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很感谢部分朋友给笔者关于通过追踪时事来提升阅读量和粉丝的建议。不过有鉴于军事行动的前提是情报,而当下乌克兰的时事,作为普通人我们其实很难获得一手的信息。为此,笔者自问才疏学浅,便不好去追这个热点。虽然,追逐热点的确能为我带来更多粉丝增长,但多少却也违背了我自己开这个科普号的初衷。
话归正传,在前一篇中我们论述了坦克排的基础,其中一个要点指出:坦克排事实上属于坦克部队中最小的作战单元。在具体的分队战例里,坦克排既可以作为支援力量加强到步兵分队中(比如美军的连战斗队),也可以作为坦克连的一部分,共同参与坦克连的作战行动。也就是说,坦克排本身是基本不进行独立作战的。
那么,当坦克排在连编成内进行作战时,又有哪些讲究呢?
首先,与一般认为不同,坦克连本身并不全由坦克组成,至少不是所有国家都这样。以美军为例,美军坦克连一般编为1个连部和3个坦克排(每排4辆),其中连部除了拥有1-2辆坦克外,还会编有1辆M113装甲车,两辆悍马,1辆辎重卡车(通常为油罐车),在战时更有可能得到由营部提供的维修组和医疗组的加强。而俄军长期以三三制为基础,通常由1个连指加3个坦克排组成(每排3辆坦克),也就是10辆坦克。
无疑,仅从编制来说,美军坦克连相对俄军会更善于遂行独立作战,但要知道每一个国家的陆军编制并不是凭空而来,其一个坦克连究竟是14辆坦克还是10辆坦克均有历史传统、作战体系、假想敌等等参考因素。所以,表面上当我们横向来比较美俄双方的坦克连时,无疑美军相对要占一定优势,但当把视野扩大到营团级,以及引入双方的作战体系时,则这个比较就很单一了。
毕竟相对美军,俄军在营一级有两个变种,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步兵单位增加其突击能力,另外一方面又能形成以坦克集群为尖刀的纵深突击力量,这点仅从发扬坦克部队战力的层面是很贴合俄军作战体系的。甚至某种意义上讲,14车连还削弱了总体坦克部队的灵活性(因为9车连可以多编组一部分机动力量),毕竟不是哪个国家都有鹰酱那样强大的空中支援和后勤保障的。
但说这么多,这跟我们今天的主题又有什么联系呢?其实,我们已经说过,坦克排本身是很难遂行独立作战的,而在连的编成内,整个坦克连通常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战斗。而接下来,让我们以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43军坦克团1连的东溪穿插战为例,来详细说说坦克连在穿插作战中的细节注意。
战役态势
东溪穿插战的的背景发生于1979年我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当时,我东线部队当面之敌为越军第346、第3、第338、第325B四个师,考虑到敌军呈正面一线展开,缺乏纵深防御部署,故我军考虑以第42军由南向北,从东溪向高平方向实施突击,而第41军由北向南直扑高平,最终彻底歼灭该处的第346师。
而这其中的要害之处就在于位于南线的第42军能否成功由东溪方向进行穿插,并最终北上合击高平。
东溪为越南高平省石安县县城,是连接高平、谅山两省的交通要道,其距离高平约40公里,距谅山80公里,此中越南4号公路经过东溪北通高平,南至同登,同时往东北的复和也有简易公路,地理位置可谓十分重要。
而东溪一带属于亚热带熔岩山岳丛林地域,不仅平均海拔在400米以上,同时沟谷纵横、坡陡沟深、杂草繁多,在这种地带要进行穿插与1940年德军的阿登穿插难度可谓不相上下。
而也正是因为该地域地形复杂,故战前越军推测我方不会从此进攻,其守敌为1个石安县独立营(4个连)、1个边防公安连和1个民兵部队(约1000人)。但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越军高层方面并未认为东溪会是我方重点进攻方向,然而其地方部队由于才经历过越南战争的洗礼,为此他们还是下意识的在该方向部署了部分障碍物和防御工事。
在最终的决策中,担负42军主攻力量的126师创造性的提出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协同步兵实施进攻,这一想法得到了上级认可,并最终交到了43军的军坦克团身上。有细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 ,怎么42军的主攻,配属的是来自43军的坦克团呢?其实这一点主要是当时我军装甲兵自60年代后建设方面走了许多弯路,这方面我会在《中国机械化部队发展小传》的系列文章里进行讲解。
总之,大体在60-70年代,我军基本上放弃了机械化,转而妥协以骡马化和部分机械化共同发展的路线,在这之中不仅各部队按地区分成了甲种、乙种等不同功能的部队,同时像坦克兵这样的精锐力量也按不同地区和假想敌进行了不同比例的配置。拿42军的125和126师为例,该两部均属于乙级部队,而且尽管长年驻防广东,但基本担负的是生产和施工任务,故而不要说配属坦克部队,就是山地丛林的作战训练也甚少开展。当然,事实上42军是有军属坦克团的,但可能是考虑到在夺占东溪后42军需要继续往高平方向穿插,为此该军的坦克团被配属到124师以担负突破后的纵深攻击任务。
而相比来说,驻防武汉的43军则情况要好些,但严格上说43军相对靠近我国中部,属于是战略机动力量,其配属的坦克团本来也是作为反击部队多用于阔野上进行训练。为此很有意思的是,不仅距离远的43军缺乏丛林作战经验,就是一线的42军其实这方面的准备也不并不充分,至于坦克团就更不用说了。
战斗过程
不过抛开这些内容不说,客观讲由42军牵头的这次东溪穿插作战在理论上是有极高成功概率的,与此同时这也并不妨碍我们对于其中坦克部队的战例研究。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需要从43军坦克团的先锋坦克1连来看看具体的战情态势。
根据军指的决心,126师决策以376团为先锋由布局关出发,在夺占那满等要点后插入敌东溪以北要点靠松山和661等高地,后主力夺占东溪。而作为策应,378团负责夺控偏南处的615高地以随时阻击来自七溪方向的敌援军。为强化主攻方向的力量,43军坦克团(欠3营)被加强至376团方向,1连就是在这个任务背景下担任的全军先导。
其正式作战命令在1979年2月9日由营部发出,其意图为以1连为尖兵(共8辆坦克),1营和2营为后续,经由加仑从布局关出发,一路直插东溪。在具体任务分配上,1连作为开路先锋需要在3小时内完成穿插并抢占东溪及其北部的661高地,以保障团主力可以按时开进至指定位置。
1连在受领任务后,结合地图沙盘对敌情做了分析并紧急就附近相似地形做临战训练。至15日晚,1连分别秘密进入布局关附近的棒扬地区,并完成了作战准备。2月17日0430时,该连进抵两庄地域并完成最后出击前的编队,0655时在炮兵进行了10分钟的火力准备后,坦克1连开始前出。但刚走出国门没100米,作为全连尖兵的106号车便不幸淤陷掉沟。此时连指导员当机立断指挥余车绕过106并继续前进,随后当行进至班徒附近的山垭口时,1连颇为吃惊的发现越军在此处放了好几块1米高的巨石,敌公安和民兵部队也趁机对我先头部队实施攻击。当此之时,如果等待后续工兵到来无疑会使得整个穿插任务受阻,情急之下,打头的105号车以自身为破城锤连续撞击挡路大石以求快速打开通道。
但这一举措也招到了越军密切重视,雨点般的火力打在105号车上乒乓作响。最终105号车为全连开辟了通路,而自己则因为一块巨石拖住悬在了半空进退不得,紧随其后的103号车见状立刻上前实施牵引以求脱出105号车,但敌军的射击也越发密集。危急之际,1连指导员以自身的108号车为先导,加速绕开105并通知后续连长率主力继续跟进,而一路上则以行进间射击对周边之敌实施压制。
敌军方面,所幸敌公安部队和民兵武器配置较差,且惊惧于我军坦克手的英勇,他们只好着眼于对绑在坦克上的我军步兵实施攻击。在这个方面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说东溪作战坦克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本质上这次穿插行动是以坦克引导步兵来共同实施的,除了相对靠前的坦克1连外,其后续的坦克1营和2营均在车顶承载了大量376团的步兵。
战至0720时,我军攻占班波并歼灭敌1个公安排,不过此时打头的108号车却不幸落入道路右侧一个被茅草覆盖的深坑,其后无论是用车撞还是各种办法使尽都无法让108号脱困。但108的车身刚好卡在了道路上,如果不迅速解决必将导致后续部队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再一次,英勇的指导员冒着敌人的火力跳出车外,他换乘其后的101车后,亲自指挥该车以压着108号倾斜履带的方式缓慢通过,然后再加速前进,后续的车辆也如法炮制,最终连主力得以克服该困难继续前进。
0830时,1连抵近至靠松山附近,此时尽管该连仅剩5辆坦克(其余坦克在之前由于各种障碍趴窝),仍以大无畏精神向东溪方向猛打猛冲,要知道在当时该地域尚有敌军1个连不等。但也正是坦1连坚决的突击导致敌军惊慌失措,以至于当我军坦克刚开到东溪时,当地的部分越南民众还以为来的是越军部队并挥手致意。
至0940时,我军主力攻克东溪县城。严格的说,到此,东溪方向的战斗并未完全结束,但坦1连却已十分出色的完成了本次穿插任务。
战斗总结
回顾这场战斗,首先从大局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即使以穿插闻名的东溪坦克战,其仍离不开各兵种间的配合,如是此战中作为重点的376团和43军坦克团并非是各打各的,而是以1个坦克连为先导,由后续团主力搭载步兵跟随。进一步来说,尽管在前面有坦克1连在前面狂突猛冲使得越军惊慌失措,但事实上如果不是后续步兵能紧跟着肃清和占领周边各高地要点,则该连是不可能真正意义上光凭坦克自身就完成任务的。深入点我们从细节来说,此战尽管我军胜利了,但如果不是越军缺乏更周密的防御部署(比如配置更多地雷和反装甲武器),那么我们在多个山垭口和道路陷坑中恐怕早就被团灭了。这里之所以指出,也意味着强调坦克作为穿插部队,其仍需要必要的工兵、步兵、炮兵等等技术兵种的配合,而不像一般认为的坦克分队的穿插就完全凭借自身。概又言之,传统上认为坦克的穿插行动就是光秃秃的坦克集群穿插,其实并不准确,仅就分队层级而言它仍需要多兵种的配合来使得坦克的穿插能获得最大成功。
对拟真游戏和战术想定设计的启示
那么对于我们arma,乃至其他战术拟真游戏的训练、想定制作方面,这一仗又提供了哪些启示呢?
1、诚如上所说,坦克连的机动战和穿插行动并不完全就是坦克分队的一枝独秀,其不管作战思想还是任务设计仍需从更高的维度来考虑。比如一个坦克连的穿插,应至少从营首长的作战决心和计划里来进行设置,而不是让几辆光秃秃的坦克在敌营中四处乱跑。这点举例来说,在设置坦克穿插行动的同时,应为其后续主力和交通线的维持安排必要的保障分队和任务,而不是光靠几辆坦克的单打独斗。
2、以东溪穿插战为例,其攻击距离大约在20-30KM左右,这个虽然在arma里面不太现实,但我们可以借鉴其战役背景的设计。即我军当年之所以选择由东溪穿插,是因为该地北距高平40KM,南距谅山80KM,是敌军薄弱而要害之处。也正是因为这个薄弱,使得我军可以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攻击,以最终撕裂了敌军整个南北长达上百公里的防线。就这个层面来说,欲更好展现和实施以坦克为主的穿插作战,必须首先从突然性和心理震撼角度出发,只有当坦克部队的穿插能真正起到这个意义,则这个模拟才是有效和适宜的。这一点我们从坦1连的这次战斗也能看出,正是因为该连深刻理解了该连任务在全营中的重要地位,为此他们才会选择果敢的猛打猛冲,最终从心理上动摇了敌军。
而用在arma方面,一般我们可以采用减半原则,比如1个营的战术目标距离通常在15-25KM之间,则连我们就可以缩减到8-12公里之间,不过有鉴于arma大部分地图并不支持,为此又可以再缩四分之一或一半。另外,地形和敌情也会对此造成影响,在越是复杂的地域和敌情方面,穿插分队的编组就必须越从实际考虑,而不是脑海里就记得个坦克要机动。其次,要使得坦克部队的穿插行动真能如偿所愿,包括进攻出发线在内的设置是不能回避的,无论是剧本导演还是指挥官应认真研读这方面的相关材料(美军方面的DDI-1120-10-77和装甲战术2-67就很不错)。
3、也还是如上所说,坦克分队的穿插行动并不就全靠自身,在任务设计时需从实际出发,为其配属必要的支援兵种和友邻分队。这一点不仅是指对这支穿插力量本身的加强,更重要的是其穿插过后,其后续作战梯队的任务设置。
4、此战中尽管我并未着眼于各排的具体行动,但事实上诸如不同地域下队形的编组和转换,不同防御扇面的维持(1连是用单数坦克防御左,双数防御右)等等都属于极为基础的战术素养。值得一提的倒是坦1连在行动中,对于可疑目标一般会先以机枪进行火力侦察,不过实话说这点也是最基本的了。另外,虽然说穿插行动强调时间和速度,但也并非是意味着坦克部队就不管不顾的只顾踩着油门往前冲。其实即使是东溪穿插战中的坦克1连,在面对敌人时该掩护还得掩护,该停留还得停留,只不过总体上坦克战是要求“跑起来罢了”。
最后,作为又一篇关于坦克分队作战的文章就到这了,接下来如果大家希望看步兵分队战术多一点,那就麻烦左边的赞多一点,如果是希望继续坦克分队比如它的侦察如何进行,那就请点右边的在看多一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