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思慕-《无题》四首1

唐诗-思慕-《无题》四首1

首页战争策略痛苦pvz更新时间:2024-11-24

李商隐《无题四首·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shè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麝shè:哺乳动物,外形像鹿而小,无角,前腿短,后腿长,也叫香獐子。

寤寐,词语。读作“wù mèi”,意思是醒和睡。指日夜。

唐诗的题目一般很务实,到了正文再来务虚。这样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务实的题目会给务虚的正文框定出一个合适的解读范围。比如题目里说这首诗是写给某位同僚的,那么当你读到正文里的美人香草之类的意象,甚至“相思”之类的字眼,就不会往爱情的方向理解。诗人们为了把诗歌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让读者不至于误解,有时候会把题目写得很长。比如白居易的一首诗,题目是《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yú)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整整50个字,而诗歌正文也才56个字;

还有一首《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hè),感今伤昔,因赠子蒙,题于卷后》,就像写记叙文一样,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一概交代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诗歌在古代是有社交属性的,甚至可以说大部分的诗歌都是社交工具,是为了社交而写的,承载着丰富的社交功能。所以这样的诗,本质上是一种公共语言,而公共语言必须满足一个前提,那就是便于理解、便于沟通。

唐诗从盛唐发展到晚唐,从李白、杜甫发展到李贺、李商隐,在无声无息当中发生了一场脱胎换骨的改变:

从社交化转向私人化,从朋友圈里的你来我往变成了关起门来的文学创作,从明明白白、每一个文化人都可以看懂到遮遮掩掩、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诗解

“来是空言去绝踪”,你说好要来,却一直没来,一别之后再也没了音讯。此时此刻,“月斜楼上五更钟”,已经五更天了,月亮就要消隐,黎明就要来临,我思绪万千,没法再入睡了。“梦为远别啼难唤”,刚刚在梦里,梦到我们分别,天各一方,我忍不住哭泣,但泪水无法留住你的脚步。回味着梦境,我匆忙起身给你写信,“书被催成墨未浓”,我的心太急,连墨都没有磨好。“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此刻的房间里,灯罩上的金色翠鸟被烛光照亮,熏香燃烧的烟气淡淡地透过了帷帐。在朦胧的月色、朦胧的烛光和同样朦胧的熏香烟雾里,“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我不禁想起汉武帝刘彻对仙境的渴望,蓬莱仙山对他来说是那样的山遥海远,而你我之间的阻隔又何止这一点距离呢?

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解,这首诗一定别有寄托,用男女恋情隐喻着知识分子对君王的感情。这在今天看来有点变态,但在古代并不奇怪,因为知识分子和君王的关系,实在像极了男女关系。在一夫多妻的男权社会里,一个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君王的后宫可以有三千佳丽,女人一辈子却只能忠于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往往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而是命运推给自己的。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既然生在这个国家,就只能效忠于当今皇帝,再没有别的选择,而除了读书、考试、做官,加入皇帝的“宠幸阵营”之外,同样没有别的选择。一旦皇帝在“三千佳丽”当中宠幸了自己,那种感觉就像热恋一样,而一旦被皇帝冷落,就会生出失恋一般的痛苦。所以诗人特别喜欢描写宫怨主题,对古往今来被皇帝冷落过的女人们寄予不可思议的深刻同情。

被皇帝冷落的知识分子,就像被恋人冷落的痴情的前女友,一夜夜、一天天在千山万水之外哀悼着曾经的爱情,在彻夜的失眠当中辗转反侧,一遍遍告诉自己说那个人一定还会回头。半里路的物理距离,会变成千山万水的心理距离。

所以,我们去考证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在诗句的蛛丝马迹里寻找弦外之音,这是很正常的解读方式,不去找弦外之音才不正常。但是,在李商隐之前的诗人们,写这种别有寄托的爱情诗句,可以写得苦大仇深,但写不出这样的缠绵悱恻。

换句话说,当诗句缠绵悱恻到这种程度,当相思的细节被写到“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这样生动而逼真,就实在太像一场真正的恋爱了。

换个角度来看的话,如果李商隐真的别有寄托,反而不该用“无题”来作诗歌的标题,因为“别有寄托”向来都是,也应该是被大声张扬出来的。而刻意隐瞒之下的寄托,只怕真的是一场隐秘的恋爱,爱上了不该爱上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就在《无题》四首的第二首里,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给出我们更进一步的线索。

本文摘抄至《得到》-《熊逸唐诗50讲》https://www.dedao.cn/article/Pvz6E94NYDg2Jjx5zKL3rAkWQjnwpe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