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关羽北伐,擒于禁,围曹仁,威震华夏,但围樊城两个月有余而未下,给了曹操派遣援军的机会,也给了孙权伺机偷袭的机会。最终在曹操和孙权的联合绞*下,关羽失败,丢失荆州,自身亦殒命。究关羽北伐失败的原因与责任全部归罪于关羽自作孽。这样倒查深究方法对当事人关羽而言,实在有失偏颇。说到底,丢失荆州,绝不仅仅是关羽一人的责任,而是刘备集团战略上的失误。
关羽北伐,可谓以一已之力对抗曹孙两大集团,以三分之一个荆州之力发动北伐,孤军北上。一向骁勇善战,善于谋略的关羽却在北上这一事上犯轴,在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西无侧应,南无支援的情况下,就敢孤军北上,简直是一场自*式行动,纯粹就是找死。而关羽发动北伐却是在刘备与诸葛亮策划下,通过费诗传达给关羽。
《三国演义》原著是这样记载: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汉中王大喜,即差前部司马费诗为使,赍捧诰命投荆州来。……费诗方出王旨,令云长领兵取樊城。王旨,就是汉中王刘备的意旨。
因此,关羽孤军北伐,算是遵从军师诸葛亮提议,执行汉中王刘备的旨意。换句话讲,关羽之死荆州丢失,诸葛亮是直接责任者,刘备是领导责任者。直接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者后果起决定性作用的人。作为刘备集团的主要谋士,当刘备面对曹操孙权联合图谋荆州而问策于诸葛亮时,诸葛亮从自己职责范围出发,向刘备提出先起兵攻打樊城的建议,这是在尽责履职,本无可厚非。
然而,关羽孤军北伐,从水淹七军到军败身死,从七月到十二月,长达半年的时间里,益州却未派出一兵一卒支援荆州,这种现象太反常。作为汉中王刘备的军师,总理军国重事且亲力亲为制定出“跨有荆益”《隆中计》这样发展蓝图的诸葛亮,面对荆州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行动,竟然没有再向刘备提出一言半句的建议,任由关羽一人在荆州单打独斗,孤军奋战,这更为反常。诸葛亮对荆州战事无任何只言片语,对身为军师,担负总理军国大事职责,其实就是不负责任,更有甚者是有意而为之。
原因如下。
其一,关羽重士卒轻士人。关羽本身就是一介武夫,没文化的武夫,只读爱读《春秋》,好游侠讲大义。关羽一生征战,爱兵如子,认识到士兵是乱世中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士人无非是舞文弄墨的败家子儿,天生瞧不上,看不起。诸葛亮本是村野山夫,通过投靠即是客将又是枭雄的刘备这条捷径,未经察举制就直接入仕为官,自然被关羽轻视,甚至是敌视。
其二,孔明喜服从恨违背。关羽性格骄矜且自恃文武双全,冠绝天下,由心瞧不起军师,只是碍于刘备的面子。因此,诸葛亮的话在关羽这就不太管用,当面言听计从,背后我行我素。
其三,关羽成为孔明总理军国重事的障碍。诸葛亮胸怀大志,希望人主不仅仅能够“贤”自己,还希望人主能够“尽”自己,让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极限的发挥。由于关羽轻士人且骄矜,不信服诸葛亮,自然而然变成诸葛亮充分发挥才能的顽固障碍。因此,当荆州上空危机四伏之际,诸葛亮一反常态地沉默了。
正是诸葛亮的沉默,导致了刘备对荆州局势的恶性发展掉已轻心,缺乏清醒的认识,最终酿成大祸,留下一生的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