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部浩瀚的二十四史,演绎了多少兴衰荣辱,成败毁誉。中国千年历史道之不竭,述之不罄。近现代人偏爱明史,于是世人趋之若鹜,大有蔚然成风之势。然予对于明史历来不甚精读,知之亦少。唯对于三国历史情有独钟。若言三国,必先道魏、蜀、吴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史实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最著名的莫过于哪位“神机军师”诸葛亮的《隆中对》,其文中所蕴含的政治、军事谋略以及思想精粹历经千年不衰,思想精华至今熠熠生辉,成为中国历史上政策论文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历来颇受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文人的青睐与推崇,并且奉为圭臬。一部三国史,演绎了多少割据一方,兵雄地广,雄极当时的一方诸侯;多少金戈铁马,纵横疆场的将军统帅;多少运筹帷幄,智算千里的谋臣策士。笔者屡屡有提笔写一篇关于三国历史的文章,而因三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笔者自知才疏学浅,鄙陋寡闻,难膺此任。即便如此,笔者仍就想就三国某些话题与广大三国爱好者讨论、交流与学习。三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可以探讨的话题非常之多。笔者就选择其中一个关键点(抑或话题)与广大三国历史文化爱好者一起交流与学习。鉴于笔者才识所限难免有错讹之处,还望行家里手加以斧正。笔者所选的关键点即是对三国天下三分格局的探讨,并对此进行浅析与阐释(本文主要以罗贯中《三国演义》的通行本为纲进行探讨)。要探讨魏、蜀、吴三分天下,必先探讨诸葛亮的《隆中对》,这一篇千古奇文可谓精深玄妙,独步千古,不乏战略意义。然而伟人*却以他那独到而睿智的战略眼光对《隆中对》进行了批判。认为蜀国不能完成一统三国,实现其“匡扶汉室”的最终目的,皆因《隆中对》的战略构想有着致命的失策之处。*认为,蜀国之败“其始误于隆中对”,*的具体观点是“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依据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刘备集团首先占据荆州为家,进一步争取益州,已成鼎足之势。完成与曹魏、孙吴两家三分天下的割据局面。然后“待天下有变”时,“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且不言毛(泽东)论的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造成的荆、益两州两个兵团在对外作战中无论是政令军令乃至情报互通方面难以协调与统一。而且要想实现《隆中对》的战略构想还需要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待天下有变”时,如果“无变”,则刘备集团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首先完成吞并强大的魏国,进而再吞并孙吴完成“匡扶汉室”的伟业。有些人会问为什么不可能首先吞并曹魏,原因显而易见。魏蜀两国的国力,军力,民力相差悬殊,二者不可同日而语。那么问题来了,当时蜀国的精英们有没有怀疑《隆中对》的战略构想是水中月镜中花,是可望不可及的政治之梦呢?笔者认为:有,至少先帝刘备是有的。关羽覆亡后,刘备不顾诸位大臣的坚决反对,讨伐东吴,认为是刘备胸无大局,为报私仇而致大局于不顾。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太过于肤浅,未免太轻视刘备了。刘备首先是一位政治领袖,然后才是一位军事首领。政治领袖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首先考虑的是政治利益,而绝非意气用事。刘备倾全国之兵以伐孙吴,笔者判断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完成他自己的战略构想。刘备的战略构想即是先消灭实力比曹魏弱小的孙吴,首先完成占据荆益两州和江东,与曹魏二分天下,待有了资本,再与强大的曹魏一较高下。刘备的战略构想即是先南北二分,后一统天下。这种观点是否是捕风捉影,有什么依据吗?!有依据,因为在甘宁初降孙权时为其献计:“一破祖军,鼓而西向,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矣。”甘宁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建议孙权先取荆州,进而占据巴蜀,首先完成天下二分。孙权称甘宁的计策为“金石之论”,只是当时孙权初据江东,许多内部事物尚待解决,根本无心他顾。甘宁此计便告搁浅。但是后来,公元221年刘备首先发动征伐东吴的战争,欲完成他的首先消灭东吴与曹魏的二分天下,进而北图中原的战略构想。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于东吴少年统帅陆逊之手,70万精锐军队损失殆尽。从此,蜀国一蹶不振。刘备也在蜀汉章武三年于永安宫中绝望地溘然长逝。 至此,笔者将三国三分天下的浅析与阐释略加说明。与广大三国历史文化的爱好者共同学习与交流。鉴于笔者才识所限,还望诸位批评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