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人,还记得40年前那个砍柴度日的暑假吗?

江山人,还记得40年前那个砍柴度日的暑假吗?

首页战争策略踏破刀锋更新时间:2024-07-31

2018-07-16 06:28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朝华夕拾

难忘故乡砍柴的岁月

暑假已经有些时日,眼看许多家长正为孩子暑假生活的安排而费尽心机,前段时间媒体也在参与其中帮助出招时,我的思绪忽然飞扬飘动起来,情不自禁地回忆起70年代自己儿时故乡度过的暑假生活,那时的假期是在山上度过的,那是一个砍柴的暑假,那是一段艰苦的磨炼,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学校放假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盼到了放假,可以放松自由了,不用每天起早去学校,整天枯燥地念书。忧的是,农家小孩放假哪能玩?假期里要帮大人干农活,不是上山砍柴,就是下地除草或采猪菜等。虽然时隔40多个春秋,但过去那砍柴的经历和辛苦,仿佛就在昨天,只要打开记忆的闸门,就如同电影倒带似的“放映”出来,一幕幕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 这条路就是当年通往西坑砍柴的路,如今已修筑成机耕路了

砍柴,是农家父母布置的“课外作业”

暑假里,除了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外,父母亲还要给自己的子女另行布置“课外作业”,就是帮助家里砍柴禾,备燃料,包灶头,成为假期里的“硬任务”“必修课”,几乎无一例外。因为暑假正值农忙季节,大人们一天到晚都忙在田地里,有些家务活实在顾不上了,需要孩子们帮忙。

我家是个大家庭,兄弟姐妹和大人共有10口人吃饭,人多就意味着柴火消耗大。我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上有姐姐,在三兄弟中是老大。记得家里有三口锅,两大一小,早中晚柴火不停,烟囱里炊烟袅袅。那时家里还养了三头猪,四头也养过。同样是一日三餐,都是活口怠慢不得,稍有延误,栏里的几头猪八戒便大叫不止,大闹猪栏,吵得让人不得安宁,这时母亲就在大锅里整天忙着烧猪菜,为此特别能消耗柴禾,有时差点供不应求,那时父母经常担心的就是怕柴禾不够烧,尤其担心遇上连绵的阴雨天,断柴的危机感很强,父母的眉头紧皱,心病就在柴禾上。

| 山路弯弯,没有了往日的崎岖不平

后来,我仿佛明白了一个道理,在那个依靠柴火灶做饭的年代,农家舒心的生活不仅需要粮满仓,而且家里还要堆满柴。

我记得,砍柴的历史是从小学三年级暑假开始的,那时刚满10岁的我,就拿起柴刀上山砍柴了,一直到初中毕业,“砍柴龄”长达五年之久。稚嫩的肩膀不能承受柴禾之重,但经过了几年磨炼,力气从小到大,挑柴从轻到重,从最初的只能挑几十斤,后来能挑近百斤。是啊,凡是生长在农村的小孩,有谁没有砍柴的经历,有谁没有流过砍柴的汗水,又有谁没有尝过砍柴的苦楚呢?

我的老家地处浙西边陲的一个偏远山村,叫广渡村,有三个自然村,人口三千有余。那是一个千年古村,也是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底蕴深厚。那里四面环山,山清水秀,山峦叠翠,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满山遍野,柴禾茂盛。山林资源丰富,尤以毛竹、杉树为最,一座座青山连绵不绝,而且与江西广丰相毗邻,山场山势总体平缓,也没有特别陡峭的崇山峻岭,一般的矮山,小孩都能爬上去,这样的自然条件是优越便利的,正是人们砍柴的理想之地。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从小就体会

砍柴的基本工具有三样:柴刀(也叫弯刀)、“柴冲”(老家的方言,其实就是一根定制的毛竹杆,两头削尖)、柴绳(两根捆柴用的绳子)。这是每次砍柴必备的。当然不能穿光滑的鞋子,普遍都是穿草鞋上山的。

上山前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磨柴刀,正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从小就体会到了。大人们说,只有把柴刀磨锋利了,砍起柴来动作才利索省力,简单的道理,就会变成生活的哲理。

磨刀是有技巧的,不是大家都会磨的。在我眼里,爷爷就是磨刀的师傅,很内行。也许这是山里人的一种起码的看山基本功吧。每次看爷爷磨刀,他的动作是有板有眼的,只见他摆好魔石,边上放着一只盛水的盘子,柴刀放在魔石右边。

磨刀石有两种安装,一种是用架子的,一块灰白色长条形的石块夹在毛竹中间,一头用“人”字木架架着,一头支在墙角跟或天井角,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牢固的三脚架。还有一种是把魔石塞进一块木墩里,直接放在地上磨。

磨刀的姿势也因魔石摆放而不同,前者要省力的多。磨刀的时候,先要在魔石上倒点水,湿润一下魔石和柴刀,然后右手握刀柄,左手轻按刀弓头,两手配合,上下均匀滑动,不一会儿,刀锋见白,魔石出浆,此时,爷爷用盘里的水小心清洗刀口和魔石水,等干净了又接着磨,这样的反复多次,然后用拇指试看刀刃是否锋利,如火候未到,就得继续,感觉锋利为止。接着磨第二、三把,直到全部磨完才把魔石洗净放回原处。

我站在边上边看边学,爷爷边磨边告诉我,磨刀的技巧在于双手要平稳,而且用暗劲,若双手不稳,刀子就会磨成圆口而不锋利了。爷爷的几句要领,就是磨刀秘诀,当时就被我记在心里了,也许这是山里小孩特有的敏感吧。开始几次是爷爷或父亲帮助磨的柴刀,后来我就自己动手,按照爷爷的要领和招式,慢慢学会了磨柴刀。这样,我每次上山砍柴之前,都要有板有眼地先磨快柴刀,然后塞进刀夹,系在腰上,俨然是一副标准的砍柴郎模样。

砍柴也有经:“到什么山上砍什么柴”

砍柴是有目标定位的,事先就要确定山场去向,不能盲目行动,否则会耽误时间。如果在近处矮山,只能是砍“狼衣柴”(学名狼萁草)了。如果要砍“大柴”(通常我们把山上的杂木棍叫做大柴),那就要去远山高山了。这就是所谓的“到什么山上砍什么柴”。这是大人们总结出来的砍柴经验。

刚开始那会儿,不敢跑远,就近动手,幸好自己的屋后山就有成片的“狼衣柴”,长势茂盛,估计尚未被那些砍柴的伙伴发现过,否则早被砍光了。于是,我和弟弟带齐砍柴工具,兴冲冲地往山上爬。太阳也慢慢升高了,偶尔会有山风吹来,好不凉爽。初次上山砍柴,一股新鲜劲,见到一片翠绿的狼衣就弯腰割起来。因为“狼衣”是一种植被型的蕨类植物,不需用力砍,只要用刀割就能割下来。这样,不到半天功夫,一担毛柴就割好了。

| 这是当年的毛柴,学名狼萁草,别名筲萁子柴,如今老家满山都是

首先是捆柴。第一次捆柴,没有经验,因为力气小,好不容易用绳子捆扎好,虽然捆的没有大人那么紧扎,勉强能过去。其次用柴冲。在两捆毛柴的中间插进,并用手掂量下轻重和平衡度。最后弯腰上肩。用柴冲压在肩膀上,顿觉肩上特别沉。山路弯弯,步履有些踉跄。好在离家不远,砍得不多,一口气就挑回家。卸下担子后,便把松开绳子,铺开狼衣柴晒太阳。虽然担子不重,估计只有二十来斤,但回到家里才发现自己已经满头大汗了。中午吃饭时才感觉手臂和腰部都有些发酸了。

后来,有大人给我指点了砍柴省力法。就是上午到山上把毛柴砍下来,先放在山上晒半天或一天,等晒干了再去捆起来挑回家,这样不仅挑起来要比原来的轻松多,而且数量也增加了不少,干柴挑回家就可以直接入库了。咋一听,这个办法确实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比较,发现还是误时不合算,等于往返要多走一趟山路。特别是遇到下雨天,山上的毛柴要晒好几天才能晒干,说不定被人顺手牵羊地偷去也很难说。后来还是恢复了原来的砍柴模式。

三四年级的暑假,我几乎都是砍毛柴的。附近山上的狼衣砍得差不多了,我们兄弟俩就往远山去寻找。从少砍到多从慢到快从轻到重。一捆捆晒*毛柴狼衣,堆满了家里的叶屋空间,看到自己暑假的劳动成果,心里很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父母当然很高兴,奶奶更是赞不绝口。那时大家普遍砍毛柴也是有原因的,其一晒干易燃起火较快;其二是狼衣烧出来的柴灰是很好的种庄稼的磷肥。既是燃料,又是肥料,一举两得啊。

| 苦叶坞的山路还依稀可见

从砍毛柴到砍大柴,从矮山近山到远山高山,从中午回家吃饭到带饭上山,我的砍柴进入了“升级版”,其实是从五年级的暑假开始。

那时上山砍柴的人每天不断,络绎不绝,近山矮山连狼衣柴都难以寻觅了,更不用说是木棍柴。要砍大柴,必须要到西坑尾毛家坞洪的长坞、榉树根和水井坞等深山高山上去找。那里路远偏僻,费时费力,上去的人相对较少。

我第一次爬高山,面对陡峭的山路,还真是有些心慌腿软的,连身子都不敢伸直,要猫腰爬行,双手还得攀住路旁的小树,心里才会踏实。那些山路又陡又窄,偶尔遇到光滑的石壁,更是提心吊胆,担心摔下山谷,有时眼睛都不敢往下看。几经攀爬,不时还是会摔倒。从山底爬到山顶,会把你累的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爬山的难度这么大,砍大柴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 当年常爬的长坞,如今已杂树丛生,山坞印象模糊不清,连上山的路沟也找不到了

好不容易爬上了几百米高的山峰,登高望远,眼前马上开阔起来。稍停片刻,我们就开始寻找大柴。其实,山峰之巅并不是大柴满山,要寻找那些杂木柴还是不容易的。只是爬到山顶的人毕竟不多,杂木柴资源相对较多。有的长在山坳山坞里,有的长在悬崖石壁旁,东几根西几丛,零零星星地生长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有的看去不远不高,但爬起来却感觉又高又远了,况且大多没有现成的山路,都需要披荆斩棘才能到达,砍几根木柴来回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当然,只要柴源充足,杂木林立,心情还是挺兴奋的,砍柴的劲头也会大增。砍大柴要用大力,尤其是遇到一些较为粗大的木棍,要在树根的四周用力砍过,看到树杆快断之时,用手一扳,树就倒了。然后用柴刀把树杆的枝叶都一一剃去,只剩树尾的枝叶,一根大柴就算砍好了。遇到不大手掌可握的,一两刀即可砍断,几株枝条也就三下五除二。一根根的砍来,堆放一起,砍到一担光景时,就把这些木棍放整齐,用竹篾把木棍的尾巴枝叶扎起来,再用力拖到山沟路上,而后把这捆大柴沿着陡峭的山路滑下来。我们管这过程叫“放大柴”。那是利用整捆木棍的根部重尾部轻的原理,自上而下,势如破竹地往下滑。大柴下放时会拖泥带石,这时,还要注意山脚下行人的安全,大家口里不住地大声喊着:“放大柴喽”~“注意石头喽”~

| 榉树坞的榉树也不见了,杂木毛竹掩映,山路早已不见踪影,唯有那高高的山头仍屹立在远方

那些年,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西坑的长坞、榉树坞、银坑坞等高山上,爬上爬下的,久而久之,爬山的胆子壮大起来,爬山的经验也丰富起来。经过一个暑假的历练,已没有什么艰难险阻能够难住我了。当你砍过了大柴,砍毛柴就显得轻而易举了。还有,砍大柴是不带柴冲和柴绳子的,只要带柴刀就行了。捆木柴是用山上的毛竹剖成的竹蔑,柴冲也是山上的毛竹竿现做的,这其间也让我学会了剖竹蔑了。

一群好伙伴,拉起了一支“砍柴大军”

起初,我就和弟弟俩人上山。后来发现砍柴的伙伴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长。都是本村的小伙伴,也有隔壁邻居的好伙伴,有的是同班同学,有的是年龄比我稍大的,互相之间都很熟悉。或许是预先有约,一般都是每天早上的八点左右,大家就成群结队的从家里出来了,肩上扛柴冲,腰间扎柴刀,有的还戴草帽,统一的装束,看去还是有些威武雄壮的,少则10多人,多则20余,排成一长队,阵容也庞大,俨然是一支浩浩荡荡的“砍柴大军”,大家一路嘻嘻哈哈,有说有笑,往西坑方向进发。

我家坐落在距离村庄1里路的纸白山脚,每天我都在门口等待砍柴队伍的到来。当我站在路边时,大老远就听见有人高喊我的名字,于是我也融入了这个砍柴团队。相互打招呼,相互开玩笑,砍柴队伍里洋溢着欢声笑语,瞧这阵势和氛围,倒不像是上山砍柴的,而是去野营游玩的。你可真别说,一大早就有这么好的心情去砍柴,真是无法想象的,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会有那种快乐开心的感觉。

没想到,砍柴是需要结伴而行的。所以,当时大人们也有“结的好伴,砍得好柴”的说法。一支二三十人的“砍柴大军”虽然是朝一个山坑进发,但最后还是要兵分几路的各奔山场的。大家三五成群,寻找各自熟悉的山场,有的是去砍毛柴,有的是去砍大柴的,计划已在各自的心里。回来时的砍柴队伍就迟早不一,没有那么整齐了。动作快的人,一担毛柴只需一两个小时就砍好,而动作慢的人则要中午时分才下山。我的动作也偏慢,往往回家时已到中饭时间了。

砍柴还能做游戏。这是那时我们这帮砍柴的伙伴们发明出来的。游戏的名称叫“打叉”,游戏的内容是与砍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做法是,砍柴前,在山上先找一个平地或斜坡,用三根柴冲扎成一个三脚架,接着由一群好伙伴用柴刀“打叉”。人要站在与三脚架保持一定的距离,然后每人轮流用柴刀扔击三脚架。游戏的规则是,同样的次数,看谁用柴刀把三脚架击倒的次数多,多着为胜。胜者就不用自己砍柴了,他的柴由参与者替他砍。

“打叉”的场面是很热闹的,大家围在一起,一边大声起哄,一边暗下决心,盘算如何才能打赢。虽有竞争,但只要看到有人打掉叉子,大伙还是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并高喊“好好”“真准真准”。于是,山谷里便回荡起我们欢乐的嬉笑声。

这样的游戏,也是偶尔为之。因为挑头的伙伴,往往都是有一定把握的,大家自己那一份已经不容易了,还要增加被游戏输掉的砍柴负担。虽然机会均等,愿赌服输,但心理上还是有些不爽的感觉。后来有人提议“打叉”,许多同伴就笑而不答,只有少数人在“好好”的附议,提议者一看氛围不浓,也就没有勉强了。

那时的砍柴伴,年龄有大有小,力气有大小,大家到山上还真是互相照应的,谁有困难就帮谁。记得有一次,我的一捆大柴在半山腰被一块大石头挡住滑不下来了,正当我束手无策,焦急苦恼之时,同伴新晓的力气较大,他见此就二话没说爬上去帮我拉下来了。还有一次,邻居一伙伴不小心摔倒了,脚摔崴不能走路,同伴新光就连忙背他回了家。

一群好伙伴,热闹满山坡。一个暑假砍柴,让大家走在了一起,结下了友谊,融洽了感情。只要有谁发现哪块山上柴禾充足,就会带领伙伴一起去,真正是“有柴同砍”。每天早出晚归,每天肩挑柴禾。累了坐下来,大家聊聊天,说说笑,有的还会讲故事,逗得大家忘了累。就是这样一支砍柴大军,陪伴我度过一个苦中有乐的漫长暑假。

风雨砍柴路,磨炼我吃苦

砍得山上柴,方知砍柴苦。其实,凡是有过砍柴经历的人无不叫苦叫累的。也可以说,儿时的砍柴都是出于大人所逼,被动所为,没有几个是主动自愿的。暑假里,哪个小孩不贪玩,哪个小孩不怕苦?回想起那些年的砍柴时光,不知吃过了多少苦,也不知流下多少汗。可谓风雨砍柴路,艰难又累苦。那么,究竟有哪些苦楚呢?

砍柴有“三苦”。一是夏天晒太阳。夏日的太阳升的早热的快。上午九点刚过,晒到身上就会出汗。一到下午,太阳就更是火辣难当。不知何故,我生来就怕太阳。所以,尽量上午早上山,往阴凉的山坳去,等到太阳晒到时,一担柴差不多已砍好。下午上山,一般要等到三点半以后才去,也是往日头偏斜的山上去。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完全规避,光头晒太阳是常有的事。

炎炎烈日下挥刀砍柴,那是一种高温下的煎熬。汗水从头到尾,湿透了衣裤,开始没有带毛巾,就用冒汗的手臂擦汗水,结果擦出了大花脸,满脸都是灰尘夹汗水。砍毛柴时的狼衣末梢就随着汗水粘在脖子、胳膊和衣服上。每次上山衣裤没有不湿透的,每天都能闻到自己身上散发出来的一股股汗臭味。回家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赶快脱掉身上的湿衣裤,要是中午湿了,就把汗衣服晾晒起来,一看晒*衣服都是一层白色的汗盐斑。当然,砍柴回家最舒服的一件事,就是泡在门前的小溪里洗澡了。清澈的溪水让你享受到泉水般的清凉,也能解除一天砍柴的疲惫,那种感觉爽极了。

这样的日积月晒,我的手臂大腿都晒的发黑了,简直变成了一个小黑人。而到寒假时,砍柴则是另一种的苦,要顶着寒风刺骨上山去,路上和小溪里结着冰,手脚都冻得通红麻木了,山坡也不好爬。只能小心翼翼。当然秋冬虽冷,只要多穿衣服,到砍柴和挑柴时身子就会热起来,和夏天的炎热相比,我还是喜欢寒假秋冬时节的砍柴。

二是柴源不好找。这是一件烦心事。那时砍毛柴,一个山场经常去,终究要砍完。而要重新开辟一处,必须由近及远一个个山坡一个个山岗去寻找。有时从一座山翻到另一座山,或许还没有找到理想的柴源,真有踏破草鞋无觅处的烦恼,有时半天还没找到,情急之下就胡子眉毛一把抓,狼衣加松树枝及杉树枝,东拼西凑成一担。那时,发现一片好柴源,不亚于发现了新大陆。没有砍过柴的人是无法体会那种“无柴不下山”的滋味的。

三是肚子常挨饿。一大早就走山路爬山岗,翻山越岭找柴源,等砍好一担柴,已临近中午,肚子里那点稀饭早就饿的咕噜响,只能是饿着肚子挑柴了。肚子一饿,浑身乏力,轻担也变重担了,没走几步路,就就会累的腿脚发软气喘吁吁,只好停下来歇口气。有时实在饿不住了,就扑到山沟里大口大口地喝饱水,也能缓解一阵子。尤其是砍大柴时,肚子饿了更难受,山上什么充饥的东西都没有,唯一的只有山坑水。有时柴禾砍多担子重了,一路要喝好几回,而且边走边歇,才能挑回家,结果早已饿的头晕目花了。要是秋冬季节上山砍柴相对要好些,有时饿了就到邻居山地里偷点番薯或萝卜来充饥。我那瘦弱的身子,那时就能够经受这种挨饿的砍柴之苦,也是一种不容易的磨练了。

砍柴有“三怕”。一怕被蜂蛰。这是每个砍柴人都会碰到的遭遇。起初没有经验,有一次,当我看到成片茂盛的狼衣毛,就急忙动刀割起来。不料柴刀刚刚下去,只听“嗡”的一声,从狼衣丛中飞出了一群黑乎乎的蜜群,往我的身上头上直扑,我一看不妙,连忙卧倒,整个人都差点贴到地面上了,还是没有躲过,结果被蜂蛰到了,头部顿时发痛,异常难受,汗水直流,不一会儿,被蛰处就臃肿起来,有一只蛰到眼皮上,眼睛马上臃肿的睁不开了。我躲在远处,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这野蜂身子黑黑长长的,我们那儿叫“长脚蜂”,蛰得人很痛,还好没有多大毒性,只是让你当时疼痛的浑身难受。

吃一堑长一智,有了教训,第二次砍柴前我就用柴冲在狼衣表面“扫索”检查一番,确认没有动静时才挥刀砍柴。果然,往后就没有发生蜂蛰了。除了野蜂,还有毒蛇。每次发现,我都会惊吓的毛骨悚然。我认为,山上没有比毒蛇更可怕的东西了,那时只要听到同伴在山上提到蛇的名字,我都会胆战心惊的,可见惧怕的程度了。

当然,砍柴时柴刀难免会伤了手脚,因为右手握刀,左手按柴禾,一不小心就会被刀砍到手或脚。如今我的手指和膝盖上还留下当年的刀痕呢。

二怕下阵雨。骄阳似火的夏天,上山砍柴时,阵雨也是经常会遇到的。有时明明是蓝天白云,可当我们爬到半山腰准备砍柴时,忽然乌云密布了,紧接着就是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只有几个牢靠的伙伴,为遮阳才头戴凉笠。有几次在高山上砍大柴时,广播里的天气预报也没报准,结果在山上被大阵雨淋得衣裤全湿透了,变成了一只彻头彻尾的“落汤鸡”。顿时间大雨倾盆,山沟里的洪水哗啦,泥石滚落,从上往下直冲。上山容易下山难,下雨之后更加难,我只得十分小心地往下爬,几百米高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的,爬的浑身是泥浆,摔倒了又爬起来,汗水雨水加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好不容易爬到山底,已是傍晚时分,我只好拖着沉重的湿衣裤,空手而归。其实父母也是非常担心,看到安然无恙回家也就放下心了。

三怕挑重担。砍柴不易,挑柴更怕。从山下挑回家,近的也有走一二里路,远的就要走三四里路了。挑毛柴相对要轻松一点,但是远路无轻担,肩膀只有越挑越重,要是挑大柴,那就更苦了,重的时候真是走几步歇会儿,肩膀都会压得发红。有时双脚也会走得打踉跄,有时脚趾也会碰到石头上,痛的鲜血直流。累到极致,心里就会盼望有大人帮助挑一程,那就省力多了,但这样的期盼很少能实现,基本上都是咬牙负重挑回家的。

刚开始那段日子,两只肩膀轮换着挑,回到家里双肩都疼痛,肩上的皮肤已压出了微红的血丝,连脱衣服都要轻手轻脚的,生怕撕破了红肿的嫩皮。日积月累的重复训练,终于压厚了自己的肩皮,承受能力也逐渐提高了,近百斤重的大柴也能挑过,那时才12岁吧。也有邻居大人见状好心相劝我,小孩子不要挑的太重,重了会影响长高的。

|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暑假有“两盼”。一盼下雨,二是盼过节。因为只有下雨和过节才能中途停下来休息几天。漫漫暑假,从6月份开始到9月1日开学,期间有80多天。要是一天不停都要上山砍柴,那是真的有点吃不消。时间久了,对砍柴已产生厌倦心理,甚至害怕上山砍柴了。有时就故意找个头疼或身体不适的借口,躲避砍柴。大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也是心知肚明的。不愿也好害怕也罢,砍柴还是免不了的,这是父母和布置的假期“课外”作业。此时,就盼老天爷能下场及时雨照顾了。真还别说,立秋之后,阵雨增多,一下雨就不用上山砍柴了。至于过节,其实也是一种美好的等待,那时父母立了个规,就是小孩过节那天可以在家玩,不用上山去砍柴。虽然一个暑假没有几个节日,但那种期待的心情是急切而美好的。

|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悠悠岁月,难忘砍柴。回忆那段时光,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于我是一种磨炼,让我从小就经受了吃苦耐劳的身心锻炼,练就了我“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的顽强意志,培养了我与伙伴们同甘共苦的团队意识。

时过境迁,砍柴已成一段历史一个回忆和一笔精神财富。自九十年代以来,变化很大的就是柴火灶了,液化气灶、煤球逐渐进入山村农民家,家里养猪的历史早已结束,老家上山砍柴的人越来越少了,山上的柴草空前茂密起来,毛竹杉树满山遍野,家乡的座座青山条条山坞,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简直变成了金山银山!

一段砍柴史,锤炼一代人。如今的山村小孩再也不会上山砍柴了。曾经对当时读小学的儿子说起这些经历时,他像是在听一个砍柴的传说故事。是啊,昨日不会重现,暑假的内容和安排已经变得丰富多彩,他们虽然没有我那时的砍柴之苦,但在他们的身上要经历和承受的压力何尝不是新时代新的“爬山”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