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紧接上期)
第二十五章 赤壁之战
第一节 曹操决策失误
鲁肃回江东复命时,正好遇上孙权召集群臣大会,商议应对曹操之策。
前面说过,曹操南征有两大目的,一是夺取荆州,二是驱赶甚至消灭刘备,并没有渡江作战征讨江东的计划。查遍史书也找不到曹操此次出征荆州还附带有征讨东吴的记录,都是大同小异的“南征荆州,东攻刘备”,说明曹操根本就没有攻打东吴的心理准备和军事准备。
《三国志•贾诩传》里有个记载:“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贾诩劝谏曹操不要这样做,“太祖不从,军遂无利”,也说明曹操是在取得荆州后临时起意想攻打江东。
孙权最初也没有和曹操交战的打算,只是“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两个都没有想过要战场交锋的人,最后怎么会大打出手打得死去活来呢?
大的背景是鲁肃自作主张招纳了刘备,把江东卷入了战争的漩涡。小的线索是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奇怪的信。
信上说:“我奉朝廷之命南征,刘琮已经投降。如今我聚集了八十万水军,准备与孙将军在吴会猎。”这封语焉不详的信在江东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孙权把信给文武官员传看,没有不大惊失色的。
之所以说这封信奇怪,就是其中语焉不详,不光是当时就是现在都还有截然不同的解读。
这封信首先是威胁,最好是吓得孙权象刘琮那样举手而降,其心理行为就象有人中了大奖后还想再中一次一样。如果不投降也不要轻举妄动,而是要配合自己消灭刘备。
所谓“会猎”,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指双方会合出猎,会猎的猎物是刘备,而不是指互相攻打,互为猎物;二、仍然是威胁和挑衅。在没有得到对方邀请或许可,自作主张带领军队进入对方辖区内打猎,本身就是一种武装侵犯。
曹操南征荆州本来就是在准备并不充足的情况下匆忙而行,只是运气好,遇到刘琮这个窝囊废不战而降,才没有受到损失,如今,在没有做过任何征讨江东的准备的情况下,居然主动写信去挑衅孙权,令人匪夷所思。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是曹操骄傲了!
兵不血刃地得到荆州使曹操飘然得意起来,骄矜之心油然而生。不光体现在这封信上,还出现在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上,这件事甚至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曹操灭掉袁绍成为北方霸主时,益州牧刘璋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被剿灭的对象,就开始巴结曹操,于建安十年(205年),派中郎将阴溥向曹操致敬,这其实是服软的表现。这年曹操还在和青州袁谭、西平高幹苦战,巴不得刘璋不要在后方捣乱,赶紧任命刘璋为振威将军,三哥刘瑁为平寇将军(不久刘瑁因狂疾去世),先安抚稳定了再说。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刘璋派别驾从事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和一些军用物资给曹操,表示支援。叟兵是益州土著族群士兵,以作战勇猛著称。
如今曹操得到了荆州,赶走了刘备,与益州近在咫尺,刘璋更加担忧,派张肃的弟弟别驾张松前往荆州拜见曹操,向曹操致敬。没有记载张松这次出使带了些什么礼物,但像这种巴结式的出访,礼物一定不会少于上一次。
意想不到的是曹操居然拒绝接见张松。主簿杨修极力劝谏曹操接待张松,征聘张松为僚属,曹操根本不听,还把张松任命为偏远的越嶲郡(今四川西昌地区)内的比苏县为县令。
张松是何许人啊?蜀中才子,虽然个子矮小,却聪明绝顶,精明干练,和大多数聪明人一样,张松也恃才傲物自命不凡,觉得刘璋暗弱,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经常为此叹息。这么一个自命不凡的人出使曹操,竟然一被拒绝,二被任命到发配犯人的蛮荒之地去做官,接二连三的羞辱让张松恼羞成怒怒不可遏,回去就说曹操的坏话,让刘璋“自绝”于曹操,断绝与曹操的来往,与刘备结盟。这两个字也很有意思,表明是刘璋主动想和曹操建立关系。
挑衅孙权和拒绝张松这两个骄矜的行为都让曹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前者使其兵败赤壁,让孙权进一步稳固了政权,鼎足江东之势再也无法撼动。后者使刘璋倒向刘备,出现曹操最担心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刘备终于得到梦寐以求的地盘,并果然壮大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势力。
晋人习凿齿在其所著《汉晋春秋》里对此事有个评价“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认为正是曹操的骄矜导致了天下三分,裴松之的《三国志》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引用了这句话,以示认同。
曹操真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做了件傻事,铸下大错,使得自己一统天下之志毁于一旦。
知道刘备依附孙权后,如果曹操不再追剿刘备,同时好言安抚孙权,和平共处。以刘备人杰之姿,吕布、刘表都知道防范他,孙权更要防范他了。
真实的历史是赤壁之战后,孙权、周瑜对刘备的防范不下于吕布、刘表,甚至要软禁他了。曹操何不像当初对待袁氏二子那样,退一步让两虎相争呢?
另外接受刘璋的示好,伺机进入并占领益州,或者与益州结盟,假巴蜀长江水道顺流而下征服江东,这样还会有三国吗?
骄兵必败啊!
第二节 主战与主和
回到孙权议事堂上,江东文武就降曹还是抗曹争论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以张昭为首的大多数人主张投降,只有鲁肃一言不发。
等到孙权起身上厕所时,鲁肃紧追而去。孙权拉住鲁肃的手问:“你想对我说什么?”鲁肃说:“刚才那些人说的那些话都是误导将军的,不足以和他们商讨大事。我们这些人都可以投降曹操,唯独将军不能投降。我们投降后,还可以做官悠游,甚至做到州牧郡守这样的高官,但将军能做什么呢?希望将军不要听信那些人的话,早日决定对抗曹操的大计。”
孙权听了鲁肃的话十分感叹,说:“刚才那些人的话,让我非常失望。现在你的提议正合我心,这是天把你赐给了我啊!”
鲁肃担心主战派的实力太弱,难以压服投降派,就叫孙权赶紧把正往鄱阳出差的周瑜叫回来,增强主战派的实力。孙权追回周瑜,让周瑜主持抵抗曹操的事情,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
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主张投降的理由有三条:
一、曹操虽然是如豺似虎的敌人,但名义上却是当朝丞相,是以天子之名进行征讨,如果抗拒,是不顺从朝廷(这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的巨大政治优势);
二、曹操已经占据荆州,江东赖以阻拦曹操的长江天险已不复存在。曹操还俘获了荆州大量水军、战船,水陆俱下,势不可挡;
三、敌众我寡。
周瑜逐条驳斥了这三条理由:
一、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是史书上第一次出现将曹操称为汉贼的记载)。江东基业得自孙权父兄,兵精粮足,英雄都盼望着建功立业,本来就应当纵横天下,为朝廷扫除像曹操这样的污秽,何况曹操上门送死,江东岂有投降之理!
二、曹操后方不稳,关西的马超、韩遂随时可能侵扰攻击曹操北方根本,是曹操的心腹大患。曹操擅长的陆地步骑作战在长江上没有一点优势,以其所短的水军还主要是投降的荆州水军与江东交战,必败无疑;
三、敌军虽然众多,但如今气候严寒,马无草料,士兵水土不服,必然会滋生疾病,影响战斗力。
这里需要就张昭主张投降曹操的事情作个说明。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指责张昭为投降派;一种是赞扬张昭为开明派。前者好理解,后者的理由完全荒唐可笑,认为张昭主张投降曹操是顺应历史潮流,促进国家统一。孙权不答应是逆历史潮流而动,阻碍国家统一。持这种观点的人,如果不是强权政治的信徒,就是对政治浅薄无知。
张昭主张投降有其现实上、观念上,特别是心理上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屈服于曹操的势力。现实原因上面已经作了分析。
观念上的原因是张昭是徐州彭城人,自小接受儒家教育,专门修习《左氏春秋》,是知名士人,与北方名士一直保持着频繁的交往。受儒家大一统思想和北方士人的影响,希望天下一统。
心理上是在孙策托孤时曾经交待过,如果争天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可能,就“缓慢”的投降曹操,也不用顾虑太多。“缓慢”可以理解为一种策略,就是不要一下子投降,而是和曹操讨价还价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
但不能因为张昭主张投降就说他是个软骨头,恰恰相反,张昭是个刚直不阿的硬汉子。弱冠时郡举孝廉,不就;刺史陶谦举茂才,仍不应,为此还被下狱。辅佐孙权后也从不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而是犯颜直谏不假辞色。
投降曹操的建议是就江东集团整体利益来考虑,而不是纯粹从个人利益出发。以张昭的名气和与北方士人千丝万缕的联系,独自渡江北上也能谋取高官厚禄,并且,当孙权决定对曹操开战后,张昭也是无条件服从,率军攻打九江当涂,配合孙权攻打合肥。
只能说张昭在这个事情上判断失误,提出了一个错误的建议。估计这个建议也让张昭终生后悔,因其成为他至死也没能当上梦寐以求的丞相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武将中也有害怕曹操,想要投降的人。此人还不是一般的武将,而是当时资格最老的重臣,孙权的从兄豫章太守孙贲。
孙贲因为女儿是曹操儿子曹彰的妻子,孙贲既畏惧曹操的实力,也担心抵抗曹操会危及女儿的安危,所以想投降,准备派儿子到曹操那里做人质。吴郡太守朱治知道后,赶紧跑去劝说,孙贲才没有那么做。
孙权不止一次召开群臣会议商讨应对曹操方略,最少有三次。第一次是鲁肃劝孙权不能投降;第二次是周瑜回来后驳斥投降派;第三次是诸葛亮面见孙权请求联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舌战群儒。
其中作用最大最为关键的是第二次会议。
鲁肃只是个宾客谋士,没有实力和群臣抗衡,只好一言不发,私下悄悄地告诉孙权自己的真实想法。周瑜则不一样,是江东重臣,连吴太夫人、孙权都要敬重三分,自然敢于当庭驳斥张昭、秦松等自孙策时就深受重用的官员。周瑜的话坚定了孙权抵抗曹操的决心,当场拔刀砍掉面前几案的一角,说:“有谁胆敢再说投降曹操,就和此案一样!”
会议结束的当天晚上,周瑜担心孙权抗曹决定发生变化,特地连夜求见孙权,进一步打消孙权的疑虑,坚定孙权的决心。
周瑜主要是要消除孙权以寡敌众的心理畏惧,认为曹操实际统领的人数最多不过十五六万,刘表降军最多七八万。曹军久战疲惫,刘表降军降心未定,不会拼死为曹操作战,人数虽多不足畏惧。只要有五万精兵,就足以战胜曹操。
周瑜的话果然安定了孙权的心,孙权拍着周瑜的背说:“公瑾,你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很合我的心意。张昭、秦松等人只顾自己,怀有私心,让我非常失望。唯独你和鲁肃与我的想法一致,这是老天让你们二人来帮助我啊!”
同时表态说:“五万兵一时难以凑齐,我已经选好三万人马,战船、粮草、战斗器材都已经办好,你和鲁肃、程普为先锋先发,我在后方陆续给你调发人马、粮草、器具,作为你的后援。你能够战胜曹操固然最好,如果不能够战胜就回来和我会合,我亲自率领人马和曹操决战。”
这两次会议诸葛亮都没能赶上,所以都没有提到刘备人马参与其中的话题。
第三节 诸葛亮完成结盟
诸葛亮赶到时,孙权事实上已经做出了抵抗曹操的决定,既然刘备要来投奔,也可以看看刘备有什么实力和想法,同时也可以给主战派增添信心,给投降派消除疑虑,所以又召集了一次群臣会议。
于是,继“隆中对”后,可以又一次见到诸葛亮才华横溢的精彩表现。
诸葛亮首先把孙权、刘备、曹操三者并列,为争取平等结盟建立基础,然后为孙权分析眼前的形势和可以选择的出路,明言孙权已大祸临头,诱使孙权表态。
可孙权并不上当,而是反问刘备为什么不投降曹操?
诸葛亮此时趁机使出激将法,抬高刘备的宗室地位和不能为曹操之下的傲骨节操,刺激孙权的自尊心。这次孙权果然上当,勃然大怒,但对刘备的实力还不大放心。诸葛亮又夸大其辞地描述了刘备的实力,并不惜用一些谚语民谣来贬低曹操的实力,此消彼长,证实刘备有实力和曹操抗争。
诸葛亮最后为孙权预测了胜利的前景,当然中心意思仍然不忘鼎足之势。开头、结尾都反复提醒孙权和刘备的并列关系。孙权却不傻,同意与刘备联合抗曹,但对是否平等结盟则不置可否。
这个场景十分精彩绝伦,诸葛亮打好根基,步步进逼。孙权最初还有一点心理优势,以守为攻,层层抵御。在诸葛亮环环相扣的逼迫和抽丝剥茧的分析下,终于同意联刘抗曹。只是写史的人莫名其妙地加了个孙权派周瑜、程普、鲁肃领兵三万跟随诸葛亮一起到刘备那里去,听从刘备的指挥对抗曹操。
这完全是胡说八道。赤壁之战从头至尾都是孙权和周瑜联合指挥,以东吴军队为主,刘备军队只是参与了其中部分区域的战斗而已。
仍然要提请各位读者记住的是,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在外交活动中公开提出刘备是“王室之胄”,现实意义是抬高刘备身价,争取与孙权平等结盟,深远意义则不啻是一个宣言,宣示刘备恢复甚至继承汉室的合法性。
赤壁之战时,刘备和孙权是从属关系。孙权是帅,刘备是将。刘备的军队纳入东吴军队内由周瑜统一指挥。诸葛亮出使东吴有两个使命:一个是促成孙刘联盟;一个是争取平等结盟关系,这也是诸葛亮和孙权会谈时始终围绕鼎足而立做文章的原因。
第一个使命顺利完成,因为孙权本来就要抗曹,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何乐而不为呢?第二个使命没有完成,孙权始终没有答应平等结盟,只是答应接纳刘备而已。
孙权答应接纳刘备,刘备赶紧率军从夏口进驻鄂县(今湖北省鄂州市)的樊口。鄂县是孙权的势力范围,当时的县长是孙权的同学胡综,没有孙权的许可刘备不可能毫无阻拦地率军进驻。
进入了孙权的领地,刘备算是彻底安全了。此时诸葛亮还没回来,刘备还是处于恐惧之中,害怕曹操追击,有如惊弓之鸟,天天派遣士兵在码头上等待孙权援军,终于盼来周瑜,刘备心里才踏实了,赶紧派人慰劳,没想到周瑜要求刘备亲自劳军。
这里面折射出来的双方关系和心态很值得玩味。
其时,刘备是左将军、豫州牧,官职比周瑜的主子孙权还高。周瑜只是一个中护军,远低于刘备。所以刘备派人慰劳是符合礼仪顺理成章的,但周瑜并不领这个情,反而要求刘备屈尊亲劳,这已是无礼之举了。
从刘备给关、张作解释的举动来看,关、张对周瑜的无礼行为很不满。刘备的解释也透露出是投靠东吴之意,所谓“我要和东吴结盟,不前去劳军就失去同盟的意义了”。
去了之后,周瑜也没把刘备放在眼里。刘备担心兵少,周瑜说:“这些兵我自己用已经足够了,你只需要看我怎样打败曹操就行”,态度非常傲慢。
当刘备提出要见鲁肃时,也遭到周瑜毫不客气的拒绝。刘备想见鲁肃,是想知道孙权给出的条件,寻找一个讨价还价的机会。精明的周瑜当然不会给刘备这个机会,只是告诉刘备,诸葛亮快回来了。言下之意就是诸葛亮自然会把谈判结果告诉你,你就不用找鲁肃讨价还价了。
周瑜以小官而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刘备以高官而忍气吞声低声下气,除了说明双方实力的悬殊外,也说明双方的关系不在一个层级上。如果双方是平等结盟的友好关系,周瑜绝不会这么做。
通观周瑜这一系列无礼行为,能够强烈地感觉到周瑜是有意这么做的。对于刘备,周瑜一直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绝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打压刘备的机会。这一系列行为就是要煞刘备的威风,树立自己的心理优势,为日后收服刘备作准备。
不能像民间传说那样,为了美化诸葛亮,把孙权抗曹说成是全靠诸葛亮舌战群儒,事实上不管有没有诸葛亮的激将,孙权都已经决定和曹操决一死战。
孙权此时二十六周岁,血气方刚,不愿意屈居人下可以理解,再加上江东本身具备一定实力,可以一试,而鲁肃的坚持,周瑜的坚定,诸葛亮的激将,无疑对坚定孙权的决心有重大的作用,但最终的决定应该还是来自孙权的内心。如果孙权自己没有抵抗曹操的想法,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改变他的决定。
也许有读者会问,刘琮内心也想抗曹,最后不也改变主意投降了吗?孙权和刘琮面临的局势看起来相似,外部有曹操大军压境,内部有主战派有主和派相争,其实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两点:
一、刘表是靠荆州豪门大族的支持才得以立足,荆州一直是刘表与这些豪门大族共治,没有这些人的支持,不要说刘琮,就是刘表都难以统治,而主张投降的正是这些人,刘琮没办法说服统领这些人,只能投降。
孙权则不一样,江东基业是父兄遗留下来的,军政权力都掌握在孙权手里,其他人难以染指,是战是降,孙权个人说了算。
二、刘琮是刚继位,还没有树立起威信,难以服众。
孙权则是领导地位牢不可破,拥有乾纲独断的条件和能力。
赤壁之战大幕由此拉开,曹、孙、刘三家粉墨登场,结果如何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