳医院的女子避暑医院。幸存的姑儿(老鼠)窝磨解放后做了骨肥社的磨骨肥场所。

王盛庄境内有五座磨坊,日军拆了四座,自行倒塌了一座。圪杈磨、新来磨、裴牧师磨、万青磨先后都做过洋人的避暑别墅。人们所说的王塔磨。是解放后村集体为村民磨面新盖的磨。

赵庄村境内有十三座磨坊,日军拆了十一座,山水冲毁一座,幸存的一座柏树磨解放后做了集体的磨坊,为村民磨面许多年。下士庆磨、上士庆磨、半坡磨、日升隆磨、下天桥磨曾为冯玉祥所买,其中下天桥磨做过“求知平民小学校”。日本军队驻扎赵庄村后,首先拆毁掉的就是冀贡泉的“吉庆长”以及冯玉祥等中国人的磨。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两座内地会磨、恒牧师(恒牧师即恒慕义,也就是前驻华大使恒安石的父亲)的林泉磨别墅、人们都叫“吊死鬼”的洋人避暑磨,在外墙上画着特殊标志(国徽或者会徽),日军不破坏。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些特殊标志也保护不了他们,统统被日军拆的烧了火。

桑沟村包括下金庄境内有八座磨,日军占领期间拆毁了五座,包括曾经和下天桥磨一起做“求知平民小学校”的上天桥磨、对头磨、美国人的避暑的磨、义和庆磨、二蛮子磨。龙皇玉磨解放后做了桑沟村集体为村民磨面的场所。另一座二蛮子(二蛮子是磨主的小名)磨解放后做了为金庄、桑沟、下金庄、赵庄四村提供商品供应的供销社,遗迹尚在。

上金庄村境内有二十四座磨。日军占领期间拆毁、倒塌了六座,火烧了十五座。一九四三年二月,日军一天内放火烧了老虎磨往后的石轮窝磨、老七磨、砂巷头磨、柴磨、帮帮崖底磨、鞍子溪头磨、恒文磨、窑窑磨、得益长磨、窑窑上头磨、驴脊梁磨、不知名磨(2007年时被调查的老人们都说不清磨的名字了),以及张文福的连头三座磨。

天裕公磨解放后为金庄村民磨面服务,拆于1980年前后。解放后国家恢复了一座,做县粮食局的面粉加工磨,因其磨面效率高,吃粮快,人们叫它“老虎磨”。老虎磨,随着电力磨机的兴盛,也无奈地卸任,留下的只有老人们闲话中的念叨。

1934年梁思成、林徽因住在清水曲径,绿树掩映着的洋人的别墅——曾经的磨坊里不无感慨的写道,“汾阳城外峪道河,为山右绝好的消夏去处......电气磨机在平遥创立了山西面粉业的中心,这源源清流始闲散的单剩曲折的画意。辘辘轮声既然消寂下来,而空寂的磨坊,便成了许多洋人避暑的别墅”。

他们看着窗子以外感叹着;这十几年来,这一带因为山水忽然少了,磨坊关闭了多少家,外国人都把那些磨坊租去作他们避暑的别墅。
峪道河的水打磨,在轰轰烈烈中兴起,承载了数不清的荣耀和光环,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在枪炮声中倒塌,在社会的进步和建设中消亡,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回忆和遐想,还有难以割舍的眷恋。

未完待续;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