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店区:炒米村
炒米村坐落于张店区东南部沣水镇的炒米山下。该村约建于元朝。旧时先隶益都县,后属淄川县。炒米山由九座山峰组成,侧柏、刺槐、荆花和野酸枣遍布山峦和沟壑之中,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淄博市名胜风景区和生态保护区。相传,北宋年间,《水浒传》 一百○八将之一的“小霸王”周通,曾在此处建立桃花寨,占山为王,*富济贫。
村名由来
古时,炒米村是由内陆通往胶东沿海一带主要的交通要道,过路的商客贾旅很喜欢在此栖息餐饮。路边的餐饮店都常备一种很好喝的炒米汤,清凉解暑,因而此处被誉称为炒米店。
据传,最早卖炒米汤的是一户刘姓人家。他看到有如此商机,就率先在大道旁建起了餐饮店,主要提供炒米饭汤,同时也捎带着经营少许酒水。虽然挣不到大钱,但时间一长,倒也有点积蓄。有一年因为战乱,刘姓的小店生意开始萧条。他所傍依的这条东西大道,也挤满了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难民。刘姓店主夫妻心肠好,经常在路边摆放一些炒米接济穷人。特别对一些年幼的儿童、体弱的老人更是爱心有加,不但送给他们一些吃的,还时不时拿出一些衣物、零钱周济他们。一传十,十传百,刘店主乐善好施之名遐迩皆闻,也引来了更多的逃难之人。刘姓夫妇每天应接不暇,家中微薄的积蓄也日渐耗尽。眼看严冬来临,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
一日清晨,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刘店主推开店门,但见一个衣衫破烂、蓬头垢面的老头躺在雪地里已经奄奄一息。他赶忙招呼妻子将其扶进屋内端饭喂水。不一会儿,老头竟然慢慢苏醒过来。夫妇二人为他洗面换衣,并问他来自哪里、去向何方。老人只是摇头,一言不发。在夫妇二人的精心照料下,老人一天一天好了起来。老人不但每天要菜吃,还要酒喝,而且饭量惊人。店主妻子难免有些怨言。刘店主一面安抚妻子,一边变卖一些家产侍奉老人。时间一晃就是七天,刘店主倾尽家中所有,准备了一餐好饭,端到老人面前让他吃。这老头也毫不客气,只顾大口吃饭,大杯饮酒。 刘店主说道:“老大爷,我看你好像也是无家可归,这已是我家中仅有的一点东西了。吃了最后这顿饭,咱们就一起讨饭度日去吧,谁叫咱俩今生有缘呢。”老人听罢,歪歪斜斜站起身来,把碗中剩余的饭倒进了空无一粒米的缸里,转身又来到了店后的水井边大口呕吐起来,把刚刚喝进肚子里的酒全部吐进了井里,嘴里还嚷嚷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机一到,必定全报。”说完飘然不见。刘姓店主夫妇大惊,又忽听井内哗哗作响,一股酒香霎时飘满小院。店主取出井水一尝,全是甘醇白酒。两人急忙返回屋内,发现刚才还是空空如也的米缸,突然是黄澄澄的炒米满缸外溢。刘姓店主夫妇顿悟:菩萨临世赏善惩恶。他们立即焚香祈祷,许下心愿:多行善事。自此以后,刘姓夫妇更加一心行善积德,炒米店生意越做越大。随着社会逐步安定,附近人家看到刘家炒米店生意兴隆,也依葫芦画瓢地做起炒米生意来。刘姓米店对新户开张也都给予多方支持、帮助。到后来,炒米店户越来越多。开店的主家在此繁衍生息,逐渐形成村落。炒米店遂改称炒米村。不过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人们仍然习惯叫炒米店,甚至叫炒米。至宋末元初,战乱再起。因为炒米村地处交通要道,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本地民众难以安身,纷纷逃亡他乡。到了元朝,这一带几乎荒无人烟。而今的村民祖先,大多数是明初大移民时从河北省枣强县迁徙此地定居的。
明末清初刘氏民居
在炒米村中部,有一处古民居,据说是明末清初的刘姓大户——刘明扬所 建。该建筑占地面积250平方米,面阔21.6米,进深10.2米。整栋房屋稳重规 矩,灰砖青瓦、气派大方。门窗上部青砖,莲瓣雕饰别具一格。房顶小瓦出脊东西飞檐。墙基六层条石铺就,实属罕见。古宅墙体厚度为75厘米左右,冬暖夏 凉,起居舒适。虽然老宅年久,历尽沧桑,但从古朴典雅的建筑格局,仍依稀能看出当年主人的殷实与富足。这座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虽经朝代更替、战乱摧残,依然保持了原来的基本面貌。它既真实地展现了我国北方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典型风格,又为我们留下了一份难得的历史遗存。
明末清初刘氏民居
相传,刘氏故宅原貌是一组建筑群,但因为历代战乱破坏和风雨侵蚀,目前只留下了这座古宅和周边的两栋厢房及一个残缺的门楼。2009年,该故宅被列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列为市级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翰林刘瞻渭
清代刘氏家族中有一位名叫刘瞻渭(1750—1835,字清源)的人。其自幼聪慧,十二岁即能背诵《四书》而无遗句。乾隆三十七年岁次壬辰(1772)中举,时年二十二岁,但其后进京会试,屡试不第。与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相似,每次都名落孙山,直到 82 岁未曾入仕。虽然其仕途不顺,但为人却乐善好施,并且非常热心社会教育。他多年坚持自己出钱在湖田办学,为当地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受到附近老百姓的敬重和赞扬。经过地方官员多次举荐,直到清道光十三年(1833),皇帝特赐予翰林院检讨,例授文林郎,成为奇闻。为此,村人都称刘瞻渭为刘翰林。
刘瞻渭的后人刘大成(1864—1947),字振声,号麟圆,自幼聪明超群。其伯父训教:“功名天定,学问人定。吾欲你立志读书,继承书香门第。”自此发奋,壬午年(1882),18岁中秀才。历取优等辅廪生,得到州、县的生活辅助。于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 中举,拣选章丘知县。当时,他不愿为官,一生设馆课徒。先后在临淄、文登、章丘、历城等处设馆多年,在济南顺贡街张府十几年。晚年在张店庆华栈邹翰林(邹振岳)处做私塾先生,至1938年回家。在家设馆六年,80余岁方止课徒。可谓一生课徒,桃李遍播。其诗作也较多。现摘录一首:
上鸾坡寿诗
未坐先闻菊酒香,喜筵开处照华堂。
恐将俗礼累清德,谨以新诗侑寿觞。
乐奏钧天听缭绕,筹添海屋数端详。
升恒日月追前哲,天保九如第六章。
(李森 孙传锋)
政协淄博市委员会
《淄博记忆乡村》 编委会
主 任 丛锡钢
副主任 刘东军 董学武 达建文 蒲绪章
王济众 徐培栋 毕红卫 李先坤
委 员 任汝刚 耿衍飞 李美英 李 玲
王 东 孙雁丽 徐俊杰 李 洁
张新清 李玉清 苗 玉 裴培科
王照达 齐爱英
【本文选自淄博政协 特此感谢原作者】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